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308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18.《将相和》19.《草船借箭》20.《景阳冈》21.《猴王出世》

《口语交际*习作五》《回顾*拓展五》

单元分析: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

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

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本组4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比较感兴趣。

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

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

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通过一组教材的学习和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

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本组教材的教学可安排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2课时。

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按要求掌握本单元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同时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名著的魅力。

2.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其他教学辅助手段,体会文章的情感。

2.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单元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单元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2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

单元难点:

1.感受名著的魅力,感受人物的形象。

2.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及因果之间的学会联系。

教学手段:

教学挂图、课文中的相关资料、故事,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4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较感兴趣,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

本组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人物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课文中的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8.《将相和》——故事“完璧归赵”。

课型:

精读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感受情节,感受感受情节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法:

讲练结合,质疑探究。

学法:

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手段:

《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

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

“相”又是指谁?

“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释疑。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蔺相如有了哪些了解?

六、板书设计:

18.将和相

廉颇蔺相如

机智勇敢

完璧归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8.《将相和》——“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课型:

精读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继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我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2.采用讲述两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感受情节,感受感受情节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两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法:

讲练结合,质疑探究。

学法:

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手段:

《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赢占了上风。

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

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

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释疑。

四、布置作业:

1.按要求改写句子。

(1)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改成陈述句:

(2)钱塘江大潮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改成陈述句:

(3)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并表演。

(4)课外阅读《史记》中的其他故事。

开展一次“故事会”活动,把你读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你有哪些启示)

六、板书设计:

18.将和相

廉颇蔺相如

知错就改机智勇敢不为强暴

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9.《草船借箭》。

课型:

精读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亲近、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梗概,.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法:

导读法。

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归纳法。

教学手段: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学生课外了解《三国演义》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

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

(出示课题:

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

“既生瑜,何生亮!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

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

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

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

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

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

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

‘只要三天。

’”

“诸葛亮说: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

“诸葛亮说:

‘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鲁肃问他:

‘你叫我来做什么?

’诸葛亮说:

‘请你一起去取箭。

’”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

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理由一:

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

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

“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释疑。

四、布置作业: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五、课堂小结:

.通过初读课文,试着说说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起因经过结果

周瑜妒忌

大雾漫天知天文

诸葛亮才干顺风顺水知地理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9.《草船借箭》。

课型:

精读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亲近、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梗概,.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法:

导读法。

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归纳法。

教学手段:

教师准备相关《三国演义》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

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

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

有感情地朗读。

(2)说:

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

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

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

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

(1)读:

“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

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

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

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

③语言要自然、流畅。

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

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

①要编好“剧本”。

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

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

③各自熟悉“台词”。

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

⑤注意:

一可以演具体片断:

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

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

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

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

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

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

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  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

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

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释疑。

五、布置作业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学习课文,请你谈谈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原因。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起因经过结果

周瑜妒忌长叹不如

大雾漫天知天文

诸葛亮才干顺风顺水晓地理

擂鼓呐喊善知人神机妙算

十天造十万支箭三天造十万支箭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20*《景阳冈》

课型:

略读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疑惑。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这部分内容。

2.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法:

导引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探究质疑相结合。

教学手段:

《好汉歌》的磁带及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水浒传》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

(板书:

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

认识武松吗?

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

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2)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

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