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8364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docx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1)

  师:

你们猜猜这是哪儿?

有时候我会到那里去散散步,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生:

圆明园。

  师:

来,我们一起写写这三个字。

(师范写,生书空)

  师:

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生1:

想起了当时火烧圆明园的故事。

  生2:

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

  生3:

我看到了圆明园仿造的各处名胜古迹。

  师:

看来,同学们都很了不起,事先一定对这两篇文章

  师:

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可长、可短、一句话也行、一个词也行。

  生1:

我觉得圆明园是我们的名胜古迹。

却被烧掉了,很可惜。

  生2:

我觉得英法联军他们太坏了,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就烧掉。

  生3:

我恨透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圆明园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名胜古迹,却被他们破坏了,太可惜了。

  生4:

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是两代皇帝的心血,可就在三天之内就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

  生5:

我想用一个词来代替,就是毁于一旦。

  师:

听出来了,同学们读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说明同学们会读书,说明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已经走近了圆明园。

有的时候我们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情感上,更重要的是我们透过这种恨、惋惜、毁于一旦的这个滋味沉淀在我们心中的应该是一份思考。

这可能是我们读书、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目的。

比如同学们刚才说的那种感受,我们可能会想,圆明园被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

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

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要是这样的去思考,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情感沉淀在我们心中,变成一种最理性的姿态。

  所以我愿意用两堂课领着同学们再次走进圆明园。

  (课件:

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

  师:

同学们看。

这个“进”和刚才的“近”有什么不同?

  生:

一个“近”是离圆明园不远了,另一个“进”是已经到达了圆明园。

  师:

你准备怎样走进去?

  生:

用心走进去。

  师:

听他的,用我们的心,带着咱们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走进去,走一趟,体会一次,看看两堂课后我们又有怎样新的体会和思考?

  师:

我们打开文章,先看《圆明园的毁灭》,相信刚升入高年级的同学有这个自学能力,老师要和你们做一个测试,实话实说,你觉得自己能否流利、通顺地读一遍课文吗?

如果行,你就用个动作、眼神告诉老师。

  (生示意会读)

  师:

不读了,相信你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

  (生齐读)

  师:

既然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读词并板书:

不可估量)我们走进圆明园,先走进这片废墟,(多媒体出示废墟图片)。

  师:

圆明园有多大呢?

  生:

347公顷。

  师:

一公顷相当于多少平方米?

  生:

10000平方米。

  师:

你算一下有多少万平方米?

  生:

3470000平方米。

  师:

估算一下我们听课的教室有多大?

  生:

200多平方米。

  师:

你说这么大一个圆明园相当于多大一个教室?

  生:

大约10000多个。

  师:

圆明园大不大?

可我们刚才看到的废墟只是几处啊,可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呀!

  师:

孩子们,这么大的一片废墟,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看的感受和估算的感受送到教材里,再读这段话。

  师:

再体会它就不一样了。

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句话: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用上了一个连接词叫“是……也是……”,把两个意思连起来了。

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必然有不估量的价值。

  请同学们挑战自己,也用这个句式,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小组讨论)

  交流,得出:

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师:

互相学习、互相提醒多好呀!

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这属于你们的创造。

  (生齐读)

  师:

既然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必须先要走进去看看,它究竟有些什么?

  细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读读、说说圆明园里有些什么?

  (生自读)

  (生交流圆明园中曾有的景物)

  课堂实录

(2)

  师:

亲爱的同学们,看来圆明园里有的可真多呀,想看一处吗?

比如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清朝时代往上走到先秦时代,大概多少年?

  生:

大概是2000年。

  师:

你怎么这么会用词啊,要是准确的说是2400年。

  师:

同学们都说完了,你再强调一遍也可以,亲爱的同学们,看来圆明园里有的是真多呀,你们用了这么多这么多,还有刚才同学们说的,写不下了,我们不写了,想看一处吗?

  生:

想!

  师:

比如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个地方“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算一下,还得用数学,学习就是要运用这些千军万马变成自己的力量。

清朝时代往上走,到先秦时代,估计一下,是多少年?

  生:

大概是两千年。

  师:

看你会说话。

“大概是”你怎么这么会用词呀!

大概是两千年,要是准确的说是2400年,大家算2400年这段历史,一个年,一年里边有一样奇珍异宝那就得有2400多件,那哪能一年就……是呀!

所以说,圆明园里这奇珍异宝,用个成语来形容那是数不——

  生:

数不胜数

  师:

再换个成语。

应有——

  生:

应有尽有。

  师:

再换个成语。

  生:

琳琅满目。

  师:

可以,再换个成语。

  生:

美不胜收。

  师:

也行,总之,同学们,咱要是用眼睛看,像你说的:

琳琅满目、什么美不胜收、眼花缭乱,看不清,这样就看几处吧!

(出示图片)

  师:

十二属相里我们就看三……太大了,再看几幅名人字画吧!

就这几幅,你可要想想这几千年里的,这几幅……总之哟,课文里就有一句话,概括圆明园里有的所拥有的奇珍异宝,所拥有的这些这些这些,一句话,不愧是……,哦,举手了,说吧!

不愧是当时世界上——

  生接: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

真好呀!

这回呀,请同学们读课文了,端好,刚才你是讲出来的圆明园有什么,这回你要读读圆明园里,怎么就说人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注意,我可不讲“最大”,你得用读来告诉大家,怎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你要让你的读来体会出来。

让我们大家感觉到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可以选择读一句也行,读一段也行。

你愿意读哪就读哪!

想读吗?

  生1: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

我知道你读的,你看“不但……还……”,当然我性格和她不一样,窦老师性格可能外向一点,我就非得瞪着眼睛告诉人家,你得听进去,“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可能我会这样读。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

”把我的“哇”去掉就行!

不信,你再来试试看,我知道你的性格比我内向一些。

来!

  生1: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

  师笑着说:

“哇”就不用了!

既然是朗读,咱就不用“哇”了!

那是自己的随意!

请坐!

这样讲,谁再来读!

  生2: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生3: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

你怎么这么会读呀!

和刚才的同学呀,“下至唐、宋、元、明、清”虽然用了顿号,可是人家听进去,就不像我班学生这样读,有时候:

(快速读)“下至唐、宋、元、明、清”。

别人一听,诶!

诶!

所以她这一读,(仿生3读)“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怪不得是博物馆、艺术馆哪!

会读,还有吗?

再读。

  生4: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庭台楼阁。

  师:

你不要激动,刚才你读得稍快了一点。

是什么样的“殿堂”、什么样的“庭台楼阁”?

那可是不一样的哦!

  生4再读。

  师:

看,多自豪呀!

这有底气,对不对呀,所以,这样一介绍一讲,我们就感觉到这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齐接)博物馆、艺术馆!

那同学的头都扬起来了!

所以全班同学再读这句话!

课文里的这句话再读!

把刚才那些感受送到这里,来!

  生齐读: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

诶!

圆明园里有40个景点,叫圆明园四十景,有没有同学知道,诶,(有一生举手)真了不起!

你能知道几处也行,说说他们的名字?

  生:

有海内安澜园……,和……,还有……

  师:

我明白了。

他也了不起,他刚才看到这里了,他说的“安澜园”,那是一个地点。

我说的是四十景,是我们的古人呐,文人墨客,给他起的名字。

叫“四十景”。

这样。

我先给大家推荐二十景,行不行?

  生(齐说):

行!

  (出示)

  师:

我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二十景,出示四十景中的二十景:

正大光明……开始!

  生齐读。

  师:

你看你读就读这么长时间,这才是二十景,真要让你去游览的话,咱哪儿也不去,就游览这四十景,你打算住多少天?

你打算游多少天?

  生1:

打算住上四十天,每天游一个景!

  师:

不想回来了!

  生2:

我打算住四个月。

平均每三天去一个地方。

  生3:

我打算永远不回来了。

  全班哄堂大笑。

  师:

因为什么原因呢?

用一个词。

  生3:

因为它太美了。

  师:

哦!

一个字。

  生齐说:

美!

  师归纳板书:

有……也有……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课堂实录(3)

  师:

那也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呀!

这样吧,反正这景我们一个个也看不完,那我们去三处行不行?

  生齐说:

行!

  师:

准备出发!

准备了啊!

同学们,第一站来到——(出示图片)

  生齐说:

蓬莱瑶台!

  师:

第二站——(出示图片)

  生齐说:

平湖秋月!

  师:

最后来到——(出示图片)

  生齐说:

雷峰夕照!

  师:

选择一处,谈谈感受!

  生1:

那个蓬莱瑶台很好的,好象住在天上,好像是神仙。

  师笑着说:

看给你美的呀!

  生2:

我这是在哪呀?

  师:

你在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慨?

  生2:

就是在那个平湖秋月。

  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生2:

因为我觉得这个亭台,还有那个湖,还有那些灯,觉得就是美死了!

  师:

美死了,不用他的“美”,你再换一个字或一个词。

  生2:

(想了一下)还是美。

  师:

我给你建议一下,加个“妙”,连起来!

  生2:

美妙!

  师:

可以不!

  生2:

可以!

  师:

所以你才说“我这是在哪呀?

  生3:

我觉得“平湖秋月”很好!

在那个楼阁里面,赏着月夜,吃上什么东西,观赏还很好。

  师:

说个词,你就被——

  生3:

被陶醉了。

  师:

还有吗?

别的呀!

不可以聊一聊呀?

谁没有发过言?

  生4:

我觉得雷峰夕照有一些美,因为背景有一点夕阳,我站在楼顶的话,就可以看到

  师:

楼顶、峰顶、雷峰塔顶

  生4:

如果我在峰顶的话,就可以看见远处的夕阳,所以这个“雷峰夕照”觉得很美。

  师:

你在塔上看,你在塔下又看,这傍晚的云霞,和这雷峰塔整体感觉那真是——

  生4接:

舒服!

  师:

你是舒服,哈哈!

我可能和你感觉不一样。

不过,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我尊重大家,总之,一句话,这里的景色,那个同学说“美”,咱再换,说吧!

  生1:

美不胜收。

  师:

可以。

还想说什么。

  生2:

看得让我,目不暇接。

  师:

目不暇接。

这可以再需要斟酌。

这是把你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生3:

妙。

  师:

哟!

你看他,人家说一个“美”,他就说一个“妙”。

用一个字,再换一个字。

“美”、“妙”!

  生4:

棒。

  师:

棒!

还有一个字,诶,这个同学说出来了,什么?

一起说!

  生齐答:

奇!

  师:

哎呀呀,同学们哪!

怎一个“美”,怎一个“妙”,怎一个“奇”了得呀!

难怪呀,课文里这样赞叹!

读!

(出示)

  生齐读: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

因为这里是建筑艺术的

  生接:

精华。

  师:

园林艺术的

  生接:

瑰宝。

  师:

我可不讲什么叫“瑰宝”,你寻思去吧?

刚才你们体会的,这回再端起课文,再读2、4自然段,这回再读我可问同学们了,你可不是说你要介绍这里是博物馆、艺术馆了。

你要想让大家感受这里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哟!

领着大家去读,感受要慢慢地品哟!

让大家和真的你一起陶醉进去,发出你刚才“妙”“美”“奇”的赞叹!

看,谁来?

读哪都行!

来,你领着大家走!

  生1:

我读第四自然段。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生读“雄伟”,师纠正),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

我要是你的话,我会读:

各种奇—珍—异—宝。

再来读,你读哪?

  生2:

我读第2自然段。

  师:

来!

  生2:

读。

  师:

你这样的圆明园、那万春园、那长春园,你说你这样一读,多快呀!

别人还没想呢?

眼前还没有电影呢?

你就过去了,再来试试看!

  生2:

再读。

  师:

这个词语运用得多好呀,“众星——”

  生齐接:

拱月。

  师:

再听他读这块。

同学们跟着他的体会、陶醉,你要是没有领着大家走进去可就是你的责任了。

此外,就从这——

  生2:

再读。

  师:

你陶醉进去没有?

  生2不好意思地说:

我已经陶醉了。

  师:

哦!

看来你就这性格,即便再怎么陶醉,我会说“众星拱月般的”(仿生语气)。

当然,我要陶醉,就和你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师范读)其实你比我读的好多了。

谁再领着大家走。

  生3:

漫步园内……境界里。

  师:

那是因为,在圆明园中——

  生3接:

有金碧辉煌……山乡村野。

  师:

这块没有看够。

也有着象征着田园风光的——

  生3接:

山乡村野。

  师:

同学们都比你陶醉了,山—乡—村—野。

继续!

  生4:

园中许多景物……武陵春色。

  师:

所以我们大家会和刚才大家的感受一样的。

(师引读)漫步园内……

  师:

作为法国人的雨果,他是怎么感受圆明园的呢?

快,拿出这篇文章(学生拿出《雨果致巴特莱的信》),我们一起在圆明园里,在雨果的眼中感受的那样去表达一番。

谁来?

  生读:

请您用大理石……那就是这座名园。

  师:

这座名园就是——

  生齐答:

圆明园。

  师:

所以雨果这样深深地感慨到,读!

(出示雨果的一段文字)

  生齐读。

  师:

这座圆明园简直是用言语无法形容呀!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呀,你们通过读书,获得了圆明园这样的感受。

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变成一句话,也用上刚才的“是……也是……”,会吗?

一个词,一段话就概括出来,举手的同学快开始。

  生齐答。

  师:

你们多会概括呀,看来,通过同学们的“走进”,我们透过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我们概括出来了。

圆明园里原来拥有的那是“博物馆、艺术馆”,那是“瑰宝”也是“精华”。

诶!

那我还要问问同学们,你说这“瑰宝”,你说这“精华”都是源于谁的创造?

一起说,谁的创造?

  生:

都是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师:

人的创造。

我记得雨果有这样一番这样的话(出示)。

一起来读读吧!

  课堂实录(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生齐读。

  师,原来,不管刚才那个同学讲的是属于皇家园林,岁月沉淀,最终的结果,他是属于人类的。

透过这些我们明白了,在圆明园里拥有的是人的——

  生:

心血

  师:

还可以说是

  生:

结晶。

  师:

还可以说是

  生:

智慧。

  师:

还可以说是

  生:

劳动

  师:

等等,等等。

把这些都用加法,你看到的这些,你概括出的这些,得出人类智慧、汗水、劳动、结晶,所有的这些加上之后,最后可以浓缩成一个词,圆明园里拥有的究竟是什么呢?

就藏在课文里边,圆明园里拥有的是祖国的,乃至世界上的什么?

  生1:

奇迹。

  师:

奇迹,送进去,再送进去。

  生2:

艺术。

  师:

艺术,送进去。

祖国的……,第一段里边的再读这一段话里边。

拥有的是……

  生3:

损失。

  师惊讶状:

啊!

不要太激动!

再读读这句话里。

  生4:

是幻想。

  师:

再送进去。

怎么一个幻想还有这么多的现实。

祖国的……

  生5:

祖国不可估量的奇迹。

  师:

奇迹不行,刚才说送进去。

怎么?

一起说。

祖国的……

  一生说:

文化。

  师请她大声说一遍,再说一遍:

我们都平时说“文化文化”,现在我们终于透过这些过程的体会,我们终于明白了圆明园里原来拥有的是……

  生齐接:

文化。

  师:

祖国的——

  生接:

文化。

  师:

世界的——

  生接:

文化。

  师:

但是不是一个阶段的,是上自先秦到清朝,是中国的还有西洋的,所有的这一代一代,我们还可以在文化后边再加上一个字。

  生:

史。

  师:

原来圆明园里拥有的是——

  生接:

文化史。

  师:

祖国的——

  生接:

文化史。

  师:

世界的——

  生接:

文化史。

  师:

哎呀!

这回,我亲爱的同学们,你再读这句话你该怎么读呀?

恩!

谁来?

(出示)

  生1读。

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师:

理直——

  生1接:

气壮。

  师:

谁再来,注意,这句话不要为了朗读而朗读,你把它告诉别人,你该怎么读?

  生2读。

  师:

虽然后边是个叹号,但是你不像我似的喊,你没有,“不可估量的”,情也是深的。

今天下午我们一会咱们中午就要分手了,回家要告诉妈妈,“妈妈呀,圆明园拥有的那是……”你该怎样告诉妈妈?

  生3读。

  师:

你妈妈肯定是个老师,你这样说你妈还能听进去,要不然妈妈要是别的职业的或者是生活中的,我女儿今天真吓人。

那么,你要是把这句话告诉妈妈,你该怎么说,还得让妈妈听进去。

  生4读。

  师:

你想把这句话告诉谁?

  生4:

告诉我妈妈。

  师:

妈妈一听,我的孩子语文学得就是好。

当然我的性格又是和同学们不一样的体会,可能回到家里我会——(范读)。

行不行?

  生齐说:

行。

  师:

对,其实,心里有,感情有,不在于用怎么样的语气。

重要的是能送到对方的心里去。

好!

我亲爱的同学们,你想怎么读你就怎么读,我相信,我相信你们不是傻读,不是呆读,不是装模做样地读,现在这样,你愿意送给后边听课的老师,愿意送给同学们,愿意送给谁,你觉得你应该怎样的向别人传递这样的信息。

你就怎么说,开始!

  生自由读。

  师:

然而,读

  生:

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

这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样的文化史变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是因为,读

  生:

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圆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

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师:

我听刚才同学们说,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生:

统统拿走

  师:

真会用词,说的是统统拿走,那是怎么拿走,你能举个例子,或者用个比方,自己的理解,说说怎么是“统统拿走”?

  生:

我认为“统统拿走”就是把能拿走得就像抢的一样全部拿走。

  师:

抢走,一点也

  生1:

就是一点也不留下

  生2:

全部夺走,一点都不留。

  师:

全部夺走

  生:

只要是手拿得动的就要拿走

  师:

拿不动的……

  生:

拿得动的就要拿走

  师:

拿不动的……

  生:

叫牲口来搬运

  师:

用大车也得……

  生:

运走

  师:

用一个成语……

  生:

片甲不留

  师:

啊呀,就像同学们说的,你还想说

  生:

我还想说他们是将所有的能拿走的东西全部掠走

  师:

你真会用词。

“夺”“抢”“掠”,所有说的这些就叫做“统统”

  师生:

“拿走”

  师:

你们刚才还说,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

  生:

毁掉

  师:

注意,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

任意破坏毁掉,你能举个例子,用事实,打比方都可以。

  生:

用脚踢,还有用棍子去打

  师:

踢、打,还有吗?

  生:

就是如果那些名画的话,也可以撕掉

  师:

  生:

我觉得那些英法联军自己的心里想的就是,我得不到的,别人也甭想得到,然后就任意摧毁

  师:

  生:

就是用榔头捶

  师:

捶,啊哟,捶的是那么一个,什么,可能就是精致的

  生:

青铜

  师:

青铜器呀,一下子

  生:

陶瓷

  师:

对,陶瓷,就会给他捶烂了

  生:

拿不掉的就用斧子砍

  师:

啊哟,砍

  生:

用砖头砸

  师:

  生:

把那东西摔地上,然后用脚踩

  师:

  生:

用大火烧

  师:

同学们哪,我这有两份真实的资料,记录了当时他们是怎么样像你们形容的,说明的“统统拿走”“任意破坏”毁掉的叙述这是当年曾经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写的一段回忆录里的,我把它摘录给大家,谁来读读这段话,他们是怎么抢的,怎么拿的、掠的,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介绍,来,你读给大家听(出示这段话)

  生:

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

织锦

  生:

织锦绸缎

  师:

后面还有省略号,他们就是这样。

再看一段。

来,你来读,你离得近

  生: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师:

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和你们刚才看的读的这段资料有没有感受,有吗?

哦,这么多同学举手,不用说,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想要说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来读,谁来读?

  生: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课堂实录(5)

  师:

此时,你的心里什么滋味儿

  生:

不高兴

  师:

哦,就一个不高兴,就像你说的,课前,他们真坏

  生:

还有是十分的难过

  师:

哦,你难过,我听出这个词了,不高兴,坏,最后落脚在你心里难过,我听你读了,你没让人家能听出来你的心里是这样的难过,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一读我就知道你真难过

  生:

再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

谁还想读,你什么滋味儿

  生:

我是心疼

  师:

哦,你是心疼,那你就心疼地表达吧

  生: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

啊哟,这毁掉的太轻松了,要是我的话,多心疼啊,刚才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每一幕幕文化史哦,所以,我要是告诉人家,我可能会这样:

他们把里面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了,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啊呀,她心疼,你呢?

  生:

我火冒三丈

  师:

那你就火冒三丈地读

  生: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