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028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docx

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3

1.2019届山西省四校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综化学试卷

下表中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或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或结论

A

向盛有1mL0.01mol·L-1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01mol·L-1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0.01mol·L-1Na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常温下,

Ksp(AgCl)>Ksp(AgI)

B

取少量KClO3晶体溶于适量的蒸馏水,再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

检验KClO3中的氯元素

C

向某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消失。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或SO32-

D

将混有Ca(OH)2杂质的Mg(OH)2样品,放入水中搅拌成浆状后,加入足量饱和氯化镁溶液充分搅拌、过滤,沉淀用蒸馏水洗涤。

除去Mg(OH)2样品中的Ca(OH)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因为溶液中发生反应:

Ag++Cl-=AgCl↓,二者的个数比为1:

1,滴加的NaCl不足量,溶液中还含有大量的Ag+,所以再向其中滴加NaI溶液时发生反应:

Ag++I-=AgI↓,并未发生沉淀的转化。

错误。

B.在KClO3中无Cl-,因此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

错误。

C.能与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除了CO32-或SO32-,还可能含有PO43-等。

错误。

D.当向溶液中加入足量饱和氯化镁溶液充分搅拌时发生反应:

Mg2++2OH-=Mg(OH)2↓.然后过滤并洗涤沉淀即得到纯净的Mg(OH)2。

考点:

考查Cl-、CO32-或SO32-的检验及杂质的除去方法的知识。

2.“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观察下列四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时,a上部聚集了固体NH4Cl,说明NH4Cl的热稳定性比较好

B.加热时,发现b中I2变为紫色蒸气,在上部又聚集为紫黑色的固体

C.加热时,c中溶液红色变深,冷却后又变浅

D.e内气体颜色变浅,d内气体颜色加深

【答案】B

【解析】A项说明NH4Cl的热稳定性不好;C项加热时NH3逸出,溶液红色变浅;D项热水中平衡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动,气体颜色变深。

3.为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物中气体为NO,设计如图实验(实验过程中活塞2为打开状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关闭活塞1,加入稀硝酸至液面a处

B.在装置左侧稍加热可以加快稀硝酸与铜的反应速率

C.通过关闭或开启活塞1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

D.反应开始后,胶塞下方有无色气体生成,还不能证明该气体为NO

【答案】A

【解析】如果关闭活塞1,稀硝酸加到一定程度后,左侧液面将不再升高,即不可能加到液面a处,A错误。

B正确。

关闭活塞1时,产生的气体聚集在铜丝附近使得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当左面铜丝接触不到硝酸后,反应停止;由于活塞2是打开的,打开活塞l后,两边液面恢复水平位置,继续反应,所以活塞l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C项正确。

胶塞下方有无色气体生成,此时还要打开活塞1使得该气体进入上面的球体里,看到有红棕色现象(生成NO2)才能证明生成的是NO气体,D正确。

4.某化学小组为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铜铝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下列有关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溶液A和溶液B均可以是盐酸或NaOH溶液

B.若溶液B选用浓硝酸,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大

C.方案一可能产生氢气,方案二可能剩余铜

D.实验室中方案Ⅱ更便于实施

【答案】B

【解析】若B为浓硝酸,铝发生钝化,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导致铝的质量偏大,故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小,B项不正确。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操作

A

检验淀粉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淀粉溶液和稀H2SO4混合加热,冷却后,再加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

B

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将SO2通入溴水中

C

为了提取溴水中的溴

加入植物油进行萃取

D

浓、稀HNO3分别与Cu反应

比较浓、稀HNO3的氧化性强弱

【答案】D

【解析】A项忽视了应先中和作催化剂的稀H2SO4,错误;SO2使溴水褪色体现了其还原性而非漂白性,B项错误;植物油的主要成分为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可以和Br2发生加成反应,C项错误;根据浓、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剧烈程度可比较浓、稀HNO3氧化性的强弱,D项正确。

6.对于实验Ⅰ~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

逐滴滴加盐酸时,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B.实验Ⅱ:

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无色

C.实验Ⅲ:

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NaCl晶体

D.装置Ⅳ:

酸性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答案】D

【解析】实验Ⅰ,逐滴滴加盐酸时,首先发生反应CO32-+H+=HCO3-,开始没有气泡,A项错误;实验Ⅱ,充分振荡并静置后,上层为氯化铁溶液的颜色,应为浅黄色,B项错误;实验Ⅲ,加热蒸发饱和食盐水应用蒸发皿而不是坩埚,C项错误;实验Ⅳ,将浓硫酸滴入蔗糖中发生反应生成SO2和CO2气体,SO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之褪色,D项正确。

7.下列对Ⅰ~Ⅳ实验的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

振荡后静置,液体分层,下层液体无色

B.实验Ⅱ:

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C.实验Ⅲ:

一段时间后,饱和CuSO4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

D.实验Ⅳ:

加热后,水槽中先生成白色沉淀,后逐渐溶解

【答案】C

【解析】实验Ⅰ,静止后分层,上层液体无色,下层液体呈紫红色;实验Ⅱ,直接生成红褐色沉淀;实验Ⅲ,氧化钙吸水使饱和硫酸铜溶液析出晶体;实验Ⅳ,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

8.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乙酸乙酯和乙酸

分别加入饱和Na2CO3溶液

B

比较Fe和Cu的金属活动性

分别加入浓硝酸

C

比较H2O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

分别加入少量Na

D

比较I2在H2O和CCl4中的溶解度

向I2水中加入CCl4,振荡

【答案】B

【解析】A项,乙酸乙酯与饱和碳酸钠溶液混合时,液体分层,而乙酸与饱和碳酸钠溶液混合不分层且有气泡生成,正确;B项,Fe在浓硝酸中钝化,错误;C项,根据金属钠与乙醇和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可比较其羟基氢的活泼性,正确;D项,利用有机层和水层的颜色深浅可比较I2在H2O和CCl4中的溶解度,正确。

9.在化学分析实验中,常常用到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

下列属于氧化还原滴定的是(  )

A.用标准盐酸滴定NaOH溶液

B.用标准KMnO4溶液滴定FeSO4溶液

C.用标准KSCN溶液滴定FeCl3溶液

D.用标准AgNO3溶液滴定NaCl溶液

【答案】B

【解析】A项属于酸碱中和滴定;B项属于氧化还原滴定;C项中SCN-与Fe3+发生络合反应,生成血红色溶液,滴定过程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项属于沉淀滴定。

10.如图所示装置中,若关闭活塞,则品红溶液无变化,石蕊试液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若打开活塞,则品红溶液褪色,石蕊试液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据此判断该气体和广口瓶中盛放的物质分别是(  )

A.CO2和浓H2SO4

B.SO2和NaHCO3溶液

C.Cl2和NaHCO3溶液

D.Cl2和饱和氯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打开和关闭活塞后品红溶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如表所示:

选项

关闭活塞

打开活塞

品红

溶液

石蕊

试液

澄清

石灰水

品红

溶液

石蕊

试液

澄清

石灰水

A

无变化

变红

浑浊

无变化

变红

浑浊

B

无变化

变红

浑浊

褪色

变红

浑浊

C

无变化

变红

浑浊

褪色

先变红

后褪色

无变化

D

褪色

先变红

后褪色

无变化

褪色

先变红

后褪色

无变化

由上表现象可知只有选项B正确。

11.某无色溶液中只可能含有①Na+、②Ba2+、③Cl-、④I-、⑤S

、⑥S

离子中的若干种(忽略水电离出的H+、OH-),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现象如下表。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步骤

操作

现象

用pH试纸检验

溶液的pH大于7

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CCl4层呈紫红色

向所得水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③④⑤

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⑤

C.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⑥

D.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①⑥

【答案】C

【解析】溶液显碱性是因为S

的水解;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生成了I2,故原溶液中含有I-;由③可知所得溶液中含有S

但在②溶液中含有被氯水氧化生成的S

故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

;由④可知滤液中含有Cl-,但步骤②中氯水被还原后生成了Cl-,故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l-。

12.下列实验中操作及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在铁粉和铝粉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可以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

B

二氧化硫通入溴水中

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有漂白性

C

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并微热

产生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无色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

D

淀粉和稀硫酸混合共热后,再加少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产生砖红色沉淀

淀粉水解可生成葡萄糖

【答案】C

【解析】铝粉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反应,但不会产生白色沉淀,铁粉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错误;溴水褪色的原因是其被SO2还原,B错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氨气,铵盐与强碱共热产生氨气,C正确;实验因溶液呈酸性而无法产生砖红色沉淀,D错误。

13.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操作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A.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

B.用水湿润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pH,一定会产生实验误差

C.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用所盛溶液润洗几次后方可使用

D.称取a克Na2CO3和NaHCO3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可测定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答案】B

【解析】SO2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除去,A项正确;若溶液呈中性,用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pH不会产生实验误差,B项错误;中和滴定时锥形瓶、容量瓶不能润洗,而滴定管要用所盛液润洗2~3次后方可使用,C项正确;只有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使混合物质量减少,可利用差量法计算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D项正确。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里需要480mL2.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溶液时先称量氢氧化钠固体38.4g,然后再按照溶解、冷却、洗涤、定容、摇匀的步骤进行操作

B.用标准盐酸滴定NaOH溶液测其浓度时,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没用标准盐酸润洗,直接装标准盐酸滴定,所测的碱液浓度偏低

C.蒸发硫酸铜溶液时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并用坩埚钳夹取蒸发皿

D.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硫酸,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答案】D

【解析】实验室没有480mL的容量瓶,因此应选用5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计算溶质质量应以500mL进行计算,A项错误;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造成标准盐酸的浓度降低,导致测定时消耗盐酸的体积增大,计算结果偏高,B项错误;蒸发皿耐热,加热时不需要垫石棉网,C项错误;氢氧化铁胶粒带电,加入电解质发生凝聚,过量稀硫酸与Fe(OH)3反应生成Fe2(SO4)3而使聚沉的Fe(OH)3溶解,D项正确。

15.下述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CO2中少量的SO2

将混合气体通过饱和Na2CO3溶液

B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向混合物中滴加适量稀硝酸

C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向溶液中滴入氯水后,再滴加KSCN

溶液

D

证明H2CO3酸性比H2SiO3强

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

【答案】D

【解析】CO2和SO2都与Na2CO3溶液反应,应选择饱和NaHCO3溶液,A项错误;Cu粉与稀硝酸反应,B项错误;检验Fe2+,应先滴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入氯水,C项错误;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得到H2SiO3白色沉淀即可证明H2CO3酸性比H2SiO3强,D项正确。

16.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淀粉溶液中加稀硫酸,加热片刻,滴加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

无银镜生成

淀粉未发生水解

B

向溶液X中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X中一定含有CO

或HCO

C

将一片铝箔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铝箔表面有致密Al2O3薄膜,且Al2O3熔点高于Al

D

取久置的绿矾(FeSO4·7H2O)溶于水,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为血红色

绿矾部分或全部被氧化

【答案】CD

【解析】银镜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进行,A错误;X还可能是SO

或HSO

,它们与稀盐酸反应产生SO2,SO2也可以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CaSO3白色沉淀,B错误;铝灼烧后在表面生成的氧化膜为Al2O3,其熔点比Al高,故实验可见中间的Al熔化了,但外面的Al2O3未熔化,C正确;若绿矾中的Fe2+被氧化,则生成Fe3+,与KSCN溶液反应显血红色,D正确。

17.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装置①为放出萃取溴水后的苯层

B.装置②为喷泉实验

C.装置③可用来吸收HCl气体

D.以NH4Cl为原料,装置④可用于制备少量NH3

【答案】B

【解析】苯的密度比水小,在水的上层,分液漏斗内的液体下层从分液漏斗活塞处放出,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A项错误;CO2与NaOH溶液反应,装置②可以形成喷泉,B项正确;装置③中HCl气体与水直接接触,不能防止倒吸,C项错误;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但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处遇冷又会化合生成氯化铵,D项错误。

18.下列关于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

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图乙:

构成锌—铜原电池

C.图丙:

根据实验现象推知酸性CH3COOH>H2CO3>C6H5OH

D.图丁:

验证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答案】C

【解析】氯气也会被NaOH溶液吸收,A错误;左池中应加可溶性锌盐,右池中加可溶性铜盐才能构成原电池,B错误;醋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CO2通入苯酚钠溶液生成苯酚,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则,可得出结论,C正确;乙醇易挥发,挥发出的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错误。

19.下列实验方案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预期目的的是(  )。

【答案】D

【解析】A中没有冷凝回流装置;B中应用玻璃棒引流;C中常温下二氧化锰与稀盐酸不反应。

20.2019届江西省赣州市六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综化学试卷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X不一定含有SO42-

B

向FeCl3+3KSCN

Fe(SCN)3+3KCl溶液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固体KCl

体系颜色无变化]

KCl不能使该平衡移动

C

向浓度均为0.1mol·L-1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D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

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X不一定含有

SO42-,还可能是SO32-,正确;B、向FeCl3+3KSCN

Fe(SCN)3+3KCl溶液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固体KCl,体系颜色无变化,KCl不能使该平衡移动,正确;C、向浓度均为0.1mol·L-1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出现黄色沉淀,则Ksp(AgCl)>Ksp(AgI),正确;D、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前者蛋白质发生盐析,后者蛋白质发生变性,错误。

考点:

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