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497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docx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汇总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预习导航(预习教材,与文本对话)

欣赏定位

欣赏定位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人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的宣传画,令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

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人们吸引得如痴如醉?

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

学习《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你或许会找到答案。

本文的学习要点在于:

弄懂引文意思,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要观点,领悟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能用课文观点阐发艺术领域特别是文学领域的一些问题,做到触类旁通。

教材图解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思考·发现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3.“虚”、“实”的关系可以怎样概括?

4.说出文中引文的含义。

5.作者是怎样把众多材料相互融会贯通的?

6.赏析文学作品中的虚实相生手法。

记忆书签

1.字词

滓(zî)迥(jiông) 鬣(lìe) 夔(kuí) 翬(huī) 耷(dā) 笪(dá) 戾(lì)赘(zhuì) 疣(yóu) 旻(mín) 筌(quán) 哂(shên)箴(zhēn)跂(qì)

虚实相生:

艺术表现中虚与实相互补充。

2.积累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语出《论语·子罕第九》。

颜渊喟然叹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句中的“之”代孔夫子的学问道德。

弥,更。

颜渊赞美孔子的学问道德是仰望它,它就更加高耸,深入钻研它,越觉得它深奥。

坚,是深、不易理解之意。

信息提纯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提出观点,具体阐述,得出结论。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与观点结合,联系共同点。

通解设计(对教材进行逐字逐段的详细解读)

★教材通解

1.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内容博大精深也较抽象深奥的著名美学论文。

所谓美学是研究、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

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

2.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原名宗之櫆,字伯华。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江苏常熟虞山镇人。

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

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

宗白华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雪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

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

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作有《宗白华全集》以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3.结构思路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六自然段),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第二部分(第七至十二自然段)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层(第七至八自然段),阐述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种虚实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层(第九至十一自然段)论述中国舞台表演艺术与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是相通的,盛赞我们民族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

第三层(第十二自然段)从中国的书法方面论述“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第三部分(第十三、十四自然段)是全文的结论,进一步阐述中国艺术立足于虚实的空间,形成与西洋艺术不同的艺术风格。

4.主题立意

本文论述“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主要观点是,中国艺术表现,是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或者说“虚实结合”,或者说“虚实相生”。

论述的重点在“虚”,即“虚灵的空间”“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这种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把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了,是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对人类艺术的特殊贡献。

 

5.艺术特色

(1)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

(2)恰当地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严密。

这篇文章论述范围相当广大,艺术包括多种门类,有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近代还有电影,本文几乎都涉及了。

仅从文章来看,引用古人论述5处之多,举例17个之多。

作者将那么多材料融会贯穿起来,从而得到一个结论,中国艺术表现讲究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3)语言平易,文风明快简洁,繁简得当。

★学法点拨

虚实结合是中国艺术在表现空间方面的共用特点,与西方艺术的风格大不相同,学习本文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

学习切入:

学习这篇文章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精髓,能理解文章的思路,触类旁通。

一方面要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丰富发展原文的观点,真正体会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实相生”的道理。

想一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写境和造境之别。

所谓“写境”即写目见耳闻,是实写;所谓“造境”即写心驰神往,全为想象,是虚写。

阅读课文第一至第六自然段,作者是怎样阐述“虚”和“实”的?

提醒:

作者引用荀子《劝学》中的话,然后诠释荀子之意解说虚实,认为荀子所说的“全”即“实”,“粹”即虚。

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焦点访谈:

学生:

老师,第一节的引言是什么意思?

老师:

荀子的本义是谈学习的,原文是这样的: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养之。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意思是说君子之人懂得学习得不全面、不纯粹、没学到数理化之所在,就不足以称为美,亦即不够完善。

所以对于知识的道理,求学之人要反复熟读来掌握它,苦苦思索来贯通它,仿照贤师和行为云实践它,除去那些有害的东西来维护它的纯粹性。

……天上最显著的是日月的光华,地上最显著的是山河的广阔,君子最宝贵的是知识的道德修养的完善无缺啊。

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阐释“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这个观点,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

不是既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典型地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

学生:

引用“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是为了阐释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是吗?

老师:

是的,你能注意到文中的引用及引文与作者观点之间的联系,这种学习方法很好的,那么,你能翻译第五节中的引文吗?

学生:

这段话的意思是:

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门下,同我是朋友。

有一天,洪昉思与邢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

“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

”邢部尚书笑他说:

“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全体?

那是雕塑绘画!

”我说:

“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

老师:

在赵执信的这段话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学生:

这段引文指出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

洪昉要求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

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王士桢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就是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画出来的龙虽然见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才可以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离开了完整的龙去画一鳞一爪是不成的,也就是精粹要从全体中来,离开了全体就谈不上精粹。

这三种看法,赵执信的看法是最完整的。

老师:

你对这段引文的分析非常准确,作者从这段话里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

也就是课文开头几段所说的“全”和“粹”的统一、结合,“虚”和“实”的相生、相成,这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洪昉思(洪昇):

诗要“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

诗要“精粹”,即“虚”。

赵执信:

“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即虚实结合

知识链接:

自然主义·形式主义

自然主义:

19世纪后期欧洲兴起一种文艺思潮,其理论创始者为法国作家左拉,代表人物另有法国的龚尔兄弟。

该派主张在文学作中运用生理学,遗传学临床病理学、解剖学等理论去分析、表现人物的生物本能,因而在文艺创作上注重现实生活中个别琐碎的现象,追求外在的真实,而不注重对生活现象进行典型化,以致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本质。

形式主义:

不重视文学内容,而只是片面地追求形式的华美。

高尔基揭露了形式主义的本质是“往往是用来掩饰心灵的空虚和贫乏的”。

他们怕朴素、明白的语言,他们只想用形式主义的语言掩盖自己的思想。

高尔基说他们,“这样一来,人家就不会一眼看穿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那种反常的敌视,不会看穿他们想歪曲事实和现实的意义的意图。

不过这已不是语言的艺术,而是行骗的艺术了”(高尔基)《论形式主义》。

小结:

以上几节是从典型化的角度阐释“虚”“实”的问题,以下就应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论述了。

阅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作者列举了7个例子来证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虚实结合”手法,我们对这些例子比较陌生,作者也没作具体分析,你能举几个绘画方面的例子加以阐释吗?

提醒:

如我们所熟悉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画者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

又如《蛙声十里出山泉》几只小蝌蚪在涧溪顺流流动,我们就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

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

至于脍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

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

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课文第九节的引文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

阅读课文第九、十两段。

同步评估:

1.解释这段中的引文。

2.引文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由中国绘画的表现艺术联想到中国舞台表演艺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

1.这段引文的意思是:

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

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 ,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

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

2.是为了阐释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这个观点。

3.从舞台艺术说,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的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

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动作,“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从绘画艺术说,一些名画往往在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

比如齐白石的一幅画,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令人感到环绕这鸟是一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考题链接: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对“神无可绘”的精神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无可绘”的精神指:

舞台上什么都有,不能画下来。

B.“无可绘”的精神指:

艺术手法应对现实生活有所取舍,有所绘,有所不绘。

C.“无可绘”的精神指:

对于那些影响“神”的东西,就应该大胆“不绘”。

D.“无可绘”的精神指:

“神”是画不出来的如果一切都“绘”出来,反而会影响“神”的体现。

分析:

本题考查对本段关键信息的理解,答案为A(“无可绘”的是“神”而不是舞台上的东西。

关键要理解中国经画,舞台艺术中形神、虚实的关系。

问题聚焦:

《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地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是一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课文第十自然段举这几个例子阐述中国绘画和舞台表演艺术在空间处理上的共同特点,你知道这种表现方法的美学原理吗?

思维提示: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这实际上是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无景处都成妙境”。

如维纳斯雕像,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残缺的空间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

小结:

在这层中,作者盛赞了我们民族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那么,书法艺术同“舞蹈精神”有什么关系呢?

阅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知识链接: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序》对张旭的记载:

“信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shuò,多次,屡次)常于邺县(今河南临漳县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主豪荡感激(草书风格豪放生动,充满了激情),即公可知矣。

注:

张旭,苏州人,嗜洒大醉,下笔或以头濡墨,自视为神,世号张颠。

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笔法,又观公孙舞剑器而得其神。

杜甫描写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场景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濯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吴道子画壁

唐开元中,将军裴渂?

居丧(为父母守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

道子答曰:

‘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历,以通幽冥(阴间)!

’于是脱去锿?

服(丧服),若常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人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

渂?

引物执鞘承之,剑透室入。

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

道子于是授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

道子平生给事,得意无出于此。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虚

提醒:

书法与舞蹈有相通之处。

张旭经常观赏公孙大娘舞剑,触发灵感,使书法大有长进,作者认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书法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显示虚灵的空间。

探究精微

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中国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等艺术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这个结论分别与上文哪些材料照应?

明确:

中国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等艺术的共同特征:

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照应的材料,绘画:

吴道子画壁请裴

将军舞剑以助壮气;书法:

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小结:

全文入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的关系,广征搏引,以具体的事例和引文阐述,从抽象到具体,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艺术是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关系。

请你思考:

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

试看《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醒:

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

王之焕《登鹳雀楼》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

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的远的生活哲理。

贾岛《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害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者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它得到它,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创新思维:

这样虚实结合的诗歌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并作赏析吗?

答案提示:

文《对床夜语》论杜甫诗:

“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事来。

如‘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

”“红”本属于景物,诗人把安置第一字,就成了感觉、情感里的“红”。

它首先引起我们的感觉情趣,由情感里的“红”再进一步见到实在的桃花。

经过这样从情感到实物,“红”就加重了,提高了。

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诗人欧阳修有首诗: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

”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飘浮着景物。

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了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

《诗经·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彩镂金、雕绘满眼”的工笔画。

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

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

没有第二名,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

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近人王蕴章《燃腊余韵》载:

“女士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山东)道上得诗云:

‘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

’有依此绘一便面(扇面)者,林曰:

‘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

’”在这里,诗的末二句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为情思,完成诗境,亦即画境进入诗境。

诗境不能完全画出来,此乃“诗”与“画”的区别所在。

画实而诗为画中之虚。

虚与实,画与诗,可以统一而非同一。

——以上4例选自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中《中国美学中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

研究性学习

专题:

例谈课文中的虚实艺术

问题提出:

本文是文艺评论,论述是抽象的道理,所举事例,同学们也大都比较陌生。

为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有必要用课本中的例子对虚实艺术作具体阐述。

思路指津:

明确虚实的概念,弄清虚实的关系:

虚由实生,实杖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或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对教材中典型的描写作分析鉴赏。

得出结论:

在文艺作品中,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发挥着独特的艺术作用。

首先,人特刻画有虚实。

人物出场,其外貌可虚可实,而虚写有时则更能创造出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即是如此,以虚写实,刻画出罗敷无与伦比的美丽。

其次景物描写有虚实,古人说: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林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荷塘上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景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前者化虚为实,后者化实为虚,虚实相谐,感觉相通,达到情景逼真的艺术佳境。

此外,故事的叙述,结构的安排都有虚实。

这些独到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结:

事例与材料的融会贯通,中国艺术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领悟文章内涵,运用作者教给我们的方法,去欣赏艺术表现中的美。

教你一招:

学习本文要注意把各部分内容串通起来作全面深入的理解,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各部分内容或各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从而抓住全文的精髓,对文章能作合理、正确的阐释。

还要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其普遍的意义,甚至能从已知推出其普遍意义,甚至能从已知推出未知,达到新的境界。

整合全案(重组、综合、迁移教材所学知识)

★整合思路

1.本文思路是怎样的?

 

2.虚实相生表现手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古人论述融会贯通的?

 

4.作者是怎样把各种艺术门类融会贯通起的?

 

5.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6.欣赏一首运用虚实相生手法的诗歌。

★整合答案

1.本文的思路从“全”和“粹”说起,引出“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最后讲到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在于贯穿舞蹈精神,从高度概括的美学原则出发,结合各种艺术门类,一一加以阐述,最后从各种艺术的关系上,说明舞蹈动作对各种艺术表现的影响,把虚实的美学原则称为舞蹈精神。

2.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上,是通过具有象征力量的一鳞一爪,显示龙的全体丰满的内容;在绘画艺术上,是在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在舞台艺术上,是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

3.赵执信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正与荀子的美学观点相通。

作者又把“全”“粹”与“虚”和“实”联系起来。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所以“全”和“粹”的辩证统一,就是“虚”和“实”的辩证统一。

画家恽南田所说的“洗尽尘滓、独存孤迥”也正是主张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孟子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则是从“全”这一侧面论美的标准,而虚实相生,正是达到“充实而有光辉”的表现手法。

至于笪重光论画,论的就是虚实相生,这就容易与上论述连贯起来。

4.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虚实相生,在这个共同特点上,各种门类是相通的。

诗歌要以一鳞一爪显示全龙,而“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却使全体宛然可见”,而中国舞台艺术“表现方式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而“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别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种共同的特点“贯穿在各个艺术里面”。

作者把各种艺术门类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融合起来,找到一个共同特点,又用这个共同特点把各种艺术门类贯穿起来。

5.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从美学的角度讲,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艺术创作中要高度概括,提出在生活,使欣赏者有充分想象的余地。

比如要表现满园春色,只要一枝出墙的红杏,便可让欣赏者产生翩翩想像。

6.示例-:

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

示例二: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巴山看雨,却想到将来回家时话巴山看雨时的情怀,虚实结合,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缠绵动人。

同步达标

一、选择(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括号内)

1.[基础题]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孤迥(jiŏng)步辇(niân)钟馗(kuí)累赘(lêi)

B.精粹(cuì)鳞鬣(liè)哂笑(xī)箴言(zhēn)

C.画筌(quán)相戾(lì)笪(dàn)重光如翚(huī)

D.如矢(shĭ)如歧(qì)甲胄(zhòu)趟马(tā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提炼洗炼执着宛然可见

B.荟粹恍惚气韵赫赫有名

C.辨证罹难荆棘愤世嫉俗

D.赘疣尘滓凤夔曲伸变化

3.[基础题]根据语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沉渣,独存孤迥”(孤立、孤单,这里是指)

B.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