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652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doc

《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doc

师:

公元1140年,爷爷辈的苏东坡已去世40年,李清照阿姨正在杭州苦熬晚年,粉丝们还在朋友圈争论——苏东坡、柳永、李清照,到底谁是第一词人。

此时,又一位巨星划破天际,他将会和苏东坡、李清照一样,成为一个大词人。

可宋朝已经有了三位巨咖,写词,纯属自寻死路。

但他硬是在无路之处,砸开了一条大道。

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写壮志豪情,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诉报国无路,他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记乡村情趣,他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玩婉约沉郁,他有《青玉案•元夕》。

师:

首先请大家借助集体朗读,回顾一下这首词,完成预习检测。

1.“东风”指什么风?

春风

2.“元夕”指农历几月几日?

别称有哪些?

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或者上元节,灯节

自有这一节日来,张灯夜游(灯与登同音,取五谷丰登之意)就是元宵节的基本活动。

3.辛弃疾字什么?

号什么?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4.辛弃疾是哪个朝代,哪个流派的词人?

南宋豪放派

5.“蓦然回首”中的“蓦然”如何解释?

突然

6.“灯火阑珊处”的“阑珊”如何解释?

零落稀少

7.“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千百度”如何解释?

千百遍

8.“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怎样的夜景?

盛放的焰火好像树上的花朵,写出了元宵夜焰火盛放的繁华夜景。

9.“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了怎样的夜景?

描绘的是白玉灯光线晃动、鱼龙状的灯舞动不已的热闹夜景。

10.“蛾儿雪柳黄金缕”写的对象是什么?

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实际上是借指盛装的妇女。

师:

完成得不错,预习得比较充分。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然后用“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的句式概括上片内容以及下片的描写对象?

(高玉洁唐思颖)

生:

上片写了怒放的焰火、豪华的车马、动听的音乐、亮丽的彩灯。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人们在月光、星光、灯光中忘情狂欢。

生:

先写一群女子,后写一个女子,这些佩戴“蛾儿”“雪柳”“黄金缕”的姑娘都非词人的意中人,词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最终发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师:

这个女子在零落的灯光下,面目模糊,看不真切,所以他并未着力刻画该女子的外貌,只用了一句话描写,但你们能想像出来吗?

(刘新宇)

生:

素面朝天,穿着一袭白衣。

师:

依据是什么?

生:

作者虽然没有着力描写这个女子,却花了很多笔墨描写其他女子的形象,目的是形成对比,所以只要概括出其他女子的形象,心动女生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师:

哪些笔墨在描写其他女子,请你为我们读一下。

刚刚你还指出了这首词一个重要的手法,对比,那么我们能不能采用这种相反相成的思维方法分别概括一下“众人”和“那人”的形象特点呢?

请在导学案上完成,同桌之间可以分工合作。

(王开曹阳)

(投影)众人组:

(成群结对的佳丽)喜欢热闹、注重打扮、家庭富裕、性格外向、喜欢炫耀、盛装盛妆

那人组:

清冷孤傲、孤芳自赏、寂寞孤独、超凡脱俗、遗世独立、不肯随俗

师:

我们通过鉴赏探究,终于揭开了“那人”的神秘面纱,有幸目睹了“那人”在“灯火阑珊处”的倩影。

请大家想象一下,诗人在寻找这一个女子时是怎样的情态呢?

生:

焦急、伤心绝望

师:

找到之后呢?

生:

狂喜

师:

那你能不能把这种焦急和狂喜读出来呢?

生读

师:

尽管灯市里美女如云,但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板书:

情切)我们姑且称她为辛弃疾的意中人。

那么这首词是爱情词吗?

(孙峥王殷洲)

生:

以往的阅读经验告诉我,这不是一首爱情词。

但是我认为这也许就是一首爱情词,那时候的辛弃疾大概才34-35岁,所以追求爱情也很正常啊。

师:

确实,在这一全民性的夜游活动中,男女可以不顾平日的拘束而自由交往。

浪漫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的际遇往往可以在这一晚生发。

生:

我不认为是爱情词,正如倘若我们单纯地把《红楼梦》理解为是写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未免失之肤浅。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敌复国,从种种历史评价来看,他应当不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再加上他此时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时期,应该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谈恋爱。

师:

戴望舒在《雨巷》中也曾对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牵肠挂肚,寤寐思服。

但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表达的是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痛苦。

那你觉得这里的“那人”寄寓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或心理呢?

生:

我还没想到。

师:

那你坐下继续思考。

其他同学呢?

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那大家讨论讨论,集思广益。

生:

这个女子与寻常女子不一样,在这万人空巷、共祝佳节的夜晚,她却远离了那聒噪的环境,冷静地旁观着这一切热闹与喧嚣。

在热闹中孑然幽独,实际就是对像辛弃疾一样的超群拔俗、孤高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的写照。

(马文静)

师:

大家是否认同?

那是否只有这一种声音?

(生默不作答)刚刚我们在想象这个女子的样子的时候好像没有提及她的情态,大家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情态。

生:

微笑、忧愁、冷淡、孤独

师:

有不同的情态应该有不同的内心活动,结合你们认为该有的情态再思考一下我们刚才的问题。

生:

老师我觉得这个意中人可否不是他自己,而是指那些和他志同道合,同样担忧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希望拯救世道人心的人。

(王开)

师:

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

大家认同这样的看法吗?

生:

他人欢声笑语,那人却只站在灯火寥落的地方远远看着,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

”所以我觉得那人应该是向往元宵节的热闹和繁华的。

可能只是因为自己融不进去吧。

(张进)

师:

那联系辛弃疾的遭遇就是?

生:

辛弃疾得不到朝廷主流的认可,虽也身处繁华之地,却是无比落寞凄凉。

他想要被认可,想要被主流社会接纳,想要借此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

确实如此,因为其归正人的身份,南渡以后,他处处受排挤。

所以这种理解也是站得住脚的。

但“那人”最终会不会加入那些盛装出游的女子之列呢?

生:

不会,她始终是以遗世独立的形象出现。

说明辛弃疾希望被接受,但却不会为此低头妥协,更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

师:

南宋官场是一个只懂享乐、不思进取的大染缸,上上下下讨厌暴力,流行不抵抗主义,而辛弃疾一生追求抗金北伐。

南宋官场一向崇尚庸碌保守,辛弃的做派与体制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但是辛弃疾有着文人式近乎倔强的傲骨,所以意中人的形象不仅是作者的自伤孤独,也颇带了几分对自身出淤泥而不染的自我欣赏意味。

师:

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女子无论是否代指他自己,都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其实我们很多的诗人爱用“香草美人”寄托政治抱负,如杜甫笔下的王昭君,苏轼笔下的“望美人兮天一方”。

因此,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掌握了这些,我们来个当堂训练,看这首张籍的《节妇吟》,谈谈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

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杨帆)

师:

由此可见,“词的创作往往有着双重意蕴,这种双重意蕴大都从写作的背景环境而来。

词是抒情艺术,它并不拘泥于内容表面”。

想要深入理解一首诗必须要知人论世。

师:

然而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这句诗写的是万般无奈后的惊喜,是万里阴霾被阳光拨透后的美好一瞬,是寻寻觅觅、扑朔迷离后的豁然开朗。

这一句已经超出了情感的描绘,具有很深的哲理意蕴。

王国维呢就从中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你是如何理解这其中的哲理的呢?

生: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常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甚至有时会迷失方向,但只要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必然会有所成就,终究会到达柳暗花明的新天地,生活往往也是这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因此无论做什么都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坚持,总会有峰回路转的时候。

(陈国栋、高舟)

师:

经过大家的这一番理解,这首情诗又迸发出理性的光辉。

(板书:

理深)景美、情切、理深构成了我们这首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读出元夕的热闹、苦苦寻觅的焦急、读出灯火阑珊处词人的寂寞、读出找到那人之后的欣喜与安慰。

课后请大家完成拓学案上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