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8367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解析版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是者不彰彰:

明辨是非

B.常于几成而败之几:

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复:

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

击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C项,“复”是动词,弥补、补救;句子译为:

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自伐者无功

A.此五霸之伐也B.十年春,齐师伐我C.坎坎伐檀兮D.平伐其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例句中的“伐”是动词,夸耀。

A项,“伐”是名词,功劳,功业。

句意:

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B项,“伐”是动词,讨伐,攻打。

句意: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C项,“伐”是动词,砍伐。

句意: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D项,“伐”是动词,夸耀。

句意:

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车之用剖之以为瓢

B.我世世为洴澼絖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始于足下常于几成而败之

D.自见者不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

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它。

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从事;第二个是动词,认为。

C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在,从。

D项,第一个“者”是代词,指“……的人”;第二个放在主语之后,与后面的“也”一起表判断。

故选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企者不立不学《礼》,无以立

C.故有道者不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D.自见者不明在明明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两个“以为”均为“把……作为”。

B项,前者,长久站立/后者,立身于社会。

C项,前者,为,做/后者,据有,享有。

D项,前者,明察/后者,彰明。

故选A。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毂:

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

辐:

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瓠: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

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

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

故选B。

6.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

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

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老子,……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说法错误。

老字应是道家学派。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倾:

依靠

B.当其无,有车之用当:

当作

C.埏埴以为器埏:

揉和

D.自矜者不长矜:

夸耀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为:

动词,是

B.前后相随,恒也也:

语气词,表判断

C.跨者不行者:

代词,……的人

D.不失其所者久其:

指示代词,那些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B项,“当其无,有车之用”是说“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当:

当中。

故选B。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D项,“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其:

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

故选D。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故选D。

10.【答案】

(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事情)。

(2)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在道”应理解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曰”应理解为“叫作”;“余食”应理解为“剩饭”;“赘行”应理解为“赘瘤”;“物”,应理解为“人们”,“处”应理解为“做”。

第二句中,“明”应理解为“圣明”;“强”应理解为“刚强”;“强行者”应理解为“强劲奋进的人”;“志”应理解为“意志”。

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

(《老子》第二章)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

(《老子》第十一章)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

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善,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

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修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然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修:

修饰

B.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盛:

高尚

C.因家于齐焉家:

安家,居住

D.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绌:

排斥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C.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D.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B.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

“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即此意。

C.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

后来泛指短箭。

D.老莱子,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道家的代表人物,道教认为老莱子是老子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化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B.孔子问礼归来,告诉自己的弟子,老子就像是一条龙,自己不能了解他,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C.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就离开周都。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

“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16.选文中,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1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老子修道德,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

“修”的意思是“研究”。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说:

“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根据文意,“问礼于老子”一句点明问礼的对象,是状语后置句,“于老子”是后置状语,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曰”后引出所说的话,后面应当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罔”并非“天网、法网、结网”等意,应当为“迷惑”的意思。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文中“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中的“史记”一词应理解为“史书记载”,而不能理解为司马迁的《史记》。

故选D。

15.【答案】

(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2)“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关键词有:

(1)“良贾”,译为“善于经商的人”;“若虚”,译为“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盛德”,译为“高尚的品德”。

(2)固定句式“岂谓是邪”,译为“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无为”,译为“无为而治”;“自化”译为“自然趋于‘化’”;“清静”译为“清静不扰”。

16.【答案】①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

②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③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分析概括文本主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文体,文体不同阐述主张的方式不同。

如果是议论文,只需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分析是否是作者主张即可。

如果是散文或小说,则需要借助文中人物的言行以及议论抒情的句子来概括。

本文筛选老子的主张,可结合第二段中“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概括出“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结合第三段中“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概括出“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结合尾段“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概括出“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说:

“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善,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了解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好像就是龙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表微了,就离开周都。

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

“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

”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

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老子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

“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

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

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印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排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

“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三、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

智、毫末、几成。

四、语言表达

18.《老子》第十一章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段话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对老子的说法你有怎样的看法,借鉴文段的表达特色,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答案】老子的这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但我认为有失偏颇。

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

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

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

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

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

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

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

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

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

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

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

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