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517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20课西学东渐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活动;体用之争的特点,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维新思潮产生的背景,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时代主题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文中所给的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根据史料分析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及其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认识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理解维新思潮对中国政体变化在思想文化方面所起的启蒙和指导作用,并对维新思潮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由此感受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难点:

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因和西学东渐的思想阻力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探究法、图片展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这些千姿百态的的西方文化从技术到生活、从饮食到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也很容易接受西方事物,但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一切,在中国近代社会去受到了重重阻碍,也就是说西方事物的传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

(鸦片战争)

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史,救国救民的探索史,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

那今天开始我们就学习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看一看先进知识分子是如何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二)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20课,西学东渐。

先记一下课标。

(幻灯片显示)

板书:

第20课西学东渐

大家思考一下“西学东渐”是什么意思?

生:

师: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本课从鸦片战争对国人的冲击开始,讲述早期国人传播西学的历程。

师:

大家结合教材第一段大字和第一段小字总结一下,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会出现西学东渐。

板书: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生:

师: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

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

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有,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结合幻灯片显示的材料和图片进行总结)

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

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认识世界。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们主动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

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总得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是谁呢?

生:

板书:

2.代表

林则徐

师:

对于林则徐我们都应该不陌生,在鸦片战争中提到过他,林则徐:

1785——1850年,字元抚,福建侯官(今福州近效)人,在1939年时领导禁烟运动,进行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他被革职,发配到新疆,1850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但在赴任途中,病逝于广东潮州。

因此可以说林则徐不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

师:

那大家继续浏览教材看一看教材介绍了哪些史实证明了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生:

师:

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就对当时士大夫懵然不知“夷情”感到十分痛心,开始注意了解、研究中国以外的世界情况。

《四洲志》是林则徐为了解西方情况,请人翻译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

该书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师:

那这一时期除林则徐外,还有谁放眼世界学习西方呢?

魏源又有哪些观点呢?

生:

师:

魏源是道光时期的进士,鸦片战争时参与过抗英斗争,他认为不了解世界形势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立志编一部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

受林则徐嘱托,依据《四州志》的编译稿,并广泛参考其它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全面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书籍,它使得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终于有了一次质的改变。

并在该书的序中说明写此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大家看一看书上的蓝框的内容,思考什么是“长技”,为什么要“师夷长技”?

生:

师:

长技是西方的先进技术。

之所以要“师夷长技”是因为要学习西方的长处,用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井底之蛙”的大清朝见识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威力。

这留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几张不平等条约,而是近代中国百年耻辱的开始,但是每当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总有先进的中国人挺身而出。

可以说魏源的思想也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人的思想,他们开始面向世界,研究现实问题。

魏源也成为引领国人放眼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位先行者之一。

但是《海国图志》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去了。

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

师: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林则徐、魏源为向西方学习所做的努力以及所提出的观点。

那这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呢?

板书:

3.影响

生:

师:

积极性: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主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不足之处:

林魏等人学习西方的活动仅限于著书立说,基本没有实践,对西方的学习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

师:

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对西方了解的不断深入,学习的内容也逐渐发生变化,西学东渐上升到一个更大的规模上,而且西学的传入也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因此当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急中,在清政府内部就是否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体用之争。

大家思考什么是“体”、什么是“用”。

板书:

二、体用之争

生:

师:

体:

主体、本质;也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家制度。

用:

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两派争论的就是采取什么样的“用”去维护什么样的“体”。

那大家阅读教材找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观点各是什么?

板书:

洋务派

顽固派

师: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顽固派。

生:

师:

顽固派以同治帝的老师、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以封建卫道士自居。

坚持祖宗之法,认为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是“以夷变夏”,盲目排斥西方的一切新生事物,固步自封,拒绝进行任何改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的纲常名教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即主张“中体中用”。

板书:

顽固派:

中体中用

师: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什么意思呢?

(结合P84方框“中学和西学”)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也在不对祖宗的主体东西加以变革的前提下,仅仅对其枝节进行些修补,增加点新鲜玩意儿,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固有的专制制度。

板书:

洋务派:

中体西用

师:

由此就可以看出两派争论的焦点就在“用”上,对于“体”都没有改变。

体用之争的实质:

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以什么手段来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师: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十分激烈,但由于洋务派势力主要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太后在内政外交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清统治,不得不将天平倾向于拥有实力并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那我们就来看一看洋务派采取什么样的“西用”去维护这个“中体”呢?

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介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首先是引进和学习西方近代军事科学技术,以对外国侵略者的退让、妥协,换取军事上的支持,加强镇压太平军、捻军。

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

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军火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弹药、大炮等军火。

1862年4月(同治元年三月)李鸿章在上海迠立起中国第一座大型综合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中国第一座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了天津机器制造局,洋务派增加了买办商人和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

1870年开始筹迠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

日本侵台、“海防议起”,清政府向英、德订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企业,除少数为政府出资官办外,大多为官督商办。

主要的有:

1873年开业的轮船招商局,九十年代初,湖北张之洞办成以汉阳铁厂为中心兼采煤、采铁的钢铁联合企业;八十年代初左宗棠在兰州的机器织呢局和上海的机器织布局;1893年李鸿章、盛宣怀在上海新建的华盛纺织总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纱、洋布的进口。

在洋务运动初兴时,为引进西方近代技术设备,兴办军事工业,购买洋枪、洋炮,不得不依靠外人。

为了培养翻译人员,淸政府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北京设同文馆,又在上海、广州设方言馆。

要真正办好“洋务”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中国必须要有通晓洋务的人才,于是派遣人员岀国留学便摆上日程:

1872年120名幼童留美、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派遣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始自福州船政局,不仅至美、英、法,还到德国学习陆军、到欧、美学习冶炼钢铁。

八十年代更在国内创办了许多专业性的学堂,如:

天津、上海、南京的电报学堂、广州的西学馆、台湾的西学堂、吉林的表正书院,以及商务学堂、医务学堂、矿务学堂、天津、广州、威海的水师学堂、广州的水陆师学堂等等,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慈禧是当时大清帝国乾纲独揽的最高统治者,没有她的支持,一切关系到国家的重大举措是绝不可能实施的。

因此,洋务运动的兴起,根本上是慈禧在起作用。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要用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达到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的目的,他们决不敢、也不可能把专制制度改为民主政治制度。

他们即使摆脱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决不可能摆脱封建势力的侵蚀和阻挠,最终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的。

《馬关条约》的簽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师:

那请同学们思考体用之争有何影响呢?

生:

师: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

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

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师:

洋务派的这种思想也得到了一些支持者,他们就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

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

他们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那大家看一看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又有何表现。

板书: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派:

代表;表现

师: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王韬:

曾经到英国游历,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认为“商富即国富”,主张允许“民间自立公司”。

郑观应:

与洋务派关系密切,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他们支持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

通过奏疏、著述进一步阐明中体西用。

斥责顽固派的守旧言行是抱残守缺、“愚昧误国之举”,热忱为学习西方拓展前进道路。

师:

但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支持并不是永久的,那他们思想演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

师:

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使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他们发觉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上下同心”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

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汇聚成一股思潮。

,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维新思想发展的根本动力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板书:

2.维新思潮

师:

现在大家阅读教材找出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观点主张。

生:

师:

(结合幻灯片讲解,填表格)

代表人物

论著

特色主张

影响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必制考》

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维新改革理论

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梁启超

《变法通议》

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维新派的宣传家

谭嗣同

《仁学》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发出了那个年代的最强音

严复

《天演论》

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阐明中国如愿能顺应“天演”的规律,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来种或被淘汰

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新学伪经考》他认为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多出自刘歆伪造,所以叫做“伪经”,是新莽一朝之学,所以又叫做“新学”。

他指斥古文经学不是孔子的“真传”,西汉以前的今文经才是孔子“真传”所在。

这就对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为扫除维新变法的障碍准备了条件。

他把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东西也挂上了孔圣人的招牌,减轻了非圣无法的压力。

因而这不是一部“辨伪专著”,而是披着“经学”外衣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

《孔子改制考》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度历史依据。

《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仁学》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他在变法失败后,拒绝了日本人的劝告,不肯逃亡,被杀于北京菜市囗刑场。

《仁学》一书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批判。

他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但他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这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师:

围绕着维新变法这一时代主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论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板书:

3.三派交锋

生:

师:

论战内容:

要不要——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历史作用:

这是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论战。

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

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1.西学东渐经历了技术(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次的变化

2.西学东渐且不断深入的因素有:

民族危机的加重、经济结构的变化、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

3.文化具有继承性

4.从儒家思想为正统到学西方救亡图存,追求独立与富强,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嬗变过程

(三)小结:

“开眼看世界”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起到了启迪作用。

“中体西用”的主张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体西用”的主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维新变法运动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四)布置作业:

课后“自我测评”,练习册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