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2978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docx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向祖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北京100007)

  摘要:

马克思曾提出俄国农村公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条件之一,是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实现得好坏,取决于苏维埃政权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如何。

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对外开放,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江泽民同志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对外开放;文明成果

  中图分类号:

D03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8477(2005)11-00005-03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更替是通过对以往时代的扬弃与创新而实现的。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发展物和超越物,也只有对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全部历史时代的文明成果进行充分的“吸收”、无情的“抛弃”和坚决的“创新”,才能真正发展成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早已作出精辟的论述。

  19世纪下半叶,俄国开展了一场关于农村公社在俄国社会改造中的作用以及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的争论。

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其中以“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两股思潮最为突出。

前者主张应保留早已有之的“俄罗斯精神”,继续走斯拉夫式的发展道路,跳过资本主义,直接成为社会主义的起点;后者则主张学习西欧,走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当时俄国社会内部的两大社会思潮。

  当时俄国关于两条道路的争论,也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

  根据马克思的自述,他“为了能够对俄国经济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还学习了俄文,并在许多年里研究了沙皇官方发表的有关这一问题及其他方面的资料。

在他的藏书中就有一百多册关于俄国问题的书籍,并且还写了大量的笔记,包括对哈克斯毫森《俄国农村制度》的读书笔记。

晚年马克思通过对俄国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其关于俄国道路的著名设想。

  1877年,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俄国跳跃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非西方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1](p129)马克思表示同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即俄国应当发展其特有的农村公社的历史条件,这样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

1881年3月,马克思应俄国民粹派女革命家查苏利奇之请,在给她的复信及信的草稿中谈了自己对俄国农村公社前途的看法。

他指出,农村公社可能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

与世界各地历史上存在过的原始公社制度不同,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质。

一方面,公社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另一方面,公社内部又有私有财产。

这种二重性既是它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生命源泉,又是使它逐渐趋于解体的萌芽。

“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先验地说,二种结局都是可能的,但是,对于其中任何一种,显然都必需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

[1](p435)就当时情况看,尽管农村公社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它已不是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的,也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取物,而是“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1](p444)基于这种分析,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才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1]使人民“不经受资本主义的一切苦难”,“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p431)马克思作出这这种判断的根据之一是,俄国公社土地公有制度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集体经济过渡;之二是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可以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即靠吸取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来发展俄国的生产力。

马克思在“跨越”设想中所提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是指资本主义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其中尤指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和世界市场带来的生产力大发展。

马克思曾以反问当时俄国资本主义的拥护者的口吻说:

“如果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崇拜者要否认这种进化的理论上的可能性,那我要问他们:

俄国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难道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生产发展的孕育期吗?

同时也请他们给我说明:

他们怎么能够把西方需要几个世纪的发展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信用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在自己这里建立起来呢”。

[1](p431)这段话从字面上理解就是:

采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机器、轮船、铁路等先进的生产力手段,不必重蹈资本主义的发展旧路从头做起,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就像俄国使用资本主义花了几个世纪创造起来的银行、信用公司等交换机构而不需要重复这些东西的创造过程一样。

这意味着:

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是指那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如机器、交通工具等物质文明成果和交换机构等制度性成果。

所谓可怕的波折,是指不要重复这些文明成果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俄国社会的发展,不要重走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的老路。

而应该在保存和发展俄国公社的基础上吸收资本主义成就而使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1882年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第二版序言中又进一步指出: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2](p231)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在阐述跨越理论时特别强调俄国历史与资本主义生产处于同一个时代,可以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成就,是把俄国放在当时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中加以考察的。

反之,“如果俄国是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如果它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西欧通过长时期的一系列进化(从原始公社到它的目前状态)才取得的那些经济成就,那么,公社注定会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而灭亡这一点,至少在我看来,是毫无疑问的”。

[1](p444)马克思在当时已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不吸取资本主义肯定成就,跨越就不会成功。

  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领导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就像陷落在资本主义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根本对立制度的客观存在已成为事实。

针对俄国当时经济文化不发达和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具体情况,列宁及时、正确地制定了对外开放政策,提出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缔结和平条约、发展经济贸易的主张。

他指出: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3](p167)苏联在击溃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之后,列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形成了某种均势”;另一方面,由于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处境十分艰难,随时都有被资本主义消灭的危险。

所以,苏维埃政权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想方设法维持同资本主义的“均势”,必须对资本主义采取正确的态度。

为了维持与资本主义的均势,并进一步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列宁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和文化遗产。

“要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历史上是我们必需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

[4](p572)列宁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向先进国家借助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工人的支援,而是那里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知识分子的帮助。

第二,有选择地向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指出:

“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

[5](p237)用列宁一个著名的公式来表示就是“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6](p94)列宁强调向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把它与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点结合起来,有选择地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

第三,学习外国组织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方法和制度。

对此,列宁特别强调要学习美国的“泰罗制”。

列宁指出:

“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所面临的一项任务,简单地说来就是,我们应当在全国实行泰罗制和美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方法”。

[6](p56)在列宁看来,泰罗制“是科学地组织生产的最新成就……体现了科学上系统分析生产过程的巨大进步,这为大大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开辟了途径”。

[6](p55)这一制度对苏维埃俄国有重大意义。

没有这一制度,就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提高劳动生产率,苏俄就不能实行社会主义。

同时,列宁也指出了泰罗制的缺陷和弊病,学习这种制度不能机械照搬,而必须对这种制度“加以改造”,使它适合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条件。

第四,列宁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将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的中间环节。

他说:

“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

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7](p525)列宁关于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思想,实际上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关于落后的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遗憾的是,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探索仅仅经历了数年时间,他的正确思想未能进一步展现就过早地去世了。

  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积极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思想,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都曾提出过,但囿于历史条件和实践水平,许多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问题尚未触及。

他们在思想理论上的未竟之说,给他们的理论和事业继承者们留下了发挥创造性的思维空间。

作为杰出继承者的邓小平,怀着极大的理论勇气,在轰轰烈烈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富有独创性的工作,出色地完成了马恩列的未竟之说。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而对外开放,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邓小平认为,在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先进科学技术、各种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当有选择、有计划地吸收和引进,使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积极因素。

他在1978年就反复强调,实现现代化,闭关自守不可能,必须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资金。

过去“人家封锁我们。

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

[8](p127)1984年,邓小平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9](p64)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主要包括:

第一,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这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前提。

因为只有认清时代发展的大局,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与潮流,不断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趋势,才有可能学习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

第二,阐明了利用资本主义的范围,“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9](p373)这说明,我们利用资本主义的范围是全方位、多视觉、立体化的,它既包括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也涵盖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成果。

第三,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p372)因此,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中,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尽可能地大胆学习和借鉴,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反之,则要坚决抵制。

第四,指出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还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意识到并提醒我们:

“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8](p226)邓小平曾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指出:

“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自由化思潮一发展,我们的事业就会被冲乱……就不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都谈不上”。

[9](p123-124)针对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所谓的“制裁”、“和平演变”等手段,邓小平又提出了一系列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措施,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两手抓”,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建立现代化人民军队,在外交中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重要原则,等等。

这些对于我们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积极成果,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第一条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对当代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潮流的科学概括。

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措施。

他说: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10](p12)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

  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

江泽民一直强调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他说,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0](p8)这是对外开放思想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成功经验,针对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引进来”就是要善于借力,善于借重国外资金、技术等力量。

要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走出去”就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

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同时转起来,有助于我们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当然,在向别国特别是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时,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对其加以消化、吸收、改造和创新。

在这里,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就是要对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消极东西和有益成果进行鉴别和比较,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和联系。

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且应该认识到只要两种社会制度还同时存在,这种对立和斗争就不会消失。

但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

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的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

关键是要对照中国的国情和条件,不能照抄别国的模式,走别国的老路,必须探索自己的道路,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条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列宁全集:

第4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列宁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5]列宁.列宁全集:

第27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宁.列宁文稿: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7.

  [7]列宁.列宁选集:

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1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晓予)

  作者简介:

向祖文(1943.7—),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编审。

《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