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9052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docx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

【篇一: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完全解析之作文专题】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作文专题

(全国新课标卷)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

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

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

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大纲卷)

七、(60分)(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

元地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

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

“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

在你手里,你怎么做?

”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

这个材料作文一个是信息含量大,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你替一个彩民垫资中了

500万大奖,怎么处理,各种形式,直击人心,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的社会里,500万摆在你面前,面对这样的考验,人性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让一个高中生,就这样的一个一些尖锐的问题,坦诚你个人见解,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坦诚己见。

把做人和作文很好的结合起来。

在审题时,可以抓住第一则材料的事件,紧扣“诚信”的话题来写,同时也可以由此引

申,写道德、人性等话题。

第二则材料是一个网上调查,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正义的力量所占比例还是偏少,这就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国人素质还待提高,所以考生也可以列举现实生活中不道德、不讲人性的事件进行阐释,如毒奶粉、毒食物、假论文等事件都可作为素材,从而进行正反比较,进一步倡导人性的提高。

(北京卷)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门一起议论。

生甲:

太好了,中国对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

话。

生乙:

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

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生丙:

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

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

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

?

老师:

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

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之外的部分,既是对材料的解读也是对考生的提示。

同时缩小材料范围,强化考察

着三种解读材料的方向和态度。

学生甲在肯定自身实力的同时,似乎也有些理智的过了头,只注重一国输赢的

观点难免显得不够宏观和长远。

学生乙在发扬风格的同时,似乎又过于感性,荣誉不是随便可以拿来施舍的,

并且错误的理解了分享的含义。

学生丙的观点看似是站在乙的对立面上,尽管理性却又与甲不完全一样。

确定了方向与立意,其他的就好办了。

既可以写逻辑严密,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亦可以写以我笔写我心,源自生活的散文。

具体的材料与语言只要符合以上立意,

越发挥个人特点越好?

?

(天津卷)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为(60分)

古人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实现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

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题思路】今年的高考作文延续了近年的命题样式和主题方向,属于给材料自命题作文,主题为思考如何看清自我、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问题,适合写作议论文。

材料中的几面镜子是用来观察自我或外物的,每面镜子的功能各不相同:

哈哈镜看到了扭曲变形局部夸张的自我;反光镜则看到相对真实的自我和环境;望远镜能看清远方的世界和人生道路;近视镜却能使原本看不清的事物被变清;显微镜更是把原本细微如发的事物看得巨大无朋。

单用哪一种镜子都能达到特定的效果,但是却都看得不完整。

所以,要看清自我、世界和人生,就要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从不同的角度(途径)去观察和分析。

本文题目要求选用两种以上的镜子展开论述,也正是要学会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自我和人生,而绝非静止孤立地看待事物。

还可以借此展开关于“目的(动机)——方法(途径)——结果(效果)”辩证关系的分析讨论。

(重庆卷)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材料一:

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深深地感动了学生。

学生说“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2009年9月,香港大学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材料二:

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13年残体支撑,在大山深处点燃知识的火把,着凉了小村里一代代渴求的眼睛。

他在22年检延展自己的爱心,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在春天发芽。

他因“师魂灿烂”而被评为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选题角度,明确立意;

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

总体来说“情有独钟”这个话题可写性比较强,但是想拿高分也不那么容易。

今年的作文题目体现了如下特点:

第一:

生活气息浓厚,要求考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强。

材料一中香港大学的校工袁苏妹虽然没上过大学,但44年如一日,为学生做饭扫地这一平凡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学生跟周围的人。

材料二是重庆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在33年间为学生的辛勤付出。

校工袁苏妹和乡村教师赵世术,他们无疑都是普通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的因为坚守而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考生只要善于观察生活,会发现可写可感的人特别多,比如我们身边的老师,街边的报摊主人等等;当然也可以写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

而且我们还可以写物,写自己对什么事物的情有独钟。

第二:

灵活性非常强,要求考生会灵活运用文体知识。

“自选体裁,诗歌除外”,自拟标题,没有文体的限制。

考生可以写成一篇议论文。

可围绕材料来写人物,对其人物进行深入挖掘,或者以材料中的人物来思考当代人的精神追求。

考生也可以写成一篇记叙文,联系身边的人物来进行写作。

考生还可以写成一篇散文,根据材料中的人物精神跟特点,联想到某些事物的特征。

所以只要考生能熟悉各种文体知识,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难度是不大的。

第三:

培养创新精神,让考生知道人生价值的多元性。

当今是一个热衷于追逐成功的时代,很多考生都把成功等同于名校、名企、名车和豪宅等等。

他们的价值追求被单一化了。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人物事迹让考生深层次的去反思自己跟他人的关系,自己跟社会的关系,从而重塑真正的崇高价值,懂得去坚守内心的真实跟理性。

让考生明白奉献可以成就内心的强大,坚持可以完成心灵的夙愿。

(山东卷)

七、(60分)

23.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解读:

化大为小,采药添词构篇法。

写记叙文,可写,这世界需要你,某某。

写议论文,可以写,这世界需要你诚信(良知、坦诚、礼节、宽容)等。

(广东卷)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作文解析】

一、审题:

提示语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大千世界”告诉考生思维要放得开,写作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指考生要选准一个切入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提示考生什么叫“原点”,弱化了考生审题的难度;“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指明了考生可以选择的文体,或是记叙文,或是议论文。

“原点”究竟是什么?

它的的本意是指出发的地方,提示语里的“原点”,都是其比喻义。

那么,文题“回到原点”这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亦即回到初始的状态。

也就是说,这个“原点”代表或者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东西,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即是典型一例,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要“回到原点”的原因。

当然,“原点”也代表了一种蒙昧、启蒙和混沌。

禅界有言: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原点,经历沧桑岁月,历览世事变幻,回归本真,再次回到原点。

新加坡有部电视剧就叫《原点》,故事叙述3名好友自小就许下同一个愿望,但因长大后的3人有了不同的际遇,从此分道扬镳,好友变成了仇敌、情侣也两地分离。

这是不能回到原点的悲剧。

因此,这个原点考生很容易联想到一切的真善美、纯自然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等等,那么,与此相关的主题就范围更广了。

二、立意:

解决了“回到原点”的“原点”问题,下一步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回到原点”。

很显然,提示语的提示就是应该回到源头,这个“原点”应该是美好的。

因此立意当

在这个主旨范围之内,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没有污染的河源是纯净的,没有出发的起点是充满希望的,没有道德堕落的社会是和谐的,没有冲突的家庭是幸福的,这就是“原点”的内涵。

因此,文章立意的角度很多,人性回归本真,道德回归真善美,生命、成长、青春、奋斗、环境、心灵、诚信、公德等等,都是文章立意的重点。

最佳的立意在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及选取的一个角度:

一个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段友情的回归、一段成长道路的自我反思。

这些都是考生最熟悉的生活,可以信手拈来。

三、构思:

本题构思的难度在于作文提示语与文题的距离,提示语只简单地提示原点,而文题却多了“回到”,因此,构思全文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回到原点”。

也就是说,不论是记叙文还是散文、议论文,都要有这样一个过程:

美好的原点——破坏、矛盾冲突——回到原点。

例如:

纯净的环境——发展破坏——治理、恢复环境;幸福家庭——矛盾冲突——回归幸福;纯洁的友情——伤害——恢复友情。

四、文体选择:

写作要求里的“生活体验与认识”告诉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议论文。

根据立意的要求,估计记叙文比例会比往年有增加,亲情、友情将是考生选择最多的题材。

考生之中也有单亲家庭的,如果考生来自一个离异家庭,写作一段父母和合的故事,将是佳作。

特别是写考生自己游走在父母之间,积极撮合,将是最大的亮点。

记叙文要求考生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这是成功的要素。

议论文的写作依然是考生的第一选择。

哲理思辨是衡量作文的第一标准,考生如果能够针对“原点”进行辩证的分析,在行文安排上层层深入,即为上等佳作。

例如:

正反对比论证,“回到原点”的美好与不能“回到原点”的悲剧两相对照,哲理意味就会浓厚一些。

五、素材应用:

“回到原点”的提示语“大千世界”就告诉考生,可以选择的素材比比皆是,但是广东高考作文讲究素材的鲜活,虽然可以写历史人文,但在运用上要慎之又慎,更多地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世界的战争与和平,历史朝代的变迁,都是可以运用的。

现实生活的素材更多,从假冒伪劣到品牌效应,从坑蒙拐骗偷到诚信社会,从史玉柱到3q之争,都可以作为素材;反面的事例可以选择“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件”“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醉驾”等等。

选择这些鲜活素材,在于行文之中的哲理思索,正面的例子要阐释迷失的经历之后的“回到原点”,反面的素材阐释没有“回到原点”的危害。

名言可以引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看山是山,看水是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另,可参本博客文章: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导写与例文》

(江苏卷)

七、作文(70分)

【篇二:

2011年辽宁省高考作文分析及优秀范文】

2011年辽宁省高考作文分析及优秀范文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

“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

”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

“闻到了!

”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

哲学家问:

“你们怎么啦?

”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

“什么味也没闻到。

”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

“这是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讷讷地说:

“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一、开端——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并在“刚从果园里摘来”的诱导下问:

“你们闻到苹果的香味了吗?

学生甲,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

“闻到了!

”;

二、发展——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

学生乙等,说闻到了;

学生丙等,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

三、高潮——哲学家问三位默不作声的学生:

“你们怎么啦?

学生丁,上前又闻了闻,说:

“什么味也没闻到。

学生戊,上去摸了摸,说:

“这是什么苹果?

学生己,讷讷地说:

“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四、结局——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立意角度:

1.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入手。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求事物的真相,莫被现象迷惑,莫被假象欺骗,不人云亦云。

2.从批评盲从、从众、轻信的角度入手。

不盲从,不轻信。

遇事要动脑筋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敢于质疑,不迷信,爱真理,对盲从、从众的心理进行分析和批评。

3.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入手。

不唯上,只唯实,不跟风,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等。

4.从人性的复杂性角度入手。

批判无原则的立场、溜须、讨好、拍马屁,对圆滑、油滑的再认识,做人要诚实,讲实话,讲真话等。

5.从思维习惯角度入手。

批判经验主义的危害和对经验的辩证分析等。

6.从对权威的认识分析角度入手。

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怀疑权威,对权威也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权威。

存在问题:

1.“套话作文”。

历年高考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滥用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堆砌

诗句,今年高考也不例外。

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变成一种写作模式、一种写作习惯,动辄就用名人名言、名例名事狂轰滥炸,形成一种新的“八股文”。

2.不能联系实际。

今年辽宁高考作文试题之所以出得好,主要就是它可以让考生充分联系社会现实,联系考生的实际,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考生就是不联系实际和自我写作,让人看了非常着急。

样卷一:

如何不从众?

(大矣,从众之害)

辽宁考生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得出的结论都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事实上这个蜡做的苹果不可能有香味。

而他们这么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怎么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心理。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从众心理是有危害的。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从众心理呢?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具有社会属性,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当一个人的观点得不到别人认可时,会在心理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赫挫败感。

而跟随大众的意见时,即使错误,内心也会有依靠,毕竟大多数人跟自己遭遇一样,自己独立承担责任的风险小,内心的不安也会大大降低。

另一个原因是当今社会人们被五花八门的信息淹没,已经缺少耐心和信心去辨别事情的真伪,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下降,与其苦苦思考得出一个不知正确与否的答案,不如跟随别人省时省力,这种不自信也加强了人们的从众心理。

人们的从众心理可以理解,但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当人们的从众心理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思考,同样的方式去行动。

.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生活模式趋同,缺少创新精神,社会将无法发展。

为了避免事态额进一步发展,我认为社会、学校、、个人应共同努力,扭转乾坤。

首先,社会各界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工具宣传从众心里的危害性。

在宣传中注意案例的选取要贴近人们的生活,分析要深刻。

使人们联想到自己。

让没有从众的人增加信心,让从众的人感到后怕,引以为戒。

政府实行奖励机制,鼓励人们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对通过不走寻常路达到成功的传奇人物给予嘉奖,激发更多人开发潜能、开动脑筋,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其次从学校看,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质疑精神。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培养的。

因此一个人如果从学生时代就培养不盲从的好习惯,那么今后他的从众心理倾向也要小得多。

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这才是学生今后幸福的保障。

最后从个人来看,要积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对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经过自己的理性判断得出的结论总比别人的灌输更有把握,遇事善于动脑筋。

虽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片面之辞,但它从侧面批判了从众心理,从这一点上说事有道理的。

材料中学生关于蜡苹果的判断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知识生活中一个小小插曲,但它影射出来的是社会方方面面的从众心理,如果我们还没有警觉这种行为的可怕性,还不有所行动的话,那么迟早有一天我们不再是自己。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围绕“从众心理”,分别从“什么是从众心理”“为什么会产生从众心理”“危害有哪些”和“怎样克服从众心理”展开论述。

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对“从众心理”产生原因的分析,可谓见解深刻,分析透辟。

两个原因的归结,足见这位考生对材料冷峻的分析和思考。

结构紧凑,凸显逻辑。

不足之处在于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和克服从众心理的方法、措施间没能一一对应,使解决问题部分缺少针对性。

得分亮点:

意义深刻,逻辑性强。

总分57分

样卷二

体验出真假

辽宁考生

面对哲学家手中的蜡苹果,学生们需要通过体验才能辨别真假。

生活需要体验,因体验而知生活的真“假”。

真理的诞生需要体验,因体验而知其中的真与假。

生活因我们亲身体验而获得新的感知。

刘勰《文心雕龙》言: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生活本是一张毫无色彩的白纸,体验就是一支画笔,在这张画纸上描绘着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我们的阅历不在于年岁的多少,而在于我们有多少生活的体验。

完美的人生只有体验过辛酸、欢喜、苦涩、无奈,才能真正知晓人生的意义所在,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所在。

有人说,生活似酒,那么体验就是尽情畅饮;潇洒不羁,激情澎湃。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这是李太白如酒般耿直刚烈、俊朗飘逸的性情体验出的人生格言,哪怕宦海沉浮,仕途艰险。

虽然他也曾小心地驾驶着梦想的船帆,可依旧未能躲过奸人谗言。

不过,正是因为体验了怀才不遇,体验了生不逢时,他才成就了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仙之谓。

又有人说,生活似茶,体验就是精心品味,怡然自得,旷远幽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用如茶般与世无争的高远品格体验出的人生境界。

哪怕穷困潦倒,悲苦拮据,他始终孤独而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

一处农舍,一袭蓑衣,便是他后半生全部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正是体验过官场黑暗,体验过奸诈诡谲,他才“归去来兮”,成就了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士大夫的千古情怀。

还有人说,生活似水,体验就是努力感知,清新无奇,至纯至净。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易安用如水般的女子柔情苦苦相思,用心体验出的人生况味。

哪怕惆怅满腹,愁绪遍结,它依然用水样的目光整理着那雨后的满地黄花,守着窗儿,独上兰舟,也是这位月光般的少妇体验到的清澈剔透的情感心路。

正是因为体验过惆怅忧伤,体验过哀叹迷惘,才成就了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婉约派领袖的迷人风姿。

正因为生活的宏富,似酒,似茶,又似水,所以人的体验潇洒而激情,精心而旷远,清新且至净。

我们需要体验,体验过各种滋味,才能发掘出我们人生最光亮的一页。

名师点评:

本文以标题和首段直接点明作者对材料的准确理解,用语简洁,表意直白。

建立“体验”和“辨别真假”的关系,突出材料中心内容。

虽说作者所用材料仍是古人古例,但

能紧扣中心,巧妙剪裁组合,旧例用新,不显俗套,反而读出新意。

运用“蟠尾文法”,首尾遥相呼应,即使主体内容,也以“似酒,似茶,又似水,所以人的体验潇洒而激情,精心而旷远,清新且至净”精要句子结束,概括十足,收束有力。

在看似平实的标题和开篇之后,显现着作者深厚的文学积淀。

无论是引用刘勰名句的恰切,还是对三位名家名句的抽取组合,足见作者加工的功力,而主体部分语言的凝练,则见其语言修养不俗。

不足之处在于,文章限于表层,没能走向深入,不够深刻。

得分亮点:

结构清晰,语言优美。

总分52分

样卷三:

哲学泰斗的一封遗书

辽宁考生

从前,有一位哲学家,年轻时雷厉风行,善于辩论,那个时候的学界有许多大师都败于的唇枪舌剑之下,就这样,他很快得到学界认可,成为了真正的哲学泰斗。

哲学泰斗站在学界的巅峰已经30于载,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做了个实验。

他拿着一个蜡苹果告诉他的学生们,这是一个刚从果园里摘下的苹果,让他们闻闻味道。

听了哲学泰斗的活,很多同学看了看就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更有人闻了之后还说闻到了香味。

只有极少数学生说没有香味,或说自己生病了闻不出味道。

看到学生们的表现,哲学泰斗浑身渗出了冷汗。

就是那次实验之后,年迈的哲学家性情大变,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个站在学术巅峰肆意放言的的辩论家,他开始沉默了。

作为学界的泰斗,他总是被邀请到一些学术会上作为座上宾,但是他经常做的事情就只是听,时不时摸摸胡子笑笑,无论主持人如何引导,无论听众的呼声有多高,他都沉默着,慈祥地笑笑。

当然,很多学术界的新人都希望得到哲学泰斗的点拔。

让人失望的是,无论他们的作品是好是坏,哲学泰斗都是阅过后摸摸胡子笑笑,一言不发。

人们都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