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1862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docx

福建教师招考补充知识点

(2)教育的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小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②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③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④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②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③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②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③具有健康的身体。

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②培养审美能力。

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初步学会生活自理;②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③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4)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就是当代小学生区别于过去时代小学生的共有的典型特征。

主要有:

①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期提前;②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③平等意识增强,具有宽容精神;④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⑤心理问题增多;⑥传播媒介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加大。

(7)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

(3)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间接性规律、双边性规律、发展性规律和教育性规律。

2)小学阶段德育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

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德育过程的规律主要有四条:

第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第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第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第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主要包括:

第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第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第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第四,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第五,建立学生档案;第六,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第七,操行评定;第八,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第九,个别教育工作;第十,班会活动的组织。

(2)课外活动的组织:

第一,要有明确的中心目标,认真设计安排好每一次活动;第二,活动内容应丰富多样,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第四,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2)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①根据感知的强度律,在教学活动中,板书、教师音量、模型等都必须适当,以便全体学生清晰感知;②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板书要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③根据感知的差异律,教师要增大感知对象与北京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形象;④根据感知的理解律,在直观教学中,教师要将言语和直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⑤根据感知的协同律,教师要尽可能地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⑥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应尽可能变静为动。

(2)学生想象力的培养①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

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

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④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③提供多种练习机会;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⑤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8.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情绪情感具有信号、调节、和感染三个功能。

(2)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3)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9.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品质有:

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坚韧性。

(2)学生意志的发展主要是指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①意志自觉性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善于自觉、独立地提出行动的计划和目的。

到了中高年级,自觉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②意志果断性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能当机立断地处理事情,从中年级开始,他们才逐渐在处理事情中表现出意志的果断性品质。

③意志自制性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发展较差,到三年级时会得到显著的发展。

④意志坚韧性的发展:

小学生意志坚韧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在读、写、算等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到小学三年级时,这种坚韧性才渐渐成为他们的意志品质。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做法有: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4)能力的培养:

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智力测验的标准是:

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12.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特点。

气质的类型主要是指气质类型学说,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其顺利发展。

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

对多血质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

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

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

学习的分类:

①从学习主体来说,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

习;②按学习的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③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④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⑤按学习的内容,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4)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②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③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④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⑤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②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④培养学生努力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②原

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方式;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3)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

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作用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作用

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一、依法执教。

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树立新的课程观,实施素质教育;自觉参加政治学习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学校;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二、爱岗敬业。

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自觉维护学校利益,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工作时间里不干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不迟到早退;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注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三、热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在职进修,树立优良学风,该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坚持因村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团结协作。

弘扬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经常与家长沟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树立为学生、家长服务的思想,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讲究沟通艺术,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为人师表。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不搞不正之风,不搞小团伙、小集团;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成为学生的表率,自觉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

八、廉洁从教。

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九、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乐于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并认真完成。

十、积极参加有益扩大学校影响,有利学校声誉与形象的社会活动。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坚持知行统一

2、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努力做到“慎独”

4、学习先进人物

5、加强学习,勇于创新

6、参与实践,总结经验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一)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二)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智育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体育的任务:

1.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巧,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

3.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4.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5.为国家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

(四)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五)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

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2。

掌握初步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3。

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古代学制(奴隶和封建社会)的特点:

1、没有严格的学习年限的规定,学校层次单一,

2、入学资格有明显的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象征性

3、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知识

4、教学形式、方法死板

◆近、现代学制的特点:

1、有严格的学习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出现

2、世俗化、非宗教性、普及性

3、科学技术等知识丰富多样

4、教学形式方法灵活多样化

◆当代学制的特点:

更规范、更完善、更丰富、更灵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5、研究能力(教育科研能力)6、自学能力7、观察学生的能力8、创新能力9、教育教学交往能力1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职业心里健康

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那些方面?

⑴良好的教学基本功⑵课堂驾驭能力⑶实践操作能力⑷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

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的教师个体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扩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非关注、虚拟关注、生存关注、任务关注、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P69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D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课程标准分为:

①前言②课程目标③内容标准④实施建议⑤附录五部分。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特征:

均衡性:

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可以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综合性:

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的

选择性:

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他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与地方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适应于学校办学的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开发与利用: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教学过程的本质P99、教学过程的规律

本质: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知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会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原则)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之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P109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

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

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

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的比较多。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

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参观法

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来获得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

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

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

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

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