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3733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5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docx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

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

实证:

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

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

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

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

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

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3、当代社会学发展

(1)欧洲社会学

重视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卢曼的系统学派;法国布迪厄、福柯;英国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2)发展中国家社会学

主要是应用性研究;依附理论

三、社会学在中国发展

1、社会学出现和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产生;康有为讲学、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章太炎翻译日本学者《社会学》、谭嗣同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

2、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学

吴文藻、晏阳初、陈达、费孝通、孙本文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

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

1、孔德的社会学对象

看法多元,其基本视角:

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家庭等)和社会进步

2、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马克思关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

德国齐美尔也注重社会关系。

社会学研究作为社会生活整体抽象的“人类的纯粹社会形式”,交往关系是他研究社会生活整体的基础;

社会结构是多数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前者从微观层面说明人们之间交往模式,后者偏重宏观社会分析

3、社会行动和社会过程

动态考察,宏观过程和微观行动,社会过程可以反映在宏观、中观、微观几个层面,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对社会变动进行考察称为社会变迁;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注入了某种意义的、并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韦伯;帕森斯;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4、社会制度

孔德、斯宾塞、萨姆纳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的界定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进一步解释

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学是从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多个层面去研究社会现象,力图发现其规律性

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问题

1、社会学研究领域

社会学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领域,任何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有关的现象都属于社会学研究对象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问题;社会变迁的问题等

第三节社会学学科特点和功能

一、社会学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

1、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理论即理论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社会研究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实证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和批判主义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包括社会调查方法、观察法和文献收集方法及实验法,又包括定量和定性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包括社会统计方法、内容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

应用社会学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批判性和建设性

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

2、社会学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三、社会学的功能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贡献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含义

1、我国典籍中的社会

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

2、社会学中的“社会”

孔德;斯宾塞;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三要素:

个体、互动、关系

3、国家与社会

霍布斯和洛克;社会或公民社会指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相对应的人类生活的存在形式,即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的生活形式

二、社会的类型

1、社会的性质

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实在论:

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对个人有强制性;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

社会唯名论:

个人和社会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知识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认识社会的目的也是为了认识个人;美国的吉丁斯、韦伯、符号互动论、社会建构论

2、社会类型

(1)宏观社会类型

孔德三阶段;斯宾塞的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马克思五阶段;贝尔“后工业社会”;卡斯特“网络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具体社会的类型

血缘、地缘、业缘群体、非正式群体等

三、社会的特点

1、多样性

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的差异,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组合方式的多样性

2、复杂性

人的需要复杂性和具体环境的复杂性共同决定了社会组织形式的复杂性

3、变动性

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制度翻新、社会运行机制变化、社会成员行为方式变化等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1、人的两重属性

生物性:

生物体、本能

社会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动性、共同生活的模式

2、人是社会行动者

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它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

主体性和客体性

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

马克思对需要的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的含义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是从更加概括和抽象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的行为模式,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2、社会关系的类型

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造成社会关系的多样化;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形式社会学认为由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形式反映的社会关系具有普遍性,分为结合关系、分离关系和混合关系

三、社会行动

1、社会是一个行动的体系

社会关系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方向,扮演特定角色的人则以自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而采取行动

2、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形成

吉登斯行动与机构的二重性,社会结构化过程

第三节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与分类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2、文化的分类

(1)文化三层次含义:

广义的文化: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中尺度的文化:

主要指制度和规范文化,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创造、选择、积累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习惯和生活方式

小尺度的文化:

科学文化知识

(2)三类:

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

(3)文化发生的领域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前者包括产品文化和工具文化,后者包括智能文化、规范文化、理念文化

(4)最宏观层面,文化不同类型,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5)考古学器物文化;人类学精神文化;社会学规范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

1、由人创造和学习

2、由群体共享

3、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

三、文化的功能与结构

1、文化的结构

(1)文化元素

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的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2)文化丛

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

(3)文化模式

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有两种理解;文化模式是分层的,区分层次在于分析何种文化模式在何种范围内和何种程度上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知道人们行为

2、文化功能

(1)整合功能

价值认同和规范认同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

(4)传续功能

四、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变迁

1、文化多样性

表现在诸多层面,宏观层面不同的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中观层面不同群体的文化亚类型

文化特殊性和普同性并存

2、文化相对差异性

(1)主文化和亚文化

(2)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3)中国文化的类型的特点

伦理型的传统文化,特点: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的务实的生活态度,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文化价值上主张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3、文化变迁

内部新发现和发明;不同文化接触和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1、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人;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2、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社会化是个体吸收社会经验,由二者分立走向二者融合

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整合

社会化是长期的过程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个性发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

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社会化的必要性

(1)从个人角度

(2)从社会角度

2、社会化的可能性

(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的能力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1、人类发展任务

哈维格斯特指出人在生命发展的六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责任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规范是一定群体和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为了保障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人们通过长期摸索形成了与特定群体活动相适应、说明其成员应该如何以及不该如何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与共识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某种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相一致、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期望的体系

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1、社会化的机制

机制;社会化机制:

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在机理,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包括社会化的实施者和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模式,社会化对象的内在心理特征等

教化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对象实施教化的过程

学习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

互动论将人的社会化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与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

2、社会化的机构

施教者;受教者

(1)家庭

(2)同龄群体

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其活动主要是做游戏,故又称游戏群体

(3)学校

家庭和学校在社会化的内容、目标和方式上不同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

二、基本社会化

1、艾利克森的人类成长阶段说

八阶段:

婴儿、幼儿、学前、学龄、少青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2、儿童-青年社会化

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称为基本社会化

(1)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

(2)少年期社会化

(3)青年社会化

3、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1)心理上的断乳

也称社会性断乳,指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社会的迅速变迁

时间压缩

(5)代沟

两代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三、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1、继续社会化

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2、再社会化

是指原先的社会化失败或者基本上已经不再适应,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被动再社会化和主动再社会化

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一、个性及其形成

1、什么是个性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个性

弗洛伊德;奥尔波特

个性的倾向性

2、个性的形成

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化过程对于人的个性的形成起着某种决定性的影响

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1、个性与社会个性

帕森斯塑造角色

社会个性是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建立在个体的个性基础上,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共有的个性特点

2、雷同性格与人的能动性

雷同性格是同一群体中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是对群体成员过度社会化的结果

三、个性与民族性

1、个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征,国民性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有的个性特征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关于国民性的研究

3、中国国民性的特点

建立在农耕文化之上,与家族、家庭、村落为特点的居住模式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封闭、保守、以人伦为取向的文化特征

看重权威、保守、依赖性、顺从、礼让、谨慎、勤俭、忍耐、安分等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1、社会行动及其类型

社会行动是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

韦伯分成四类:

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包括:

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

2、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

(1)人际互动

(2)群体互动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1)合作

共同合作和分工合作

条件:

目标一致;相互依赖;贡献;信任

(2)竞争

条件:

同一目标;排他性;稀缺性

(3)冲突

冲突与竞争的不同;冲突的作用

3、集体行为: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动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

特征:

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

三、社会互动的意义

1、促进对自我的认识

弗洛伊德个性中的自我;库利“镜中我”;米德符号互动论

2、满足行动者的需要

3、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互动-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社会结构

社会互动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同时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社会交往的概念

马克思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交往具有社会性;劳动

2、社会交往的意义

个体生存的需要;人自我显现的方式;建构社会

二、符号互动论

1、符号互动论的概念

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米德、托马斯、库利、布鲁默、库恩

符号;社会情境;解释情境;情境定义

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

布鲁默

三个假设;五条结论

社会微观秩序和宏观秩序

标签论和建构理论

3、戏剧论的主要观点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舞台、表演者、印象管理、剧本表演、前台和后台

三、常人方法学

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加芬克尔

日常世界;行动权宜性;索引性;谈话过程;行动、说明和场景;实践行动的反身性;吉登斯行动的反思性监控

四、社会交换论

1、社会交换的概念

齐美尔的交换思想

霍曼斯和布劳:

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建立在信任基础上

2、社会交换论的内容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刺激—反应

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论的理论命题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

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互惠、公平;交换的主体可以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组织,交换也可以创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五、人际互动

1、人际互动的含义

发生在个体之间,带有明显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成为人际互动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2、有关人际互动的研究成果

人际吸引;身体语言;空间距离(霍尔:

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第三节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

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

1、社会角色的来源与含义

(1)角色概念的来源

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传统;米德角色扮演;符号互动论;戈夫曼;林顿

(2)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权利、义务的规范;行为期望

2、社会角色的特点

(1)普遍性

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中,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相伴随;同类社会成员共享的行为模式

(2)具体性

(3)复杂性

(4)表现性

3、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前者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后者是经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2)规定角色和开放角色

(3)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

前者是社会对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行为的期望,认为这些行为规范是人们应该践行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基础的,一般的,它是一种标准的和较高的要求;后者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二者差距成为角色距离

二、社会角色的扮演

1、角色扮演的过程

(1)角色扮演的含义

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成为角色扮演

米德提出

(2)角色扮演的过程

第一、了解角色期望

第二、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和角色意识

第三、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

行动取向、行动策略、具体行动、反思

规范和能动性

2、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1)角色混淆

指人们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角色认知不当;场景分辨不清

(2)角色紧张(时间、精力、能力)

一个人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的现象称为复式角色

(3)角色冲突

角色丛

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

(4)角色失败

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的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担者严重不称职或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的情况。

两种情况:

未能按照期望表演;角色关系解体

3、结构论与建构论的社会互动观

结构论:

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帕森斯

建构论:

能动、建构;符号互动论

互动论的分歧:

布鲁默和库恩

常人方法学

三、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的含义和特征

(1)社会网络的含义和类型

社会网络;结点;多元分类

(2)社会网络的基本要素

关系、结点、范围、密度、强度

2、社会网络的功能

(1)社会支持

物质的、精神的;工具性、表意性;

(2)社会资源获得

格兰诺维特强关系、弱关系

3、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

(1)网络背景下的社会互动

相互建构

(2)互联网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1、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社会群体;偶遇群体;统计群体

2、社会群体的特征

(1)成员具有直接、明确而持久的社会关系

(2)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3)一定的群体边界

(4)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按群体的规模分类

小群体和大群体

2、按成员关系亲密程度分类

初级社会群体(首属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3、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类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群体

5、其他分类

萨姆纳:

内群体(我们群体)和外群体

参照群体:

规范意义和比较意义

三、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1、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一般原因

对付外在压力、寻求安全感和相互支持;合作的需要

2、群体凝聚力

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表现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团结;是群体得以维持的原因

发展三层次:

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和遵从;群体规范的内化

群体凝聚力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过程

勒温群体动力学

4、群体中的权力

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1、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

库利:

初级群体是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和合作的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规模较小

(2)持续直接全面的交往

直接、感情、经常、全面、完整人格

(3)人际关系亲密

我们感;群体成员的不可替代性

(4)非正式控制

自觉;习惯、道德、群体意识;非正式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和维持

1、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1)家庭

(2)儿童游玩群体

(3)邻居

(4)朋友圈子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

经常性的交往;非利己的动机;开放和宽容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化

1、初级社会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