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409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分认定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共10页,23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

3.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内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戮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逸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可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戴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翔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道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案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戴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控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一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藏高原作为北极和南极之外的最大淡水储区,被称为“亚洲水塔”。

科学家认为,由黑碳排放引起的大气升温和冰川加速消融,将影响亚洲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研究员康世昌告诉记者,化石燃料污染已被全球重视,但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

记者:

黑碳是一种什么物质?

它主要来源于哪里?

康世昌:

黑碳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通过大气环流被带到青藏高原,在冰雪表面一层层富集,它有很强的吸光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冰川表面是暗色的。

黑碳的累积加速了冰川融化。

我们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国家。

在这个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黑碳比化石燃料更多。

生物质包括秸秆、木柴、牛粪等等。

记者:

有人说,“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但如果不烧牛粪,当地居民是否能用煤来替代?

另外,每年秋收季节来临,大范围的秸秆燃烧是否也是青藏高原的黑碳来源?

康世昌:

煤是化石燃料,用煤炭来替代是不可取的。

“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这是错误的,没有考虑青藏高原的区域差异。

青藏高原内陆人口稀少,大片地方是无人区,因燃烧牛粪而增加的黑碳排放非常有限,影响到青藏高原的黑碳,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境外,比如尼泊尔、印度等国。

中国燃烧秸秆的地区主要在东部,青藏高原在中国西部,大气环流是由西向东,所以中国东部地区的秸秆燃烧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影响不大。

记者:

减少生物质燃料的黑碳排放,有没有好办法?

康世昌:

一个办法是使用新型炉具,使生物质燃烧更充分,这样能减少黑碳的排放。

我看到,有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节能炉具。

另外一个办法是使用新能源来替代,比如发展太阳能、风能。

记者:

减少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排放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康世昌:

大气污染物可以跨境传输,减少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气溶胶,需要跨境联合,国家政府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采取措施,环境外交可以发挥作用。

记者:

目前在黑碳排放的影响下青藏高原冰川退化程度如何?

康世昌:

青藏高原的冰川最近几十年来处于普遍退缩状态,高原边缘区域退缩较内陆地区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

就像应对全球变暖一样,我们需要尽快采取减缓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和具有温室效应的气溶胶排放。

(摘编自《中外对话》)

资料链接:

冰川可以储水,高峻山体可拦截水汽,冰川、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

通过遥感和实测资料发现,1976年以来,藏东南冰川退缩幅度平均达到每年40米,有的甚至超出60米。

  “亚洲水塔”正朝着失衡失稳偏向发展。

总体来看,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季风区水储量减少,北部、西部西风带水储量增进。

同时,“水塔”固液布局失衡,液态水体储量的增进导致“水塔”布局失稳。

  近期水资源增进,让我们感受到青藏高原生态变好。

但据猜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将到达最大值然后减少,因此久远看,将来水资源欠缺的隐藏风险在加剧,相应的灾难风险也会随之而来。

(摘编自《科技日报》)

4.下列关于黑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碳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有很强的吸光性,当黑碳聚集在青藏高原的冰雪表面时,冰川便呈现暗色。

B.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

C.黑碳排放引起了大气升温,加速了冰川消融,因此保护青藏高原冰川的重点应放在减少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牛粪和秸秆的燃烧上。

D.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一种节能炉具,这种炉具能使生物质充分燃烧,从而有助于减少黑碳的排放。

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这里的冰川可以储水,高峻山体可以拦截水汽,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

B.青藏高原边缘区域的冰川退缩较内陆地区的冰川退缩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亚洲水塔”固态水体储量普遍减少。

C.总体来看,青藏高原季风区水储量减少,西风带水储量增进,“亚洲水塔”正朝失衡失稳偏向发展,这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D.冰川缩减,带来河道径流量增大,但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到达最大值后必然会减少,青藏高原生态变好的感受必将难以为继。

6.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缓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

请结合全文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姨妈

刘琼

汉语里,有些词天生带感。

比如“姨妈”。

与“姑奶奶”的强势相比,“姨妈”这个词的指向要柔和得多。

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

姨妈解放那年离了婚,这位姨夫着实不像话,年纪不大,吃喝嫖赌样样在行。

离婚后的姨妈顶着一头短发,欢脱地从人群走过。

姨妈后来又有了两次婚姻。

第二位姨夫林业大学毕业后分到国营林场工作,他死后,第三位姨夫来了。

这是位老中专生,一生都在市机关当会计,娶姨妈的时候,年轻又帅。

他竟然会娶一位离异和丧夫的女人,我想,与其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

姨妈漂亮吗?

说实话,母亲家没有长得特别漂亮的人。

姨妈是瘦高的,一直瘦,精瘦的姨妈年轻时候特别活泼,又出生在所谓的大户人家,举止大约有了一些妙不可言的味道了。

某年,看《北京晚报》刊发张学良的访谈文章,旁边配发了一张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晚年生活照,就觉得眼熟——姨妈长得可真像那位从来也不曾特别漂亮过的赵四小姐。

也许,对男人来说,女人的容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

姨妈早熟,喜欢也善于跟女性长辈打交道。

从前,大家庭里用度大,大人孩子很少穿商店里的成品衣,从头到脚基本上都是自家妈妈或者街上裁缝的手艺。

姨妈天性灵巧,又经外婆严格训练,一应家务活都拿手,女红尤其出色,颇受大家器重。

我认识姨妈的时候,农民出身的姨夫在市机关工作,城里分了房,姨妈这位前大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

干完农田和菜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

姨妈大方,村民来店里打酱油、买火柴,喜欢赊账。

村民收入来源大多很少,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

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

姨妈总是吃各种亏。

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

一腔热血或者是被爱情迷惑的姨夫,走入婚姻后,忘了一个基本事实:

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系,也是政治关系,夫妻是命运共同体。

与公婆不和时,姨夫常常指责姨妈。

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姨妈那张曾经欢脱昂扬的脸渐渐地就垂了下来。

公婆去世后,姨妈的第一个举动,是把乡下的住宅跟隔壁小叔子家彻底地切割开来,往后退了五米,圈了个独门独户的院子,盖了栋小洋楼。

被姨妈伺候了一辈子的姨夫,开始殷勤地伺候他的那些花儿草儿、盆儿景儿。

一辈子,姨妈都没有这么清静过。

花木葱茏的小院似乎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姨妈的腰从来都是直直地挺着,70岁的时候,从远处看,背影还像个少女。

姨夫去世后,姨妈的腰开始佝偻。

也是一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不知为什么,姨妈就摸着我的手对母亲说:

“这丫头贵人命。

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绵软,有肉。

”当时正在学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的故事那么悲惨没记牢,记牢的反倒是“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几句。

中学生一边背书,一边相互比较,看看到底谁是“指如削葱根”。

我先自颓了。

不想,这被嫌弃的绵软有肉的手,在姨妈眼中竟是“贵人”的标志。

许多年过去,姨妈当时惊喜的模样又还原到眼前。

姨妈自己“指如削葱根”,是标准美人手,但她好像并不满意。

《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选自《雨花》2018年第1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提及赵四小姐生活照,是写姨妈虽像赵四小姐一样长得不特别漂亮,但也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

B.姨妈开店被赖账不仅不在意,反而抓水果糖硬塞给孩子,这一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丰富了姨妈的形象。

C.切割住宅,后退五米,圈小院子,盖小洋楼,既是姨妈隐忍退让、告别过往的表现,也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现了姨妈热烈、开放的性格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求。

8.文末写姨妈对我的手的感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细节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6分)

 

9.文中说“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请分析“我”从姨妈“这一辈子”的经历中悟到了“什么”。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

“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

“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

“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

“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

“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

“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

“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高考文言文复习——许将传及翻译(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

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

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

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

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

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

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将曰:

“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

(4分)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分)

(3)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苏轼在词中直接引用的诗句的原作者是谁?

(人名)(1分)

(2)词中描写了春天什么样的景致?

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分)

(3)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

(2)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3)韩愈《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师之不耻相师

B.其贤不及孔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不拘于时,学于余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7.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吾师道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日参省乎己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上食埃土D.粪土当年万户侯孔子师郯子

18.下列句子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而今安在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9.下面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

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

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本词114字,属长调。

B.词的上阕重在绘景。

以“看”和“怅”作为构筑词上阕的线索。

“看”总领七句,刻画出一幅立体的、辽阔无垠的、色彩绚烂的江南秋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

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

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凸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

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甚至被社会遗忘。

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

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

“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的工具。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边缘化获得制约放松身心

B.私人化获得制约修身养性

C.私人化焕发约束放松身心

D.边缘化焕发约束修身养性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蹭”原有摩擦之义,生活中难免磕磕蹭蹭。

如今,“蹭”又有了新含义,成为很多人的喜好。

蹭流量乐在其中,蹭热点乐此不疲,学知识可蹭课,沾口福则蹭饭。

蹭中见人情,蹭中见世态。

你对生活中的“蹭”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

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1.【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

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兼顾人文保护,否则仍然会留下“乡痛”,故A项不正确。

B项是对文中大部分信息的整合,原文也有一个重要的细节说“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可见“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不合文意,故B项不正确。

C项来源于第三段,原文列举了呵护乡村记忆的多种方式,包括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故c项为正确答案。

D项来源于第四段,原文说对乡村记忆进行升级等以活化乡村记忆,会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但原文是要求相关产业成为活化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故D项不正确。

•2.【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C。

A项是对原文主要论证思路的分析,原文从留住、呵护和活化乡村记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有一个明显的递进过程,故A项正确。

•B项是对文中一个重要细部论述的分析,原文将乡村记忆分类之后说“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论及了有机联系,故B项正确。

•C项是对文中另一个细部论述的分析,原文说哪些乡村记忆值得保留,可借助科学评价体系,也可听取民意,这都是甄选方式,并未举例说明具体的甄选标准,故C项错误,为本题答案。

•D项是对原文立论前提的分析,文中将乡村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都理解为乡村记忆的对象,注重其中蕴含的人的情感,又明确强调“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这都证实了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的关系,并构成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不言自明的前提,故D项正确。

•3.【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B。

A项是根据原文立论前提即第一段做出的推断。

新型城镇化留住乡愁就能避免乡愁变“乡痛”,这意味着留住乡愁就能避免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故A项正确。

B项是根据原文关于活化乡村记忆的观点与具体论述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推断。

从原文看,游子能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是乡村记忆得到呵护的具体表现,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结论。

故B项错误,为本题正确答案。

•C项是根据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