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036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苏教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

(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

(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

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

(放课件,录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

(读书,检查范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学生读书,读完后教师注意点评;在读的时候注意这一节中有几个动词要重读。

如:

号、卷、洒、挂罥、飘转等)

问:

我们刚才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

(比如说,第一个是秋风,那么第二个是什么?

)(茅草)

问: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

(注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

)(学生分析,讨论)

师:

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

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

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

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

(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

风卷茅草)

问:

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

(提示选择:

急、惜、悲、惨、忧。

)请说出理由。

(担忧、焦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

痛惜)

师:

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过渡语:

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

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

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醒:

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

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

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

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

大家讨论一下。

(点人回答,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

群童抱茅)

问: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

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

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

“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学生讨论,注意点评,出示课件:

叹息)

师:

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

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

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

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

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

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

总结: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

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

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

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

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

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

希望你也这样做。

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

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心什么呢?

(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

老师范读第三节。

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问:

也请用四个字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注意点评;出示课件:

屋破难眠)(或屋破难眠、长夜难眠、长夜沾湿等)

师:

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

为什么?

睡不好。

为什么睡不好?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

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

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

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

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

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

“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

(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

“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

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

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

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

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

(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

选择:

惨、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

忧伤)(忧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

别林斯基曾说:

“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

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

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部分,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

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

(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

企盼广厦)

师:

“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

“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

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

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

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练习。

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