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8709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

根据省、市、县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快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草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优势产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

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指导,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种植业调结构、养殖业上规模、劳务经济创品牌、基础设施促提升、民生保障提水平”的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草滩特色农业产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

立足县内市场,积极开拓市内外市场,瞄准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长,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

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臵,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加速主导产业发展,兼顾发展一般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乡域经济发展。

统筹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紧盯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农业产业,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2014—2017年)努力,全乡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累计新增xx万亩,总规模稳定在xx万亩以上,基本实现最佳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基地产能,使一半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

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特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到xx元以上。

 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重点

 

(一)红葱产业

1、发展现状:

到2013年底,我乡断岘村红葱面积达xx万亩,产量xx吨,人均有红葱xx亩,人均红葱收入达xx元。

全乡xx户农户中,红葱收入在xx—xx万元的有xx户,xx—xx万元的有xx户,xx万元以上的有xx户。

红葱已成为断岘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17年全乡红葱种植达到全覆盖,共争取实施红葱种植xx万亩,实施集约化管理xx亩以上,新建红葱储藏窖xx座,红葱总面积达到xx万亩以上,产量xx万公斤,产值xx万元,农民人均红葱收入达到xx元以上。

3、优势区域:

全乡7个村委会42个村民小组所有适宜种植红葱的地块,新修村组公路道路两侧,发挥基地规模效应,以点带面、以面带片、带动全乡农户种植。

4、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我乡山区面积大、适宜种植面积广的优势,倾全乡之力,加快红葱产业化、规模化步伐,把草滩建设成为会宁县的重点红葱产业区。

一是维护适宜生长环境。

1.温度。

红葱的抗寒能力较强,叶片生长适宜温度为10~25℃,最适宜温度在22℃左右,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生长较慢,春季回暖到20~28℃的较高温度时鳞茎开始膨大,叶片逐渐枯萎,温度继续升高时进入生理休眠越夏。

2.光照。

红葱不耐阴。

适宜较高的光照强度,光补偿点约2500勒克斯,饱和点为25000勒克斯。

短日照条件可促进叶片生长,长日照条件能促进鳞茎的形成和膨大。

3.水分。

叶片表面多蜡质,能减少水分蒸腾,但根系吸收能力较差,要保证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

生长期间应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

红葱不耐涝,雨后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涝,防止沤根。

4.土壤。

红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壤土为佳。

ph值7左右的中性土壤较适宜葱的生长。

红葱对氮肥较敏感,施用氮肥一般会有显著增产效果;要求钾肥亦较多,还应注意补充镁和硫元素等中微量元素。

二是加强生产管理措施。

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状况,是确保红葱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

1.产地选择。

宜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耕层深厚、保水保肥性能好、有机质丰富的地块。

不宜选择连作地种植,特别是病毒病、软腐病、疫病严重的地块要实行轮作制度。

2.整地起畦。

种植前畦土宜充分晒白,然后深翻土壤,碎土平整,挖深沟,起高畦。

一般畦宽包沟150cm左右,沟深25cm~50cm。

每667m2用充分腐熟有机肥500kg~800kg均匀撒施于畦面,然后与畦土拌匀。

3.栽培季节。

红葱在7月至10月均可种植,适宜种植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中旬。

一般用当年5~6月选留的葱种种植。

4.种植。

要选择鳞茎饱满、颜色新鲜、不带病虫害的优良葱种种植。

一般每2~3个鳞茎为一丛,规格为24cm×18cm左右,每667m2用种量40kg~60kg。

每亩种植8000~10000株。

5.水分管理。

种植后在晴朗天气下要每天早晚淋水,成活后要保持田间湿润。

雨天要注意防涝,畦面不能积水。

6.施肥管理。

红葱栽培时间长,应施足基肥,及时追肥,通常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第一次追肥可在种植后叶片长出2cm~3cm时施少量速效氮肥,以后要根据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进行配方施肥。

一般在每次采收后进行培土培肥,每采收1次追肥1~2次。

每667m2施复合肥15kg~30kg和腐熟有机肥500kg左右,最好追施少量的草木灰。

注意补充镁肥等微量元素,可每亩施硫酸镁2kg~3kg。

使用的肥料应符合NY/T496的规定。

7.中耕除草。

每次采收后结合施肥进行中耕,疏松表土,清除田间杂草。

一方面可防止土壤板结,保持土壤水分;另一方面可改善土壤生态,减少病虫害发生。

8.采收。

葱种种植后至第一次采收约需60天左右。

收获时每穴留2~3株苗继续分蘖生长,以后每隔25天左右可收获一次,每年收获10次左右,每亩总产量约10000斤。

收获后要及时进行清检、分级、包装和标识。

9.留种。

在3月份左右选择健壮无病虫种苗繁育葱种,至5月下旬至6月葱叶转黄软垂,鳞茎膨大,这时要适当减少淋水,直至采收葱种。

采收后要晒干,挂在通风处贮存。

要确保葱种质量,最好建立起无病虫害的葱种繁育基地,有条件时可利用营养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离体脱毒培养,改良葱种,减少葱种带毒。

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

红葱专业化基地形成以后,生产红葱田块常不断连作,土壤养分不平衡趋势加剧,连作障碍越来越普遍,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首先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

主要进行农业防治(尽量实行土壤轮作制度,最好水旱轮作。

可采取在5月至8月的红葱休眠期栽培中稻,既能改良土壤,又能促进红葱生产。

种植时要选用不带病虫的优良葱种。

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

整个生产过程要保持田园清洁,及时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减少田间病虫源。

)、物理防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夜蛾类害虫;用黄色粘板诱杀蚜虫、蓟马和蝇类成虫。

)、生物防治(首先要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蓟马天敌花蝽等;推广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和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农药。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病虫害发生和流行之前及时控制其危害。

在病虫害高发期间,每次采收后及时淋施30%氧氯化铜悬浮剂3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预防软腐病、疫病等病害发生;撒施15%乐斯本颗粒剂每亩1千克左右预防葱蝇、葱蓟马等虫害发生。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严格按照GB4285和GB/T8321的要求,不得使用国家和地方明令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农药品种。

应做到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不同的农药合理交替使用,严格遵照农药的使用浓度和安全间隔期。

在我乡,目前红葱生产基地中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软腐病、疫病等,主要虫害有葱斑潜蝇、甜菜夜蛾、葱蝇、葱蓟马等。

要加强虫害、病害监测防治,确保红葱健康成长。

四是提高红葱品质。

葱种种植后至第一次采收约需60天左右。

收获时每穴留2~3株苗继续分蘖生长,以后每隔25天左右可收获一次,每年收获10次左右,每亩总产量约10000斤。

收获后要及时进行清检、分级、包装和标识。

推行真空包装,以袋、箱销售,提高销售单价,增加农户收入。

(二)马铃薯产业

1、发展现状:

目前全乡共推广种植马铃薯xx亩,长势良好,待采收后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耕地集约节约化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土地增值。

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加快我乡建设对推动我乡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目标: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基地建设。

建设300亩以上标准化试验基地x个,建设3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x个,重点培植中药材种植专业户20户,发展专业村3个。

到2017年末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xx亩以上,产值xx万以上。

3、优势区域:

以油房沟、孔寨、麦李等村委会为重点,发挥基地规模效应,带动全乡农户种植。

4、主要任务: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

充分发挥我乡山区面积大、适宜种植面积广的优势,按照海拔地区不同进行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加强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实现土地增值,在适宜地区开展红葱产业与马铃薯产业共同发展。

以重点发展我乡马铃薯为中心,重点种植喜光、耐低温、生长周期长、经济价值高的红葱,初步确定发展种植的马铃薯有:

xx、xx等品种。

二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健全完善种苗繁育基地,实施良种工程,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地道马铃薯,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强名优地道马铃薯的选育与改良。

三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按照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实现大宗特色马铃薯规范化生产,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建立马铃薯优良新品种种植试验基地,通过引进、驯化、试验,培育适宜我乡种植的优良品种,为农户提供优质马铃薯种子。

筛选一批有一定种植规模、发展潜力、品种特色的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成为马铃薯示范基地,利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功能,大力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引导农户种植市场前景好的马铃薯。

四是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

进一步规范种植过程,保证产品质量优良、产量较高、市场畅销的优势品种,采取规范化种植为主,分散种植为辅,结合马铃薯生产现状,因地制宜地推广种植,形成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较高的马铃薯种植区和种植带。

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户收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要把加快集聚提升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突出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

要按照乡党委、政府总体规划及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本村的特色农业产业和产区,抓紧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

要按照相关产业区域布局,以主产区为主持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

乡农业、畜牧、林业、财政、科技、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扶持措施,积极做

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形成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村要立足各自职责,认真制定各产业单项规划和实施方案。

乡党委、政府将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调整充实考核内容,改进优化考核办法,认真全面考核,严格兑现奖罚,促进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

特别要抢抓县委、政府加大对红葱、马铃薯等产业专项扶持的机遇,加大争取力度。

要用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乡财政每年都要安排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且确保逐年增加。

要管好用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要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投资机制。

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则,对财政支农、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向特色农业产业聚集。

(三)提升产业化水平。

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产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

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

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强化科技支撑。

引导、鼓励乡村干部、科技人员到基层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实体,并对其在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关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高度重视对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充分发挥乡内现有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县内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到我乡进行讲授,进行技术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培训,研发特色产品,借助外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农政策。

要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经合组织发展的用水、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

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

取消不合理的有关收费项目,严禁向龙头企业、经合组织等农业产业化组织收取其它费用。

(六)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使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

严格遵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及时有效地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围绕行政管理、农业执法、技术支撑,健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畜牧兽医体制、农经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理顺关系,强化职能。

  (七)优化发展环境。

各村、各部门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削减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全力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搞好服务。

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造舆论积极推介我乡特色农业产业优势资源和优势产品,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聚集区水、电、路、通讯和梯田建设、土地整理、等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