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7241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docx

届高三历史高考历史集训题

窗体顶端

高考历史第41题集训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第41题”集训

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

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

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当英镑以势不可当的力量崛起,并在货币争锋中独占鳌头时,英国被改变,世界的格局也被改变。

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打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

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摘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

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致命的差错,人民币在未来世界经济与金触市场中的格局中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

未来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不出意外应该是多货币主导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人民币与美元预计会成为两大货币,欧元、日元、印度卢比等由于不同原因,恐怕难以与人民币与美元相匹敌。

即使新金融秩序创造出新的基准“世界货币”,人民币与美元也必将成为两大核心货币,但近期内人民币应该继续执行资本项目封闭下的不可自由兑换政策,且不应参与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贬值竞争。

    ——张宁《人民币——未来的世界货币?

》评析材料关于世界货币主导格局变化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   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

   社会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症结所在,为二战后的改革和调整指明了方向。

与20世纪   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凯恩斯主义普遍   被发达国家接受,各国纷纷加强干预。

按照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确立了新的经济体   制,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杨宁一《历史学习精要》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诸   多有利因素。

(12分)(要求:

表述明确、完整,史论结合,述评结合。

 3.(12分)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欧洲说”——沃勒斯坦认为: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世界说”——弗兰克认为: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请结合史实和两位学者的观点,谈谈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认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4.(2012年3月东北三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

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

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

19世纪以欧洲殖民主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和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推广到了当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

欧洲殖民主义已经结束,美国的霸权正在衰落。

随着本土的、植根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体制的自我伸张,西方文化也受到侵蚀。

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力的日益增长,正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

正如约瑟夫·奈意识到的那样,世界上正在发生硬权力的广泛分散,主要国家“已不能像过去那样运用它们的传统权力资源来达到其目的”。

因此软权力“与硬的指挥权力同样重要”。

然而是什么使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呢?

当它们被看作是根植于物质上的胜利与影响时,它们就是有吸引力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评述材料中关于文化分布与权利分布关系的观点(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讨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2012年3月河南六市联考)(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

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

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

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

……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6.(2012年3月河南郑州质检)(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农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橘、樱桃等输入美洲。

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

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

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

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

(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12分)

7.阅读材料,请简要评析材料观点。

(10分)

批评家说他往往是独裁者,是个革命家,是会彻底推翻美国现行制度的。

有的人把罗斯福比作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右派的人说他是个社会主义者,是个共产党,而左派的人说他是投机家,是伪君子。

……罗斯福总统配不上做个社会主义者,他不愿做个独裁家。

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

……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

……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

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

新政并不是为某一个特殊阶级谋利益,也不是要把资本制度,连根掘起,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

——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新中华》4卷17期(1936年9月)

8.(12分)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

《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

王朝

起讫时间与换代方法

享年

前221年一前207年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15年

西汉

前206年一公元8年 由王莽禅代

215年

新莽

9年—23年亡于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

1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曹魏禅代

196年

三国

220年—280年 蜀亡于魏(263年)

魏由西晋禅代(265)吴亡于西晋(280)

61年

西晋

265年—316年  亡于匈奴族所建的汉

52年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317年—589年

北周禅代于隋(581),陈亡于隋

273年

589年——618年亡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江都兵变,二世而亡

30年

618年—907年为黄巢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朱温后梁取代

290年

五代

907年—960年 赵匡胤借兵变禅代后周

54年

北宋

960年—1127年亡于女真族所建的金

168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亡于蒙古族所建的元

153年

有人据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

评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

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

……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

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

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

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

当时中国正在掀起洋务运动。

《万国公报》除了继续宣传宗教外,登载较多西方各国开矿、办厂、采用新技术等经济和科技活动的近况。

1890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上任伊始,就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改革,他还多次发表社论,介绍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

1872年,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申报》。

这份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它着重强调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事,即传播新闻。

……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只是泛泛的介绍,浅薄浮华,没有深度,不过是为了炫耀西方文明,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万国公报》之所以能博得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青睐,很难说不是因为其丰富的西学内容。

——摘编自《文史精华》2008年第10期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近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的活动。

(12分)(要求:

层次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4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没有散尽,来自45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就聚集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结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混乱的国际经济秩序,寻求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方式。

围绕着这个问题,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史称“凯恩斯与怀特之争”。

凯恩斯与怀特二人虽然私交甚好,但在谈判桌上都为捍卫本国利益而努力。

……凯恩斯主张由债务国和债权国共同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承担责任,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机构,发行300亿美元的货币,无偿地提供给各成员国,用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结算。

怀特计划的核心精神是“黄金规则”。

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

目的是由美国来重整国际货币体系,强调国际货币应以黄金为基础,以保持其币值的稳定。

由于这两个计划是针锋相对的,因而凯恩斯与怀特之间的讨价还价也异常地激烈。

最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怀特方案为基础,以凯恩斯计划为参照,形成了一个折衷的货币合作协定,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凯恩斯与怀特之争”。

(12分)

   要求:

内容应围绕“凯恩斯与怀特之争”的背景、实质、结果、影响展开评述。

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刘宗绪在《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中指出:

vi1871年的巴黎会社作为划时代的分水岭,是盛行了多年的传统说法。

巴黎公社重要的历史地位,主要是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体现出来的。

但是实践证明无论是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还是从法国本身的情况来看,巴黎公社都不是历史的分水岭,它并没有给资本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从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看,巴黎公社也没有开辟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评材料中刘宗绪关于巴黎公社历史地位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

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19.(8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妥协”。

他(袁世凯)同起义各省在南京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同盟会领袖进行谈判。

……(孙中山)表示:

只要袁世凯拥护民国,他就辞职,让位给袁世凯。

几乎所有爱国者一致同意的是:

中国必须有一个代表各省的议会;国家必须统一起来,以防止外国干涉(指日本)。

……儿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

孙中山辞职。

袁世凯在南京被选为总统,于3月10日在北京就任。

通过这一系列特殊的妥协,中国避免了一场持久的内战、一次下层阶级的起义和一场外国的干涉。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

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孙中山(1924年1月)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场“妥协”的认识。

(8分)

 

20.(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人民的下一次的起义(编者注: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

”“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选自马克思1853年6月著《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

中国是被异族王朝统治着。

既然已过了三百年,为什么不来一个运动推翻这个王朝呢?

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但这是一切东方运动的共同特征……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不知道自己负有什么使命。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

他们对民众来说比对老统治者们来说还要可怕。

他们的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毫无建设性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

”“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化身。

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

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选自马克思1862年7月著《中国记事》

如何理解马克思对太平天因评价的这一转变?

(14分)

参考:

(1)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50年代足充满希望与赞美,认为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将对欧洲节命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60年代则认为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是“魔鬼化身”。

(2)这两种评价足马克思基于不同的立足点而做出的。

①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把希望寄托在受欧洲资本主义压迫的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上。

时值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将使中国发生伟大变革,并且对欧洲发生重大影响,促使欧洲新一轮革命的爆发。

因此对中国革命充满希望与赞美。

②60年代马克思更多的是考察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本身。

太平天国运动依然是旧式的农民战争,他们产生于封建的落后的“停滞的社会”,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知道自己负有什么使命”,用“毫无建设性的破坏”来改朝换代,依然建立的是落后的小农国家。

(3)这两种评价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高度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既肯定太平天国反抗

专制统治以及对欧洲革命的积极意义,义指出太平天国作为旧式农民战争的局限性。

 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

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苏共振)。

——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评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

(12分)第一种观点:

苏联认为美国应该负主要责任。

(2分)理由:

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实行对苏“冷战”政策。

(2分)依据:

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发动冷战;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1949年分裂德国;1949年建立北约军事集团,使冷战恶性发展。

(8分。

史实及评论答满4点即可)

第二种观点:

美国认为苏联应该负主要责任。

(2分)理由:

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强推社会主义,引发西方国家发起“冷战”,而苏联对西方政策又做出强烈反应,推行扩张主义政策。

(2分)依据:

1949年导致德国分裂;同年成立经互会;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峙;1962年在古巴引发导弹危机。

(8分。

史实及评论答满4点即可)

第三种观点:

中国学者认为美苏均有责任(或美苏共振)。

(2分)理由:

答出美国实行冷战政策和苏联实行强硬对应政策(2分)并分别举出两例史实说明即可。

(8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根据三巨头开罗会议的决定,日本所占领的中国领土一概归还给中国。

所有的租界也都恢复中国的主权。

全中国20多个租界,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地的租界全部归还。

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涉及外国人在华的诉讼由外国领事裁决),经过一个世纪的抗争,也被取消。

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日本占领的东三省,也回到中央政府手中。

尤其是被日本侵占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归还中国。

这是中国百姓绝没有想到的事。

……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在1945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两个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时中国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对日关系的安排是在1943年11月底的开罗会议上做出的决定。

参加开罗会议的是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

罗斯福和丘吉尔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这才有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机会。

——摘自《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1940至1941年间,英美亦宣布,战后将与中国商谈取消在华特权,尚不肯立时废止。

中国要求改善在同盟国的地位不遂。

1942年5月,熊式辉主张中国自行废除不平等条约。

6月,熊改向白官行政助理居里献策,谓美国对华援助物资有限,正应取消不平等条约,给以精神鼓励。

美国政府认为这是惠而不费之举,经与英国交换意见后,10月9日,国务卿赫尔通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准备与中国谈判放弃在华特权及有关问题的条约,另订新约。

……雅尔塔协定,中国再被出卖,罗斯福忘记了四年前他与丘吉尔宣布的“大西洋宪章”中的未得有关人民同意,不得改变领土的原则。

斯大林更不顾1919年苏俄对华宣言中的放弃帝俄在满洲及其他地方掠夺的利权与租借地的诺言,且将1924年中俄协定中的苏俄承认外蒙古为中国的一部分,中东铁路主权概由中国处理的条款置诸脑后。

中国虽为同盟国之一,命运依然由强国决定。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943年12月的英、美、中开罗宣言保证把所有被日本占去的领土归还中国,并且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坚决主张中国在将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应享有大国的地位。

然而,这种把大国地位给予国民党政府的举动是美国完成的,并非中国、更绝非英国或苏联的成就。

  ——摘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时就已经站起来了。

试评述此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300字左右。

提示一:

同意此观点。

依据:

中国人民经过抗战,收回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华获得的不平等权益。

侵占领土的归还说明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性。

中国可以自主决定命运了。

尤其是经过抗战,中国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地位。

对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观点予以反驳。

(3个以上角度)

提示二:

不同意此观点。

依据:

①抗战时期,只是部分收回了国家权益。

抗战后期,中国的主权仍然遭到践踏。

战后美英等还在中国有很大的势力。

②此时中国的大国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美英等国作用的结果(或美国全球战略的产物)。

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是出于调动中国作战的积极性,为美英等抗击法西斯势力。

③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的权利没有真正实现,谈不上“站起来”。

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要到新中国成立后。

(不能少于其中的二个角度)

提示三:

对此观点要具体分析。

①通过抗战,中国国际地位虽空前提高,但中国仍未实现独立自主。

②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空前团结,赢得胜利,扬眉吐气,确实“站立”了。

但中国人民伤亡巨大,损失严重,改变命运依然举步维艰。

 

1.参考答案:

观点一、美元主导论。

(3分)理由:

(1)一方面美国有超强的科技、军事、经济的实力;(3分)

(2)另一方面,美国有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国内较稳定;(3分)

(3)短期内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撼动美国的位置。

(3分)

观点二、人民币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

(3分)

理由:

(1)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国家,一个稳定的社会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需条件。

(3分)

(2)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3分)

(3)中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