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46436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7.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玉案-元夕-教学PPT.ppt

青玉案元夕,2015.03.27,【关于词的基本常识】,一、词的产生及特点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来自民间文学,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

因其字数不等、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因其是由诗歌发展而来,又称为诗余。

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填词,又叫倚声。

后来,词人一般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称为诗的别体了。

【关于词的基本常识】,二、词的分类小令:

58字以内称为小令。

按字数中调:

58字90字为中调。

长调:

91字以外为长调。

单调:

不分段的词。

往往是小令。

双调:

分为上下片或上下阕。

三叠:

分为三段。

四叠:

分四段。

四叠很少,莺啼序。

按段落,【关于词的基本常识】,三、词调、词谱词调:

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词牌:

词调很多,每种词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词谱:

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这就是词谱。

后人就按照词谱的格式来填词。

【关于词的基本常识】,四、词的流派豪放派:

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

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

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稼轩居士: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稼轩居士:

辛弃疾】,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志士,其文学创作密切地联系着他的政治事业。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时期。

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辗转任职时期。

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

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稼轩居士:

辛弃疾】,思想内容:

辛弃疾的词今存六百二十余首,主要表现了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批判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政策,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艺术风格:

辛弃疾继承苏轼和南宋以来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气势壮阔的艺术境界,也接受婉约词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瑰丽多姿的艺术风格。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古,【稼轩居士:

辛弃疾】,【稼轩居士:

辛弃疾】,文学成就: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稼轩居士:

辛弃疾】,艺术成就: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

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稼轩居士:

辛弃疾】,书法成就: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辛弃疾的行书去国帖为纸本,行书十行,为酬应类信札。

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

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于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

曾经过元朝赵孟頫,明黄琳、项元沛,清朝永理等鉴藏,书画鉴影著录。

【稼轩居士:

辛弃疾】,【稼轩居士:

辛弃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铁板铜琶”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

“我词比柳词如何?

”对曰:

“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稼轩居士:

辛弃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

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词牌名:

青玉案元夕】,青玉案(一说读作qngywn),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本诗写的是正月十五夜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

【诵读: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中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中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说明:

中,可平可仄。

),【欣赏:

青玉案元夕】,【解读: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装饰华丽的车马,泛指音乐,精美的白玉灯,比喻皎洁的月亮,鱼、龙状的灯,一说为“百戏”节目,【解读: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解读:

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m)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代第三人称不分性别,这里指女性,遍,突然,零落稀少,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解读:

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读书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

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读书三境界】,第二境界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读书三境界】,第三境界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脉络梳理】,元夕之景,元夕之人,凤箫声动,烟花之盛(星如雨),游人之众(香满路),歌舞之乐(动、转、舞),玉壶光转,鱼龙舞,花灯之多(花千树),盛装艳服、笑语盈盈的人,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反衬,自我写照(词人),现实写照(世人),【鉴赏:

青玉案元夕】,1.这首诗从哪些感官角度写元宵节的景象?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鉴赏:

青玉案元夕】,1.“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香气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鉴赏:

青玉案元夕】,2.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

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

采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动感十足。

“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排)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鉴赏:

青玉案元夕】,3.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

从哪些方面来写?

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她的服饰,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三是写她们遗香满路。

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

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不慕荣华。

【鉴赏:

青玉案元夕】,4.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艺衡馆词选),如何解释?

高雅孤独、自甘寂寞超群拔俗、志怀高远,怜其“幽独”“别有怀抱”,【鉴赏:

青玉案元夕】,6.这首词中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怀抱?

通过寻找一个孤高、淡泊、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词中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1.托寓手法。

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善于铺陈。

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3.对比手法。

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4.豪放、婉约兼具。

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

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拓展延伸:

青玉案元夕】,从表面上来看不是谈北伐抗战、救国兴邦的宏图大业,但从精神实质上看他却不是在写儿女之恋、相思之情,而是在写抗战志士的情怀抱负,成为那一代人的悲剧命运和苦闷心理的一种艺术折光。

此诗既有豪放词的精神本质,又有婉约词的审美特征,因而呈现出一种创新的风格。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

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

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

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