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693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docx

对话教学案例汇总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对话:

关于《白鹭》的教学及其他

                                     焦点案例

《白鹭》第二课时教学纪实

执教:

周益民

……

师: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

如果给你看到的画面题名,那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生:

我看到了3幅画,分别是白鹭钓鱼、瞭望、飞翔。

生:

可以说是白鹭垂钓图、瞭望图、低飞图。

师:

你最喜欢哪幅画面?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

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学生自读后交流)

生:

白鹭垂钓图中,作者说它在站着“钓鱼”,把它当作人来写了。

师:

是的,白鹭是水鸟,能在水里捕食鱼虾。

可是,作者不说白鹭“叼鱼”,而说它“钓鱼”。

是不是作者用错了字呢?

请一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大家闭起眼睛想象想象。

(指名一生读)

生:

我仿佛看到一个人,静悄悄地站在清水田里,垂着钓竿,悠然地等待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

师:

说得多美啊!

你能不能把这位悠然、闲适的“钓鱼人”融入一个美丽的背景中呢?

生:

这时,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风景画。

(师插问:

画面的背景……画中的主人公……)画面的背景是清澈、开阔的水田,画中的主人公是诗一般迷人的白鹭。

生:

白鹭悄然伫立在清水田里,静候着过往的游鱼。

环境是那么宜人,白鹭是那么悠然。

师:

那就让我们通过生动的朗读把大家,也把自己带入那美丽的画面中吧!

(生读)

生:

第七自然段描写白鹭瞭望也很有韵味。

课文最后写“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很能引起思索。

师:

嗬,好锐利的眼光!

能具体说说吗?

生:

这样就启发我们思索,白鹭登高到底是在干什么呢?

师:

是呀,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顶端,就是小树的——(生:

绝顶),静静地向远处眺望,眺望,它或许在干吗?

如果给它一个特写镜头你看到了什么?

谁能说说?

生:

我们看到了白鹭的眼睛。

生:

它或许在领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它的双眼透出柔和的光芒。

生:

它或许在选择理想的活动场所,眼睛灵活的转动着,那样伶俐。

生:

白鹭深情地凝视着远方,双眼就像一泓深潭。

它正等待远出未归的同伴。

它在心中呼唤:

亲爱的朋友,你快回来吧!

师:

优美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感人的想象!

还可能有更多的“或许”,耐人寻思,叫人回味。

想着那双黑亮的眼睛,读好这最后一句话。

(学生朗读:

“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

”)

师:

课文最后虽然是问号,你读的时候,如果把它想成什么标点,味道就出来了?

生:

想成省略号。

我再读。

(这回读得很到位)

生:

第8自然段低飞图的韵味我还是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课文第8自然段)。

生:

学习这一部分时,我想起杜甫的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

好,联系自己已经有的一些经验,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想想,课文与杜甫的诗句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吗?

生:

杜甫的描写让人觉得有气势,有力度,令人兴奋。

生:

课文的描写舒展、轻缓、自由自在,很轻松。

生:

我读读这部分。

(生朗读)

师:

刚才我们欣赏了三幅白鹭图。

画是无字诗,你们感觉这三幅白鹭图中又流淌着怎样的诗意呢,或者说那都是些什么诗呢?

将3个自然段连起来轻声读读。

生:

我体会,三幅画面都是那样宁静、优美。

生:

画面是含蓄、飘逸的,就跟江南小桥流水的感觉一样。

生:

那是三首抒情诗。

生:

我感觉是朦胧诗。

师:

你们的意思是说那完全是一种宁静美?

(生思索、看书)

生:

不,应该是静中寓动。

白鹭垂钓时目光的敏锐以及内心的警觉,瞭望时的眼神,都是静中的“动”。

师:

“静中寓动”,好!

这就使画面更加富于生气与活力了。

提议大家将三幅图连起来感受,好吗?

(配乐齐读6、7、8自然段)

师:

(总觉得在孩子们精彩的朗读后应该抒点情,但不知说什么好!

嘿嘿)这般诗情画意还有人觉得美中不足呢。

读读第9自然段,你想说什么?

生: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不需要再用歌喉添彩了。

生:

白鹭的外形如此精巧,生活习性又这般别样,它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生:

我想,如果白鹭会唱歌,那就锦上添花了。

师:

老师这儿有一首诗,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请同学们欣赏。

(出示)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学生朗读)

师:

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

这首诗也是描写白鹭的,写得很美。

(同学均点头同意)

师:

看来,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

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题目是《芭蕾舞演员》。

再读,这回你看到了什么?

生:

我仿佛看见白鹭正翩翩起舞,姿态是那样高雅迷人。

生:

我看见白鹭身着白纱裙,悠然又恬静地微笑着。

生:

我听到音乐缓缓地响起,白鹭就是芭蕾舞演员,随着优美的旋律用舞姿倾诉自己的情怀。

师:

(这里教师应该动情地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感慨一番。

)体会得真好。

芭蕾舞演员也好,白鹭也罢,都是美的精灵。

你们愿意拿起笔,写几句诗来赞美白鹭吗?

可以仿照艾青的诗句。

(学生写作后交流)

生:

“像画一样悠然/如歌一般优美/似诗一样精巧//比白鹤柔婉/比朱鹭轻巧/比苍鹭清纯”

生:

“春天一样轻盈/夏天一样浪漫/秋天一样高远/冬天一样纯洁”

生:

“像一道清泉/一缕阳光/自在悠闲//像会唱歌的花朵/会跳舞的白云/尽情翱翔”

生:

“如诗、如画又如歌/像雨、像雾又像风 ”

……

师:

情感是诗歌的土壤,你们真心喜欢白鹭,就都成小诗人了。

 学到这儿,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生:

白鹭真是太美了,真是一首诗。

生:

作者的语言很美,也像一首诗。

师:

作者郭沫若就是现代大诗人。

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还想说什么?

生:

我想起罗丹的名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师:

说得好!

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看来,生活中确实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祝愿同学们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想,现在大家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肯定有了很深的领悟了,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

生:

(齐读)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师:

白鹭如画、如歌、如诗,它独具的诗情打动了我们。

有人说,世界上的事物,有的因为美丽而可爱,有的因为可爱而美丽,课后想想,白鹭属于哪一种呢?

                                  

 

一家之言

王向东(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  《小学语文研究》主编)感谢周老师让我也经历了一次“诗意的旅程”。

对于《白鹭》这样一个语言优美、行文诗化的教学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与之对话的过程中参透个中的意蕴?

教者采用精当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

整个的教学过程就是一首诗,一首老师、文本、学生互动共享的诗。

看了这个过程,脑中自然跳出了一个词:

和谐。

随即,我又有了这样的感触:

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不就是一种“艺术”么!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

我赞成此说。

正因为有诗意,也就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既能够引起我们观念层面的思考,又可以给我们的具体操作提供借鉴,诸如:

到底怎样的课堂才算是“人本的课堂”?

教师这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角色意识如何尽快形成?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整合?

师生共同构建精神的家园对语文教学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等等。

当然,在被本课浓浓的诗意和诗情所感染的同时,也有这样一个感觉:

教者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品味语言上下足了功夫,而在内化、积累、迁移语言上稍显薄弱,对照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就显得“厚此薄彼”。

最后的“小练笔”,固然是课堂的一大“亮点”,若是换作其它内容,以让学生迁移课文中的语言而不是艾青的诗句,是不是更好一些?

这样,则可将学习语言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文本语言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力,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教学中获取文本的人文精神和言语智慧。

                                           相关链接

崔峦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诗歌、散文教学要启发、引导学生读出诗文的意境美、意蕴美、语言美。

周老师做到了,而且鼓励学生创造美。

周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他在教过《白鹭》以后,有那么多的学生写了那么多优美的小诗,读了真让人兴奋。

可见,这些小诗是孩子们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每个孩子的兴趣所致,是日常语言积累的释放。

李镇西(博士  成都石室中学教师)很认真地看了课堂实录,感到了周老师课堂的魅力。

我甚至想,如果我是他班上的一名学生,那么上课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引导学生展开诗意的想象,多么美!

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想到了我提出的“共享”观点。

感谢周老师给我的享受。

                                                    你评我说

徐冬梅(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教师):

这课很有个性。

从整个构思来说,从精读到扩展阅读再到仿写,从分段品味到整体感受,思路很清晰。

其中精读是重点,运用了朗读体会、情景想象、比较联想等方法,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但我认为:

⑴太精致,⑵教学语言,主要指教师的“导语”太成人化、文学化。

具体的:

⑴想象白鹭在思索什么一段很精彩,但没放开。

⑵联系杜甫的诗较生硬,我觉得干脆放在课后让学生比较、体会,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作业更好。

⑶引用艾青的诗很好,但很多学生自然产生联想,认为是写白鹭的,老师不在开始说明是写芭蕾舞演员的,我想一定是有意为之,是为了下面的一句总结?

这个环节让学生学着写几句诗,很好,有没有更合适的诗歌呢?

写白鹭的?

或者,我觉得郭老的这篇散文是一种虚写的笔法,能不能找到实写白鹭也很成功的散文对比,学生一定会豁然开朗:

哦,这样叫实写,这样是虚写。

⑷最后能不能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写白鹭的诗句,找到白鹭的名画配诗,等等。

⑸有些话,像最后说的,是教师的感悟,而不是学生的感悟,对吗?

周益民:

徐老师指出的问题并非这课的偶然现象,其实是自己一定指导思想下的半自觉行为。

譬如“精致”。

我的教学曾经是在非常精致要求下锻打出的,一言一语乃至举手投足都要细细思量。

这固然养成了严谨的作风,但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教学中预设的内容偏多,生成的不够。

在当今开放教学理念的召唤下,尽管认识上紧随,但操作中似乎总被一根无形的线拉着不由自主地走。

说到“文学化”,这其实是我追求“语文教学是师生诗意旅程”理念而在教学行为上的物化。

《白鹭》一文洋溢着诗情画意,是引导学生语言欣赏的好教材,力图教学语言的诗化我未觉不妥。

倒觉如若迁就儿童现有水平,用语过于稚化,反而削弱了文本的熏陶力。

再者,教学不是还有个“最近发展区”原则吗?

“实写”“虚写”的体会很有创意,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来回”。

徐老师说的课后实践作业,现在大家用得比较多,更重要的,我以为“开放”应该是两个维度的,一个是走向生活与实践,一个是走向内心。

后者恰恰是我们忽视了的。

这一课我努力在这方面作了尝试,譬如想象白鹭在思索什么(可惜尚未操作好)。

再如作业设计,就旨在促使学生深入思辩,获得意味深长的心灵震动。

我觉得看似朴素平常,其内在空间却是广远的。

再说“教师、学生感悟”的问题,我以为目前似乎也走入了一个误区。

教师似乎只能迁就着学生的感受,其实作为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在文本的领悟上自然有其深刻之处,我们又为何不能让其成为学生的共有呢?

只要方法不是告诉的而是启发的。

张庆文(山东省博兴师范学校副校长):

前面的对话虽然只是就《白鹭》一课而言,其实已经触及到了当前小语教改的一些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

首先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

目前,这似乎成了一线教师最难把握的问题,讲得多了是走老路,读得多了挺时髦,可又心里发虚。

我想问题就出在我们看问题过于形而上学,只是从“讲”和“读”的量上来评价一节课,而没有看是如何“讲”如何“读”的,“讲”的结果“读”的结果如何。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竟然规定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多少分钟,荒唐之极。

就《白鹭》一课而言,我以为教师在讲与读的关系上处理得恰到好处,抓住课文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感受、品味、鉴赏作品那诗一般的语言,身临其境、如痴如醉,进而引导学生模仿作品的语言风格即兴创作。

从学生的表现看,获得了很大成功。

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三:

一是教师发挥了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师对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很高的文学鉴赏力、审美能力以及深厚的语言功底。

二是突出了课文本身的特点,郭老的《白鹭》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是切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表现看,教学目标的设计定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管教师讲得比较多也比较深,但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理解,能够产生共鸣。

由此,我们评价一节课,不应只看老师讲了多少和学生读了多少,而应看教师、文本、学生的有机结合是否达到了最优化。

因为教师、学生、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服从于以上三种基本要素,而不是不管教师的特长、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屈从时髦的教学模式。

其次是“教学的精致化”。

我的理解是:

教学要追求精致,如果一个教师不追求教学的精致,就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师。

但是又不能停留于此。

因为一个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历“粗糙(与精致相对而言)——精致——天然”的过程。

教学之初,由于经验的缺乏,教学可能会粗糙一些。

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经验积累的增多,教学逐渐走向成熟,趋于精致。

但这还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再向前,就是浑然天成,炉火纯青,随意上出真境界。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又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达到的境界。

很高兴地看到,周老师正在向着这个境界迈进。

就我个人的理解,“天然”就是老师可以随时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水平,创设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课文和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

教学已经进入了自由王国:

可以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也可以是塞北的荒原大河;可以是教师的滔滔不绝,也可以是学生的默默沉思;还可以是……。

在这里再也看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迹,而是浑然天成的杰作。

同时,很欣赏周老师对课后实践作业的理解,走向生活的实践容易操作,走向内心的实践容易忽略,而人的心灵又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舍此,当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

感谢周老师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最后就“虚写”与“实写”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就这一课,可以确定一个中心,即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因为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就教师的备课来说,应该多方面考虑。

可以找一些相关文章与课文比较阅读,体会“实写”“虚写”的写作技巧,还可以让学生从网上查找白鹭的资料,做研究性学习。

这就涉及到教师是否达到了“天然”的阶段,能否就一篇课文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并且作出最佳的选择。

徐冬梅:

走向内心,是很有个性的见解。

但我以为,关于开放,除了走向生活、走向内心,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还应该是走向文本。

现在大家都走向生活了,开发课程资源了,独独忘了走向文本是最重要的,因为阅读能力是所有语文能力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书面言语的初始时期,打开书才能打开孩子的心灵。

走向文本——走向内心——走向生活,是否该是这样的线路?

关于感悟,我完全同意周老师的观点。

“诗无达诂”只是在一个层面上,个性化阅读也有它特别的层面,首先应该肯定文本的共性。

每个文本都有它显性的含义,就像谁也不能说《乡愁》表达的是愤怒的情绪,而《白鹭》是说的环保一样。

但“有的因为美丽而可爱,有的因为可爱而美丽”和《白鹭》有必然的联系吗?

似乎和文本的理解之间有较大的跳跃度,也许是老师的独特体验,但对孩子却不是“最近发展区”,我觉得这一节如果在学生诵读“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中结束也许更成功。

                                          不是尾声

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对话——编者与教者、学者与教师,都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

对话是民主与开放的,我们无法也不想呈现某种定论。

以此为凭借,启发大家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自信自己的视角,独立思考,大胆碰撞,合理接纳——这便是我们的初衷。

水乡什么多?

水多。

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水乡歌〉〉

理性教学方法:

(1)自由读,看看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2)这么多这么美的水,我们一起来读读它,好吗?

这种方法是机械的,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这种方法是僵硬的,用自己的语言去体会课文含蓄的语言。

感性的教学方法:

(1)自由读,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读,一定能读懂这段话。

(2)读这段话时,你们眼前好象出现了什么情景,看到了什么图画。

(3)出示水乡图

(4)把图画和文字对照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5)全班交流。

(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看到了那里的水多,小河、渠道纵横交错;我多想捧一把水来尝尝;我来到了小河旁,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荡着波纹;我站在小河旁,水很清,我一眼就可以看见水底的小鱼、水草;)

(6)你来到小河旁,池塘边,你最想做什么?

(画画、尝尝水的味道、拍照、唱歌……)

(7)老师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讲,这段话你们自己读懂了,读得那样有滋有味,读得那样富有情趣,真好,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这段话,希望这段话能进入你们的脑海,希望这段话能转化为你们脑海中一幅又一幅美丽的水乡图画。

在这段教学设计中,有学生想象的放飞,有学生感情的投入,有学生真情的洋溢,有学生激情的飞扬。

语言到位,语言惊人。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语言、精神、语言与精神的立体性的发展。

《荷花》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①“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

(长、钻、探、伸、露、冲)②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

③课件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白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说些什么。

有的说: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有的说: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妈妈;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她自己的美丽;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尽情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风中翩翩起舞;……

 

这是《只有一个地球》上的一段话。

应该说这段话写得很平实,因为它完全是用一种说明夹杂着议论的方式来写的,很难看出有什么形象和情感的东西: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用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就是这样一段话,看起来平平淡淡,读起来普普通通,好象没有什么嚼头。

有些老师教这段话的时候,很可能就这么一笔带过了。

有一位老师,他不是这样做的。

他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段话,可想而知,一开始学生都读得非常平淡,根本就找不到感觉。

   第二步,老师请学生看了一段录像。

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一开始,森林葱郁、鸟语花香;继而,树木被砍、树桩遍地;紧接着,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最后,洪水泛滥、村庄被淹。

看完录像,再请学生朗读,分明有一种深深的忧患袭上了他们心头。

   第三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谈论读了这段话以后的感触。

  有的说:

“前两天从电视上看到北京正在刮沙尘暴,刮得非常历害,给当地的交通生产带来了很多不便。

我看整个天空都是灰朦朦的,好象什么东西都看不清楚了。

我想,沙尘暴的天气肯定跟人们的乱砍滥伐有关系。

   有的说:

“我们家的旁边有一条小河,我小的时候,那条小河很清很清,河里有很多的鱼和虾。

夏天的时候,我和爸爸还经常下去游泳。

有时候我爸爸自个还能够钓一些鱼上来。

但是这两年不行了,这两年我们这条小河啊,变得又脏又臭,臭气熏天。

每天上学和下学,要路过这条小河的时候,我总是要捂住自己的鼻子。

现在,我们家的窗户都不敢打开,一打开,那小河的臭味就往家里边涌。

   有的说:

“我发现我们现在城市的助动车非常多,这两年我妈妈也买了一辆助动车。

过去我上学的时候,妈妈用自行车把我送到学校去。

而现在好了,我妈妈用助动车把我送到学校去。

而骑助动车的时候,有时候碰到红灯,助动车停着,屁股后面冒着一股浓浓的黑烟,把我呛得直咳嗽。

所以后来,我只好戴着口罩去上学。

我听说这段时间,咱们这个地方要清理助动车,我非常高兴。

我叫我的妈妈赶快去报废自己的助动车。

   ……

   谈完感触后,再请学生朗读这段话,深深的忧患通过他们的朗读传达出来,全班的每一个同学,听课的每一位老师,都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柳宗元写过一首诗叫《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寂寥、空灵、凄清的寒江垂钓图,刻画的是一位孤傲不群、遗世独立的渔翁形象。

但是,一切景语皆为情语。

作者借了这景、这境,究竟要言说些什么呢?

  曾经有学生在读完全诗之后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天那么冷,雪那么大,这位渔翁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呢?

  对此,学生有各种猜测。

有的说,可能是老人特别喜爱钓鱼吧;有的说,可能老人是为了生计的缘故吧;有的说,这时候人家都不再出来钓鱼了,老人就可以多钓到鱼了;有的说,可能老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此时,就需要老师作出必要的引导和点拨了。

古人说,诗言志。

柳宗元写《江雪》,显然寄托着他的某种人生见解和理想的。

这时,老师反问学生:

你们觉得这位老人真的在钓鱼吗?

接着,老师又呈现了一个课程资源,即有关柳宗元生平情况的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柳宗元生于唐朝的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20岁那年柳宗元考中进土后,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参与政治。

在为官过程中,他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只有半年时间就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

这次革新,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