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130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东海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巴黎恐怖袭击让人们认识到,现时恐怖主义虽是针对某国具体实施行动,但本质上并不以国家为。

因此,任何的想法,甚至站在所谓的文明冲突框架下对暴恐采取政策,到头来将被证明不过是在恐怖名单上的排序比较靠后而已。

A.界限隔岸观火妥协B.界限隔岸观火绥靖

C.界线置身事外绥靖D.界线置身事外妥协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为我国美食食品材料及制作工具市场带来了不可小视的经济效益。

B.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

C.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基因工程作为新兴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将带动其它生物新技术。

D.校庆活动期间,我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安全工作,以防止出现校园踩踏事件的发生。

3.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与例句中的桃花喻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

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

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某人写给一位慕名已久的诗刊编辑的一封信的正文:

寄上拙作《秋月》,望拜读。

敝人素喜诗歌,学习之余,附庸风雅,凑成几句,微瑕颇多,但自己不能修改,望您于工作之暇给与斧正并不吝赐教。

B.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

余爷爷,获悉您老病了,家父让我登门探望,未能见面。

现敬献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C.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

大家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

我在上中学时候就拜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

您是他老人家的儿子,能在百忙之中应邀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D.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回到母校,给我们精神矍铄的恩师俞老师做寿。

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

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学生,我们都感到十分高兴……

5.对下面两张问卷调查统计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

学生

市民

①非常希望

19.08%

11.90%

②希望

68.79%

59.52%

③不希望

5.20%

5.95%

④无所谓

6.93%

22.62%

(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

学生

市民

①家庭

20.23%

22.62%

②学校

9.83%

8.92%

③社会

4.62%

11.13%

④以上都是

65.32%

58.33%

A.调查显示,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这个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B.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调查显示学生与市民中的多数认为礼仪教育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C.学生与市民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社会和学校。

D.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与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虽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差异也明显,对礼仪教育的需求,学生意愿更强烈。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何氏仆录

毛奇龄

邑①何氏仆方相。

何氏两世入御史台,家富。

相效犬马走,积赐钱若干缗。

何氏中落,

出诸仆。

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

耗敝筋力,凡数岁,贸田园若干。

忽谓其弟曰:

“吾,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

虽然,予固方氏子,予不可不为人后。

予弟有子,当后予!

”削木,著名字

,如既死者,予羡财若干;而以身与田园归何氏焉。

王师②渡浙江,江上军溃,兵入城,何氏谋走避,而难守者,谓:

“相卫家人出城,己主守可乎?

”相曰:

“不然。

郎虽贫,广额丰颐,又何氏也,为众所耳目,恐死,死则家人谁主者?

卫家人者,郎也。

以辎从、第宅、器仗责奴已矣。

”叩头别。

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

相不告,死。

齐于氏③曰:

“江上军溃时,军无守者,而相独为何氏守其家,可不哀乎?

凡人,进事人,退则亦自爱其身。

向使相既出,自营其余财,终老于外,谁则厌之?

又或者好言致主,指画慷慨,其忠诚似亦可信;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甚或予敌以主者,悲哉!

闻方相,亦少愧矣!

”(选自《西河集》卷一一八)

【注】①邑:

浙江萧山,与作者同邑。

②王师:

指清军。

③齐于氏:

作者的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老:

终老

B.予弟有子,当后予后:

后人

C.退则亦自爱其身爱:

爱惜

D.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鬻:

出卖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相削了块木牌,写下自己的名字,

表示在方家,自己如同已经死了一样。

B.何家因家道中落,遣散仆人。

几年后,方相却带着所买的田园返回了何家。

C.清军入城,何家主人难以守护家院,就与方相商量,责成方相留下看护。

D.方相认为何氏相貌不凡,又是世家大族,会被众人关注,性命难保。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

(4分)

⑵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

(4分)

9.作者刻画了一个“忠诚”的仆人形象,用意是什么?

简要概括。

(4分)

三、古诗词阅读(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如梦令·建康作

赵鼎①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

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

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注】①赵鼎(1085-1147),山西闻喜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⑴小首小令写于春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2分)

⑵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

(3分)

⑶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不思其反。

(《诗经·氓》)

⑵定乎内外之分,。

(庄子《逍遥游》)

⑶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郦道元《三峡》)

⑷,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⑸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⑹无言独上西楼,。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⑺死生契阔,。

(《诗经·邶风·击鼓》)

⑻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老子》)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画师洪野

施蛰存

①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

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

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

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

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

“真的好吗?

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②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

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

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

“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

③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

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

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

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

我说:

“我还是喜欢这个。

”他点点头,微笑道:

“我懂得你的趣味了。

④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

“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

”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

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都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

这样地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

⑤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

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

“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

”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

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学校里来,一看见我,就授给我道:

“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

⑥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

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高的价目,觉得不好意思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

“不要紧,你收了罢。

我早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

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

⑦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

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

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

⑧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

⑨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

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

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的死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矻矻

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

他就只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分而死的。

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

一个水上的蜉蝣,乍生乍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

(选

自《施蛰存散文集》,有删改)

12.文章第①段写到“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3.文中第⑦说他后来“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请结合全文,分析他的“突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14.结合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请概括画师洪野的性格特点。

(4分)

15.结合文章内容,探

究“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①说来说去,做人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

②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不可无人格。

从另一方面看,他不可有妄自尊大心,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

总之,他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宜太大,难处就在调剂安排,恰到好处。

③自己不易对付,因为不容易认识,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

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对于自己我们是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们不能跳开“我”来看世界,来看“我”,没有透视所必需的距离,不能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也就要执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弄得完全颠倒错乱。

我们像蚕一样,作茧自缚,而这茧就是自己对于自己所错认出来的幻象。

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

“知人则哲”,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

“知道

你自己”一句古训所以被称为希腊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⑤“知道你自己”,谈何容易!

在日常自我估计中,道理总是自己的对,文章总是自己的好,品格也总是自己的高,小的优点放得特别大,大的弱点缩得特别小。

人常“阿其所好”,而所好者就莫过于自己。

自视高,旁人如果看得没有那么高,我们的自尊心就遭受了大打击,心中就结下深仇大恨。

这种毛病在旁人,我们就马上看出;在自己,我们就熟视无睹。

⑥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

一位美少年纳西司(Narcissus)自己羡慕自己的美,常伏在井栏上俯看水里自己的影子,愈看愈爱,就跳下去拥抱那影子,因此就落到井里淹死了。

我们都有几分“纳西司病”,常因爱看自己的影子坠入深井而不自知。

照镜子本来是好事,我们对于不自知的人常加劝告:

“你去照照镜子看!

”可是这种忠告是不聪明的,他看来看去,还是他自己的影子,像纳西司一样,他愈看愈自鸣得意,他的真正面目对于他自己也就愈模糊。

他的最好的镜子是世界,是和他同类的人。

他认清了世界,认清了人性,自然也就会认清自己。

⑦自知之明需要很深厚的学识经验。

⑧德尔斐神谕宣示希腊说:

苏格拉底是他们中间最大的哲人。

而苏格拉底自己的解释是:

他本来和旁人一样无知,旁人强不知以为知,他却明白自己的确无知,他比旁人高一着,就全在这一点。

苏格拉底的话老是这样浅近而深刻,诙谐而严肃。

他并非说客套的谦虚话,他真正了解人类知识的限度。

有了这个认识,他不但认清了自己,多少也认清了宇宙。

⑨这种认识就是真正的谦虚。

谦虚并非故意自贬声价,作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

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返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

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是对自己所不知所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的一种仰望。

(节选自朱光潜《谈谦虚》)

16.从全文看,“自己不易对付”的原因有哪些?

(6分)

17.文中第⑥段引纳西司的故事,阐明了哪些道理?

(6分)

18.结合文本内容,简述什么是真正的“谦虚”。

(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美国诗人约翰·堂恩说: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都是无边大海的一部分。

鲁迅也说: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哲学家说: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B【解析】“界线”和“界限”两个词都指不同事物分界,但此处重在强调“限度”,是抽象的,非实指国家界线,故宜用“界限”。

隔岸观火:

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置身事外:

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此处强调态度,故用“隔岸观火”。

绥靖:

安抚,保持地方平静。

常与“政策”搭配。

妥协:

以让步的方式避免冲突或争执。

指在冲突双方互相让步的过程中以达成一种协议的局面。

2.B(A项介词赘余造成主语残缺,删去“随着”;C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上宾语中心词“的发展”;D项结构杂糅,“出现”和“发生”应删去其一。

3.C(此项与例句中的“桃花”都运用比喻手法,以桃花比喻美丽的女子。

4.A(“拜读”只能用于阅读别人作品)

5.C【解析】“依次为社会和学校”错误,市民与学生在这一点上意见不一致。

6.B(后:

做……后人)

7.C(是方相自己要求留下。

8.⑴方相也按例(或:

照例、按照规定)离开何家,就拿出以前所赏赐的钱经商(或:

做生意、经营买卖货物的事)。

(“以”1分,“出”1分,“营贩”1分,句意1分)

⑵城被攻破,众街坊家中凡是让仆人看家、仆人又告诉清军自己的主人在哪里的,清军就放了那仆人。

(“城破”句式1分,“访人”1分,“所者”1分,句意1分)

9.⑴讽刺守兵逢敌即溃,不能像方相守护何家而死一样捐躯。

⑵批评那些平时说话慷慨、看似忠诚,临事却投敌卖主的人。

(一点2分,2点5分)

【参考译文】

本县何家有个仆人叫方相。

何家两代担任御史,家中富有。

方相尽力服侍主人,积存了若干贯赏钱。

何氏家道中落后,将众仆人遣散。

方相也按例离开何家,就拿出以前的赏钱经商。

耗费精力经营,总共才几年,就买了几处田园。

突然有一天,对他的弟弟说:

“我是何家的仆人,打算在何家终老。

虽是这么说,我原是方家的子孙,不可不确立后嗣。

你有儿子,应该给我做儿子!

”就削了一块木牌,写上了名字,好像自己已死的样子,留下一些余剩的钱;而把自己和田园一起回归何家。

清兵渡过钱塘江,不上守军一触即溃,清兵即将进城。

何家主人打算逃走避难,一时难以找到看守家里的人,就说:

“方相保护家人出城,我主持护家之事如何?

”方相说:

“不对。

您虽穷了,但是额头宽阔、双颊丰满,又姓何,会被众人关注,恐怕会死,您死了,那么家中谁来作主呢?

保卫家人的,应该是您啊。

把车马、房屋、仪仗器具,交我负责就行了。

”方相磕头,与主人分别。

城被攻破,众街坊家中凡是让仆人看家、仆人又告发自己的主人在哪里的,清军就放了那仆人。

方相不肯告发,就被杀了。

齐于氏道:

“江上守军溃退时,军中没有坚守的人,方相却独自一人替何家看家护院,难道不让人悲哀吗?

凡是人,进的话好好给人做事,退也爱惜自己的性命。

假使先前方相离开何家以后,自己经营自己的余钱,在外面终老,谁会压迫他(回去)呢?

又有一种人用好话讨好主人,慷慨激昂地指手画脚,他的忠诚看似可以相信;等到一朝有了急难,却暗中出卖谋划的事情;甚至也有把主人来交给敌人的,悲哀啊!

听了方相尽忠报主的事迹后,(这种人)也应该稍稍惭愧了吧。

10.⑴烟雨、细风。

(一个意象1分,共2分)

⑵①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1分),暗衬出词人心境(1分);②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

(1分)(每点1分,共3分)

⑶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1点2分,共6分)

附原词赏析:

一开始词人便将目光投向了滚滚的江水,写道:

“烟雨满江风细”。

由于国难当头,心怀悱恻,因此,虽然江流滔滔、烟雨迷濛,但在词人心头撩起的却不是充满诗意的朦胧而飘忽的雅怀,而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沉重的忧虑。

而“江上危楼独倚”一语正是词人内心忧郁在形象上的写照,“独”字不但含有形影相吊的意思,而且还反映了词人精神上的孤独与凄凉。

“歌罢楚云空”是写词人内心受到景物的感应,不由自主地放声高歌。

“楚”代指建康,因其古属楚国,故云。

词人说他歌罢以后,楚天一片寥廓,危楼之下的江水依旧无语东流。

这两句虽未直接刻画词人内心的痛楚,但通过文中“楚天空”和“流水”两个鲜明的意象所流露的空旷、绵长之感,也让人不难体会到他寂寞忧愁的心灵。

正因为如此,才能生发出以下两句:

“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迢递”是悠远的样子,杜甫《送樊御侍赴汉中》诗云:

“居人莽牢落,游子方迢递。

”文中的“迢递”虽指江水的悠长,但同时也象征着词人愁思的绵延不绝,词人说他把目光投向遥

远的天际,看到孤鸿也随江流远去。

无疑,“孤鸿”这一意象的突然出现,给词人的愁思中又增添了一些况味。

因为

“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伤的代名词,李商隐《夕阳楼》诗云: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

不知身世自悠悠。

”词中的“孤鸿”和李诗中的孤鸿形象完全相同,都能于孤独中见凄凉、飘忽中见迷茫。

从整体上看,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容量却很大。

虽然没有一句直抒胸臆,但其中的每一个意象无不折射着词人忧郁的面影。

这种尺幅千里的效果正是该词的特色所在。

11.⑴信誓旦旦⑵辩乎荣辱之境⑶回清倒影⑷扪参历井仰胁息⑸弃掷逦迤⑹月如钩⑺与子成说⑻大辩若讷

12.凸显人物性格特点,展现二人友情;(2分)引起下文对画师洪野的叙写;(1分)和画师洪野在艺术上不被人接受构成对比。

(1分)

13.从关注自然风景过渡到关注底层人物;(2分)从依据旧的理论到吸收新的艺术理论;(2分)从中西合璧的画法到完全摈弃中国画。

(2分)

14.不慕虚名,甘于寂寞,正直坦率,安于淡泊,追求自由。

(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15.理解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理解他对社会的失望和无奈;但却不能理解他的“画风”和对人生的选择;作者对社会难以容纳洪野这样的人感到无奈和悲哀。

(每点2分)

16.⑴对自己调剂安排,不能恰到好处⑵当局者迷,不易认识自己⑶一个人所好者莫过于自己。

(1点2分,3点6分)

17.⑴人都会陷入自恋的困境;⑵要把世界和同类作镜子才能认清自己;⑶对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1点2分,3点6分)

18.①知道人类知识是有限的;②意识到自我是渺小的;③懂得敬仰自己不知不能的事物。

(1点2分,3点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