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3555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 04解析版.docx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优选卷04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作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过着群居生活

【答案】D

【解析】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的时候,重点提到了“黄河流域”、“粟”、“彩陶”。

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半坡氏族的生活状况的认识,题目中的信息“黄河流域”、“粟”、“彩陶”,可以推断出是半坡居民。

故本题选D。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社会

3.领导人们治理洪水13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黄帝

B.炎帝

C.禹

D.舜

【答案】C

【解析】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4.西周的都城是

A.阳城

B.镐京

C.洛邑

D.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夏商周的兴替。

商的纣王统治荒淫无道,被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

西周的都城是镐京,故选择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的兴亡

5.暑假里,小明买了本书,封面如下图所示。

他想到实地看看书里介绍的青铜文化。

他想去的地方是()

A、成都平原B、青藏高原

C、东北三省D、长江三角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三星堆文化。

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三星堆”文化。

故选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6.战国时期由晋国分裂出来的是下列哪三个诸候国

A.燕、赵、魏

B.韩、赵、魏

C.楚、赵、魏

D.韩、赵、卫

【答案】B

【解析】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7.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大国之间展开了争霸战争。

某国君利用管仲改革,葵丘会盟成为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这位国君是

A.楚庄王

B.晋文公

C.秦穆公

D.齐桓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今山东聊城东)召集宋、陈、蔡、邾等诸侯会盟[6],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8.观察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你不能从图中获取哪项历史信息?

A.铁农具出现了

B.牛耕应用于生产

C.铸造技术比较发达

D.私田开始出现

【答案】D

【解析】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9.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包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A.屈原B.蔡伦

C.李白D.魏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关键词是“端午节”。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

我国人民为纪念他,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A符合题意。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10.都江堰建成之后,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是()

A.成都平原

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点。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筑了都江堰,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都江堰

11.当今,反腐败斗争正搞得如火如荼,综观中国古代史也十分重视对官员的监督,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管理:

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博士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2.我国古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保护中原农耕文明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伟大工作是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北京故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长城的有关知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的骚扰,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对保护中原农耕文明发挥过重要作用。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3.从修建骊山墓、长城和驰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在()

A.繁重的摇役B.很重的赋税C.残酷的刑法D.可怕的殉葬

【答案】A

【解析】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14.下列战役发生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是(   )

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巨鹿之战      D. 垓下之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巨鹿之战的相关知识点。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所以发生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是巨鹿之战。

城濮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垓下之战发生在楚汉战争期间,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巨鹿之战

15.我国象棋两军立营,相持对垒,中隔“楚河汉界”,色分黑红,为“九五”而战。

“楚河汉界”和谁有关?

A.陈胜、吴广B.刘邦、项羽C.黄帝、炎帝D.秦始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楚河汉界”指的是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

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

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仅在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因种种原因项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

现在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16.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C、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

【答案】B

【解析】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经济的发展。

17.下面是昭君出塞图,请你判断此事件发生于()

A.公元前1世纪中期B.公元1世纪中期

C.公元前2世纪中期D.公元2世纪中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识图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基础知识,本图片反映的是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考查对时间的掌握。

而昭君出塞的时间是:

公元前1世纪中期,因此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点评:

时间的考查是历史试卷中的重要考点,该题考查的是昭君出塞的时间。

这要求我们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18.欧洲人最早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是在()

A.秦朝B.汉朝

C.唐朝D.宋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西交往频繁,中国的丝绸开始传入西方,欧洲人最早可以穿上丝绸衣服.故选B.

考点: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9.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东汉的张仲景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他撰写的一部著名医学著作是()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医圣”张仲景。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20.下列宗教中,产生在我国本土的是

A.道教B.基督教

C.佛教D.伊斯兰教

【答案】A

【解析】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21.公元3世纪,中国被分裂为三个国家。

三个国家位置示意图,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简单说):

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赤壁,大败而回。

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2.南朝时,冶铁技术进步的表现是(    )

A.用木炭作燃料冶铁B.用水排鼓风

C.灌钢法的采用D.用煤作燃料

【答案】C

【解析】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23.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民族大融合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

A.商鞅B.张骞

C.班超D.北魏孝文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南北朝、胡汉”等,我们可知道这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所以答案是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24.南朝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这位科学家是()

A.刘徽B.王叔和

C.刘歆D.祖冲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圆周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的是我国南朝时期的祖冲之。

25.看到成语“画龙点睛”,你最有可能联想起“以形写神”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B.祖冲之C.王羲之D.贾思勰

【答案】A

【解析】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26.图说历史,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

(2)位于国家博物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已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它是哪

朝代的成就?

(3)写出图三所示水利工程的修筑者。

(4)图四中A、B点是长城的起止点,它们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

(5)图四C点是秦朝的都城_________。

(6)从图二可以看出秦朝为巩固对地方的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

【答案】

(1)甲骨文(1分))

(2)商朝(1分)

(3)李冰父子

(4)临洮辽东

(5)咸阳

(6)郡县制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中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它被称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元214年,秦始皇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打败匈奴后,为防止其再次南下,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史称秦长城。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咸阳,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咸阳东邻省会西安,西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壤。

辖2区1市10县,总面积10246平方公里。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5.68万,其中城市人口91.5万,位居陕西省第三位,仅次于西安、宝鸡。

[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

咸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中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朝为巩固对地方的统治实行了郡县制。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与汉朝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深远,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现大一统的时期。

材料二: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自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为推进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起关键作用的是哪两位封建帝王?

为加强思想控制,他们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分析秦汉时期,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他们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从秦汉时期起,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综上,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秦始皇、汉武帝。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2)秦:

郡县制;汉朝:

颁发“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2分)

(3)政治和文化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同等给分。

【解析】

(2)本题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通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我们可判断出秦始皇时期在政治上,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通过“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我们可判断出汉武帝时在地方上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大一统的汉朝。

28.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民亡藏盖。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

(汉文帝)曰:

“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材料三:

(汉景帝)曰:

“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四:

(汉武帝)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新的压着旧的),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来看,西汉初年,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1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怎样的?

(2分)

(2)从材料二、三来分析,汉文帝、汉景帝时重视什么?

(1分)因此汉初出现了什么局面?

(2分)

(3)汉武帝时期,国家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什么局面?

(2分)为了实现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过哪些措施?

(6分)

【答案】

(1)状况:

经济萧条原因:

秦末连年战争;秦朝暴政

(2)重视:

农业局面:

文景之治

(3)局面: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政治:

推恩令,削弱地方势力;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经济: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军事: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的经济发展。

(1)材料中的“天子不能具钧驷”等可以看出汉初经济的凋蔽,主要原因结合当时的背景联系即可

(2)根据材料中的“农,天下之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农业,之后出现了文景之治

(3)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意义“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可见在汉武帝时期国家经济富足,政局统一,然后联系当时的背景分析即可。

2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下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物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

“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崇尚武力),非可文治(难以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帝王的家中),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

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答案】

(1)①。

(1分)措施:

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

(4分。

答出两点即可)

(2)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答出三点即可。

(3)迁都洛阳。

(1分)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3分)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分)

【解析】

(2)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

由材料里的关键词:

南迁人民、江南经济、江南许多地区等词语中可以得出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所以才会出现“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

尽管如此,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前秦政权则统一了黄河流域。

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得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也迅速发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些都是可以使国家实现统一的因素。

故此时:

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