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047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4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GF闽南004.docx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GF闽南004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工法编号:

GF(闽南)—004—2014

RJGF(闽)—32—2008

完成单位:

福建省闽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陈其兴、程时亮、黄杰虎、吴腾达、张龙杰

1前言

钴-60(60Co)γ辐照装置是辐照加工技术和射线科研应用的主要工具之一。

辐照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医疗、食品、药品的辐射灭菌等行业。

防钴源辐射混凝土又称屏蔽混凝土、防射线混凝土,容重较大,对γ射线、X射线或中子辐射具有屏蔽能力,不易被放射线穿透。

它是原子能反应堆、粒子加速器以及医疗、食品、药品等辐射灭菌行业常用的一种防护性建筑材料。

有效控制防辐射混凝土结构缺陷,是保证运行人员和周围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依托于厦门万禾园辐照中心钴-60辐照车间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实例的探索研究,福建省闽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调集技术骨干组成科技攻关组,在总结目前已有的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预拌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无缺陷全过程控制体系,提出了基于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控制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无缺陷控制工艺与技术,并编制了防钴源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施工工法。

该工法采用了预拌防辐射纤维混凝土密度稳定控制技术、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三掺技术”、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预留孔预埋件迷路设置施工控制技术、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其裂缝控制技术、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与控制技术等一系列集成创新技术,经专家委员会鉴定评审,其关键技术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被评审为2008年度福建省省级工法。

近年来,本工法又相继运用于泉州德诚医院、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等工程的防辐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我们在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和预留孔预埋件的施工控制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改进,提出了重晶石防辐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技术和预留孔、预埋件迷路设置施工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对工法的施工工艺进行了扩充,进一步节约材料、降低了施工成本,并加快施工速度,工法所应用的这些工程相继获得了市级、省级优质结构及优质工程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特点

2.0.1强调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控制,从原材料优选、配合比优化、结构构造、施工过程控制、管理等方面,综合提出有效预防措施、控制措施,保证混凝土结构无缺陷,以取得良好的防辐射效果。

2.0.2针对重晶石防辐射混凝土提出了专门的配合比优化技术。

从考虑混凝土防辐射的角度出发,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提出了独特的混凝土抗裂配比设计、防辐射掺合料设计和保证达到设计要求密度的配制方法。

2.0.3“迷路式”预埋件、预留孔施工技术有效防护了直射射线的危害。

特殊的埋设工艺,将传统工艺中预埋件、预留孔对混凝土结构的削弱影响减小到最低,提高了混凝土结构防辐射能力。

2.0.4本工法施工技术措施先进合理、人员机械安排到位,质量、安全有保证,且成本低于以往的防辐射混凝土施工工艺,社会及经济效益显著。

3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工业、农业、医疗、人防和科研试验等方面的防辐射混凝土结构无缺陷控制的施工,对其它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缺陷控制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不适用于因环境温度或辐射发热导致结构内部温度超过80℃的工程。

4工艺原理

4.0.1混凝土对辐射的屏蔽作用是通过其材料所含吸收物质对射线吸收完成的。

γ射线是一种具有极大穿透力的电磁波,在穿过防护物质时可逐渐被吸收,当防辐射混凝土墙体厚度为常数时,防γ射线的性能与其密度成正比,混凝土的密度愈大,防护性能愈好,当防辐射混凝土达到一定厚度时,γ射线可被完全吸收。

防辐射混凝土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防辐射。

4.0.2本工法所采用的工艺原理就是保证防辐射混凝土的高密实度,从一次整体浇筑,优化防辐射混凝土配合比,合理设计模板及支撑体系,合理设置与处理预埋件、预留孔,控制温度、延缓降温速度,加强混凝土养护,防止水化热产生的温差过大引起混凝土裂缝,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提高混凝土极限抗拉能力,控制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缺陷等方面采取技术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结构无缺陷,使防辐射效果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4.0.3混凝土施工缝、模板对拉螺栓、穿墙套管、结构预留孔、预埋件等部位是整个防辐射体系的薄弱环节。

根据射线只能沿直线传播的特性,为防止辐射泄漏,要求这些薄弱环节均不得直通。

为此,本工法开发了预留孔、预埋件迷路设置施工控制技术——“迷路式”施工技术针对不同的薄弱部位,采取特定的处理措施,以消除薄弱环节对整个防辐射结构削弱影响,促使防辐射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工艺流程

本工法工艺流程见图5.1。

 

图5.1工艺流程图

5.2操作要点

5.2.1施工准备

1编制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方案,制订钢筋、模板、混凝土专项施工措施,综合考虑结构、建筑、设备、电气图纸,全面考虑装修预埋件及设备管线的预留、预埋,避免事后剔凿。

2组织施工人员进行专项施工方案学习,由技术部门讲解施工方案,对重点部位及关键技术单独交底,设专人负责,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3每道工序样板先行,样板验收合格后,方可全面展开施工。

4其它准备内容参照常规混凝土的施工准备。

5.2.2混凝土配合比优化与配制

普通防辐射混凝土的配制按照常规防辐射混凝土配制方法。

重晶石防辐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以泉州德诚医院工程重晶防辐射混凝土为例——设计强度等级C30,要求表观密度≥3200kg/m3,采用泵送浇筑。

1原材料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1)水泥——选用水化热较低的P.O42.5级水泥,质量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GB175-2007的规定;

2)掺和料——采用由矿渣微粉、Ⅱ级粉煤灰组成的双掺合料,以优化混凝土微观结构,降低水泥用量和水化热、延缓热峰值产生时间,增强混凝土抗裂能力;

3)外加剂——采用缓凝高效减水剂Point-400S,该减水剂以聚羧酸盐类高分子共聚物、多羟基盐类为主体,多种高效功能化助剂通过优化复配技术相互复合而成。

掺量为1.8%,减水率20%以上,性能应稳定,且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

4)粗骨料——采用5mm~20mm粒径的重晶石,堆积密度为2450kg/m3,表观密度4240kg/m3,含泥量0.5%,泥块含量0.1%,连续级配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3-2006的规定;

5)细骨料——采用0.1mm~5mm粒径的重晶石砂,堆积密度为2580kg/m3,表观密度4100kg/m3,含泥量0.8%,泥块含量0.2%,且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3-2006的规定。

6)纤维——采用聚丙烯纤维,且不改变原设计的配合比,掺量为每立方混凝土料纤维体积率0.10%。

纤维直径24µm,长度12mm,密度为0.90g/cm3。

抗拉强度>358MPa,拉伸极限>15%,熔点>165℃。

高性能聚丙烯纤维能有效地控制混凝土塑性收缩、干缩、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微裂纹,防止及抑制混凝土原生裂缝的形成和发展,大大改善混凝土的防裂抗渗性能、抗冲磨性能,增加混凝土的韧性,特别是可以阻断混凝土内部毛细管通道,因而减少混凝土暴露面的水分蒸发,大大减少混凝土塑性裂缝和干缩裂缝,从而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纤维在加入干料(砂石、水泥等)之后,加水之前投入(先干拌均匀,再加水),搅拌时间比不加纤维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延长30~60秒。

2配合比设计应遵从以下原则:

由于防辐射混凝土的密度越大,其屏蔽效果越好,在配合比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和密实程度,并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和施工工艺的需要。

因此,配合比设计须满足以下要求:

1)选用骨料密度要大;

2)重晶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宜过大,由于水泥过多时,容重下降,水化热也大。

3)为避免因骨料重而引起骨料沉淀离析,应严格控制坍落度,宜为140±20mm。

3配合比设计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配制强度确定(σ=4MPa)

fcu,o=fcu,k+1.645σ=30+1.645×4=36.6Mpa

2)水灰比确定

W/C=0.45fcu,o/(fcu,o+0.30fcu,o)=0.45×48/(36.6+0.3×48)=0.42

3)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

①基本用水量的确定:

取坍落度为140mm

mwo=220kg/m3

②掺外加剂后,用水量确定:

(β=22%)

mwa=mwo(1-β)=220×(1-22%)=171.6kg/m3

③每立方米混凝土基准水泥用量的确定:

mco=mwa(W/C)=171.6/0.42=409kg/m3

4)混凝土中矿物掺和料用量的确定

①矿粉用量:

《混凝土矿物掺和料应用技术规程》(DBJ/T01-64-2002)中规定矿粉最大取代率为40%、超量取代系数为1.0~1.15。

在此取代率取15%,超量取代系数取1.15故矿粉用量为:

mk=mco×0.15×1.15=71kg/m3

②粉煤灰用量:

规范规定粉煤灰最大取代率为20%,超量取代系数为1.2~1.7。

在此取代率取10%,超量取代系数为1.5,故粉煤灰用量为:

mf=mco×0.1×1.5=61kg/m3

5)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确定

mc=mco×(1-0.15-0.1)=307kg/m3

6)外加剂用量(按胶凝材料总量掺1.8%)

mj=(mc+mk+mf)×1.8%=7.9kg/m3

7)粗细骨料用量(容重取3600kg/m3)

ms+mg=3600-(mc+mk+mf+mj+mwa)=3600-(307+71+61+7.9+171.6)=2982kg/m3

①计算粗骨料空隙率Pg

Pg=(1-ρg堆/ρg表)×100=(1-2540/4240)×100=40%

②计算砂率Sp

Sp=k×Pg×ρs堆/ρg堆+Pg×ρs堆)

=1.2×0.4×2580/(2540+0.4×2580)

=1238.4/3572

=0.35

③计算砂、石用量

ms+mg=2982kg/m3

ms=Sp×(ms+mg)=0.35×2982=1044kg/m3

mg=2982-1044=1938kg/m3

8)计算聚丙烯纤维掺量

mx=1×106cm3×0.01%×0.90g/cm3=0.9kg

9)每立方米混凝土理论基准配合比材料用量,见表5.2.2-1。

表5.2.2-1每立方米混凝土理论基准配合比材料用量

材料名称

水泥(kg)

重晶石砂(kg)

重晶石(kg)

矿粉(kg)

粉煤灰(kg)

外加剂(kg)

聚丙烯纤维(kg)

水(kg)

材料用量

307

1044

1938

71

61

7.9

0.9

171.6

4配合比试配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从上述表5.2.2-1中的基准配比基础上水灰比各增加、减少0.05即(0.47、0.42、0.37);砂率分别增加、减少1%即(36%、35%、34%);用水量保持不变;进行试配,从试配结果看,混凝土和易性好,无泌水,离析现象;容重分别为3640kg/m3、3620kg/m3、3600kg/m3;适宜泵送,试配强度见表5.2.2-2:

表5.2.2-2重晶石混凝土试配强度

标养龄期

坍落度

3d

7d

28d

抗压强度

140/135/145

16.7/17.5/17.9

27.7/28.0/29.2

37.3/37.8/38.7

达到设计强度(100%)

/

53/55/56

89/91/93

124/122/126

经试配后,无论从和易性、强度及容重等各方面性能都能满足设计要求,确定该基准配合比为施工配合比,我们称之为重晶石防辐射纤维混凝土。

5.2.3模板支设

防辐射混凝土的密度、结构厚度比普通混凝土大,其模板工程往往为高大模板,必须设计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的模板及支撑体系,以可靠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及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荷载。

通过对模板强度、挠度和支架强度、稳定性验算,来选用模板及支撑体系,且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提高混凝土观感效果,建议采用组合式双层胶合模板(即两块九夹板错缝拼装而成,能够提高面板强度和防漏浆效果),φ48.3×3.6钢管扣件式钢管或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撑体系。

2模板安装时采用轴线和边线两项控制技术,校核墙、梁的位置;按梁底、板底控制模板的标高;以确保结构截面尺寸和构件尺寸的准确。

3墙、顶板模板支撑及螺栓加固系统的材料规格、间距等应按照模板设计要求和实际荷载进行设计确定。

对于墙体模板,次楞间距不大于@300,主楞不大于@500。

对于顶板的底模,次楞间距不大于@250,主楞不大于@500,对拉螺栓型号不得小于φ14,支撑架上部均应设置可调型顶托,见图5.2.3-1。

4防辐射混凝土结构的顶板厚(一般在2m以上)、荷载大,模板支撑系统应严格计算。

一般立杆间距不大于@500,水平杆双向满拉,步距不大于@1000,并应设置足够的竖向和水平剪刀撑,见图5.2.3-1。

 

 

5模板面板与混凝土结构接缝、面板与面板之间均应采取可靠的防漏浆措施,防止混凝土浇筑后发生漏浆,产生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影响防辐射混凝土密实度。

见图5.2.3-2所示:

 

 

6模板对拉螺栓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为防止辐射泄漏,要求模板对拉螺栓不得直通。

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上分析,对拉螺栓采取在螺栓上焊3片止水片,止水片一般取100×100×5mm的钢片,并在端部套塑料帽,其细部构造见图5.2.5-2示,墙体侧模拆除后,再把塑料帽取出来,将外露的螺栓割除或旋出(两端采用螺纹连接的可回收对拉螺栓),然后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把塑料帽所形成的凹陷部分墙体修补平整。

 

 

 

5.2.4钢筋绑扎

防辐射混凝土结构钢筋量大且复杂,施工中应按以下要求重点控制:

1为使钢筋网片的钢筋网格方整划一、间距正确,在进行钢筋绑扎或焊接时,宜采用卡尺限位,卡尺长4m~5m,根据钢筋间距设有缺口,绑扎时在长钢筋的两端用卡尺缺口卡住钢筋,待绑扎后拿去卡尺;该种方法既满足钢筋间距的质量要求,又能加快绑扎速度。

2为保证上层钢筋的标高和位置准确无误,应设立钢筋支架支撑上层钢筋。

钢筋支架可由粗钢筋制作,见图5.2.4-1所示。

钢筋支架沿横向满布,沿纵向宜每隔2m设置一个,支架相互间有一定的拉结,保持稳定。

 

3防辐射混凝土墙体钢筋一般为多排钢筋,应逐点绑扎,为保证每排钢筋的及水平筋间距,可采用高出主筋一个规格的钢筋制成的梯子形定位筋进行位置控制。

梯形筋的竖筋外皮距离为墙体水平筋净距,梯形筋的横筋间距为墙体水平筋间距,横筋长度为墙体厚度。

4其它钢筋绑扎要求与参照普通混凝土钢筋施工。

5预埋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竖向构件预埋件的留置采用绑扎(或焊接)固定的方法,即用钢丝将预埋件锚固脚与钢筋架绑扎或焊接在一起,见图5.2.5-3示为了防止预埋件移位,锚固脚尽量长一些。

②水平构件(板顶、底板)预埋件的留置,采用将预埋件锚固脚做成“八”字形,与板钢筋焊接。

用改变锚固脚的角度,来调整预埋件的标高,见图5.2.5-4示。

 

 

③各预埋件的位置、尺寸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预留,保证位置准确且不遗漏,绝对不允许事后开凿混凝土;

④预埋件安装到位后,在模板施工时,严禁触动预埋件,防止移位;

⑤混凝土浇筑振捣时,振捣棒不能直接振捣到预埋件。

6测温点布置——当底板钢筋施工完成后,测温点除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外,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宜设置在沿结构构件纵向的两个横向剖面中,与结构钢筋绑扎牢固,测温点上下、左右对齐。

2)每个横向剖面中部区域以及周边应设置测温点,测温点不应少于2点,间距不应小于0.4m且不宜大于1m,竖向剖面周边的测温点宜设置在距浇筑体表面内40mm~100mm。

3)模板内侧表面测温点不应少于1点,环境测温点设置不应少于1点。

5.2.5预留孔“迷路式”施工

预留孔迷路设置施工控制技术:

穿墙套管、结构预留孔、洞等部位是整个防辐射体系的薄弱环节。

根据射线只能沿直线传播的特性,为防止辐射泄漏,要求这些薄弱环节均不得直通。

“迷路式”施工技术针对不同的薄弱部位,采取特定的处理措施,以消除薄弱环节对整个防辐射结构削弱影响,促使防辐射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预留孔洞、穿墙套管留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防辐射混凝土结构预留孔、洞形式均采用折线处理,形成迷路,穿墙预留孔采用5mm~8mm厚钢板焊成套管,埋入混凝土中;预留孔、洞施工完成后,采用防辐射材料进行封灌,以加大材料密度,补偿由于穿墙孔洞减弱防护层有效厚度而产生的削弱。

见图5.2.5-5。

 

图5.2.5-5防辐射混凝土墙“迷路式”孔洞预留

②预留洞口、穿墙套管由专人负责,施工前按照代号、标高、位置、规格、型号、数量等,列出清单并制成表格,方便施工以防遗漏和埋错;

5.2.6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运输与泵送应符合以下规定:

1)混凝土浇注前与混凝土搅拌站联系,明确浇注时间、方量等,避开交通高峰和管制时段,确保混凝土的运送时间不超过90min,并明确要求混凝土的连续供应,混凝土的间隔时间不大于20min。

2)防辐射混凝土运输时,装载运输量宜为运普通混凝土量的2/3,运输途中罐体应低速搅拌,防止混凝土离析。

在混凝土入泵前,应先检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符合要求后方可入泵。

3)混凝土泵送宜连续作业,当混凝土供应不及时,需降低泵送速度,泵送暂时中断,搅拌不应停止。

泵送先远后近,逐渐拆管。

2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以下规定:

1)混凝土浇筑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混凝土在初凝前浇筑完毕,入模坍落度不宜过大;

②混凝土浇筑时自由下落的高度不超过2m(重晶石混凝土不超过1.5m),若超过,应用软管、串桶或溜槽等导入;

③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振捣时间适宜和位置正确,防止漏振、欠振和过振。

④对于墙与板等截面相差较大的构件或结构,应先浇筑较深的部分,根据气候条件静停0.5~1.5小时后再与较薄部分一起浇筑,以防止沉降裂缝的产生。

⑤混凝土浇筑中应按照规范要求留混凝土试件。

2)混凝土浇筑方法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为了扩大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面积,加快水化热的释放,底板混凝土浇筑宜采用水平全面分层浇筑法,即在整个浇筑面内分层浇筑,该方案关键是要做到第一层浇筑完成后,第二层开始浇筑时,第一层混凝土尚未初凝,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毕,每层厚度控制在20cm~30cm。

②防辐射室的墙体,属于厚高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法,即“一个坡度、簿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

此方法的关键在于施工时应从浇筑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浇筑层的坡度不宜大于1:

3,每层厚度控制在20~30cm,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在保证不出现施工冷缝的情况下,适当放缓浇筑速度,以增加散热与热量交换。

③对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每层浇筑量较大,而混凝土的生产能力不足时,可采用沿水平方向分段分层浇筑的方案。

该方案关键做到第二段开展浇筑时,第一段接头处的混凝土还未初凝。

3)混凝土的振捣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为保证结构混凝土浇筑的整体性、连续性,浇筑过程中应重视浇筑接头的停歇时间,接头混凝土施工停歇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②为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每个浇筑路线分三道布置:

第一道为混凝土卸料点,使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面;第二道为混凝土流淌坡脚,保证底部混凝土振捣密实;第三道为混凝土流淌斜坡面,分层捣实混凝土。

③严格控制好振捣时间、移动方向、移动间距及插入深度,确保振捣密实,不漏振。

振捣时振动棒要快插慢拔。

振捣棒插入下层中50mm~100mm,振捣时间控制在15s~20s以内,表面出浆为宜,不宜振捣过度,以避免粗骨料下沉分层,影响混凝土的防辐射性能。

④经过振捣和粗骨料沉积,一般大体积混凝土设计标高表面处水泥浆较厚,如不处理,易导致干缩裂缝。

因此,在操作中应将混凝土施工完成面适当提高,再将表面浮浆刮除,使混凝土完成面达到设计标高;在混凝土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二遍,再用木抹子搓平、压实,三次成活,防止混凝土表面龟裂。

3施工缝留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留设位置——在辐照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一般设两道施工缝,一道是在墙体与底板交接处,另一道设在墙体与顶板交接处。

2)留设形式——根据具体情况,施工缝可以留置成不同形式的断面形式的企口缝(凸缝、凹缝、V形缝、阶形缝),一般建议留凸缝,较易清理;在施工缝处设置三道铅板或钢板止水带,一般采用厚3mm~4mm、宽400mm的折形钢板,防止射线泄漏,见图5.2.5-1示。

 

5.2.7混凝土养护

1测温控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测温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根据每个测温点被混凝土初次覆盖时的温度确定各测点部位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0℃;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不宜大于50℃;

②结构内部测温点、结构表面测温点、环境测温点的测温,应与混凝土浇筑、养护过程同步进行;

③按测温频率要求及时提供测温报告,测温报告应包含各测温点的温度数据、温度变化曲线、温度变化趋势分析等内容;

④混凝土结构表面以内40mm~80mm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0℃时,可停止测温。

⑤测温工具宜选用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或其他仪器;测温传感器及传感导线可以固定在钢筋马凳上,并应形成迷路,以防射线泄露。

2)测温时间——在混凝土浇筑完毕12h开始,前5d每隔2h测一次,以后可延长到4h测一次,10d后可延长到6h测一次,测量14d。

测量中应及时绘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曲线,从而根据温差变化采取有效的控温措施。

3)温度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通过计算分析估算混凝土最大温升,预估混凝土入模温度和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

控制好混凝土最大温升和入模温度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关键。

温度控制可按下列规定进行:

①温差控制指标——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以内40mm~80mm位置处的温度与混凝土结构构件内部的温度差值不宜大于25℃,且与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宜大于25℃;混凝土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②温差控制措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A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温差控制主要通过混凝土裸露表面保温覆盖养护或带模养护来实现。

通过测温进行信息化施工,根据混凝土温控指标要求,指导保温覆盖层厚度增减或模板拆除时间。

B通过分析计算,采用上述A方法不足以调节混凝土内外温差在可控范围内时,宜采用迷路式循环水降温技术,即施工前按以下要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预埋循环水降温管:

采用热传导性好并具有一定强度的输水薄壁铁管,外径30mm,内径27mm,焊接连接。

采用上下分层布置,输水管水平间距不宜大于1000mm;分层间距不宜大于1000mm,首层距结构外表面不宜大于500mm;上下层之间按梅花形交叉布置,输水管间距650mm,每层输水管各设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单层蛇形循环布置。

循环水参数控制:

流量0.5~2.5m3/h;流速0.3~1.4m/s;水压3kPa。

施工前应先做通水试验。

混凝土施工后根据测温情况,进行通水冷却,并事先考虑好排水流向。

循环冷却过程严格按照温差控制指标控制循环水温、流量、流速,并加强测温工作,当测温达到以下条件,即可停止冷却:

a出水口处的水温已基本稳定或变化很小;

b混凝土的内部与外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