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8184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docx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

第二章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成就及问题

2.1取得的主要成就

2.1.1苹果种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产业初具规模

烟台全市辖有五区七市一县,全市土地面积1.37万平方米,其中可耕地面积达47万平方米。

苹果种植分布和产量情况截止2010年底,烟台全市苹果种植总面积260.3万亩,较2005年增加了24.1万亩;总产量455.8万吨,较2005年增加了189.3万吨。

栖霞、招远、牟平、蓬莱、海阳、莱阳、莱州、龙口等8个县市区的苹果种植面积均在15万亩以上,其中栖霞、招远、蓬莱、牟平、海阳、莱阳、莱州和龙口等地的种植面积分别为64.2万亩、40.0万亩、28.9万亩、25.3万亩、30.4万亩、29.0万亩、22.0万亩和16.0万亩,总产量分别为141.8万吨、59.7万吨、52.8万吨、51.7万吨、37.0万吨、29.1万吨、44.0万吨和30.6万吨。

而栖霞、招远、牟平、蓬莱为烟台综合试验站在烟台范围内的4个示范县,苹果种植总面积158.4万亩,总产量306万吨,分别占全市总面积和总产量的60.8%和67.1%。

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烟台市苹果栽培面积17×104平方米,水果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49%左右,占全国的2.4%。

产量423.5×104t,水果产量占全国的5.3%,其中苹果面积占全国的8%,占山东的43%。

产量较2009年增长了23.5万吨,种植面积增加了0.3万公顷。

从下表可见,烟台市从2002年到2010年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产业初具规模。

表2-1:

烟台市2002-2010年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情况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种植面积(万公顷)

8.8

12.8

10.4

10.46

16

16.4

16.5

17

17.3

产量(万吨)

146.4

222.2

251.1

253.8

364

378

389.4

400

423.5

资料来源:

据烟台市农业统计局整理所得

2.1.2结构不断优化,品种更加丰富,良种化程度提高

在烟台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烟台市始终把新品种引进开发放在突出位置,加大了新优品种的引、选、育、推的力度,全市果品品种日趋丰富。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栽品种有国光、元帅、青香蕉、红玉等。

自80年代开始,先后自主研究和引进国外优良品种60多个,其中大面积推广20多个,使苹果品种结构明显改善,果品质量不断提高。

其中,鲜食苹果重点发展了红富士、红将军、嘎拉等品种,红富士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3.46×104平方米。

自主选育了烟富1~6号,烟嘎1、2号等优良品种,改造了一些品质低劣的老果园,改造面积达4.0×104平方米,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3.33×104平方米。

目前,全市优良品种果园达到85%以上。

从苹果结构看,全市中、早熟苹果发展到32万亩,占苹果总面积的14%,从而对烟台市苹果品种单一,采收期集中、上市周期短的状况有了改善,而且果品结构日趋合理,更新换代快,新品种普及率高,苹果产业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2.1.3质量意识显著提高

在积极丰富品种种类的同时,烟台市非常重视质量,严把质量关,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烟台果农质量意识显著提高。

根据下图可以看出,烟台苹果种植商品率很高,达到了92%;优果率也比较高,达到了86%,即可以卖到好价钱的优质苹果占了绝大多数比例。

落果率比较低,仅为8%,而且,8%的落果可以卖到果汁厂。

较高的优果率的比率,能有效帮助果农提高苹果销售价格。

总的来说,果农采用新技术,进行精细管理的自觉性大为增强,在烟台的一些重点园片,优质果率可达80%以上,烟台的苹果质量是很好的。

说明:

优果率是指商品果中的优质苹果的比例

2.1.4果品加工能力增强

烟台市苹果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发展后劲十足。

全市重点扶持了20多个大型果品企业,建成了五大系列的果品贮藏、加工企业。

果品贮藏加工情况截止2010年底,烟台市共建设果品气调库155座,库容量50.98万吨;冷库891座,库容量188.8万吨;洗果打蜡机756条,年加工能力281.8万吨;果汁加工生产线30条,年加工能力1042.4万吨,实际加工能力328.8万吨;果品罐头加工厂20家,年加工能力13.75万吨,实际加工能力7.32万吨;果干、果醋、果脯、脆片等加工厂27家,年加工能力5.9万吨,实际加工能力3.87万吨。

在上述骨干企业的带动下,全市目前共建起各类果品贮藏加工企业,极大地延长了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果品附加值。

果品保鲜和果汁加工能力位列世界前列,鲜果可做到周年供应。

产业化程度有了很大发展,注意国际接轨,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经营走向世界。

2.1.5产业链条拉长,促进农民就业,成为其主要收入

随着苹果生产的迅猛发展,烟台市与苹果相关的配套产业体系异军突起。

苹果产业化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目前烟台具有全国一流的果品贮藏设施。

全市气调库、冷风库523座,库容量98万吨;洗果、打蜡、烘干商品化处理线320多条,年处理能力50万吨;果汁加工生产线58条,年加工能力192万吨;水果罐头、果干、果脯等加工企业54家,全市年出口果品3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果品出口基地。

与苹果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农资市场也日趋活跃,肥料,纸袋,苹果包装物料、保鲜材料等交易额约10.6亿元。

与苹果产业相关的产业协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全市果业基本形成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拉长连紧了产业链条,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市场有效衔接起来。

2008年,实施“从苹果渣中提取苹果功能成分果胶”项目的投产,添补了国内苹果渣提取果胶项目的空白,延长了苹果加工的产业链条,在达到“变废为宝”目的和产生巨大生态和环保效益的同时,促进了我国苹果产业的提升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按照1∶1.5的社会拉动比例,每年可以拉动经济和社会效益12.2亿元。

据烟台市统计年鉴公报等资料显示,随着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果业效益和果农就业、收入均有所提高,全市直接从事苹果产业生产的劳动力超过了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管理人员达150万人,带动了就业。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来自苹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苹果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每亩苹果园的平均收入为1万元,每户果农的平均收入高达3万元,占农民全年收入约30%,烟台果业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苹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加工贮运、果袋、包装材料、餐饮、运输、房地产、旅游观光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表3-5烟台市2000-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与农民人均收入、苹果收入情况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

1917

2003

2154

2396

2738

3365

3967

4533

5389

5642

5847

6193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454

3635

3826

4120

4660

5357

6073

6979

8457

9234

9916

11716

农民苹果产业收入(元)

1108

1315

1423

1514

1207

1487

1612

1734

2539

2840

3058

3751

资料来源:

由烟台政务网、联合信息网、烟台市统计公报整理所得

2.1.6烟台苹果品牌升级

品牌是广大消费者对某一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

烟台苹果的品牌优势主要得益于烟台苹果的高品质和烟台市政府对苹果品牌推广的高度重视。

1、享用商标:

烟台三百万果农免费享用“烟台苹果”商标。

2009年4月,在牟平召开的烟台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座谈会上,权威人士在爆出这足以让烟台300万果农惊喜的消息之后特别强调,有了“出生证明”不等于万事大吉,烟台苹果再创品牌辉煌还需在加强原产地域保护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业优势。

“拿到这张含金量极高的名片,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

”市苹果协会长赵培策说。

围绕好“烟台苹果”产地证明商标,发挥更大作用,无偿提供给大家使用:

“凡是烟台地域内的苹果生产者、经营者,只要通过认证符合‘烟台苹果’精准化管理标准的单位都可以申请使用。

2、中国苹果二十强县:

烟台独享其三。

2007中国苹果年会暨陕西果品推介会在陕西省咸阳召开。

近年来,我国苹果产量稳定增加,优质果率明显提高,各主产县(市)大力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我国果品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各地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按加权平均计分,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决定对排名前20位的县(市)授予“中国苹果20强县(市)”荣誉称号。

此次评出的“中国苹果20强县(市)”中,烟台独享其三。

3、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近几年品牌价值保持高速上升趋势。

2009年12月18日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发布会上,烟台苹果品牌位居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水果类首位,品牌价值为80.97亿元,排名第三,但在水果类品牌价值评估中排名第一位,由此成为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时隔一年,2010年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身价1年上涨10个亿,以91.3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全国农产品果品品牌首位。

2011年12月,“烟台苹果及图”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这是继获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烟台苹果”的又一次品牌升级,烟台苹果协会会长赵培策告诉记者,协会将具体采用“母子品牌”的运作机制对“烟台苹果”品牌进行管理,制定相应认证标准,通过认证才有资格使用“烟台苹果”驰名商标。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品种结构仍需优化,无自主知识品种,高端品种缺失

烟台苹果品种丰富,但从苹果品种构成情况看,红富士是烟台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比例过大占了80%。

截止2010年年底,红富士栽培面积213.0万亩,总产量379.5万吨,分别占总面积和总产量的81.8%和83.3%;嘎啦,种植面积26.6万亩,产量44.1万吨;红将军种植面积13.6万吨,总产量23.2万吨;乔纳金种植面积2.48万亩,产量4.7万吨;珊夏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2.2万吨;藤木一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2.3万吨;其它品种如美国八号、陆奥、国光、新红星、烟红蜜、红露等种植面积2.6万亩,产量5.2万吨。

,红富士苹果比例过大且属于晚熟品种,而市场畅销的着色系富士、早熟富士等苹果种类比例仍偏小,使得上市时间过于集中,这种品种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要求,一旦市场上出现更好品种,将对烟台红富士造成严重影响。

而在苹果育种上方面,国际上已培育出象澳大利亚“粉红佳人”、新西兰“嘎啦”等苹果新品种,但烟台就没有自主知识的品种,这是制约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素。

从质量看,优质果和高档果少,特别是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高档果还不到总量的l0%,影响出口。

如自90年代烟台地区普及了红富士苹果以来,虽然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却造成烟台地区的种植品种结构失衡,新品种研发创新不够,使得烟台苹果在国内国外新品种的冲击下,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烟台地区苹果出口收入水平较低,且主要出口地区是对口味要求不够敏感的东南亚国家,而针对欧美等高端市场则出口较少。

表4-1烟台苹果新老品种种植面积占苹果总种植面积比率

红富士

嘎啦

红将军

乔纳金

珊厦

藤木

其他

合计

213

26.6

13.6

2.48

1.5

1

2.6

260.78

2.2.2果园管理不科学,树龄老化,有机肥使用率低

据烟台市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烟台市约有40.2万亩果园郁闭问题极为严重,141.3万亩的果园面临中等郁闭。

且树龄25年以上的果园面积40.2万亩,树龄20—25年的81.3万亩,4年生以下的仅为39.7万亩,以上数据说明果园老龄化问题突出。

据烟台市果树站站长马德功分析,未来5年内需要更新的果园面积在40万亩,到2020年将有140万亩果园面临更新。

其次,由于烟台地区98.5%的果园为乔化果园,且栽植密度多为2×3m或3×4m。

目前全市仍有33.2万亩果园的株行距为2×3m,郁闭问题较为严重;143.7万亩的果园株行距为3×4m,面临中等郁闭,亟需进行进一步改造。

根据下图说明烟台目前在果业施肥情况上,主要还是以化肥为主,配合有有机肥,但有机肥的比较低,说明有机肥使用还不普及,需要加强工作,尤其是对于果农在沼气农业以及畜牧业上加大投入,解决果农由于有机肥不足,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果品质量下降的情况。

由于受氮肥、大水漫灌、清耕以及有机肥施入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山东果园的土壤PH值偏低,酸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土壤PH值过低,造成土壤中钙元素的固定沉积,从而影响植株对钙元素的吸收,引起苦痘病等生理病害的发生。

还有其他的不科学管理主要有:

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低档普通苹果多、优质高附加值的苹果少等。

由于生产规模小、分散经营和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等原因,标准化,规范、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难以实施,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层面,没有科学性,影响了苹果的产量、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表4-22010年烟台市苹果果园树龄结构表

分类标准

小于4年

4-10年

10-20年

20-25年

大于25年

果园面积(万亩)

39.7

28.3

60

81.3

40.2

面积总数(万亩)

249.5

249.5

249.5

249.5

249.5

所占比例

16%

11%

24%

33%

16%

资料来源:

中国果业协会

2.2.3果农“老龄化”,综合素质低,科技力量弱

据烟台市农科院最近一次调查显示:

2010年底,全市79.67万户、171.46万人种植苹果,比2005年分别减少1.55万户、12.86万人。

目前,60岁以上果农39.98万人,占23.3%;50-60岁73.34万人,占42.8%;40-50岁41.15万人,占24%;40岁以下16万人,仅占9.3%。

到2020年,全市将有110万果农迈进60岁门槛,其中70岁以上退休约40万人,加之种植面积扩大更新,全市果农缺口将达80万人。

这就是所谓的果树、果农“老龄化”症结。

据山东调查资料显示,从教育程度来看:

小学占11.61%。

初中45.5%,高中38.39%,大学4.46%。

从这两组数据不难看出,40-60岁初高中文化的果农是主要力量。

这样的人群显著特征就是身体衰退,培育方式老化,对市场了解少,接受新事物慢等。

而拥有的果树科研队伍,虽然发挥了作用,但长期以来,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不注意人才引进和培养,导致不能很好发挥应有作用。

拥有自主知识的品种、技术少,技术培训、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落后,高新技术不能及时补充。

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引进和开发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者文化、科技素质较低,观念滞后,严重制约了果品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表3-42010年底烟台市果农年龄结构表

分类标准

小于40岁

40-50岁

50-60岁

61-70岁

大于70岁

数量(万人)

16

41.15

73.34

35.8

4.18

总数(万人)

171.46

171.46

171.46

171.46

171.46

比例

9.3%

24%

42.8%

21%

2.3%

资料来源:

山东省农科院

表3-52010年底烟台市果农教育程度表

分类标准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比例

11.61%

45.5%

38.39%

4.46%

资料来源:

山东省农科院

2.2.4自然灾害频发,防灾能力低

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也给烟台苹果产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温室气体增加,使气候反常,自然灾害频发,严寒、多雨、干旱、台风等恶劣天气对苹果生产了造成不良影响。

2011年烟台地区苹果生产受春季低温、花期将雪、幼果期冰雹、中期连阴雨等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苹果萌芽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延迟了10-12天,全年整体产量降低。

正常年份,烟台地区苹果萌芽期在4月4-5日,盛花期在4月24-28日,而今年到4月15日才开始萌动,5月8日进入盛花期,果树生长物候期较往年延迟了10-12天,使烟台地区的苹果生产遭到一定的损失。

冰雹和连续阴雨天气对苹果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根据实地调查和镇区街道反应情况看,重灾果园今年基本绝收,地下落果率80%,树上果实也全被冰雹砸伤、裂口,单果平均伤口3-5个,轻者果园果面有0.3-0.5cm的疤痕,果实可正常生长,但基本失去经济价值。

从防灾能力看,烟台市果农防灾能力很低,其中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的占了67%,自己购买预防灾害设备和依靠政府部门解决的分别为17%、8%,而买保险的仅占到8%,由此可见果农防灾结构不足以应对异常天气。

2.2.5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缺乏行业标杆,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带动

从2010年12月的相关数据看,目前山东多以家庭种植,分散经营为主,生产规模较小。

家庭规模≤0.13平方米者占20.54%;0.14-0.33平方米的占55.36%,0.34-0.67平方米的占14.29%,>0.67公顷的只占9.8%。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的果农规模普遍在0.14-0.33公顷,大概每年产量在4.5万斤左右。

这样的一个规模,无法适应大市场需要。

在当地缺乏一个行业标杆,完善的制度来引领整个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再加上这些果农素质偏低,市场意识不强,安于现状,导致苹果行业长期处于粗放型生产阶段,此种栽培方式导致烟台地区的苹果产业的单产与劳动付出比例严重失衡,效率低下。

表4-52010年底烟台苹果生产规模结构表

分类标准

小于0.13m2

0.14-0.33m2

0.34-0.67m2

大于0.67m2

比例

20.54%

55.36%

14.29%

9.8%

资料来源:

山东省农业服务站

产加销龙头企业少,带动作用弱,产销不配套,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建设、开拓、广告宣传力度相对较少,销售渠道不畅,中介组织不发达,信息网络不健全。

苹果产销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造成苹果供求严重脱节,果品加工环节比较薄弱,果品的增值潜力发挥不够。

产业化真正的龙头是市场,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有市场交易能力的支撑,这点在烟台还是空白.像荷兰的花卉,阿姆斯特丹的花卉交易市场。

如果烟台苹果能成为中国的中心,是市场的中心,那对产业化的拉动会是极强的。

但从下图可以看出,45%的果农卖给上门收购的人,20%卖给苹果加工企业,剩下的35%果农自行销售。

由此可见在果农苹果销售方式中缺少一个行业标杆。

除此之外,从下图可以看出仅有9%的果农参加过合作社,果协。

但大多数听说过,这说明政府在果协,合作社的宣传工作还是挺到位的,但是没有很好的普及和推广,当地政府应该在苹果种植区域大力推广合作社,果协,使果农获的帮助,从而务好苹果。

2.2.6苹果产业品牌宣传度低,未形成现代文化理念

近几年,烟台苹果营销企业虽取得了一些认证,注册了一些品牌,但只有牌,不出名,只有品牌,不是名牌,缺乏凝聚力。

在果品外包装上更是千奇百怪,标准不一。

加之其他水果的竞争和市场因素,这些都影响到了“烟台苹果”品牌的形象,导致烟台苹果在市场占有率逐年有下滑的趋势。

对于苹果品牌的传播,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经靖认为,烟台苹果依赖自然优势,形成“烟台苹果”地理标志农产品,但这距离品牌商品的标准还远远不够。

从长远看,烟台苹果要从竞争中脱身,这需要既从产地营造苹果文化氛围,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广烟台独有的苹果文化。

在烟台苹果产业化发展中要植入现代理念和文化,强调合作精神,讲究信用,在合作中互相提高。

苹果产业的推广要讲文化,如苹果艺术节,烟台苹果旅游等,但目前缺少这种文化的形成,有了文化产品才有灵气。

在一家一户和众多企业分散生产经营的情况下,烟台苹果缺乏统一整体的对外宣传。

近两年在电视上很少见到烟台苹果的宣传。

烟台农业局干部考察上海苹果市场后感慨到:

陕西这两年在上海的整体营销工作搞的好,专门在上海召开苹果推销会,向上海媒体投入大量广告宣传。

此举使上海人熟识陕西洛川苹果,不知道烟台苹果,即便是有人知道山东苹果,也认为不如陕西苹果好。

因此缺乏统一整体对外宣传,不利于在销售竞争中取胜。

第三章加快烟台苹果产业发展进程的对策

3.1指导思想

烟台市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通过苹果产业化发展规划,烟台苹果产业化发展思路是:

一是以重塑“烟台苹果”品牌为主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稳定苹果栽培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强化优质高效和无公害综合配套技术服务。

二是围绕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

以鲜食为主,加工为辅,重点发展精品高档、生态、观光和文化苹果。

以国际市场为主,兼顾国内市场。

三是发挥企业龙头作用,实行科研、生产、服务、储藏、加工、包装运输、营销与苹果文化,旅游观光同时并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形成有特色的苹果产业化体系,实现由苹果大市向苹果强市的历史性跨越。

3.2目标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是:

根据《烟台市水果产业振兴规划》,到2015年,全市水果面积达到420万亩,总产量达到600万吨,产值超过150亿元,良种化率达到70%以上,精品化生产面积达到85%以上,苹果出口达到100万吨。

到2015年,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0×104km2,总产量达到420×104t。

平均单产达到21t/km2,优质果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产后处理能力达到总产量的40%,鲜苹果出口达到700×104t,苹果产值达到110×108元。

真正做大做强烟台苹果产业,使之达到“三高”:

产量高、质量高、产值高。

果实以鲜食为主加工为辅。

产品以国际市场为主,兼顾国内大中城市市场。

产业化的发展以企业带动为龙头,以政府调控支持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人文效益的最终统一。

5.3具体对策措施

5.3.1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研发自主知识品种,特别是高端品种的力度

烟台市应发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抓住苹果品种结构优化的趋势,制定实施新一轮苹果品种发展计划,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在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种植培育和研发新品种的基础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研发自主知识品种,特别是高端品种市场的品种力度。

不断优化品种结构,适度增加早、中熟品种面积,改变主栽品种过于单一状况,早、中、晚熟品种比例逐步调整到5∶20∶75;中熟品种以烟嘎1、烟嘎2号、红将军、珊夏、皮诺娃为主;晚熟品种以烟富1、烟富3、烟富6、澳红为主。

加快对老劣果园的改造,淘汰不适品种。

认真实施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推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

5.3.2实现果园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的科学化

生产效益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彻底转变。

长期以来,受传统栽培模式的影响,人们普遍重数量、轻质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严重降低了苹果质量。

本着提高苹果质量,应大力推广“大改型、强拉枝、有机肥、无公害”技术,只有使用现代化的果园生产模式的科学化转变,加大有机肥的使用率,才有可能提高效益。

事实证明,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