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023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7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宁波市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1.下列属于碱的是

A.HClOB.C02C.Na2C03D.Ca(OH)2

【答案】D

【解析】A.HClO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A项不选;B.C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O,属于氧化物,B项不选;C.Na2CO3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是Na+,电离出的阴离子是酸根离子,属于盐,C项不选;D.氢氧化钙溶于水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属于碱,D项选。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类别,根据有关概念进行分析解答,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

2.下列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液漏斗是一种玻璃仪器,口部有塞子,下端有活塞。

A为圆底烧瓶,B为量筒,C为容量瓶;D符合“分液漏斗”的特征,是分液漏斗,故选D。

3.下列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A.氨水B.麦芽糖C.干冰D.碳酸

【答案】D

【解析】分析: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为弱电解质,常见的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极少数的盐和水,据此分析。

点睛: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为化合物,属于电解质的物质主要有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等,属于非电解质的物质主要有绝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等。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因水解而呈酸性的是

A.CH3COOHB.(NH4)2SO4C.Na2CO3D.NaCl

【答案】B

【解析】分析:

A.CH3COOH电离显酸性;B.NH+4水解显酸性;C.CO2-3水解显碱性;D.NaCl不水解显中性。

详解:

CH3COOH为弱酸,部分发生电离出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溶液显酸性,不是水解,A错误;(NH4)2SO4属于强酸弱碱盐,会发生水解,其水溶液为酸性,B正确;Na2CO3为弱酸强碱盐,水解显碱性,C错误;NaCl不发生水解,其水溶液呈中性,D错误;正确选项B。

5.下列变化原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将Na投入水中溶液呈碱性B.Cl2能使品红褪色

C.过氧化钠作供氧剂D.活性炭可作为净水剂

【答案】D

【解析】A、将Na投入水中溶液呈碱性是因为钠与水反应生成强碱氢氧化钠;B、Cl2能使品红褪色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C、过氧化钠作供氧剂是因为过氧化钠能与CO2、水反应产生氧气;D、活性炭可作为净水剂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变化,因此原理不同于其他三项,答案选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就是是否可以发生丁达尔现象

B.在常温下浓硫酸与铁不反应,所以可以用铁制容器来装运浓硫酸

C.氯气具有漂白性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D.氯化铁、硫酸亚铁是优良的净水剂

【答案】D

【解析】分析:

A.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B.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D.氯化铁、硫酸亚铁水解生成胶体,具有吸附作用。

详解:

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A错误;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膜阻止反应进行,故常温下可用铁制容器贮藏贮运浓硫酸,B错误;氯气与水反应可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但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C错误;氯化铁、硫酸亚铁水解,最终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作用是优良的净水剂,D正确;正确选项D。

7.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IBr+H2O=HIO+HBrB.SO3+H2O=H2SO4

C.SO2+2KOH=K2SO3+H2OD.NaH+H2O=NaOH+H2↑

【答案】D

【解析】A、IBr中Br显-1价,I显+1价,根据反应方程式,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B、此反应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C、此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D、NaH中H显-1价,化合价升高转化为0价,H2O中H显+1价,化合价降低,转化为0价,存在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8.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酒精的分子式:

CH3CH2OHB.KCl的电子式:

C.HClO的结构式H—Cl—OD.CCl4的比例模型:

【答案】B

【解析】分析:

A.酒精的分子式C2H6O;B.KCl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C.HClO为共价化合物,结构式为H-O-Cl;D.CCl4的比例模型中,碳的原子半径小于氯的原子半径。

详解:

酒精的分子式:

C2H6O;结构简式:

CH3CH2OH;A错误;KCl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B正确;HClO为共价化合物,根据成键规律可知:

结构式为H-O-Cl,C错误;CCl4为共价化合物,碳的原子半径小于氯的原子半径,与比例模型不符,D错误;正确选项B。

9.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钠质软,可用小刀切割

B.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过氧化钠

C.热的纯碱溶液可以除去铜片表面的油污

D.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B

【解析】分析:

A.钠较软,易切割;B.钠在没有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在点燃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C.纯碱水解呈碱性,油污是有机酯类;D.碳酸氢钠中碳酸氢根离子水解而导致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能中和酸。

详解:

钠的质地柔软,能用小刀切割,A正确;钠在没有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在点燃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与条件有关,B错误;纯碱水解呈碱性,油污是有机酯,酯类物质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钠和丙三醇,这样热的纯碱溶液可以除去铜片表面的油污,C正确;碳酸氢钠中碳酸氢根离子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导致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能中和酸,所以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D正确;正确选项B。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底部

B.定容时,因不慎使液面高于容量瓶的刻度线,可用滴管将多余的液体吸出

C.焰色反应时,先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至无色,然后再进行实验

D.过滤时,为加快过滤速率,可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漏斗中的悬浊液

【答案】C

【解析】分析:

A.蒸馏时,测定馏分的温度;B.定容时不慎使液面高于容量瓶的刻度线,实验失败,应重新配制;C.盐酸清洗,灼烧时不会造成干扰;D.过滤时不能搅拌。

详解:

蒸馏时,测定馏分的温度,则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位于烧瓶支管口处,A错误;定容时不慎使液面高于容量瓶的刻度线,实验失败,应重新配制,B错误;盐酸清洗,灼烧时不会造成干扰,则先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色,然后再进行实验,C正确;过滤时不能搅拌,将滤纸捣破,过滤操作失败,D错误;正确选项C。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5H12的某种同分异构体只有一种一氯代物B.CH4和C3H8互为同系物

C.CH3COOCH2CH3和CH3CH2COOCH3同分异构体D.H2O与D2O属同位素

【答案】D

【解析】分析:

A.C5H12中新戊烷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B.CH4和C3H8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2个CH2;C.CH3COOCH2CH3和CH3CH2COOCH3分子式相同,碳链结构不同;D.H2O与D2O为水的两种分子。

详解:

C5H12三种同分异构体中,其中新戊烷的一氯代物有1种,A正确;CH4和C3H8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2个CH2,互为同系物,B正确;CH3COOCH2CH3和CH3CH2COOCH3分子式相同,碳链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C正确;D、水的两种分子,不是同位素,D错误;正确选项D。

12.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6,X、Y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B.原子半径:

X>Y,离子半径:

X+>Z2-

C.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D.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则X是第IA族元素,Z是第VIA族元素,且X在Z的下一周期,若三种元素均是短周期元素,则Z是第二周期,X、Y是第三周期,所以Z是O元素,X是Na元素,三者的原子序数之和是36,所以Y的原子序数是17,是第三周期的Cl元素,符合题意。

A、Na是第三周期元素中最左侧的元素,金属性最强,正确;B、X与Y是同周期元素,X的原子序数小于Y,所以原子半径X>Y,X与Z的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小的两种半径大,所以离子半径:

X+

考点:

考查元素的推断,元素性质的应用

13.下列方案的设计或描述及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FeCl3溶液腐蚀铜线路板:

Cu+2Fe3+=Cu2++2Fe2+

B.将氯气溶于水制备次氯酸:

Cl2+H2O=2H++Cl-+ClO-

C.等体积、等浓度的Ca(HCO3)2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D.用浓盐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与H2O2反应,证明H2O2具有还原性:

2MnO

+6H++5H2O2=2Mn2++5O2↑+8H2O

【答案】A

【解析】分析:

A.铁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铜;B.次氯酸为弱酸应写化学式;C.等体积、等浓度的Ca(HCO3)2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生成碳酸钙、碳酸氢钠和水;D.高锰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能够氧化氯离子,对双氧水的还原性检验有干扰。

详解:

铁离子被铜还原,Cu+2Fe3+=Cu2++2Fe2+,A正确;次氯酸为弱酸应写化学式,应为:

Cl2+H2O=H++Cl-+HClO;B错误;等体积、等浓度的Ca(HCO3)2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生成碳酸钙、碳酸氢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Ca2++HCO3-+OH-=CaCO3↓+H2O,C错误;浓盐酸会与KMnO4发生反应生成氯气,对双氧水还原性检验有干扰,应该用稀硫酸酸化,D错误;正确选项A。

点睛:

将等体积、等浓度的Ca(HCO3)2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生成碳酸钙、碳酸氢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Ca2++HCO3-+OH-=CaCO3↓+H2O;将Ca(HCO3)2溶液和足量NaOH溶液混合,生成碳酸钙、碳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这说明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不完全相同。

14.某温度下,将一定量碳酸氢铵固体置于容积不变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NH4HC03(s)

NH3(g)+H20(g)+C02(g)△H=QkJ•mol(Q>0)。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则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若C02体积分数不再发生变化,则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若升高体系温度,则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D.若反应过程中吸收QkJ热量,则刚好有lmolNH4HC03发生分解

【答案】B

【解析】A.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质量是变化的,容积始终是不变的,若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则说明反应达到平街状态,A正确;B.只有生成物是气体,因此CO2体积分数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街状态,B错误;C.若升高体系温度,则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C正确;D.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若反应过程中吸收QkJ热量,则刚好有lmolNH4HCO3发生分解,D正确,答案选B。

点睛:

平衡状态判断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有两个核心的判断依据:

①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只要抓住这两个特征就可确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对于随反应的发生而发生变化的物理量如果不变了,即说明可逆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关键是看给定的条件能否推出参与反应的任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分子与苯分子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说明二者所含碳碳键相同

B.CH3CO18OH和C2H5OH发生酯化反应的有机产物是CH3CO18OC2H5

C.相同物质的量的乙炔与苯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同

D.用甘氨酸(H2N-CH2-COOH)和丙氨酸[H2N-CH(CH3)-COOH]缩合最多可形成4种二肽

【答案】D

【解析】分析:

A.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苯分子中含有特殊的碳碳键;B.酯化反应规律为“酸脱羟基醇脱氢”;C.乙炔与苯所含碳原子数不同,相同物质的量时,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不相同;D.由甘氨酸和丙氨酸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有2种,其自身和自身结合生成的二肽也有2种。

详解:

苯分子中含有特殊的碳碳键,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化学键,但是能够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也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但是二者所含碳碳键不相同,A错误;酯化反应中羧酸脱去一个-18OH,醇脱去一个H,则酯化反应产物为CH3COOC2H5,B错误;乙炔分子式为C2H2,苯的分子式为C6H6,相同物质的量的乙炔与苯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苯消耗氧气的量较多,C错误;由甘氨酸和丙氨酸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有2种,其自身和自身结合生成的二肽也有2种,一共4种,D正确;正确选项D。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蛋白质发生变性

B.全降解塑料

可由环氧丙烷

和CO2缩聚制得

C.用牛油制肥皂,当在反应液中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并搅拌后,会发现烧杯底部有固体物质析出

D.在用油脂制肥皂实验中,加入乙醇是为了增大油脂和NaOH溶液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D

【解析】分析:

A.蛋白质遇到重金属盐会变性;B.环氧丙烷

和CO2通过加聚制得全降解塑料;C.高级脂肪酸钠,该物质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较小,且密度小于水;D.油脂难溶于水,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详解: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属于蛋白质发生了盐析,物理变化,A错误;全降解塑料可由单体环氧丙烷

和CO2通过加聚反应生成,B错误;牛油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钠,该物质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较小,且密度小于水,则析出的肥皂浮在上层而不是沉于液面底部,C错误;油脂难溶于水,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油脂制肥皂实验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为了增大油脂的溶解,增大与NaOH溶液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正确;正确选项D。

点睛:

蛋白质溶液中遇到轻金属盐,比如硫酸铵、硫酸钠等,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以沉淀的形式析出,但是蛋白质没有失去水溶性,没有失去生理活性,属于物理变化;蛋白质溶液遇到重金属盐,比如硫酸铜、醋酸铅等,也产生沉淀,但蛋白质发生变性,属于化学变化,失去水溶性,失去生理活性。

17.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含盐量差别进行发电,在海水中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下列“水”电池在海水中放电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

Ag+Cl--e-=AgClB.每生成1molNa2Mn5O10转移2mol电子

C.Na+不断向“水”电池的负极移动D.AgCl是还原产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根据总反应:

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可知,Ag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为原电池的负极,错误;B、式中5MnO2得电子生成Na2Mn5O10,化合价共降低了2价,所以每生成1molNa2Mn5O10转移2mol电子,正确;C、在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错误;

D、Ag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AgCl是氧化产物,错误。

考点:

考查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视频

18.室温下,相同浓度、体积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B.分别用水稀释相同倍数后,c(Cl-)>c(CH3COO-)

C.盐酸的pH大于醋酸溶液的pH

D.分别与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完全时,盐酸消耗的NaOH的体积多

【答案】B

【解析】盐酸为强酸,醋酸为弱酸,室温下,相同浓度、体积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盐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A.盐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两者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本题,对水的电离的抑制程度不同,水的电离程度不同,故A错误;B.分别用水稀释相同倍数后,盐酸和醋酸的浓度仍然相等,但盐酸的电离程度比醋酸大,c(Cl-)>c(CH3COO-),故B正确;C.盐酸的酸性比醋酸强,盐酸的pH值小于醋酸溶液的pH值,故C错误;D.相同浓度、体积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含有的氯化氢和醋酸的物质的量相等,分别与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完全时,二者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相同,故D错误;故选B。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l溶于水能电离出H+、Cl-,所以HCl是离子化合物

B.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碘原子间的共价键

C.He、CO2和CH4都是由分子构成,它们中都存在共价键

D.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既破坏了离子键,也破坏了共价键

【答案】D

【解析】分析:

A.HCl是共价化合物;B.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克服分子间作用力;C.He分子间无共价键;D.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既破坏了离子键,也破坏了共价键。

详解:

HCl属于共价化合物,属于电解质,在溶液中可发生电离,A错误;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而碘原子间的作用力属于共价键,B错误;He为单原子分子,不存在共价键,C错误;NaHCO3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受热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阴阳离子间的离子键断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破坏共价键,D正确;正确选项D。

点睛:

离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离子键,分子晶体熔化时破坏分子间作用力(个别物质还有氢键),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共价键。

20.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molZn与足量某浓度的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分子数目为NA

B.84gMgCO3与NaHCO3的混合物中CO32-数目为NA

C.由2H和18O组成的水11g,其中所含的中子数为5NA

D.标准状况下,11.2L四氯化碳中含有的C-Cl键的个数为NA

【答案】A

【解析】分析:

A.无论硫酸浓稀,只要1molZn完全反应,生成气体均为1mol;B.碳酸氢钠晶体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不含碳酸根离子;C.由2H和18O组成的水11g,物质的量为11/22=0.5mol,然后根据水分子组成计算中子数;D.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

详解:

若为浓硫酸,则反应Zn+2H2SO4=ZnSO4+SO2↑+2H2O;若为稀硫酸,则反应为Zn+H2SO4=ZnSO4+H2↑,很明显,无论硫酸浓稀,只要1molZn完全反应,生成气体均为1mol,气体的分子数目为NA,A正确;碳酸氢钠晶体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不含碳酸根离子,所以84gMgCO3与NaHCO3的混合物中CO32-数目小于NA,B错误;由2H和18O组成的水11g,物质的量为11/22=0.5mol,所含中子数为:

0.5×(2×1+10)×NA=6NA;C错误;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D错误;正确选项A。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中△H1=△H2+△H3

B.图②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的活化能等于E1+E2

C.图③表示醋酸溶液滴定NaOH和氨水混合溶液的导电性变化曲线

D.图④可表示由CO(g)生成CO2(g)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答案】C

【解析】分析:

A.根据盖斯定律来分析;B.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E1、E2分别代表各步反应的活化能;C.醋酸和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在溶液里部分电离,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向混合溶液中滴加醋酸,醋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强电解质醋酸钠,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醋酸再和氨水反应生成强电解质醋酸铵,根据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与电导率的关系分析解答;D.表示由CO(g)生成CO2(g)的反应能量关系,并不能表示反应过程。

详解: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H3=-(△H1+△H2)则△H1=-(△H3+△H2),A错误;因为E1>E2图②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的活化能等于E1,B错误;NaOH和氨水混合溶液滴入醋酸,NaOH先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氢氧化钠与醋酸钠均为强电解质且离子带电荷数相同,但加入醋酸溶液体积增大,单位体积内电荷数目减少,故溶液导电能力减弱,当氢氧化钠反应完毕滴加醋酸,氨水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铵,醋酸铵为强电解质,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故随着醋酸滴入溶液导电能力逐渐增大,当氨水反应完后加入醋酸溶液体积增大,故溶液导电能力逐渐减小,C正确;D项图④只表示由CO(g)生成CO2(g)的反应能量关系,并不能表示反应过程,D错误;正确选项C。

22.研究反应2X(g)

Y(g)+Z(g)的速率影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进行4组实验,Y、Z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X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比较实验②、④得出:

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B.比较实验①、②得出:

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C.若实验②、③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则实验③使用了催化剂

D.在0~10min之间,实验②的平均速率v(Y)=0.04mol∙L-1∙min-1

【答案】D

【解析】分析:

A.X的起始浓度相等,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B.实验温度相同,随着反应物X的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其它条件下不变,催化剂能够加快反应速率;D.根据方程式中物质化学系数关系,根据v(Y)=∆C/∆t进行计算。

详解:

实验②、④两组实验,X的起始浓度相等,温度由第②组实验的800℃升高到820℃,反应速率明显加快,说明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

从图像可以看出,实验①、②两组实验温度相同,随着反应物X的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实验②、③,X的起始浓度相等,温度相同,平衡状态也相同,但是实验③反应速率快,到达平衡的时间短,说明实验③使用了催化剂,C正确;从图像可以直接求得0~10min之间实验②的平均速率:

(1-0.8)/10=0.02mol∙L-1∙min-1,则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关系可知:

v(Y)=0.01mol∙L-1∙min-1,D错误;正确选项D。

23.25℃时,在25mL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