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4184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docx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

社会学课后练习

第一章

一、填空

1、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在其代表作六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2、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称之为(社会运行论)。

3、社会运行基本上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三类。

4、斯宾塞是(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提出了(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5、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塞)、(达伦多夫)。

6、最早把西方社会学引入我国的人是(康有为),他将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一书译作( 群学)

7、英克尔斯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是(历史)、(经验主义)、(分析)。

8、韦伯的社会学又称之为(理解社会学)。

9、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定量)和(定性)。

二、名词

1、社会学

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三、简述

1、列举20世纪40—80年代西方社会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功能主义:

帕森斯,默顿

社会冲突理论:

科塞,达伦多夫

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布劳

符号互动理论:

布鲁默,戈夫曼

发展理论:

列维,斯梅尔塞,艾森斯塔德

2、社会学的特征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3、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互生互动,相互影响)

4、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1,社会的运动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程

2,从经济条件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

2,重视社会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提出政治社会具体对象

四、论述

1、论社会学的功能

1.描述功能:

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

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

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第二章

一、填空

1、围绕社会是否是实体这一问题,西方社会学界形成了(社会唯实派)和(社会唯名牌)两大派别。

2、(自然环境)、(人口)、(文化)都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3、(关系性结构)、(实体性结构)、(规范性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三个方面。

4、社会学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区分为三方面:

(血缘)、(地缘)和(业缘)。

5、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包括三方面,即(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6、社会纵向运行中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基本关系:

(继承)、(变异)、(中断)。

7、从社会关系层面上看,社会系统可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

8、业缘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二、名词

1、社会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三、简述

1、社会的特点

第一,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第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第三,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第四,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的第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动的机体。

2、社会的功能

1整合功能:

将无数个单个的个人组织起来,形成合力。

并调整种种矛盾,冲突,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功能:

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人类交往的场所,规范人类交往的行为。

3导向功能:

提供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规范人类交往的行为。

4继承和发展功能:

是人类文化得以积累和发展。

3、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两个最基本的部分

2,社会结构是一种关系的总和

3,社会结构是一个矛盾关系体

4,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力袁钰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

4、研究社会结构的基本范畴

1,社会经济结构

2,社会上层建筑

3,阶级阶层结构

4,人口结构

5,民族结构

6,家庭结构

四、论述

1、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与评价原则

条件;人口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心理条件

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求的原则

第三章

一、填空

1、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

(符号)、(语言)、(规范)和(价值观念)。

3、文化在地位作用上,可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三类。

4、以文化的发生领域为标准,文化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5、文化结构主要表现为(文化物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6、在文化模式评价上存在着两种倾向即:

(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

7、在文化变迁研究中,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堕距)理论。

8、亚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和(越轨亚文化)等。

9、白旗意味投降,白衣战士代表护士,这些表明文化具有(象征性)的特点。

二、名词

1,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品,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非物质

文化。

2、文化震惊

所谓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三、简述

1、文化的特点

第一,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第二,文化的复合性。

第三,文化的象征性。

第四,文化的传递性。

第五,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2、文化的重要性

一;文化是人的第二本性

二;文化涉及面广

三;文化是社会形态

四;文化与社会融合在一起

3、文化的功能

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

3、社会区分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人类的皮肤颜色或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的多。

文化的负功能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形:

一是发生于文化的滞后时,二是发生于负文化团体中。

第四章

一、填空

1、社会化的类型可分为:

(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2、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生命早期)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3、在社会化研究中,库利提出(镜中我)理论,米德提出了(角色扮演)理论。

4、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5、年轻一代用新知识影响前辈的过程是(逆向社会化)。

6、(家庭)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同龄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8、从文化的角度看,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内化。

9、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在于人具有以下潜能: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10、西方社会学把社会化的内容概括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四个方面。

二、名词

1、社会化

是指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三、简述

1、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分析:

①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

1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2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③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2、社会化的过程

3、家庭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再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四个方面。

政治社会化

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作用:

从个体角度讲,培养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从社会角度讲,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道德社会化

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作用:

动员、整合和控制。

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团结

第五章

一、填空

1、社会角色理论有四个重要来源:

(米德)的角色意识理论;(林顿)的社会规范理论;完型主义(心理学);社会(戏剧理论)。

2、一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角色构成了所谓的(角色集)。

3、按社会角色的(规范)程度不同,角色可分为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4、根据人们扮演角色的心理准备不同,社会角色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5、表现性角色在社会中所起的主要是表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作用。

6、角色的扮演过程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对角色的(期待)、对角色的(领悟)和对角色的(实践)。

7、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

二、名词

1、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的基础。

三、简述

1、简述角色分类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3、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简述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人们承担具体的社会角色的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角色的确定,也叫做角色的“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角色表现即通过利用一些环境因素和个人的表演,反映所扮演的角色的权利、义务及其行为规范和形象。

角色表现的一系列环节主要包括:

(一)布景与道具

(二)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三)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别人的期望

自己的领悟

四,实践

角色建设,实践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或新情况时创造出角色本没有的行为规范。

四、论述

1、试论社会角色失调及解决

一.角色冲突

是指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结果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二、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以及应怎样去做。

三、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明显矛盾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解决:

1使人的角色单一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觉悟;

2社会要长期互动,为角色规定明确的规范;

3从各个方面避免角色中断问题;

4角色失败者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振作起精神,以崭新的面貌面对新的问题。

第六章

一、填空

1、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

2、(向度)反映了社会互动的方向,而(广度)则反映了社会互动的范围。

3、符号互动理论在当代发展为两个重要流派,即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另一个是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

4、根据互动的目的不同,互动的情境可分为: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5、贝尔斯认为,互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定向阶段)、(评价阶段)和(控制阶段)。

6、“入乡随俗”是一种( 社会互动)行为。

7、在集合行为研究中,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了(模仿理论);(勒朋)提出了感染理论。

二、名词

1、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社会上个人与人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集合行为

是指人们在行为方式上的一致性,它是意中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三、简述

1、社会互动的条件

1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并非只是在面对面的场合才发生,存在着间接互动;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2、在社会互动中如何实现合作

1,目标一致

2,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

3,行为配合

4,要讲信用

3、社会互动理论及代表人物

符号互动理论;米德,布鲁默,库恩

角色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

戏剧理论;戈夫曼

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埃默森

4、集合行为的特点

一,主体的多数性

二,无组织性,自发性

三,盲目性

四,相互依赖性

第七章

一、填空

1、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滕尼斯)提出,内群体与外群体的概念则由(库利)于1906年提出。

2、按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群体可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3、根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与性质不同,社会群体可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4、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有重大影响。

5、群体的凝聚力受以下因素影响:

(成员个人)、(群体自身)、(环境)和()。

6、关于群体内部关系,(莫雷诺)设计了一种“社网图”来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

7、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以“星型”结构为代表的(分散方式),一种是以“轮型”结构为代表的(集中方式)。

8、群体领导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工具性)领导和(表意性)领导。

9、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论述,人类婚姻家庭的演变经历了三种形态:

()、()和()。

10、由一对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二、名词

1、社会群体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家庭

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课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三、简述

1、群体的类型及划分标准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

内群体与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所作的区分。

四、论述

1、试论初级群体的功能及发展趋势

正功能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3有助于社会整合

负功能1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

2、试论家庭的职能及发展趋势

1社会化功能;社会化始于家庭,家庭是承担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一个人从出生到完全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要学习许多方面的知识,例如日常生活的技能和知识,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家庭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合自己小时候接受父母教育)

2生育功能:

人类的延续需要不断有新的社会成员来接替和延续,家庭是目前社会所认可的生育子女,繁衍后代的合法社会基本制度,是人口再生产的唯一社会单位。

3感情功能:

家庭赋予人们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家庭的成员中存在着一种最紧密的联系。

无论在家庭之外受了多大的委屈,其他成员都将在感情上支持他,所以人们常常形容家庭为避风的港湾。

4性爱功能:

性行为是人的生物本能,这种生物本能在文明社会里受到了社会的限制,性行为被习俗,道德,法律,控制在夫妻之间。

5经济功能:

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功能,二是消费功能,现代社会消费功能上升为主要功能。

第八章

一、填空

1、帕森斯把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生产组织 )、(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2、艾提欧尼把社会组织分为(疏远型组织)、(功利型组织)、(道德型组织)三种。

3、在我国第二产业组织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种。

4、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法约尔)、(韦伯)。

5、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梅约)、(巴纳德)、(麦克格雷德)。

6、(麦克格雷德)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7、组织管理方式主要有(家长制)和(科层制)两种。

8、组织目标代表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9、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的三原则是:

(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

10、组织的正式结构有三种形式:

(直线职能式结构)、(矩阵组织结构)、(事业部组织结构)。

二、名词

1、社会组织、

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会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三、简述

1、社会组织的要素

规范:

指稳定的规则和规章制度

地位;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角色;指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权威;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2、社会组织的特点

1特定的组织目标。

是固定、具体的、表明某一组织的功能。

2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并且按规定办事。

3制度化的组织结构,为提高效率与实现目标需要组织间的联系与沟通。

4普通化的行为规范,对全体成员构成约束限制。

5社会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即要求成员与外界的环境进行交信息的交换与交流。

3、科层制的特点

明确的分工。

明确的职权等级。

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分离。

量才用人。

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不依附于个人。

第九章

一、填空

1、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两大类。

2、社会分层体现的是(社会不平等)。

3、韦伯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主张从(经济)、(权力)和(声誉)来考察社会分层。

4、帕累托认为,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根源于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据此他提出了(精英)理论。

5、垂直流动有(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之分。

6、()、()、()、()都可能引起社会流动。

7、根据流动的原因不同,代际流动可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8、建立合理有序的流动机制,就要保证流动规则的(),流动机会的(),流动控制的()。

二、名词

1、社会分层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2、社会流动

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

三、简述

1、马克思分层理论的基本观点

阶级的含义;阶级产生的条件;阶级内部关系和发展;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2、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与标准

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社会分层的标准一般包括两类:

一是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二是以潜在地位为划分标准。

无论如何,只有那些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表现产生较大或持续影响的因素,才能作为分层标准。

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包括:

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等等。

3、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第十章

一、填空

1、社会制度的基本成分是()。

2、从性质上看,社会制度可分为()制度和()制度;从确立过程来看,社会制度又可分为(自然形成的制度)和(有计划建立的制度)。

3、社会制度的功能既包括(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整合);又包括(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和(提高社会整体效益)。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经济制度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现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当代中国完善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名词

1、社会制度

在特定的活动领域中创设式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三、简述

1、社会制度的构成

社会制度的基本成分是社会规范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价值观、维护制度的权威和社会制度的实际承载体系等。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和状态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功能。

2、社会制度的特点

可重复性。

集体约束性。

自我维护性

第十一章

一、填空

1、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因素)之一。

2、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作用。

3、从规模上看,社会变迁有(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之分。

4、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

5、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等为标志。

6、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现代化处于(现代转型)和(权威危机)阶段。

7、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现代化的()。

8、(改革)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二、名词

1、社会变迁

是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2、现代化

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简述

1、社会变迁的形式

1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可以区分出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2按照社会变迁的方向,可以区分出进步的变迁与倒退的变迁;

3按照变迁的性质,可以区分出进化的变迁与革命的变迁

4按照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程度,可以区分出自发的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

2、社会变迁理论及代表人物

进化论;孔德,斯宾塞

均衡论;帕森斯

循环论;斯本格勒

冲突论;科塞,达伦多夫

3、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战略方针

四、论述

1、论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P323---325

第十二章

一、填空

1、社区一词首先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

2、从横向上考察,社区可分为(自然社区)、(法定社区)、(精神社区)和(专能的社区)四类,而从纵向上考察,社区则可分为(传统社区)、(现代社区)和(发展中社区)三种。

二、名词

1、社区

是指进行一定得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互动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