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2717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课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教案.docx

《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教案.docx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6学时具体为:

第一、二节,2学时;第三节,2学时;第四节,2学时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基本内容:

一、赫克歇尔及俄林的主要贡献及其贸易思想

二、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贸易模型

三、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

四、对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贸易模型的实证检验

重点难点: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和假设,以及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内容

第一节赫克歇尔及俄林的主要贡献及其贸易思想

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贡献最大的当属赫克歇尔和俄林。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贡献之一是建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即H-O模型),扩展了比较优势模型。

首先,将比较优势差异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质疑:

在20世纪初,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依然还存在成本差异呢?

赫克歇尔认为: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也是重要的解释原因。

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就是为迎合这种“改革”的需要提出来的。

俄林在综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和陶西格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在老师赫克歇尔(1879~1952年)的鼓励下,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又称作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俄林也因此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生产要素禀赋论理中,俄林认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商品在地区间存在价格差异。

这种价格差异从需求的角度讲,由消费者的欲望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这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来决定;从供给的角度讲,由各地生产要素的生产规模决定。

在各地对商品的消费偏好相同,需求状况不变和各地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俄林认为区域贸易的‘充足’条件是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平等。

由于每一地区的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大比例相对丰裕而廉价的要素,从而这些要素变得比以前稀缺了。

而进口中包含着很大比例的稀缺要素,从而这些要素就变得不那么稀缺了。

因此区域贸易的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后来很多经济学家对要素票赋理论不断进行验证和发展,出现了里昂惕夫之谜和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

第二节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贸易模型

重点难点: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和假设,以及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2.1赫克歇尔—俄林简介

赫克歇尔和俄林是师生关系。

赫克歇尔1919年发表了《国际贸易对收分配的影响》一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素禀存在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

俄林于1933年出版其代表作《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更进一步地解释了赫克歇尔的理论,最终形成了要素禀赋理论。

2.2H-O模型的前提假设

H-O模型的前提假设共有11条,最主要有有以下6条,当我们逐渐放松这些假设前提时,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1、两国、两产品、两种生产要素。

2、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是同质的;并且,生产要素在各国的供给是固定的,在国内可在产业间流动。

3、关于生产函数的假定有三个方面:

生产函数是线性的,且为不变规模收益(constantreturntoscale);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为正数但递减。

各国相同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没有技术的差距。

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reversals),即不同的产品以不同的要素生产,相同产品的要素组合总是相同的。

4、两国对两种产品的需求形态(demandpattern)相同,各种商品消费比例取决于价格而非收入,即收入水平和偏好不决定贸易类型(patternoftrade)。

5、没有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

6、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3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一)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的定义

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ies):

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使生产两种产品时各投入的要素数量不同,但只要所投入的各种要素的相对比率相同,那么这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就是相同的。

假设X和Y两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投入比例(资本/劳动)分别为KX/LX和KY/LY。

如果KY/LY>KX/LX,则称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丰裕度(factorabundance)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或者说是一个国家资源的相对供给量。

有两种定义要素丰裕度的方法。

一种是以实物单位定义,另一种是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

第一种方法:

如果B国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我们就说B国是资本丰裕的。

注意,这种方法用的是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而不是两者的绝对数量。

如果B国的TK/TL大于A国的TK/TL,即使B国的资本拥有量少于A国,B国仍然是资本丰裕的。

第二种方法:

如果B国资本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我们就说B国是资本丰裕的。

同样要注意,决定一国是否是资本丰裕的,并不是看资本价格(比如r)的绝对水平,而是看它与劳动价格(比如w)的比率r/w的大小。

例如,B国的r可能比A国的要高,但如果B国的r/w小于A国的r/w,则B国就是资本丰裕的。

(2)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丰裕会影响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如下图所示:

 

如果A国劳动丰裕且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B国资本丰裕且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AA将相对偏向X轴,B国生产可能性曲线BB将相对偏向Y轴。

H-O定理:

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而便宜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要素的商品。

换言之,劳动丰裕型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丰裕型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原因中,H-O定理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s)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

正是这个原因,H-O定理又常被称为要素禀赋理论。

2.4H-O模型分析

(一)总体均衡分析

使用的分析工具: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与古典贸易模型相比,H-O模型对一国生产可能性的假设方面有两点不同:

第一,关于两国生产各种商品能力不同的原因。

古典贸易模型解释为生产技术的不同,而H-O模型则强调要素的禀赋不同。

第二,关于产品生产机会成本的假定。

古典贸易模型假设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素,每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是不变的。

因此,每单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固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

但H-O模型假设有两种要素投入,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即当一国将其生产资源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时,所必须放弃的该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大。

机会成本递增将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外凸的形状。

(2)局部均衡分析

1.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根据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及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推导出两国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及其国内市场均衡价格。

2.贸易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影响

贸易对消费者的影响取决于贸易后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即消费者剩余的多少来表示。

结论是,通过贸易消费者剩余增加了。

贸易对生产者的影响取决于贸易后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的交易价格与其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即生产者剩余的多少来表示。

生产者剩余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就整个社会福利来说,取决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各自的大小,如果两相平均还有剩余,就说明国际贸易带来了净的社会福利。

3.贸易条件

在经济学中,我们把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termsoftrade,简称TOT)。

贸易条件(TOT)=PX/PM

当国际贸易中交易的是两种以上的商品时,进出口价格都要用加权的方法进行计算,具体如下:

PX=ΣXiPi

PM=ΣMipi

如果PX/PM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此情形为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

2.5对H-O模型理论意义的分析

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H-O模型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

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

重点难点: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内容

3.1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含义

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将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也即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工资相等,也会使各国利率相等。

由于这一命题是H-O模型的引申,因此又被称为H-O-S模型。

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会扩大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产品的生产,减少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产品的生产,这样,对丰裕要素的需求增加,对稀缺要素需求减少,在价格方面,以前价格便宜的丰裕要素的价格会提高,而原来昂贵的稀缺要素的价格会因需求减少而降低。

同时,另一国发生的是相反的情况所以,两国的劳动与资本的价格比率将趋于均等,此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例如,A国劳动力丰裕,工资低,资本短缺,利率高;B国资本充裕,利率低,劳动短缺,工资高。

即有:

(w/r)A<(w/r)B。

也就是说,由于(w/r)A和(w/r)B之间存在差异,所以(PX/PY)A与(PX/PY)B也有差异,从而发生贸易。

A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Y。

B国Y进口X。

贸易后,B国对A国的X产品需求增加X的价格提高;而生产X的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使工资提高,贸易的结果使两国的工资逐渐变成相等。

另一方面,A国对B国的Y产品需求增加也导致两国资本的利率变得相等。

贸易使两国工资、利率实现均等化—即要素价格均等化。

不仅如此,贸易还能使两国的(w/r)A和(w/r)B实现均等。

因为只要(w/r)A不与(w/r)B相等,(PX/PY)A与(PX/PY)B也不相等,贸易就会进行。

只有当(PX/PY)A=(PX/PY)B时,贸易停止,贸易条件实现均衡。

也只有在这时(w/r)A=(w/r)B,两国的工资和利率取出实现相对均等又实现了绝对均等。

3.2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评价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证明了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在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国际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作为要素国际流动的替代,可以间接地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实现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其次,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现实与理论不符的原因:

1国际贸易并不是完全自由的。

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各国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造成了许多贸易上的障碍,使得各国同类商品的价格不可能相同。

2生产要素在各国国内也达不到自由流动,一国国内生产要素的收益也无法相同。

3各国的生产技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3.3贸易对收入分配的短期影响:

特定要素模型

(一)生产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在两要素经济中,劳动的价格(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即:

w=VMPL=MPL×P

资本的价格(利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即:

i=VMPK=MPK×P

VMPL和VMP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如果资本投入量保持不变,则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产品总产量增加,但边际产品递减。

此时,如果产品价格固定,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减少工资率下降。

另一方面,对于一定的劳动投入量,如果产品价格发生变化,工资率亦随之升降。

短期影响分析:

假设:

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是劳动力充裕资本稀缺的国家。

在短期内,假设所有生产要素不会在各部门之间流动。

在短期内,由于各行业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都没有改变,因此,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没有变动,工资和利润的变动主要由产品价格的变动决定。

农业(大米):

Wr(上升)=Pr(上升)×MPL(不变)

Ir(上升)=Pr(上升)×MPk(不变)

工业(钢铁):

Ws(下降)=Pr(下降)×MPL(不变)

Is(下降)=Pr(下降)×MPk(不变)

结论:

在短期内,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行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而价格下降的行业(进口工业)中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

(2)特定要素模型

在H-O理论中,假设只有两种要素两种产品。

但如果要素种类超过2种,比如三种要素和两种产品,贸易对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又如何?

三种要素两种产品的模型之一是“特定要素模型”。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假定某些要素是特定用于某些行业的,这些要素不可在行业之间流动。

模型假设:

1两种产品:

大米(r)和钢铁(s)

2三种生产要素:

劳动力(L)、资本(K)、土地(T)

3其中资本和土地是特定要素,资本只用于钢铁生产,土地只用于粮食生产,劳动是公共要素或普通要素(流动要素),在两种产品生产中都使用。

4各要素充分就业。

所有的资本和土地都分别被用于生产钢铁和大米,而两个部门使用的;劳动力资源总量(L),即Lr+Ls=L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

Qr=f(T,Lr)

Qs=f(K,Ls)

假定A国有X和Y两个产业,X为出口商品。

如下图:

OO’表示A国劳动供给总量,从O向右度量X产业的劳动投入,从O’向左度量Y产业的劳动投入。

左、右纵轴度量X、Y产业工资率。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X产业的劳动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LX与Y产业的劳动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LY相交于E0,E0为均衡点。

X产业所雇佣的劳动数量是OL0,Y产业所雇佣的劳动数量是O’L0,要素间的竞争保证两个产业的劳动获得相同的工资率W0。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A国出口X的价格上升,价格增幅设为E0C,VMPLX曲线向上移动到VMPLX’。

为简化起见,先假定商品Y价格不变,这时X产业的工资率存在向W2上升的趋势。

由于劳动的自由流动性,产业间的工资差别会驱使劳动从Y产业向X产业转移,最终均衡于E1点,数量为L0L1的劳动由Y流入X,两个产业的工资率共同提高到W1。

综合考虑进出口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随着自由贸易的开展,出口产业的固定要素的报酬提高,实际收入改善;进口竞争产业的固定要素的报酬下降,实际收入恶化;流动要素的收入变化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国际交换价格、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斜率以及要素供给者的消费偏好。

3.4贸易对收入分配的长期影响:

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

在长期,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流动,包括资本。

在达到新的均衡点之前,出口行业的生产会继续扩大,进口行业的生产会进一步缩减。

各行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量也会继续变动。

在长期内,资本也会从进口行业向出口行业转移。

中国:

钢铁(进口行业):

资本密集型

大米(出口行业):

劳动密集型

问题:

当削减钢铁生产时,生产要素如何变化?

当钢铁生产削减时,转移出来的资本较多而劳动力相对少一些;大米生产扩大时所需的劳动力则大大超过对资本的需求。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结果:

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会由于大米生产的扩大而变得相对不足,资本则因为钢铁生产的萎缩而变得相对过剩。

当资本相对过剩时,资本就会变得相对便宜并且容易获得,这部分可能闲置的资本会被两个行业的生产所吸收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米还是钢铁生产,都会比贸易前使用更多的资本来替代相对不足的劳动力。

结果:

两个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人均资本)都会比贸易前有所增加。

两个行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会因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劳动比率的提高而下降。

农业(生产大米):

Wr(上升)=Pr(短期上升)×MPl(长期提高)

Rr(?

)=Pr(短期上升)×MPk(长期下降)

工业(生产钢铁):

Ws(?

)=Ps(短期下降)×MPl(长期提高)

Rs(下跌)=Ps(短期下降)×MPk(长期下降)

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

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生产中密集使用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根据H-O模型理论,一国出口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是其丰裕要素,故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国丰裕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而稀缺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第四节对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贸易模型的实证检验

4.1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及其内容

对H-O模型的第一次经验检验是在1951年由瓦西里·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数据进行的。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里昂惕夫期望能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

他估算了美国进口替代品(importsubstitutes)的资本/劳动比率,而不是美国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尽管如此,里昂惕夫仍正确地得出以下结论:

如果H-O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呈更加资本密集状(因为美国的资本比其他国家相对便宜),但其密集程度仍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里昂惕夫的计算给他本人和其他人提供了一个令人困惑的“谜”:

1947年美国居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其关键比率(KX/LX)/(KM/LM)仅为0.77,而根据H-O理论,该比率应该远大于是。

这一现实与理论大相径庭的矛盾即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4.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

(一)由于美国工人效率高所致

里昂惕夫认为在1947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工人的三倍,如果我们把美国的劳动数量乘以3,再和国内可用资本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劳动丰裕型国家。

但这只是在美国出口商品比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更高时才成立。

这一解释并没有被广泛接受,里昂惕夫自己后来也否定了它。

(2)由于美国人力资本丰富所致

产生这一矛盾的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括了实物资本,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就是工人所拥有的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工作培训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性状。

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的的出口高于其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

和人力资本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科学研究对美国出口的影响。

科学研究和进步带来的“知识”资本提高了从等量的资源中获得的产出水平。

即使是最粗略的统计也会表明美国的大部分出口商品都是科研和技能密集型的。

由此,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在决定美国的贸易模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里昂惕夫在其研究中并没有考虑这些。

(三)由于美国自然资源状况所致

另一个产生偏差的更一般原因是里昂惕夫使用的是两要素(劳动、资本)模型,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资源(土地、矿藏、森林等)的影响。

一种商品如果是自然资源型的,在两要素模型中将其划分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商品,显然是不正确的。

另外,许多生产过程需要需要使用自然资源,如采矿业、钢铁业、农业等,同时也需要大量实物资本。

美国对许多自然资源的进口依赖性很强,这或许有助于解释美国进口替代产业的较高资本密集度。

(四)由生产要素密集逆转所致

(五)由于美国贸易政策所致

美国的关税政策也是产生里昂惕夫之谜的重要原因。

关税实际上就是对进口征税,它减少进口,刺激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

克拉维斯(Kravis)在1954年的研究发现,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格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就影响了美国的贸易模式,降低了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

这对解释里昂惕夫之谜有一些帮助。

(6)由需求逆转所致

在H-O模型中,两国的消费偏好假定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国际贸易形态只取决于资源禀赋差异,与需求无关。

但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可能来自供给方面,也可能来自需求方面。

需求因素影响国际贸易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当某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偏好该产品时,就会使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从而使原来根据H-O模型所决定的进出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demandreversal)。

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PPT、板书、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思考题、讨论题或作业:

1、简述H-O理论的假设条件。

2、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含义是什么?

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含义是什么?

资本/劳动比率的含义是什么?

3、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假设条件是什么?

其与生产要素国际间的流动有什么关系?

4、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对它的一些可能解释是什么?

人力资本对解释这一问题做出了什么贡献?

5、什么是要素密集度逆转?

它与生产要素替代弹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参考资料(包括辅助教材、参考书、文献等):

1何元贵、卢立岩:

《新编国际贸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2海闻等著:

《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3[美]保罗·克鲁格曼等著: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4DominickSalvatore,INTERNATIONALECONOMICS,8th,ed.Prentice-Hall,Inc.,ASimon&SchusterCompany。

5[美]DominickSalvatore著:

《国际经济学》,第八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