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302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docx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

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

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2)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

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

(4)根据实验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

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

(5)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知道电子云。

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6)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

体会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

例1:

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初步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体会人类对于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2、活动建议:

阅读有关微观世界的科普读物,写出读书体会。

17.1能量量子化:

物理学的新纪元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了解黑体与黑体辐射。

(2)了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

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

(2)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

能量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第一节能量量子化:

物理学的新纪元

(一)引入新课

介绍能量量子化发现的背景:

(多媒体投影,见课件。

19世纪末页,牛顿定律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机械运动方面不用说,在分子物理方面,成功地解释了温度、压强、气体的内能。

在电磁学方面,建立了一个能推断一切电磁现象的Maxwell方程。

另外还找到了力、电、光、声----等都遵循的规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当时许多物理学家都沉醉于这些成绩和胜利之中。

他们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头了。

190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新年庆祝会上,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作了展望新世纪的发言:

“科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完成,后辈的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也就是说:

物理学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了,后一辈只要把做过的实验再做一做,在实验数据的小数点后面在加几位罢了!

但开尔文毕竟是一位重视现实和有眼力的科学家,就在上面提到的文章中他还讲到:

“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这两朵乌云是指什么呢?

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尔逊实验有关。

然而,事隔不到一年(1900年底),就从第一朵乌云中降生了量子论,紧接着(1905年)从第二朵乌云中降生了相对论。

经典物理学的大厦被彻底动摇,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更为辽阔的领域。

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点出课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体验物理学新纪元的到来――能量量子化的发现。

(二)进行新课

1、黑体与黑体辐射

在了解什么是黑体与黑体辐射之前,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了解一下什么是热辐射。

阅读教材关于热辐射的描述。

通过课件展示,加深学生对热辐射的理解。

并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热辐射的特点,为黑体概念的提出准备知识。

(1)热辐射现象

固体或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在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这种由于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所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与温度有关。

例如:

铁块温度↑从看不出发光到暗红到橙色到黄白色,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认识,是热能转化为电磁能的过程。

(2)黑体

除了热辐射之外,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

不同的物体吸收和反射电磁波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概念:

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课件展示黑体模型)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带小孔的的空腔,可近似看作黑体。

如图所示。

研究黑体辐射的规律是了解一般物体热辐射性质的基础。

 

2、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阅读教材“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接合课件展示,讲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如图所示。

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提出1:

怎样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呢?

在新的理论诞生之前,人们很自然地要依据热力学和电磁学规律来解释。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和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分别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

结果导致理论与实验规律不符,甚至得出了非常荒谬的结论,当时被称为“紫外灾难”。

(瑞利--金斯线,见课件)

 

3、能量子:

超越牛顿的发现

利用已有的理论解释黑体辐射的规律,导致了荒谬的结果。

必然会促使人们去发现新的理论。

这就是能量子概念。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

辐射黑体分子、原子的振动可看作谐振子,这些谐振子可以发射和吸收辐射能。

但是这些谐振子只能处于某些分立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中,谐振子的能量并不象经典物理学所允许的可具有任意值。

相应的能量是某一最小能量ε(称为能量子)的整数倍,即:

ε,1ε,2ε,3ε,...nε,n为正整数,称为量子数。

对于频率为ν的谐振子最小能量为:

这个最小能量值,就叫做能量子。

课件展示:

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和黑体辐射公式

(1)黑体辐射公式

1900.10.19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提出一个黑体辐射公式:

普朗克后来又为这种与经典物理格格不入的观念深感不安,只是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证明任何复归于经典物理的企图都以失败而告终之后,他才坚定地相信h的引入确实反映了新理论的本质。

1918年普朗克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墓碑上只刻着他的姓名和()

黑体辐射的研究卓有成效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紫外灾难的疑点找到了,为人类解决了一大难题。

使热爱科学的人们又一次倍感欣慰,但真理与谬误之争就此平息了吗?

(没有)

物理难题:

1888年,霍瓦(Hallwachs)发现一个带负电的金属板被紫外光照射会放电。

近10年以后,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此时,人们认识到那就是从金属表面射出的电子,后来,这些电子被称作光电子(photoelectron),相应的效应叫做光电效应。

人们本着对光的完美理论(光的波动性、电磁理论)进行解释会出现什么结果?

明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科学的转折:

光的粒子性”。

 

17.2科学的转折:

光的粒子性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教学难点: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转折:

光的粒子性

(一)引入新课

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多媒体投影,见课件。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

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二)进行新课

1、光电效应

实验演示1:

(课件辅助讲述)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器张角增大到约为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概念:

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光电效应实验

如图所示,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

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概念:

遏止电压,将换向开关反接,电场反向,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场阻碍作用。

当K、A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克服电场力作功,当电压达到某一值Uc时,光电流恰为0。

Uc称遏止电压。

根据动能定理,有:

(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①光电流与光强的关系:

饱和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②截止频率νc----极限频率,对于每种金属材料,都相应的有一确定的截止频率νc,当入射光频率ν>νc时,电子才能逸出金属表面;当入射光频率ν<νc时,无论光强多大也无电子逸出金属表面。

③光电效应是瞬时的。

从光开始照射到光电子逸出所需时间<10-9s。

 

3、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

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

经典理论认为,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入射光的光强越大,光波的电场强度的振幅也越大,作用在金属中电子上的力也就越大,光电子逸出的能量也应该越大。

也就是说,光电子的能量应该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应该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更不应该有什么截止频率。

光电效应实验表明:

饱和电流不仅与光强有关而且与频率有关,光电子初动能也与频率有关。

只要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强很弱也有光电流;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无论光强再大也没有光电流。

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

而经典认为光能量分布在波面上,吸收能量要时间,即需能量的积累过程。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在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提出光子理论,提出了光量子假设。

4、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

(1)内容

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为hν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在空间传播时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频率为ν的光是由大量能量为E=hν的光子组成的粒子流,这些光子沿光的传播方向以光速c运动。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一部分消耗在电子逸出功W0,另一部分变为光电子逸出后的动能Ek。

由能量守恒可得出:

W0为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做的功,称为逸出功。

W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3)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①光强大,光子数多,释放的光电子也多,所以光电流也大。

②电子只要吸收一个光子就可以从金属表面逸出,所以不需时间的累积。

③从方程可以看出光电子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④从光电效应方程中,当初动能为零时,可得极限频率:

爱因斯坦光子假说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当时并未被物理学家们广泛承认,因为它完全违背了光的波动理论。

5、光电效应理论的验证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花了十年时间做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在1915年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的值与理论值完全一致,又一次证明了“光量子”理论的正确。

6、展示演示文稿资料:

爱因斯坦和密立根

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假说成功地说明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密立根由于研究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特别是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

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点评:

应用物理学家的历史资料,不仅有真实感,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发放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光电效应在近代技术中的应用

(1)光控继电器

可以用于自动控制,自动计数、自动报警、自动跟踪等。

(2)光电倍增管

可对微弱光线进行放大,可使光电流放大105~108倍,灵敏度高,用在工程、天文、科研、军事等方面。

 

7、康普顿效应

(1)光的散射:

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

(2)康普顿效应

1923年康普顿在做X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实验时,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其波长的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和散射物质都无关。

(3)康普顿散射的实验装置与规律:

按经典电磁理论:

如果入射X光是某种波长的电磁波,散射光的波长是不会改变的!

散射中出现

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

康普顿散射曲线的特点:

①除原波长

外出现了移向长波方向的新的散射波长

②新波长

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波长的偏移为

波长的偏移只与散射角

有关,而与散射物质种类及入射的X射线的波长

无关,

=0.0241Å=2.41×10-3nm(实验值)

称为电子的Compton波长

只有当入射波长

可比拟时,康普顿效应才显著,因此要用X射线才能观察到康普顿散射,用可见光观察不到康普顿散射。

 

(4)经典电磁理论在解释康普顿效应时遇到的困难

①根据经典电磁波理论,当电磁波通过物质时,物质中带电粒子将作受迫振动,其频率等于入射光频率,所以它所发射的散射光频率应等于入射光频率。

②无法解释波长改变和散射角的关系。

(5)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

①若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长。

②若光子和束缚很紧的内层电子相碰撞,光子将与整个原子交换能量,由于光子质量远小于原子质量,根据碰撞理论,碰撞前后光子能量几乎不变,波长不变。

③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改变和散射角有关。

(6)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

①有力地支持了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

②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③证实了在微观世界的单个碰撞事件中,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成立的。

(7)光子的能量和动量

说明:

动量能量是描述粒子的,频率和波长则是用来描述波的

展示演示文稿资料:

康普顿

康普顿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早期的几篇论文中,一直认为散射光频率的改变是由于“混进来了某种荧光辐射”;在计算中起先只考虑能量守恒,后来才认识到还要用动量守恒。

康普顿于192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展示演示文稿资料:

吴有训对研究康普顿效应的贡献

1923年,吴有训参加了发现康普顿效应的研究工作.

1925—1926年,吴有训用银的X射线(

=5.62nm)为入射线,以15种轻重不同的元素为散射物质,在同一散射角(

)测量各种波长的散射光强度,作了大量X射线散射实验。

对证实康普顿效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

应用物理学家的历史资料,不仅有真实感,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发放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17.3崭新的一页:

粒子的波动性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2)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3)知道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和粒子动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物理真知形成的历史过程;

(2)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是实验事实以及实验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

(3)知道某一物质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不同规律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介绍讲解,使学生了解科学真知的得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不断得到纠正与修正;

(2)通过相关理论的实验验证,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了解电子衍射实验,使学生了解创造条件来进行有关物理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

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关系。

教学难点:

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讲解-归纳总结。

教学用具:

课件:

PP演示文稿(科学家介绍,本节知识结构)。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第三节崭新的一页:

粒子的波动性

(一)引入新课

提问: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一些特性和相应的事实表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认识光的本质和把握其特性呢?

(光是一种物质,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性,分别举出有关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应等实验事实)。

我们不能片面地认识事物,能举出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或生活中类似的事或物吗?

(二)进行新课

1、光的波粒二象性

讲述光的波粒二象性,进行归纳整理。

(1)我们所学的大量事实说明:

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分立性和连续性是相对的,是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光子的行为服从统计规律。

(2)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遵从波动规律,物理学中把光波叫做概率波。

2、光子的能量与频率以及动量与波长的关系。

提问:

作为物质的实物粒子(如电子、原子、分子等)是否也具有波动性呢?

3、粒子的波动性

提问:

谁大胆地将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

只是因为他大胆吗?

(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考虑到普朗克能量子和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成功,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

(1)德布罗意波: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之为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

(2)物质波波长:

提问:

各物理量的意义?

为德布罗意波长,h为普朗克常量,p为粒子动量)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为什么德布罗意波观点很难通过实验验证?

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使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得到了验证?

4、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提问:

粒子波动性难以得到验证的原因?

(宏观物体的波长比微观粒子的波长小得多,这在生活中很难找到能发生衍射的障碍物,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它有波动性,作为微观粒子的电子,其德布罗意波波长为10-10m数量级,找与之相匹配的障碍物也非易事)

例题:

某电视显像管中电子的运动速度是4.0×107m/s;质量为10g的一颗子弹的运动速度是200m/s。

分别计算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

(根据公式

计算得1.8×10-11m和3.3×10-34m)

电子波动性的发现者——戴维森和小汤姆逊

电子波动性的发现,使得德布罗意由于提出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这一假设得以证实,并因此而获得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戴维森和小汤姆逊由于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也同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阅读有关物理学历史资料,了解物理学有关知识的形成建立和发展的真是过程。

(应用物理学家的历史资料,不仅有真实感,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发放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电子衍射实验:

1927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使电子束投射到镍的晶体上,得到了电子束的衍射图案,从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假设。

除了电子以外,后来还陆续证实了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分子的波动性。

提问:

衍射现象对高分辨率的显微镜有影响否?

如何改进?

(显微镜的分辨本领)

 

17.4概率波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2)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3)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了解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2、过程与方法

(1)领悟什么是概率波;

(2)了解物理学中物理模型的特点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3)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科学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

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光的本性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对量子化、波粒二象性、概率波等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总结归纳”为教学结构,采用“交流——互动”。

教学用具:

PP演示文稿(科学家介绍,本节知识结构)。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第四节概率波

(一)引入新课

(1)康普顿散射实验:

康普顿效应是γ射线或X射线打在物质上,与物质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作用后产生散射光子和反冲电子的效应。

结论:

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是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重要物理实验之一。

(2)光的衍射:

光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绕行”。

结论:

光具有波动性。

分析讨论在平常不容易观察到明显衍射现象的原因,以及采用怎样的措施能够较为方便的观察到明显衍射现象?

在经典的物理学中,波和粒子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具有非常不同的表现。

那么对于光和电子、质子等粒子,这两种互不相容的属性又能“集于一身”呢?

(二)进行新课

1、光的波粒二象性

17世纪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是两种对立的学说,都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在宏观现象中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对立的。

微观世界的某些属性与宏观世界不同,光子说没有否定波动性和光的电磁说,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有关,频率是波的特征。

问题:

在微观世界中,如何把波的图象与粒子的图象统一起来呢?

2、光波是概率波

(1)光强

光的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到达单位面积的光的能量,也就是明条纹处到达的光子多,暗条纹处到达的光子数少。

(2)概率波伽尔顿板实验

实验一:

用很弱的光做双缝干涉,暴光时间短,可看到胶片上出现一些无规则分布的点子。

实验二:

暴光时间足够长,有大量光子通过狭缝,底片上出现了规则的干涉条纹。

实验一说明:

光表现出粒子性,也看到光子的运动与宏观现象中质点的运动不同,没有一定的轨道。

单个光子通过双缝后的落点无法预测。

实验二说明:

光的波动性是大量光子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干涉条纹中,那些光波强的地方是光子到达机会多的地方或是到达几率大的地方,光波弱的地方是光子到达机会少的地方。

光的波动性可看做是大量光子运动的规律。

思考:

是否可以认为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表现出波动性?

实验说明:

如果狭缝只能让一个光子通过,得到的照片和上面相同,把一个缝挡住,光屏上不再出现干涉条纹,说明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

3、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是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大量光子行为显示波动性;个别光子行为显示粒子性;光的波长越长,波动性越强;光的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

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

例题:

已知每秒从太阳射到地球上垂直于太阳光的每平方米截面上的辐射能为1.4×103J,其中可见光部分约占45%,假设认为可见光的波长均为0.55μm,太阳向各个方向的辐射是均匀的,日地之间距离为R=1.5×1011m,估算出太阳每秒辐射出的可见光的光子数。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7.5不确定关系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确定关系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2)了解物理模型与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

不确定关系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不确定关系的定量应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第五节不确定关系

(一)引入新课

提问:

对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