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8992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

第一阶段整体预习

第一课时

单元目标

本课为“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课,目的是对第六单元组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做一通览,进而对分课学习做个简单的规划。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单元导语,明确本组学习的意义和要求,培养学生浏览的阅读能力,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促进他们重局部轻整体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主要学习策略

1、谈感受,激趣导入

2、浏览导语,明确任务

3、指导方法(单元导读卡)

4、引领方向,充分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感受,激趣导入

二、浏览导语,明确任务

过渡:

老师刚才说的这几句话,在课本页,请大家翻到课本页,默读导语的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

这段话的关键词是什么?

你能用关键词概括出本单元的主题吗?

1.出示单元导语第一段

⑴学生自读

⑵反馈,找到关键词了吗?

你能用关键词概括出这个单元的主题吗?

师板书:

感受自然

2.出示单元导语第二段,你读懂了什么?

如果概括一下就是——思想方法

生答,师板书:

1、运用抓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三、指导方法(单元导读卡)

1、读课题

请大家看一下本单元的目录,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

2、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本单元的三个学习目标快速浏览本单元的4篇课文,注意:

浏览和默读、预习不一样,不用圈生字,不用标自然段序号,要有速度,一目几行,整体上去捕捉信息就可以了。

注意:

不要漏掉每篇课文前面的导语提示、下面的注释、后面的资料袋,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又出自哪篇名著,作者是谁,找到有关的信息圈圈画画,试着填写单元学习导读卡中的前三栏。

单元学习导读卡

思想方法学习者:

课题

你了解到的信息

你还想了解的信息

作者

主要事物

主要内容

对主要事物悟出的道理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科利亚的木匣》

《陶罐和铁罐》

《想别人没想到的》

3、引导交流、评价。

4、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一篇大家一致认为比较感兴趣的课文,试着填写导读卡中的后三栏。

5、组织交流点评,提出修改意见。

(每课交流1——2个,简单互动,提示学生要从整体上去把握。

6、小结:

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对()比较感兴趣,很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在精读感悟部分,咱们再具体了解。

四、引领方向,充分准备

1、现在,咱们再来看一下后面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

拓展四》的交流平台,想一想:

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做哪些学前准备?

(分别出示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

拓展四》的交流平台的学习要求)

2、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浏览,我们对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学习的重点是——()看来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准备的工作还真不少!

为了学好本单元,希望每个同学课后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规划去好好准备。

六、布置作业和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一些相关的故事。

板书设计:

思想方法

1、运用抓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生字过关

二、课文朗读过关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精彩片段。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精彩片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生字过关

1、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认读,互相纠正,互相学习。

2、开火车朗读生字

3、指名认读,注意随时纠错。

4、交流易错的生字,让学生说出易错的原因,师板书,学生书空。

三、课文过关

1、集体交流每课的精彩片段

2、指名朗读精彩片段。

3、小组内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汇总课文朗读情况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按照预习要求预习课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检查预习

教学反思:

 

第二阶段精读感悟

第三课时21、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能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发表见解,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激发阅读寓言的情趣。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请看:

(学生观看故事动画。

)[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师:

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

亡羊补牢]

师:

刚刚大家看了有趣的动画,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叙述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师:

请翻开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后,在小组中交流难读、易错的字词。

(生汇报自己预习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也可以说说

自己课前掌握了什么词语。

2.整体感知

师:

同学们已经扫除了阅读的障碍,那么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读,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习惯]

3.语言训练:

师: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亡羊补牢》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

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师要注意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适机板书:

第一次  不补  第二次  修补]

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师:

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   ”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坊的表现。

2.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生: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重点解决①圈是多音字②窟窿读轻声③叼的最后一笔④“原来”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如果字音在汇报预习是解决了,这里就省略。

]

3.交流养羊人和街坊不同的表现。

师:

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

(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

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

师:

同位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生之间合作、师生之间合作)

4.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5.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抓住又……又……)[板书:

错]

6.教给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

师:

课文的1-4自然段都是写了养羊人丢羊这件事,用课题两个字概括:

“亡羊。

可见,我们解词,除了查字典以外,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7.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示:

对比句子,知道不该不的作用]

[从哪些词看出他后悔了?

抓:

赶快、结结实实]

[板书:

知错就改]

8.讨论:

现在补牢迟吗?

[抓:

再也;从此;从什么时候开始]

9.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板:

不迟]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三、运用学习《亡羊补牢》的方法学生自学《南辕北辙》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如:

某食品质量不过关,却通过精美包装去吸引顾客,耗费人力、物力也没能提高购买率。

4.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如:

考试抄袭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四五、课处延伸——引导大量阅读

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对寓言有过这样精粹的描述: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你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课下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明白为人做事的大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22、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

会写“挖、鞋”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

(1)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策略:

本课时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在老师组织下,引导学生自读,理清课文顺序。

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趣味入题

(出示5岁科利亚的人像)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师板书科利亚)

和他打个招呼吧!

师:

不够热情,再来一次!

师:

科利亚有个心爱的木匣,(师板书:

木匣)知道什么是木匣吗?

(木盒子)

师:

对,他们有共同的地方都是木头做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6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一)读文习字

师:

请小朋友们翻开课文,轻轻地自由地读一遍课文,要求边读边标好小节号,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几次,明白了吗?

开始吧!

(生读课文,师下去个别听并指正。

师:

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你觉得读了好几遍还觉得难读的?

(生说字词,老师相机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多读几次;难读的句子,放在文中多读几遍)

师:

好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准备好了吗?

出示小黑板:

带拼音的生字:

fǔjiējù

斧头台阶手锯木匣

dede

免得懂得仍然果然

难过小玩意儿随便

Liangliangshushu

量了重量数数

师:

谁来接受老师的考验?

(生读)

师:

现在要增加难度了,我擦掉拼音,还会吗?

师:

你来!

师:

你来,老师没时间每个人考过去,现在你来考考你的同桌吧!

大声读给同桌听,不会的大胆请同桌教教你!

开始吧!

师:

你的伙伴行吗?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齐读)

(二)分段习读

师:

老师真佩服你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词语学得这么好,不知道你们能否一样把课文也读得那么棒。

我要请几个小朋友来读读课文。

现在老师给你们点点时间,去找自己要展示的段落多读几次,过会你要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好吗?

开始!

师:

好了,第一自然段,谁来展示?

(分节读)

师:

等等,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听读的同学要做些什么呢?

师:

对,我们要用好自己的耳朵,要善于听读,听听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了!

(分节读课文)

(三)默读理意

师:

看来大家的功力还是蛮深厚的,文章也能读得这么好。

但是读书光表面读得顺溜还不行。

有句话说读书要先把书给读薄,再把书给读厚。

老师说得有点玄乎,没关系,现在我们就开始把这篇课文给读薄!

师:

我们先从课题开始吧,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这个题目先写了什么?

再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时候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还要边思考。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师:

说得挺棒,能否再薄一点?

再薄一点!

(师板书:

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

师:

我就说我们孩子会读书吧?

现在我们要开始一点一点把文章读厚。

孩子们,围绕这三个小标题,你可以可以提哪些问题?

(谁埋、挖木匣?

在什么时候埋、挖木匣?

怎样埋、挖木匣?

为什么要埋、挖木匣?

三、感悟课文内容

(一)

1、孩子们,这个木匣是科里亚最心爱的东西了,当可怕的战争快要打过来的时候,科利亚怎么安放自己心爱的木匣呢?

默读1-3自然段,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注意默读要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嘴唇,边读边思考。

2、谁找到了句子?

有补充的吗?

老师把你们的答案整理了一下,看投影!

3、哎呀,老师怎么忘了整理这几个词了,谁来帮帮我?

这样就完整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现在你觉得科利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你是怎么知道的?

(聪明、细心)(师板书:

五岁埋十步)

对,我们读书要学会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性格。

3、老师很奇怪,他为什么那么珍爱他的木匣?

里面放了什么?

——其他小玩意儿?

猜猜看,可能还会有什么?

(洋娃娃、遥控飞机等)

(二)怪不得那么小心埋放他的木匣呢!

四年之后,科利亚又见到了他的小伙伴,又回到了老地方,同样又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了,怎么挖?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1、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

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师范读。

仍然是什么意思?

此时此刻,他想起了他心爱的小手锯。

他还想起了他心爱的——(小斧头、玩具车——)强调话说完整。

2、此时他的心情怎样?

(着急)你能来读读吗?

3、你不是科利亚的朋友,你一点儿也不着急。

谁是科利亚的朋友?

你真是他的好朋友,瞧你替他心急的样子。

谁再来读读?

4、孩子们,老师听这位同学这么读:

挖呀——挖呀

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读吗?

(挖了很长时间;挖得很辛苦;挖得很慢—慢是因为挖得很仔细呀!

5、谁再来读?

6、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三)我不禁想问问我们班的科利亚:

你的算术不管用了吗?

法西斯把木匣挖走了吗?

难道你挖得方向有错?

到文中找找原因吧。

1、科利亚,你找到原因了吗?

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人长大了,步子也长大了,就不应该是十步了)

2、出示句子“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

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

”齐读

师说:

孩子们,战争开始时,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几步?

四年后,科利亚同样走了10步,能挖到木匣吗?

而步子大了一倍的科利亚,只要走几步,就能挖到木匣?

板书:

九岁挖五步

3、咱们班的科利亚真会想,这么想到底对不对呀?

从哪里知道?

出示句子“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齐读。

(1)在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我们,哪个词?

(果然)

(2)科利亚,当你终于挖到木匣,你是什么心情呢?

(3)瞧男生多兴奋啊,你们来读读,女生也来体会一下激动的心情吧!

(四)科利亚不仅找到了木匣,而且还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1、“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的意思是?

2、聪明的孩子,你能不能把这段话读成一句话呢?

试试吧。

有点难吧?

老师来帮帮你,出示填空:

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a.文中的哪些地方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

(时间:

过去了四年人:

长大了事情:

战争结束了)

恩,这些事告诉我们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b.孩子们,我们的周围又在发生什么变化?

人:

有个孩子,买了件棉袄,现在不能穿了,为什么?

人也会渐渐老去。

自然界的变化

事情:

以前,车子非常少,现在车子在马路上川流不息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这么多事物告诉我们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别看老师那么高,以前也和你们一般大。

因为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三、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师:

孩子们,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起着变化,我们还要用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行吗?

师: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个人,

出示课题《刻舟求剑》

师:

我们看看这个故事与我们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有什么联系?

1、播放动画

2、看完后,联系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说说自己的感想。

3、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都会有很多收获,我希望大家走出教室,也来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一下周围的变化。

请同学们回家再多读几遍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五岁埋十步

挖木匣九岁挖五步

受启发一切都在变化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23、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抓住课文中的对话部分,引导学生感悟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小组合作表演文章内

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策略:

本篇课文是童话故事,故事性强,学生很感兴趣,因此课堂上以设置悬念的形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让学生读课文,自己去发现描写铁罐和陶罐神态、动作的词语,并读准这些词语的音。

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设置悬念

1、同学们,老师带来两位朋友(出示陶罐和铁罐实物),看到它们你想说点什么?

你能谈一下它们的异同吗?

学生交流。

2、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两位朋友,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

你想知道在很久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要求:

(1)给每个自然段标出段落序号。

(1)把课文读通读顺。

(2)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3)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由读课文时,师巡视,把生找到的词语板书(奚落、傲慢、轻蔑、恼怒、谦虚、争辩、懦弱、相提并论)。

2、请生看板书,齐读词语,师纠正错误读音,对于难读词语师范读,生跟读。

3、生字词语都认识了,那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学生再读课文,故事中的2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2—9自然段,用“——”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

用“~~”划出陶罐回答的话。

2、同桌分别挑选一个角色,自由练习该怎么读。

同桌对读时,讨论理解“傲慢、轻蔑、恼怒、争辩、相提并论”等词的意思,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铁罐和陶罐的话。

体会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态度。

  3、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评价、指导。

  4、读了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你体会到铁罐和陶罐的态度怎样?

5、读重点句,整体感知

刚才大家从铁罐和陶罐的话语中读懂并体会了铁罐的骄傲和陶罐的谦虚。

为什么铁罐一次比一次傲慢?

五、学习10—17自然段。

1、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点红“流逝”,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时间在流逝”。

2、许多年过去以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同桌交流。

填写陶罐、铁罐对比表格。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也不见了。

4、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三、总结全文,谈感受

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呢?

为什么?

四、拓展思维,在说话中受到思想教育

  1、学了这篇文章,说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实际中,有铁罐和陶罐这种人吗?

请举例说说。

  2、你想给铁罐、陶罐或者说像铁罐、陶罐这种人说点什么吗?

说的时候尽量用上从课文中学到的词。

  3、你能全面评价自己,说说自己的优缺点吗?

五、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24、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学生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2、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参照课文前的提示语,明确学习要求后自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

画师让三个徒弟(),看谁()。

大徒弟(),二徒弟(),小徒弟(),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提示自由发言,师指导,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精读课文,重点研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

找出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

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指名回答)

出示:

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3、读一读这句话,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分别画了什么?

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4、学生根据问题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划出来。

 

(1)、大徒弟画了什么?

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指读;(板书:

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

从哪个词看出多?

(板书:

板书:

许许多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

读一读画的内容 (齐读)        

小徒弟画得多吗?

从哪里看出不多?

(板书:

两只、一只、另一只)

5、对比探究,感受三个徒弟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6、 师:

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

(小组讨论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的呢?

请你运用这些关联词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指名)

出示:

“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齐读)

  ⑴理解“若隐若现”

   出示:

“若”的意思A、要是 B、你 C、好像应选择哪一种?

连起来说意思。

⑵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

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

”他们“悟”到了什么?

用“原来——”说话

9小结:

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骆驼多却是有限的,小徒弟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他画得最好。

 

四、课外延伸

像这样的故事其实有很多,下面老师就为你们讲几个小故事。

1、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

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

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

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

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受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