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2182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docx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pptConvertor

心理学期末复习

附题型介绍

题型介绍:

1.填空2.选择3.名词、概念4.简述5.论述

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第二章脑与心理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四章认知过程第五章情绪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第七章人格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

1:

个体心理与行为:

(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感过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差异

心理活动倾向性: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

能力,气质,性格

2:

社会心理与行为

(1)群体共同的心理现象:

如从众,模仿,暗示,舆论,感染,风气,对比,牢骚,气氛,时髦,谣言,风俗,传统等

(2)个体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如社会需要,社会动机,社会知觉,态度,顺从,服从,威望,侵犯,暴力及个性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其他心理现象

3: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意识:

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无意识:

人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二、.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得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1:

构造主义学派

奠基人:

冯特著名代表人物:

铁钦纳(E.B.Titchener)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把人的经验(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强调内省法。

2:

机能主义

创始人:

詹姆斯:

著名代表人物:

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

人类的意识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3: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

:

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其含义是整体,或称“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

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

人的知觉和意识并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

行为主义

1913年,约翰-华生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论文

主要观点:

S—R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环境决定论”(华生)班杜拉个相当称为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也被认为是社会认知心理学的代表。

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或社会学习理论。

5:

精神分析

创始人: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一起治愈率几个神经症病例,并与1895年合作出版《癔病研究》,这本书通常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开端。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是弗洛伊德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

6:

认知心理学

广义:

凡是用人的知觉、注意、记忆、学习、理解、想象以及思维等认知过程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都属于认知心理学,泛称认知理论。

狭义:

认知心理学等同于旨在解释人接收、存储和利用信息的过程的信息加工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蒙。

7:

人本主义

罗杰斯,马斯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行为受原始的性冲动所支配,行为主义理论的许多结论来自对简单动物行为的研究,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看作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失掉了人的最重要特性。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第二章脑与心理

一、心理的实质(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

中枢神经系统:

(1)脑:

大脑、小脑、脑干、间脑、边缘系统

(2)脊髓

2: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12对;脊神经:

31对;

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

【由分布在内脏器官、心血管、平

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交感神经(唤醒时活动),副交感神经(安静时活动)拮抗作用

三、神经元及其结构

脑细胞即神经元,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和从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之间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脑内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

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电冲动)在一个神经元内传导,又通过化学物质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神经递质分兴奋与抑制两种,乙酰胆碱与5-羟色胺属于兴奋性,多巴胺属抑制性

四、大脑功能特点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从前到后可分为四个区域。

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相联

额叶的后下部布洛卡区运动性言语中枢

颞叶的后下部温尔尼克区听觉性言语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图像的接受和解释

一般来说,大脑皮层的左右两侧分管相对侧的感觉,但嗅觉除外。

大脑的功能

大脑左右半球分管不同的活动,具有大脑功能一侧化优势的现象(“裂脑人”的研究):

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

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

大脑具有重新调整和代偿的功能但似乎只对儿童是有效的,成人的脑损伤很难得到代偿。

如语言能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

一、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特点:

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周期性、广泛性、独特性

需要的种类:

生物、社会、物质、精神

二、如何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内容+评价)

1: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的七个层次: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波浪式演;进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七个层次的需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水平:

基本需要、成长需要:

2:

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积极意义

1、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它具有普遍性,其理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引用

2、其理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提出人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3、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规律。

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不足

1、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人与生俱有的潜能,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4、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三、动机

1: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推动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2:

诱因:

是指所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

正诱因:

凡能驱使个体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

负诱因:

凡是驱使个体逃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

3:

期待:

就是个体对所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4:

动机的功能:

激活,引导,维持和调整

5:

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

饥饿,渴,性,睡眠

(2)社会性:

兴趣,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四、动机冲突(概念及类型)

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1:

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

(1)按照冲突的表现形式分:

双驱动机冲突:

是指当个体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具有吸引力,而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冲突。

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动机冲突:

是指当个体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力图回避的,而只能回避其一时产生的冲突,如,前怕狼后怕虎。

趋避动机冲突:

是指同一目标对个体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而产生的冲突。

如,既想取得好成绩又怕负出艰苦的努力。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每个目标都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而产生的冲突。

如,既想取得好成绩又怕负出艰苦的努力,同时想当好学生干部又怕耽误学习时间。

(2)按性质和内容:

原则性动机冲突、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2:

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

动机本身的强弱:

最佳状态:

保持适度的动机水平

最佳水平往往因任务性质不同而有差异

个体行为的质量

五、动机与活动效果的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

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往往会因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

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

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也就是说,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正向一致

负向一致

正向不一致

负向不一致

M动机

B行为

E效果

 

六、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对个体活动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它是个体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默瑞(Murray,1938)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成就需要”的概念;麦克兰德(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Atkinson)在40、50年代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1963)提出了成就动机模型。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

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

期望:

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

诱因:

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

TAT

麦克兰德等人提出,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来测量

被试通过编写故事,将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动机投射到图画情境中去,通过分析故事内容,辨别词语和情感上的差异,可以对被试的成就动机水平进行评定。

成就动机的分类

力求成功的动机:

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避免失败的动机:

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当希望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害怕失败的倾向时,个体就去追求目标;

当害怕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缩不前;

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使人焦虑和痛苦。

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的力量组合形成如表中所示的四种情况:

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这两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影响个体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

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害怕失败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力也最大。

如体育比赛,对手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易激起队员的积极性;当对手的水平与自己的水平相当时,获胜的劲头最足。

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焦虑状态。

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①对中等难度的任务有挑战性,并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

②对达到的目的明确,并抱有成功的期望;

③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④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关系为前提。

七、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海德最早提出了归因理论。

将行为的归因分为两种——环境归因和个人归因。

罗特根据控制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韦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Helplessness)是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的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之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或行为。

塞里格曼(Seligman,1975)以狗为被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的实验分两个阶段:

实验组、控制组采用电击或无电击两种方式,观察狗的行为选择:

逃脱或不逃脱。

设置两种情景的转换:

A—电击;B—不电击。

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的表现

1、动机降低

2、认知出现障碍

3、情绪失调

九、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1:

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

直接强化:

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奖励与惩罚

替代性强化:

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自我强化:

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2:

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

:

结果期待:

个体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效能期待:

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若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这一活动。

即使个体知道会有好的结果,也不一定会有努力行为出现。

3: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

亲身经验、替代性经验

:

二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4:

其他因素,如言语劝说、情绪唤起、情境条件。

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具体激发措施,设置合理目标,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归因训练

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难度中等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目标的可接受性,使学生确信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一定要给学生反馈,最好教会学生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表达来监控自己的进步情况

一、设置合理目标

二、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强调进步的反馈比强调差距的反馈更有效。

三、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采用新颖的课程导入方式

列举与学生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的例子

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运用变化的、有趣的呈现方式

使用模拟和游戏

四、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正确、恰当、适时地使用奖赏;

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外部奖励与内部奖励

五、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

竞争型目标结构

激发的是以表现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合作型目标结构

激发的是以社会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个体化型目标结构

激发的是以掌握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

但需将小组奖励与个人责任相结合

六、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今天我希望你们写这样一篇作文:

如果托马斯﹒杰弗逊还活着的话,他会如何看待当今的美国政府。

我希望文章的篇幅约两张纸左右。

这篇作文要对国家缔造者制定的政府计划和现今政府的政策进行比较。

我将对你描述两届政府结构及其运作异同的能力进行评分。

这是你们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所以,我希望你们都能尽力完成。

七、增强自我效能感

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设想可能自我提供挑战性的任务

八、进行归因训练

正确归因,积极归因,将成功与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努力程度

 

第四章认知过程

一、注意

1:

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作为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存在。

2: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

(1)指向性

(2)集中性

3:

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4:

注意的外部表现

(1)感官作朝向动作

(2)无关动作停止

(3)内脏器官作相应变化:

屏气凝吸

(4)神态特殊

5:

(1)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人的主观状态:

兴趣、精神状态

注意稳定性的对立即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客体,而指向其他无关的对象。

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是指注意有规律地加强或减弱,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

对不同刺激而言,注意起伏周期的持续时间不同:

声音刺激的起伏周期时间最长,其次是视觉刺激,触觉刺激的起伏周期最短。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3)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复杂程度、熟悉程度和自动化程度

2)活动是否具有内在联系的动作系统

严格的注意分配非常困难,同时完成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活动很可能是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配的结合。

(4)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取决于先后活动紧张度的对比

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体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6:

注意品质的培养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责任心

外界环境的干扰

生理因素

心理不适或障碍

几种注意力的培养方法

自我暗示法

情境想象法

培养间接兴趣

自我奖励法

训练听课技巧

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二、感觉

1:

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感觉的意义: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人的所有心理现象的基础

3:

感觉产生的条件

1)刺激物(直接作用于人体,能够引起人们感官活动的客观事物

阈下刺激)

2)感觉器官(能把客观刺激转变为主观映像的生理装置)。

4: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感觉的种类

视觉:

眼见为实?

;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

触觉、压觉、温度觉(冷热觉)和痛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三、感受性(绝对、差别)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觉性—能觉察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四、感觉阈限(绝对、差别)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也可称为最小可觉差或最小觉察。

差别感受性——感觉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是测查感受性的两个指标

韦伯定律:

K=ΔI/I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五、联觉

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的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现象。

色听联觉

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明快的曲调,尖酸的气味,秀色可餐等等

六、后像

当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视觉的后效即视觉后像(afterimage)。

正后像负后像

七、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而且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前者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后者则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两种过程在知觉中相辅相成,使得知觉更加完整和精确。

2:

知觉的种类

(1)以主导感官活动为分类标准

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以知觉对象为分类标准

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空间知觉:

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时间知觉:

事件持续性、速度和顺序性

运动知觉:

物体的空间位移和位移快慢

他人的知觉:

外表、言语和行动

人际的知觉:

人与人之间关系

自我知觉:

自己言行,认识自己

(3)

正确的知觉;错误的知觉

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视错觉、声音定位错觉、重量错觉、

时间错觉、空间定位错觉、运动错觉

3: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刺激的物理特性;主体的态度和注意等因素;影响时间估计的因素

活动内容;情绪和态度;回忆时,情况与上述相反

4:

知觉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整体性

八、记忆

1:

定义:

记忆是指个体对其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记忆的内容非常广泛,记忆具有重要的意义,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2:

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以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叫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做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叫运动记忆。

(2)根据意识的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explicitmemory)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

外显记忆需要有意识的努力的记忆

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完成当前任务项目的记忆。

内隐记忆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而获得的记忆

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的知识与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项目产生影响的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方式

程序性记忆(declarativememory)与陈述性记忆(proceduralmemory)

3:

记忆过程分析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

4:

记忆的品质和常用的记忆方法

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九、组块

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组块化:

根据个人的经验将孤立的项目连接成更大单元的过程。

组块的大小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

象棋大师和新手的棋盘记忆对比

知识越丰富,也即长时记忆存储丰富的话,记忆就越轻松。

十、遗忘

1:

遗忘的概念及种类

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或再认。

它和保持是相反的过程。

遗忘的种类:

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2: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在学习停止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3:

遗忘的影响因素

时间因素-不同时间段遗忘量不同

材料的重要程度

识记材料的性质-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慢

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效果好

系列位置效应

识记者的态度

干扰的类型

学习A——学习B——回忆A倒摄抑制

学习A——休息——回忆A分数高

学习A——学习B——回忆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