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3004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经济地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docx

《经济地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docx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1、区位:

本书的区位主要讲的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

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基本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

(2)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3、中心地:

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4、横向一体化:

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5、纵向一体化

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现实中,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

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6、主导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基础性产业:

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9、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0、潜导产业:

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11、区域空间结构:

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2、区域经济结构:

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3、极核式空间结构:

14、点轴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5、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16、区位指向: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17、集聚机制、扩散机制

(1)集聚机制: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2)扩散机制: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18、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

(1)经济地域综合体:

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P215

(2)经济区:

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P226

19、区域经济联系:

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20、技术创新:

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主要表现:

发现新的可用资源,创造新的生产工艺,发明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

21、区域管制:

P226

指通过多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1、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P44

在经济地理学上,从广泛意义上讲,某种特定区域内,对发生在其中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都可以成为区域环境因子,例如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

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体现在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

、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

B、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

C、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具体地说,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内容及评价

书中提问:

P89

、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同时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也是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农业区位理论。

  

背景:

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目的:

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

   

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B、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C、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D、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E、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F、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A、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B、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

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二)形成机制(*)

  

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地租曲线

  概念: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情况,主要研究实例涉及宏观尺度(国家或大洲范围)、中观尺度(城市范围)以及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中观尺度)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

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纳瓦佛等人的围观尺度研究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总之,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经济学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五、理论的局限性(*)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A、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B、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C、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

D、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以上因素,使杜能模式与现实产生了差异,但杜能模式阐述了最基本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只要对其他因素加以考虑和修正,对于今天探讨农业土地利用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内容及评价

书中提问:

P89

、简述区位因子类型

、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

(回答一般因子的确定)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或者是简述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

、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韦伯的区位理论有哪几项的基本假设?

他分析了哪几个区位因素的影响?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部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

 

(一)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及其分类

  概念: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类型: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和分散因子。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概念:

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

识别一般区位因子的方法:

  第一步,工业产品的生产、分配过程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

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物品的运费。

  第二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中,一般成本因素如下:

布局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成本;物品的运费;资本的利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第三步,在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因此不宜作为区域性区位因子;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

因此可以排除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

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

  第四步,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以及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

第五步,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

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

运费指向论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

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

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聚集指向论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三)理论重点

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下面从原料方面讨论工业区位基本原理:

、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原料分类:

按照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可将原材料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同时按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情况局地原料又可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

B、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C、综合等费用线

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劳动费指向论(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A、劳动费指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工资部分。

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

 

  B、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

工业区位又运费指向论转为劳动力成本指向论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

C、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

  

、劳动费指数即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

  判断标准:

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劳动系数即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

判断标准: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

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

  结论:

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集聚指向论

 A、概念

  集聚因子指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聚集又可分为纯粹聚集和偶然聚集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B、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

  

、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

C、分散因子的作用

  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

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D、集聚指向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

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E、集聚指向的判断

  

、指标: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

  

、标准:

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即原料区位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

  

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即消费地区位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

  

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即自由区位工业)如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及医疗器械制造工业

(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

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

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

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五、理论的局限性(*)P78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与现实中的运费制度不同。

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是不现实的。

工厂经营有两种形式,韦伯考虑不够全面。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工厂的区位选择。

技术的影响。

交通的影响。

其他地域政策因素的影响。

4、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P94

(一)意义

(1)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

(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

(3)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视了集聚利益。

(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5、企业增长动因P115(在书上适当补充)

实现规模效益

实现交易内部化

技术优势的发挥

来自竞争的压力

6、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P138

、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

、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区位特征

、根据折衷理论,分析跨国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

、简述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跨国公司是如何进行投资国别选择的?

、跨国公司是如何选择投资的微观区位的?

、分析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特征。

、分析跨国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单位的区位为什么存在差异?

、试分析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

指两个公司以上(包括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一、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涉及三个问题:

为何跨国投资

选择在何国家投资

微观上,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投资

为何跨国投资;(即跨国直接投资原因)

理论支持:

(1)产品周期理论

 A、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B、产品阶段与区位选择

 新产品阶段:

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

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

  成熟产品阶段:

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

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

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标准化产品阶段: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C、产品周期理论的缺陷

  弗农的理论较好的解释了战后美国在欧洲的投资扩展,但在规划企业未来投资国别,在说明跨国公司为其总体利益而实行全球化战略行为时,不能令人满意。

为此,需要把产品周期理论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

此外,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

(2)折衷理论

A.跨国投资的优势P141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2)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

B.优势利用与跨国公司投资选择

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选择在何国家投资;

(1)跨国投资的影响因素

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

具体地讲,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

因此,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2)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取向

A.成本与利润取向

B.市场取向

C.要素取向

D.公司战略取向

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建立机构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7、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P182

理论依据: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所以,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8、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几种经典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一种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由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

(2)点轴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叶大年等根据叶大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