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3138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

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

不少人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

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浓缩书”,说白了就是给书做笔记,把最精华的部分划出重点来,让读者得以快速把握全书内容。

这听起来像是个新概念,但我们或许早有接触。

举个通俗的例子,网上经常有人炒作的“状元笔记”,其实就是针对教材及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的“浓缩书”。

但大家也都清楚,绝对不是买了“状元笔记”就能成为状元,“状元笔记”也无法替代上课与教材,它只是个人对学习方法及思路的总结,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对于“浓缩书”来说,道理也是如此。

“浓缩书”的原作多是具有深厚影响力的名著,为我们划重点的毕竟不是作者,作为知识中介,固然可以给你描述、推荐书籍的精彩之处,但是书的全貌如何,恐怕还是需要自己去亲自体会。

更何况,知识中介对全书的理解是否到位、对精髓的把握是否准确,这些都要暂时先打个问号。

而即便是原作者来给书进行摘要浓缩,做的也是留下全“骨架”、剔除内容“血肉”的工作,也会让阅读的乐趣大幅下降。

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提高吃饭的效率,不吃丰盛的肉类、水果、蔬菜,直接喝营养液、吃维生素片——吃饭变成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而丢失了享受美味的乐趣和饮食文化的内涵。

当然,“浓缩书”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

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拿出完整的几个小时来安静地读书,很多时候已成奢念。

这种情况下,与其不读书,还不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几本“浓缩书”,至少能做到开卷有益,让人保持获取知识的积极心态,而不至于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

从长远来看,如果人们看了“浓缩书”,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能就会产生将原作拿出来看的动力,这不失为一个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出版物中甄别筛选的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也大有裨益。

总之,虽然“浓缩书”价值远远低于原作,但是阅读总比不阅读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一时抽不出足够的阅读时间时,偶尔从知识中介那获取一点“血肉”有限的内容,也算不上坏事。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始终保持清醒:

“浓缩书”毕竟不是完整的知识,对其不可过度依赖。

(节选自《“浓缩书”,不可过度依赖的知识中介》,2018年3月12日光明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在线“浓缩书”迎合了人们需求,悄然走红。

B.“浓缩书”并非新概念,它借鉴了“状元笔记”的手法,划出书中的精华和重点,方便快速把握全书。

C.“浓缩书”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背景下出现,改变了人们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的不良习惯。

D.就像不能将吃饭简单理解为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一样,人们读书也完全不能依靠阅读在线“浓缩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浓缩书”这一论述对象,然后列举了人们对其不同的态度,引起下文的议论。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方法,将“浓缩书”与“状元笔记”进行对比,通俗易懂地阐释了其特征。

C.对于“浓缩书”现象,文章在论述时较为辨证,既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也指出其意义和价值。

D.文章将“浓缩书”定义为“知识中介”,这是全文立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相关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日常的阅读全部变成在线“浓缩书”类阅读,人们将再难以享受翻书通读的乐趣。

B.如果进行摘要浓缩的是原著作者,那么对“浓缩书”的理解、对精髓的把握会更准确。

C.读“浓缩书”可能使读者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见其对培养读书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益处。

D.只要能够获取知识,即使内容有限,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浓缩书”在当下应当提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玩家

聂鑫森

吴昌开着崭新的宝马车,行驶在铺满晨光的乡村公路上。

此行去青山桥杨家村,那里新建了一个钓鱼基地。

昨晚睡前,他习惯地翻翻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散文写到它,那些美丽的文字把吴昌的心挠得痒痒的。

在古城私企老板中,40岁出头的吴昌还算不得头面人物,尽管他拥有一家两千人的服装制造厂。

但在玩家圈子里他名声很响,因为他是个正经的玩家。

吴昌玩得很雅,其一是玩瓷,也就是专项收藏古瓷器。

唐盆宋碗、明壶清瓶,竞收了上百件,或从拍卖场拍得,或从古玩店淘来。

他当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摸出门路,眼力自然练出来了。

谈起四大名窑、釉上彩、釉下彩、斗彩,他口若悬河,当行本色。

他曾请城中古玩店好古斋的当家人袁清来家鉴赏,袁清的目光冷冷地扫视一遍,说:

“不错啊……都是真货。

”能得到袁清这句赞语,不容易!

玩瓷之外,吴昌还喜欢钓鱼。

古城郊外大小钓鱼基地他都光顾过。

什么鱼用什么竿,下什么饵,他如数家珍,而且手感极好,浮子稍一颤动,他的手就会闪电般扬起,刚吞钧的鱼也就成了俘虏。

他钓鱼,心里还有个小九九:

顺带在附近的农家转一转,说不定哪天会发现一件“老器”。

这就叫“捡漏儿”。

一个小时后,汽车停在杨家村的一口大水塘边。

水塘的左侧只有一栋青砖大瓦屋,是水塘主人的家。

一个60来岁的老人飞快地来到汽车前,对刚下车的吴昌说:

“先生,欢迎你来钓鱼。

请先到堂屋里歇口气,喝杯茶。

”吴昌说:

“好。

好。

”堂屋很宽敞,正面墙上挂着一个神龛,里面立着一尊白瓷观音像,造型极其优美;神龛下面摆着一张古旧的八仙桌,一边搁着一把上了年岁的太师椅。

吴昌想:

这户人家应该是有些来头的,一般农家不会有这样的家具。

老人送来一壶茶和一个小茶杯。

茶壶和茶杯都是瓷的,似乎还很“老器”。

吴昌的心突突跳。

他提起茶壶给小茶杯斟上茶,迅速地把壶扫视一番。

壶是平常式样,上面有明人唐伯虎的一幅仕女图,笔墨很见功夫,题款是两句诗:

“屈指三春是嫁期,几多欢喜更猜疑。

”他记起这两句诗是清人黄遵宪的。

明人唐伯虎的画怎么会题上清代人的诗?

他笑了,这壶顶多是个民国时的仿品。

吴昌端起茶杯,啜了一口茶,呀,这竟是一只斗彩杯!

造型轻灵俊秀,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上面画着栩栩如生的牡丹和蝴蝶。

这样一只杯子,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已逾20万,想不到,竞让他遇着了!

吴昌说:

“这把壶不错,有些年岁。

”老人笑了:

“当然。

是祖传的,传了多少代就弄不明白了。

这只杯子,是挖菜窖时,从土里偶然发现的,看着入眼,权用它盛茶。

”吴昌放下茶杯,随意说:

“老人家,给我找根钓竿,我钓鱼去。

”老人说:

“好。

吴昌在塘边勉强坐了两小时,一条鱼也没钓着,他脑子里想着那只斗彩杯。

近午时他回到堂屋里,对老人说:

“你给我用网打20斤鱼吧,空手而返,老婆会笑话。

”老人忙安排人去打鱼。

“先生,你喝茶。

”“谢谢。

老人家,我很喜欢这把壶,你愿意出让吗?

”“祖传之物,舍不得。

”“我愿意出高价购买,你开个价!

”老人似乎心动,犹豫了好一阵才说:

“不能少于12万!

”吴昌差点要喊起来:

“土老帽儿,这壶是民国的仿品呀,顶多值两千元!

”但他没喊出来,装出痛苦的神情,说:

“太高了,太高了,8万!

”“你真心要,10万,再不能少了。

”吴昌咬咬牙,说:

“10万就10万,不过,你得搭上这个小杯子,让我早晚配着对儿喝茶。

”老人说:

“这个杯子反正是白捡的,你喜欢就拿走。

”吴昌从内衣口袋里飞快地掏出一张支票,签好名,交给老人。

吴昌开着车喜洋洋地回到城里。

今天捡漏儿,应该是他玩瓷史上最辉煌的一笔。

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妙不可言。

他不想告诉城里任何人——包括袁清。

过了半月,他去省城博物馆,托朋友找瓷器专家“掌眼”。

他没想到,“成化斗彩杯”是当今的仿品,只值几十块钱!

吴昌傻眼了,谁给他下的饵呢?

他后来打听清楚,报纸上那篇介绍青山桥杨家村钓鱼基地的散文,是袁清化名写的。

那一刻,他什么都明白了,他去钓鱼,其实自己也成了一条被钓的鱼。

(选自杨晓敏《名家名篇笔记体小小说欣赏》,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吴昌开着宝马行驶在乡村公路上,来到杨家村人水塘边青砖人瓦屋,走进厅堂看到古色古香的陈设,这些环境描写为吴吕与主人公老人活动提供了真实背景。

B.吴昌在古城私企老板中是出名的玩家,专门收藏古瓷器且很有眼力,他爱钓鱼的动机之一就是到乡下农家捡漏儿,这些介绍为下文描写吴昌受骗上当作铺垫。

C.小说情节设设置悬念首现、引人入胜,叙描深得中国古典小说的趣味,尤其末尾处发现成化斗彩杯是仿品的描写虽山人意料但合乎情理,有凸显小说主题作用。

D.小说语言通俗自然,虽没有华丽辞藻点缀,但写人叙事却很形象生动,如吴昌和老人做交易一段就综合运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弓手法,收惟妙惟肖之效。

5.小说结尾吴昌最终被“好古斋”当家人袁清算计,文中有哪些伏笔暗示?

(4分)

6.探究小说的主题,并至少从两个角度阐明你的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明确了学生欺凌的界定。

《治理方案》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主观故意性是判定欺凌还是玩笑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

”12月27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雯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摘编自谭畅《官方首次明确界定“校园欺凌”》,2017年12月27曰《南方周末》)

遭遇到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的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抑郁。

校园暴力不仅会影响受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使得受害学生由于受到暴力伤害的投射反应,出现各种违纪和越轨行为,甚至反过来去欺凌别的弱小同学。

校园欺凌与中小学生社会心理状况有着直接关联。

在家长日常的溺爱纵容或关爱缺失、学校教育中的“分数中心”导向、游戏中暴力信息的泛滥成突、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一些中小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导致其在社会交往中容易形成自卑、怯懦、孤僻或者骄横、偏执等不良倾向,这些中小学生容易引发校园欺凌行为,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从更广的视角看,在校园欺凌中,伤害与被伤害既是相互的,又是相通的。

校园欺凌事件的双方甚至旁观者都是受害者,欺凌不仅会给青少年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将在青少年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大数据告诉你,有多少校园欺凌

不该发生》,2016年12月15曰新华网)

材料三: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首次对学生欺凌做出明确界定,从欺凌的预防到惩戒措施再到如何申诉,整个过程都做出了描述,同时对欺凌的主体、部门职责、工作要求做出规定。

从学校内部治理角度说,防治校园欺凌问题,必须扭转学校的办学理念,实行学校的现代治理。

要通过可操作的规则教育、行为教育,并加以言传身教,帮助青少年树立起底线意识、尊重意识、理解意识、团队意识,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防范校园欺凌的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

从策略上,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

从根本上,要对青少年的心理给予更多的关心呵护。

只有多方力量联动起来,才能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率,让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少一份阴霾,多一份阳光。

(摘编自熊丙奇《防范校园欺凌学校要拿出实际举措》,2018年2月23曰《光明日报》)

7.下列关于校园欺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各类型的欺凌事件中,学生故意对身边的同学进行各类的欺负、侮辱,属于我们常说的

校园欺凌。

B.身体偏胖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更容易在身体、言语、社交、网络等方面受到来自同伴的欺凌。

C.虽然成绩会主宰学生在学校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可能遭受校园欺凌。

D.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创伤,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影响到人格的正常发育。

8.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主要说明校园欺凌的具体内容,并且对其重要的判别标准进行了强调;材料二说明学生心理状况决定学生实施欺凌或者遭受欺凌。

B.在这个通信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和手机移动通讯越来越普及化,网络欺凌这种新形式的校园欺凌有可能成为以后非常重要的校园欺凌类型。

C.学校教育中的“分数中心”导向,特别容易使勞生产生心理问题并激发学生间的竞争意识,从而导致不同成绩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欺凌。

D.校园欺凌问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而《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发布,更是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E.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是游离于欺凌事件之外的,虽然会被施加心理影响,但也可能会引以为戒,所以所谓其也是受害者的说法过于绝对。

9.怎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现象?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

少孤,依外家居。

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

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

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

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

”邑虽然其言,而竞不用。

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

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

“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

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

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

”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

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

帝曰:

“范博士可前平说。

”升起对曰:

“《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

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

诏以下博士。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说法。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

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廷,历数国家的种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

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

成年后教授后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

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

在奏疏中,他赞美同僚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让博士之位于他们。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

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

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2)《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寄隐居士

谢逸①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②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③节独苦,只有庞公④不入州。

【注】①谢逸:

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

②玉唾:

珍贵的书籍。

③襄阳耆旧,泛指襄阳的隐士。

④庞公:

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未曾入城市。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开篇便写出了先生因自己“薄禄相”而未被封侯,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隐居山林,语句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些许不得志的情味。

B.本诗第二联描绘精致,对仗谨严,特别是数词的选用,很具代表性,体现先生藏书之富、研学之久,突出其隐居生活的鲜明特征。

C.本诗第三联告诉我们,虽然先生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境界追求大多不会像先生一样,他们没有选择“高卧一庵”的生活。

D.本诗结尾两句描述了襄阳隐士的节操志向,他们为了高尚的品节志向苦苦坚守,庞德公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E.本诗语言朴素,表达简妙,写先生隐居,又不拘泥,有联想,有拓展,表面上“寄隐居士”,其实,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的心志。

15.作者对先生隐居山林后的哪些表现怀有钦佩之情?

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概括了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挥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借古意抒今情。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有的高中学生写作文总是喜欢装出一副老气横秋的姿态,动辄用大话、套话、官话吓唬人,这种文风必须改变。

②公司成立这么久,我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连续两年销售业绩增长缓慢,真是马齿徒增。

③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④生活的智慧离不开细心的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以小见大,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

⑤近期,日本一方面表示要改善对华关系,另一方面却在台湾和中国南海等问题上“搞小动作”,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令人愤慨。

⑥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表示,网络欺凌是一种新型的欺凌现象,具有隐蔽性强、涉及范围广和难以消除等特点,危害性甚于传统欺凌。

B.2017年,在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引领下,一大批“国之重器”鼓舞了国人,惊艳了世界。

它们不仅成为中国“智”造的世界新名片,更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C.《国家宝藏》力求真实立体地展现民族的文化瑰宝。

开播之初,九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自发在网络上答疑解惑,为激活传统文化的生机贡献力量。

D.一座城市要留住人心,光有硬件设施可不行,还得有内在魅力。

有市民说,连续三年喜获“全国文明城市”的宜昌,魅力在于城市角角落落散发的浓厚文化底蕴体现的。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你家公子在公司担任高管,爱女是记者,堪称椿萱并茂。

B.中方代表在法国举行的招商会上发言:

“为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我们竭诚要求各位商家到中国投资……”

C.家严大人今年高寿?

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

兹介绍我校王强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青年兴则国家兴,①。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②;是我们这一代的,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摘自《十九大报告》)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现在,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有机会,我们要在家乡办图书馆,因为只有开办图书馆,才会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为他们安心读书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而有了舒适的环境,必将充实自我,也就一定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①开办图书馆未必能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

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

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

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解析】B“借鉴了‘状元笔记’的手法”曲解原文。

C“改变了人们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的不良习惯”无中生有。

D“完全不能依靠阅读在线‘浓缩书’”表述过于绝对,偶尔阅读“也算不上坏事”。

2.B【解析】这里不是对比论证,而是类比。

3.D【解析】“应当提倡”说法不当,“浓缩书”有诸多限制,先天不足,原文对其也持“偶尔从知识中介那获取一点‘血肉’有限的内容,也算不上坏事”这一态度,不能理解为“应当提倡”。

4.B【解析】A项错在“主人公老人”,小说主人公应是吴昌,老人只是次要人物;C项错在“悬念首现、引人入胜”,小说开头是起因描写,没有悬念设置;D项错在“肖像”,做交易一段没有肖像描写。

(4分)

5.①吴昌并非真正的收藏家,只是业余玩家;②袁清来吴昌家鉴赏瓷器时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