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241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论文 Word 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论文 Word 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论文 Word 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论文 Word 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论文 Word 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 Word 文档.docx

《论文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 Word 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 Word 文档.docx

论文Word文档

论艾青诗歌的意象创造

 内容摘要:

艾青作为中国新诗运动和新诗创作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富于战斗精神,蕴含时代特征,张扬个性,具有鲜明的意象。

艾青的诗歌表现了自己对光明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交织着诗人对祖国、人民、原野、农村的爱与希望,通过运用新鲜的比喻、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色彩等进行意象创造。

艾青的自由诗体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成为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

艾青  诗歌   意象创造

 

目录

绪论…………………………………………………………………………………3

一、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社会和历史的土壤,是诗人选择及组装意象的原则…………………………………………………………………………………3

二、诗人为了创造出生动而寓意深刻的意象,常常利用对色泽、光彩、声音等各种物质的渲染来唤醒人们的感官,达到同诗人产生强烈共鸣的艺术效果……………………………………………………………………………………7

三、朴素自然、新鲜活泼的现代口语,抒写出优美深挚的诗情,表现出亲切动人的意象………………………………………………………………………………9

注释…………………………………………………………………………………10

参考文献……………………………………………………………………………11

 

论艾青诗歌的意象创造

吉林师范大学2009级语文教育专业班慕国玲

指导老师:

诗歌是一种十分讲求意象的文学体裁,因此,可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

如果离开了诗歌的意象创造,就无法再现诗的意境。

所谓“意象”,用艾青的话说就是“纯感官的”、“具体化了的感觉”,“是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是诗人使人唤醒感官向题材的逼近”。

诗人在创作时,要“在万象中,‘抛弃着、拣取着、拼凑着’选择与自己的情感与思维能糅合的塑造形体”。

   作为中国新诗运动和新诗创作的杰出代表,并且在国际范围内获得崇高声誉的“中国诗坛泰斗,迷人的艾青”,⑵在他近半个世纪的诗歌创作中,对诗歌的意象的创造,力避玄学诗那类从理性对客观事物的概念分析,又排除象征派及意象派那种对瞬间的直觉与幻觉的醉心,而是深入到现实生活,深入到事物的核心,去把握对象的实质和感性特征,待到主观和客观的“糅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以自然而具体可感地表达。

这些从他的早期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及其它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诗人以深沉的情感、独特的意象创造而步入世界诗坛,成为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社会和历史的土壤,是诗人选择及组装意象的原则。

抒情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意象的组合,是诗人直接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感觉的一种方式。

《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以真挚虔诚的心,怀念和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并为她受尽了人间凌辱的悲苦命运抒发着愤懑和不平。

这首诗带有自传性质,写的是诗人自身的经历,但这又是一首属于时代和社会的诗。

诗歌紧紧地沿着“我”对大堰河的怀念这股感情激流逐层展开。

作者以大堰河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生遭遇为线索,对大堰河这一普通农妇的音容笑貌、行动举止、内心世界,都作了充分的描摹,抒发了作者对保姆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深刻地反映了在那黑暗的旧社会,农村的分化及“给予这个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思想感情,是通过塑造大堰河这一妇女形象表达出来的,而对大堰河这一农村普通妇女形象的完美塑造,又通过意象的创造和一个个意象的串连组合的方式来完成的。

例如作者在笫l0自然节中写道: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在这节中,诗人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构造色彩鲜明的诗歌意象,借助带血和泪的五个意象,犹如五组电影特写镜头,至此,给大堰河——我的母亲,这一勤劳、善良、普通的农村妇女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而且这一节是在前面对大堰河一系列朴实、善良、勤劳、真切、生动意象组合的基础上串连而成的。

她一生不停地劳作,对人世无私地赠与,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全部血汗和奶汁,献出了一颗赤诚之心,而身后的一切却是那样的凄惨。

通过对大堰河穷困、不幸身世的抒写,诗人不仅控诉了压榨她、欺凌她的不公平,而且深切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哺育之恩的真挚情怀。

应该看到,在作品中诗人所表达的对大堰河的爱和赞美已经不限于她一个人,而是包括大堰河在内的整个劳苦大众;诗人对不公道世界的咒语,也是对整个黑暗社会制度的揭露和控诉。

作者的意象创造,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量。

是的“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在她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之后,“在她的梦没有做醒”之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和“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就是对你“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回报。

当我们吟诵至此,都应揩泪掩卷而思:

如果艾青没有乳母一滴滴带着血的乳液的哺养,没有作者幼年带着乡土气息的生活,没有阶级的对立及家庭生活的隔膜,如果作者没有根植于农村劳苦大众的社会土壤里,怎么能选择及塑造出与自己情感和思想糅合而组合的一个个带着血丝的呐喊式的塑造形体?

请看诗人是怎样回顾这首诗的创作的:

“把我送给同村一个贫农妇女去哺乳寄养。

这位做我奶娘的贫农妇女原是童养媳,连名字也没有的;因为她娘家在邻近的大叶荷村,所以大家就叫她大叶荷。

大叶荷养我时,已是第五个孩子的母亲,奶水不多,加上自己还奶着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不多的奶水分给两个孩子,就更不够了。

于是,她只得把自己的女孩溺死,专来哺育我。

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从另外一个孩子那里抢夺来的。

一直总是十分愧疚和痛苦。

这也使我很早就染了农民的忧郁,成了个人道主义者。

”⑶对于意象的创造,诗人说:

“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一般的受难者是善良的这个观念所产生的。

”⑷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

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

土地与太阳。

在“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艾青说过:

“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的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的。

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北方》诗集中的诗篇是诗人抗战初期的重要作品。

那满目疮痍的国土,那在灾难中挣扎的农夫,都形象地记录着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如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补衣妇》、《手推车》等,描绘的是灾难深重的祖国大地、北方饥寒交迫的人民,诗中笼罩着一层深沉的悲哀。

诗人沉痛的呼叫: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象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

   展示在这首诗里的是寒冷而阴暗的画面。

在这里,有雪夜赶着马车但感到前途茫然的面容憔悴的农夫,有温暖的家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的蓬头垢面的少妇。

在这被烽火啮啃的广大地域上,无数的土地垦植者“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我们从诗人描绘的凄风苦雨下的《北方》画面中,仿佛聆听到他无限深沉的控诉与叹息,以及诗人对于灾难深重的祖国无限的依恋与深情。

《北方》一诗,作者在描绘了祖国北方的风貌后唱到: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在《我爱这土地》中,诗人写道:

“假如自己是一只鸟,就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祖国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即使死后也要让羽毛腐烂在祖国的土地里。

”在空前的民族灾难面前,诗人吟咏出这样深情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命运都赋予时代和祖国的大地,他的这些感情深沉的诗句,打动了千万个读者的心灵。

在诗集《北方》中,诗人在描写苦难的同时,也表现了在苦难中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民族精神,呼喊出抗击侵略者的激情的声音:

他起来了,

他起来,

将比一切兽类更勇猛,

又比一切人类更聪明。

因为必须如此,

因为他。

必须从敌人的死亡,

夺回来自己的生存。

诗篇中所赞颂的是这个从屈辱里站立起来勇敢战斗的人,正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象征。

因此,艾青的诗作具有丰富、生动的诗歌形象。

他善于通过意象的创造来使自己的感觉具体化。

他的诗产生于感情,寄寓于形象。

他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才能,把自己的感情、意欲、思想熔铸成为艺术形象,让读者进入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

他认为,“诗人一面形象理解着世界,一面又通过形象向人解说世界”⑸。

他很多优秀诗作表现出一个特点:

往往在一首或一段的最后升起一个意念,一个思想,但这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他所反对的“浮泛”和“无力”的叫喊,⑹而是全诗中孕育出来的,是诗情的结晶,是形象的升华,也是感人的力量所在。

二.诗人为了创造出生动而寓意深刻的意象,常常利用对色泽、光彩、声音等各种物质的渲染来唤醒人们的感官,达到同诗人产生强烈共鸣的艺术效果。

   艾青在诗歌中创造形象除了用新鲜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艺术手法,使形象更具有诗的美感和社会诗情之外,更善于运用色泽、光彩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的安排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

这一方面得益于诗人的美术素养,另一方面来自诗人的艺术锤炼。

诗人说过:

“一首好诗里面,没有新鲜,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生命在哪里呢?

”⑺艾青的不少诗作,犹如完整的一幅幅油画,以协调的光色以及匀称的构图感染着人们。

如《手推车》一诗,便是将景、情、色、图乃至音响,统一得十分优美的例子。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伎暗的开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诗中色调、光泽的运用,“又不同于象征派诗歌之从文字外壳进行虚造假设,而是从生活本身采集而来,是生活实感与诗歌情绪的结合”,⑻这也是诗人独特意象创造的自然切入点。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给人一种孤独、凄凉、冷落的色调意象。

“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的埋棺材的土地”“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又构成了一种黑秋、褐黄、暗淡、冷漠的色调意象。

而“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有花纹”“‘天伦叙乐’的匾”“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钮扣”“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等,却铺陈了地主阶级富裕华贵、穷奢极欲的意象,与大堰河的贫穷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诗的第七自然节,“含笑着”不停歇的劳动,突出了大堰河勤劳、淳朴、宽厚、善良的品质,这笑是带着心灵创作及血丝的笑。

第八自然节,通过“年节里”“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等几个具有典型色彩的意象描写,充分展示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即使在艾青后期的创作中,灰暗、褐黄的色调常是黑暗现实,苦难意象的沉凝,辉煌及浓绿翠蓝常表达充满希望的意象。

写于1938年春天的《向太阳》是诗人的第一首长诗。

这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以最高的热度赞美着光明,赞美着民主”,全诗通过对太阳的赞颂,表现了诗人对光明与民主的新中国的追求和向往,充满了热情、乐观和希望。

全民抗日战争的到来,使诗人看见了“真实的黎明”。

昨天,“流着温热的眼泪,哭泣我们的世纪”,“用可怜的期望喂养我的日子”;今天,“我看见日出比所有的日出更美丽”,“初升的太阳照在我们头上”,这太阳,“比处女/比含露的花朵/比白雪/比蓝的海水”,“比一切都美丽”。

长诗以1938年4月的武汉为背景,真实地展现了抗战初期全国人民为神圣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壮丽画面。

作者在歌颂大自然的太阳的同时,又把目光注视着阳光照耀下的现实生活:

这里有为支援前线而不辞劳苦地向行人募捐的少女,有为夺取抗战胜利而流着汗水努力生产的工人,有端着闪光的刺刀为要从敌人铁蹄下“抢回我们的田地”而加紧操练的士兵。

这生气勃勃的画面,可以看作是当时处处洋溢着抗战激情的整个中国的缩影。

这种为保卫祖国而劳动、而战斗的精神,在诗人看来,就是经过漫漫长夜后出现的太阳的亮光,是我们苦难的祖国的光明所在。

诗人在这太阳的热力的巨大鼓舞下,也激发起一种充满希望的战斗激情。

全诗9段正是按这种艺术构思进行的。

前3段写期待黎明,在黎明的欢欣中向见到的一切问早、祝福。

4、5两段赞颂日出“比一切都美”,它启示那些崇高的创造,启发人们想起和向往革命的事物。

6、7两段作者的视线转向现实生活,那里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城市、村庄、田野、河流、山峦,都从绝望、痛苦、忧郁中醒来,高呼、欢笑,而伤兵们更崇高,陌生人变亲切,少女们歌唱幸福,工人们都为消灭敌人而辛勤劳作。

最后两段诗篇转向诗入自己的内心感受:

太阳驱散了他的寂寞、彷徨和哀愁,召回了他的童年;在“热力的鼓舞下”,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关怀与热爱”;他“奔驰着,向着太阳。

”这首诗将当年武汉街头实景同以太阳为象征的祖国的光明结合起来,把客观的描述同诗人的主观抒情交融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其缜密巧妙的艺术构思。

意象是感官的,而人们的感觉器官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意觉等。

诗人善于通过意象,充分调动人们的一切感觉器官,使人获得感知,从而收到诗歌应有的艺术效果。

在全诗中,诗人除了用人们的视觉塑造意象,粗线条勾画了一幅幅真实动人、形象的画面外,还从“我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在你尝到饭已煮热了之后”等味觉来塑造意象。

第六自然节“我摸着”“我坐着”“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等是通过触觉和意觉来塑造意象。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而她的娇关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等是从听觉塑造意象。

总之,不论是艾青早期的诗作,还是后期的作品,他总是“用可感触的意象去消泯朦胧暗暗的隐喻”。

三.朴素自然、新鲜活泼的现代口语,抒写出优美深挚的诗情,表现出亲切动人的意象。

艾青对于自己诗歌的语言要求是“适切”“准确”⑽“最能表达形象”。

⑾因此,他采取常常口语而表达真实、贴切,自然美的意象,是他一生的追求。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第6自然节写道: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了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细细品味,多么朴实、自然、和谐、流畅的口语,正是这看似通俗浅显、平淡无奇、大众化的口语,却淡中藏精巧,浅处见深功,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真切动人的意象,把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照料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的无私的爱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而这些大众化的口语又反映出诗人对客观现实的认真观察及理解,凝聚着他从中产生的真情实感,又表现了他优异的意象创造力。

因此,诗人一贯主张“口语是美的”,“而口语是散文的”⑿主张“尽可能用口语写,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

⒀这种用大众化的口语创造含蓄深厚的意象,不仅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充分体现,而且在他以后的创作实践中有所发展。

   艾青是自由诗体的自觉提倡者,他说,自由诗体是“新世界的产物”,“受格律的制约少,表达思想感情比较方便,容量大——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间万变的时代”,“自由体的诗是带有世界性的倾向”。

艾青还专门提倡诗的“散文美”。

认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

它最接近口语,“新鲜而单纯”,“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

艾青诗体的特点是,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复杂里取得单纯。

他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十三节,少则四行一节,多则十六行一节,少则每行两字,多则每行二十二;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短而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基本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

艾青的诗正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主流派的自由诗体所表达到的历史高度。

因此,诗人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作我国新诗领域中语言大师,他的自由体诗的独特风格——意象创造,诗歌所反映的深邃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成为一座丰碑,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国同新诗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注释:

 【1】【9】艾青《诗论、意象、联想、想像及其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2】智利诗人巴勃努·聂鲁达语。

   【3】《大叶荷,我的母亲》,载《当代少年》1980年第4期。

【4】艾青诗《诗论·美学》  

【5】艾青《诗论·形象》

   【6】【7】艾青《诗论·技术》

   【8】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艾青《诗论·谈谈写诗》  

   【11】【12】艾青《诗论·诗的散文美》

【13】艾青《诗论·语言》

参考文献:

【1】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江锡铨 曹金林《〈中国现代文学〉实用教程》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年6月第1版

【3】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4】艾青 《诗论·意象·联想·想象及其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大叶荷,我的母亲》载《当代少年》1980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