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7797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docx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

银行理财产品分析报告

银行理财产品在今年上半年可以用“井喷”形容。

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这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7.05万亿元。

相对于今年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都大大萎缩的基金产品和券商集合计划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可谓独领风骚。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述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状况。

一、理财产品爆发式发展的动因及条件

(一)商业银行扩大理财产品规模的动因

1.为应对监管考核体系改变,银行“不惜成本”争存款。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监管部门对于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多方面压力,主要体现在

(1)按照月度监测银行的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要求日均贷存比不得高于75%;

(2)央行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21.5%;(3)《巴塞尔协议Ⅲ》签订后,国内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能进一步提高,另外考核更加严格也会导致实际资本充足率要求更高;(4)银行信贷额度受到严格限制,按月调控。

信贷额度、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的多重因素限制银行信贷投放,而同样由于监管考核的原因,理财产品资金可以部分化解多种监管压力。

一方面,按照银监会的规定,保本型产品可以计入贷存比考核,非保本型产品不可以计入贷存比考核,但可以通过产品期限设计使得产品在月底或季度底到期的方式,来增加时点存款数量。

这也导致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在关键考核时点前不断提高产品预期收益率水平来吸引资金,据银行业内了解,多数银行通过短期投资工具不能覆盖其提供的预期收益率,业内存在赔本争存款的现象。

另一方面,银行扩大理财业务规模,通过理财资金池对接信托计划的银信合作、委托贷款等方式为客户提供隐性贷款,这种“业务出表”模式在监管措施未完全落实之前,成为银行争夺客户、提高盈利的重要途径。

2.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理财产品承担了争夺客户的重任

一方面,今年上半年以来,通货膨胀率高企不下,在利率非市场化情况下,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持续为负数,造成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

大力发展理财产品成为应对存款流失的压力,吸引和留住新老客户主要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我国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后,财富管理越来越成为广大居民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和所拥有财富的规模都在快速增加,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为争夺高端客户,商业银行纷纷建立起从中低端的理财产品到高端私人银行的一系列理财产品线,以期抓住现有和未来将成为高净值人群的客户。

3.理财产品在优化收入结构、控制自身风险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首先,理财产品可以培养商业银行自身产品开发与管理能力,发展以财富管理业务为导向的零售银行和私人银行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降低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向国际领先银行靠拢。

其次,理财产品可以对冲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久期和头寸,降低管理发行者面临的市场风险;同时,增加了市场上可交易的资产,提高市场效率,间接降低自身风险。

此外,客户愿意为个性化设计产品支付溢价,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通过产品内部风险对冲索取高于承担总风险的收益;通过套利获取低成本融资。

(二)商业银行扩大理财产品的条件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扩张拥有五个方面的外部条件支持,具体表现在:

1.理财产品采取报告制(销售前报告)。

按照现有法规及正在征求意见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定,理财产品采取报告制,需要销售前10个工作日内向银监会主管部门或属地银监局报告,分支行在发售前5个工作日内向派出机构报告。

产品发行不需要监管部门的审批,有效提高了产品发行速度。

2.理财产品发行的渠道优势突出。

国内商业银行在渠道上占据金融界垄断地位,网点和渠道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支持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工作。

城市网点数量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尤为重要。

3.银行拥有巨大的客户存量和客户集聚条件。

一方面,银行拥有最丰富的个人资产等储户数据,并深得储户的信任,同时拥有大量对公理财需求的机构和企业客户;另一方面,目前金融市场体系有利于银行集聚优质客户资源,证券三方存管制度以及基金、保险代销模式得到证券、基金、保险的客户都成为了银行的客户,丰富理财产品的销售范围。

4.资金池运作模式可以扩大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空间。

银行理财产品多采取滚动发行、资金池操作的模式,使得银行作为投资人可以用短期资金对接长期投资,提高收益的同时也便于为客户提供较为稳定的预期收益。

5.当前高通胀形势下,房市、股市、基金波动较大,整个市场普遍抱有不乐观的预期,居民对冲通胀、保值的意愿较为浓厚,而银行长期以来在居民中培养了低风险的形象,从而让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居民投资首选。

二、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数据分析

以下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的特点。

(一)在发行主体方面,5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的主要机构,其发行量分别占总发行数量的34.57%和41.58%,其中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前三,发行数量均超过了800款。

从单位数量上看,五大国有银行仍然处于领先位置,但是从总发行量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超越了国有银行。

这主要是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大大低于国有银行,在当前监管体系下所面临的监管压力较大。

根据去年年报,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的贷存比分别为74.59%、72.83%、72.74%、71.15%、69.96%,各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贷存比指标都十分接近监管“警戒线”;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贷存比分别为72.10%、70.20%、62.47%、62%、55.77%。

五大国有银行贷存比指标考核压力明显较小,相对压力较大的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都是理财产品发行的大户。

整体而言,各主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与贷存比数值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此外,银行发展战略以及理财能力也影响了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

致力于开展高端财富管理业务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也较大。

根据《欧洲货币》的数据,2009-2011年面向超高净值人士的中国最佳私人银行服务排名中前四名分别为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均位列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量的前五名。

图表1:

2011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银行分类统计

注:

此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普益财富银行理财市场月度报告

图表2:

十家主要银行发行量及贷存比指标

注:

此图表中数据通过对普益财富理财产品数据库中十家主要银行发行数据计算而得

(二)在投资方向方面,债券与货币市场产品是上半年资金投向的主要产品,其占比达到59.72%。

由于银监会对银信合作业务监管的加强,前几年发行量较大的股权类投资产品信托贷款类投资产品规模迅速下降,股权类产品在原则上只能投资于新股申购和少数权益类信托资产,信贷类产品发行量也只占总数的3.07%。

其中最主要的监管条例包括2010年8月10日银监会推出《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72号文的发布可以算是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规范运作的新起点,其传达出的“禁止信托通道,鼓励自主管理”和“轻融资业务,重投资业务”的思想对此项业务影响颇深。

2011年1月20日,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

新法规在对信托公司信托贷款规模规定了量化的考核指标外,还细化了2010年72号文件对商业银行银信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的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按照每季度不低于25%的降幅制定具体转表计划。

投资方向中其他包括组合投资类和未明确说明的产品。

由于银监会对信托贷款类产品和股权类产品监管的加强,而这两类银信合作产品不仅能让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收益,而且信托公司和银行都能从中获益,部分银行为了逃避监管,发行了许多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

该类产品的主要模式依然是信托,而投资组合方式除了信贷资产外,主要是债券,小部分还包括票据和股票等。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上半年末,银信业务余额达到了1.61万亿元,约占理财产品余额的50%,其中单纯融资类银信产品的占比大幅下降,但大多转型为组合类理财产品。

图表3:

2011年上半年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图

注:

此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普益财富银行理财市场月度报告

(三)在收益类型方面,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占57.20%,是如今主流理财产品收益类型。

其次,保证收益型产品也占了28.80%的份额,其中大多数为外币理财产品。

图表4:

2011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收益类型图

注:

此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普益财富银行理财市场月度报告

(四)在期限结构方面,1年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绝大多数,约97.11%,且1个月及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所占的比例持续上升,从1月份的26.91%一直上升到6月份的40.99%。

首先,6月份超短期理财产品盛行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了度过年中考核,突击发行,以获得时点存款数据;其次,由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长期投资产品收益风险增大,大量寻求避险的资金要求进入了相对安全且收益率较高的债券和货币市场;再次,银信合作产品监管的加强使原来期限较长的股权和信托贷款类产品由期限较短的债券与货币市场产品所代替;最后,随着理财产品发行成为很多银行的日常业务,银行可以利用资产池将短期资金与长期投资对接,从而获得更高且更稳定的收益。

图表5:

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图

注:

此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普益财富银行理财市场月度报告

(五)在预期收益率方面,从不同投资方向上看,三类主要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走势迥异,主要与其所投资的对象相联系。

人民币债券市场向上势头比较明显,主要与银行资金短缺引起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持续上升相关,而6月份突然出现的暴涨则是银行间争夺半年末时点存款余额的结果,这一点从同期超短期限产品占比大增可以得到印证。

结构型产品预期收益率波动较大且整体预期回报率高于其他产品,与其本身风险较大的特点有关,此外4月以后外汇市场风险加大,资产管理者设置了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从而与之挂钩的结构性产品预期收益也随之下降。

图表6:

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分市场预期收益率图

注:

此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普益财富银行理财市场月度报告

从产品的期限结构上看,除一年以上期产品以外,随着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持续加码,上半年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平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6月份各期限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25%。

其中,一个月以内的产品收益率波动较大,这与短期货币市场供需的波动有关,期限越短,波动率也就越大,6月份时一个月以内期限的产品平均收益率4.51%,超过了其他各种较长期限产品,这种长短期利率倒挂的现象更加明显地表现出各银行为了年中时点考核不惜高息揽存。

除上述特例外,其他理财产品基本是期限越长,预期收益率越高。

6月时,期限最长的1年以上期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4.39%。

图表7:

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分期限预期收益率

注:

此图表中数据通过对普益财富理财产品数据库中十家主要银行发行数据计算而得

三、主要银行产品类型分析

银监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将于2012年开始正式施行,之前发行的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合同或者说明书中都没有详细注明投资范围及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所以在统计银行实际资金用途上比较困难。

从公开途径可以查到的资料上看,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信息披露较为完备。

招商银行在战略设置上较为倾向于创新型业务,且由于其揽存能力有限,比较依赖理财产品业务,在信息公开上做得也最好。

依据普益财富数据,招商银行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债券以及货币市场产品约占77%,信贷类产品约占20%,剩余3%左右投资于包括二级市场股票(通过信托投资)在内的组合投资产品。

农业银行在主要银行中贷存比指标是最低的,基本不需要依靠理财产品揽存,其发行理财产品主要目的在于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以留住客户,所以农行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在十家主要银行中仅高于建设银行,列倒数第二,发行的产品类型约80%为信贷类产品,其余为债券及货币市场产品。

工商银行贷存比指标压力相对也不大,但是工商银行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仅次于交通银行,而且注明的投资范围比较宽泛,几乎所有银监会允许的资产都有注明。

从此种表现上看,工行发行理财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主动吸收中高端客户,为财富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务做准备。

光大银行产品线非常丰富,几乎所有投资领域的产品都有涉猎,其中信贷类比例较大,约占50%。

光大银行在理财市场上较为激进,早期曾发行过“同升”产品,投资于国际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不过此款产品加入了结构性构造,降低了部分风险。

此外还有阳光私募基金型产品,投资经理为银行财富管理中心员工,显示出光大在财富管理领域较强的人才准备。

在2010年普益财富发布的《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中光大银行以较大的优势排名榜首,各项评分中风险控制措施和到期信息发布得分明显优于其他银行。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类似,在发行数量上排名前列,而且产品线主要集中于债券和货币市场类,占比均超过90%,与两者贷存比较高有较大的关系。

中国银行财富管理系统比较发达,客户群按低中高分成三个层次。

中国银行的主要目标客户是高端私人银行客户,但整个财富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对中低端客户的开拓,都有利于高端客户的培养和维持。

四、创新性理财产品分析

随着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的加剧,主要银行都在理财产品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创新。

(一)资金投向创新

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主要集中在资金投向方面,而在金融领域,监管越强的地方也是创新产品越多的地方。

近年来,另类投资成为创新性理财产品的主要聚焦点,已经开发出的产品包括以房地产类、酒类、钻石、大宗商品、茶类、艺术品和私募股权等为标的的投资理财产品。

因为这些投资品风险较大,它们大多数都是针对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净值人士开展的投资服务。

酒类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今年早期推出了期限为1年的期酒收益权信托产品投资者可以选择现金或实物白酒作为收益,因为实物白酒具有很好的饮用价值,又有良好的保值增值作用,可以满足各种投资者的需求。

茶类:

2009年建设银行推出了一款投资普洱茶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7%。

艺术品投资类:

2007年,民生银行就曾推出国内首款投资艺术品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在两年投资期满后,获得了25.5%的实际收益。

民生银行今年年初针对私人银行高端客户推出了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2号理财产品。

5月20日左右,渤海银行针对高端客户设计了一款艺术品信托理财产品,投资门槛100万元,期限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0%,主要投资于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中国绘画、书法大师的作品,以及20世纪油画大师、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二)结构性产品创新

结构性产品都是与未来某一价格水平挂钩的产品,在达到一定变动水平时方可获得较高的收益率。

市场上的结构性产品已经为投资者所熟知,大部分结构性产品都是挂钩外币汇率的产品,由于汇率风险的加大,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率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作为最易转变领域的产品,理财机构近年来为吸引投资者眼球也开发了许多热门产品,主要有:

挂钩SHIBOR产品:

今年一季度北京银行一款“心喜”系列人民币14天SHIBOR利率挂钩产品,最终年化收益率为8.21%。

挂钩国外的碳排放期货的产品:

深圳发展银行于2007年推出国内首款与二氧化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6号人民币理财产品与“聚汇宝”超越计划2007年6号美元理财产品,两款分别实现了7.345%和14.125%超高收益。

挂钩大宗商品的产品:

中信银行的理财智赢六号(A款)和理财智赢六号(B款)均是与石油价格相联系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分别为8.25%和7.50%。

而渣打银行最近到期的两款挂钩4个农产品指数的产品,遭遇了零收益的结局。

(三)交易方式及渠道创新

定投产品:

工商银行推出的“黄金积存”是比较有创意的黄金投资产品,定期申购工行“如意金”的一个实物金条投资品种,等到黄金克数达到一定规格,如20克、100克或200克(或以上),就可以申请提取如意金条。

其中部分地方还开通了回购业务,可以解决投资者短期资金需求,增加了此项投资的流动性。

交通银行推出的风险偏好不同的“定投基金组合”供人们选择,这样的基金组合可以每月自动定额投资。

销售渠道:

网银专属理财成为近一段时间,各大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重要突破口,新的销售渠道带来了新的客户群体。

这些理财产品的目标直指对理财产品知之甚少,平日又没有闲暇驻足网点的“80后”群体。

农业银行的一款网银专享人民币理财产品刚刚结束募集,该产品期限14天,预期收益率给出5.45%。

交易通道:

中信银行为方便客户交易下单的及时性,还为客户开设了独立的下单渠道,此下单渠道保证数据传输通畅,对于交易数额巨大的客户,能大大提高准确性。

(四)投资时间创新

投资时间:

为了吸收客户短期闲置资金,许多银行开展了天天理财、周末理财型产品。

平安银行的“日日安盈”人民币理财产品,就是一款可以当天认购,隔天就可赎回的高流动性理财产品。

交通银行也推出了一款三天理财产品,该产品每周五15:

20前认购,当日起息,每周一8:

30前到期兑付,投资周期3天,预期年化收益率达1.80%~2.00%。

这些产品都高度关注证券投资者需求,都是在证券市场休市期间进行投资的理财产品,而且它们基本都可自动认购,与证券交易时间无缝对接,既为投资者的周末闲置资金创造更大的收益,又不影响资金正常使用。

发售时间:

借助网银渠道的“夜间理财”也火热起来,招商银行首次推出的“理财夜市”,首发4只产品都选在晚上8点到10点半在全国发售。

(五)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6月初发布的调研报告,2010年,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的数量相比2009年增长了31%,超过100万。

据估算,目前中国已经有111万百万美元资产富豪,排在美国的522万和日本的153万之后,位居全球第三,而2005年时,中国仅有12万百万美元富豪,期间年增长率达到56%。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未来此项增长率仍然会保持较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现在中国富豪群体仍然处于“第一代”阶段,在未来,财富将逐渐由“富一代”向“富二代”手中转移。

从整体而言,财富的这种转移也将代表着投资风格上由积极创富阶段向财产保值和传承的相对保守阶段转变。

客户规模的快速增加和客户群体的改变将积极重塑理财产品市场,尤其对于中高端客户,银行将为客户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财富规划和管理;综合金融产品和授信;还有包括医疗、教育和财富传承在内的特殊增值服务。

 

图表8:

中国高净值人士投资市场种类分解图

五、总结

今年上半年由于加息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叠加效应,银行体系流动性空前紧张。

发行大量短期理财产品并竞相提高产品收益率以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缓解资金压力的普遍做法。

这使得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以及收益率节节攀高的显著特点。

此外,由于信贷资产类产品受到较多监管约束,货币与债券市场类产品开始借机上位,撑起银行理财市场半壁江山。

但是由于银监会没有出台相关法规来约束银行必须披露准确的、具体的投资比例、投资方向等,因此银行在披露理财产品资金投向时,产品说明书中公布的投资范围一般很宽泛,例如银行会用“投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某领域”的表述。

因此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数据无法很准确地推测资金投向的具体数据和比例。

而从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可以看出,银信合作项目资金余额依然很大,这从侧面说明了单纯的信贷类产品发行量虽然明显下降,但组合投资类产品中的信贷类产品数量仍非常可观。

银监会6月底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定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及各项资产的配置比例都需要在产品说明书中明确说明。

此外银监会点名了六项违规操作包括:

同业存款存放本行、购买他行理财产品、投向政府融资、绕过信托做信托受益权产品、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票据资产理财产品。

受此两项监管的影响,下半年银行理财或许可以逐步做到抛开浮华,回归本来面目,发挥其在货币与债券市场的投资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具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服务。

此外,银监会也要求银行按风险承受能力对客户进行分级,针对不同的客户推销不同的理财产品。

信息公开和客户分级的建立将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监管总是和创新联系在一起的。

在如今负实际利率的背景下,大部分银行都采取通过高息揽存的方式发行理财产品,基本都能得到热销,使得银行进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热情较低。

随着监管措施得到落实,而且若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跑不赢CPI的状况将很难持续,为争夺有限的资源银行将不得不进行创新。

银行进行创新的主要瓶颈在于自身理财能力薄弱。

完全依赖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后果是,银行相对比较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不能对投资项目进行有效控制,如发生异常亏损,银行常常被迫用自有资金补亏以防止信誉的损失。

严格对客户按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分级将有助于真正让客户承担相应的风险,但是培养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银行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理财和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并做到信息公开,之后进行创新才有完备的制度保障。

在创新方向上,债券及货币市场等银行传统优势领域仍然是银行创新的重点,而且是支撑其他产品创新的保障;投资领域创新依然是依靠银行对宏微观经济的把握,抓住特定时期具有投资价值的细分市场,银行也在逐步建立各自在细分市场的比较优势;新客户群体也是银行创新产品投放的主要对象,“定投”理财可以绕开出资下线的约束,从而吸引短期资金不足的客户,网银专属理财则可以吸引较少去营业部的客户;中高端市场因其光明的前景已经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银行,部分银行培养起了某些领域的理财专家,能够在诸如奢侈品、医疗、教育等投资领域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通过差异化服务实现客户“整体资产”的增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