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3722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docx

初三语文试题答案答卷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九年级语文

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

(1)□□□□□□□,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1分)

(2)鬓微霜,又何妨!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2分)

(3)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分)

(4)夜来南风起,□□□□□。

(白居易《观刈麦》)(1分)

(5)默写杜甫的《登楼》默写完整。

(4分)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1)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yāoráo

(2)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jū生活到感到非常痛苦。

(3)“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gēnshēndìgù。

(4)范进wéiwéiliánshēng,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三十年来,社会沧桑巨变,《读者》做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宗旨却始终未变。

 

B.炮轰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C.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D.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书豪在NBA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

修改:

删除“正在”

B.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2.5的首台空调。

修改:

应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

C.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苗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几率有效降低。

修改:

删除“通过”

D.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修改:

把“成为”改为“是”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4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46分)

(一)(10分)   出师表(节选)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3分)

①躬耕于南阳(   )  ②由是感激 (    )  ③故五月渡泸(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                      和“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3分)

(二)9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

谴责,责备。

②任:

承担责任。

9.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

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

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

遇到)

D.或阻之(或:

有的人)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1.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三)(10分)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

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

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

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13.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

请说明理由。

(3分)

                                          

14.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4分)

(四)(17分)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

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

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

酒后吐真言:

“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

”自豪里带着炫耀。

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

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

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

我说:

“妈,我要上大学去了!

”母亲说:

“我知道了。

”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

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

“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

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

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

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

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大学四年,花开花落。

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

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

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

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

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

“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

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

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

“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

”一霎时我恍然大悟。

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

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

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

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

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

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

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

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

‘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

’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

”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

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

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

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本文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1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

”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7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

B.第4段中母亲化“打”为“拍”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母亲的爱子之心却表露无遗。

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多出可见。

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典雅华丽的词语,作者以发自肺腑的深情,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

1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2分)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分)

15.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

(4分)

16.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三.(50分)作文(50分)

17.满树的花朵,满枝的果实,最初只源于那粒小小的种子。

好书是一粒种子,使人睿智地成长;梦想是一粒种子,使人奋斗和坚强;善念是一粒种子,使人变得阳光和高尚。

种下一粒种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请以“种下一粒种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主题积极健康,详略得当。

(2)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3)字迹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四.附加题(10分)

我不知道怎样描述回到老宅,躺在吊床上的那份惬意。

我的房子简直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住处,舒适而温馨。

倘若我命中注定要呆在这岛上,我决定再也不远游。

经过这么一番长途跋涉后,我休息了一个星期,尽情地吃喝一通。

这期间,一个重要任务是为鹦鹉波尔做一个笼子。

它已非常驯服,与我相处得很融洽。

我记起圈起来的那只小山羊,打算去把它带回家来,或给它喂点食物。

我去了,发现它还在老地方,因为它根本出不去。

小羊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我赶紧出来砍一些能找到的树枝和灌木,扔进围篱喂它。

喂完后,我用绳子拴住它,带它离开。

其实我根本没有必要拴它,它饿怕了,变得非常驯服,像只狗似的跟着我,我不断喂它,它变得那么温驯、可爱,很快就加入到我的宠物行列,以后再也没离开过我。

我把九月三十日,即我登陆的周年纪念日当作一个神圣的日子来对待。

我已经在这儿滞留两年,跟第一天来这儿时一样,毫无获救希望。

我满怀谦卑、感激之情追忆上苍对我孤独生活的各种恩赐。

我虔诚衷心地感谢上帝,他的存在,他注入我心田的仁慈弥补了我的孤独生活的不足,人际往来的缺乏。

他支持着我,安慰我,鼓励我仰仗他的神力,期待他永久的惠顾。

我完全改变了对快乐和痛苦的看法,我的欲望变了,情感变了,内心的喜悦已不同于初次来这儿的时候,甚至不同于过去两年的心态。

1.上面的材料节选自哪部名著?

原作者是谁?

(2分)

2.根据选文,“我”对荒岛生活的哪些方面感到惬意?

如何看待这种“惬意”?

(4分)

3.“我”被抛到荒岛前有过多次出海远游的经历。

根据原著,请简要概括其中两次远游的遭遇。

(4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24分

2.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

(1)塞下秋来风景异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小麦覆陇黄

(5)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本题共5小题10组空格,每组空格1分,错、漏、多1字,该组空格即不能得分。

2.妖娆拮据根深蒂固唯唯连声

3.C

4.D

5.示例:

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夜空;如果你是一片云彩,就化作滴滴甘霖。

二.46分

(一)(6-8共10分)

6.

(1)亲自 1分  

(2)感动,激动 1分  (3)所以(因此)1分

7.

(1).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2分  

(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2分

8.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3分)

(二)(9-11共9分)

9.A 说明:

本题3分。

10.(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本题3分。

11.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本题3分。

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3分。

附参考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

“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

(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郑板桥立即发米给老百姓,救活了上万人。

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三)(12-14共10分)

123分B

133分不能去掉。

(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

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

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4分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

④沙尘

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每个要点1分)

(四)(13-16共17分)

13.A(铺垫错)   3分 

14. 

(1)母亲对儿子的“淡淡的深情”为线索     2分

(2)①在送行时,儿子在委屈赌气,对母亲无牵无挂,心里轻松;②大学四年,回想母亲,常心里发热,泪水无意流下;③成家结婚后,母亲的询问,儿子恍然大悟;④取得一点成就,对母亲的爱感到震惊,心情激动,热泪盈眶。

   2分

15.①第一段“我”考上大学后,将父亲的到处炫耀、一醉方休和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多喜不见多愁进行对比,写出母亲的爱子深情不易被发觉。

②第三段母亲为“我”入学送行,将其他父母的依依惜别、千叮万嘱与母亲淡淡的转身就走进行对比,以母亲的淡淡表现来反衬她隐藏在内心强烈的爱子之情。

(③入学送行时,母亲是淡淡的;但作者走后,母亲作了一个噩梦,一哭哭了个没气。

)4分

16.“平静水面”指母亲对儿子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深处的激流”指母亲内心隐藏着的强烈的爱子之情。

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恰切地表达出母亲的淡淡的深情。

既收束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

  6分

17.作文(50分)

附加题(10分)

1.《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  共2分,原著名1分,原作者1分.

2.

(1)有舒适温馨的住所;有温驯、可爱的宠物;上苍对“我”孤独生活的

各种恩赐(或:

上帝注入我心田的仁慈,弥补了孤独生活的不足)。

(2

分)

(2)这种“惬意”是态度乐观的表现。

虽然荒岛生活孤立无援,但对

生命的热爱、对拥有的珍惜,使他感到了“惬意”。

(2分)

3.①往伦敦,途中遇风暴,后获救;②往非洲,遭海盗袭击,被俘,当了

两年奴隶;③从非洲逃出,到达巴西。

④从巴西乘船去非洲购买黑奴,

遇风暴,漂到荒岛。

(共4分,答对任意一点2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答题卷

九年级语文

一.24分

3.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

(1)□□□□□□□

(2)□□□□。

□□□□□?

(3)□□□□□□□,□□□□□。

(4)□□□□□

(5)□□□□□□□,□□□□□□□。

□□□□□□□,□□□□□□□。

2.(4分)

(1)

(2)

(3)

(4)

3.(3分)

4.(3分)

5.

(4分)

二.46分

(一)(6-8共10分)

6.

(1) (1分)  

(2)(1分)  (3)(1分)

7.

(3).  

(4).2分

8  。

(3分)

(二)(9-11共9分)

9.(3分)。

10.(3分)

11.(3分)

(三)(12-14共10分)

12(3分)

13

(3分)

14

(4分)

(四)(13-16共17分)

13.  3分 

14. 

(1)(2分)

(2) 

(2分)

15.

\(4分)

16.  

(6分)

附加题(10分)

1. (2分)

2.

(4分)

(2分)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