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973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docx

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

....

.

.

.

语文高考:

回顾与展望

2006年高考尘埃落定,回顾全国17套试题,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考试内容:

1.考查内容力求体现地方色彩,这是分省自主命题以后出现的一个现象。

如北京卷的第24题写一段话,为北京办好奥运进言献策。

作文题《北京的符号》。

福建卷为连战省亲写欢迎词,江苏卷的南京导游词,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

天津卷的作文题,据说也与当地领导意图有关。

2.社科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考查的取材更加注重时代感、文化含量和人文内涵,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和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卷阅读

(一)所选的材料是一篇介绍天坛的记叙性散文。

需要指出的是,按《考试大纲》的规定,现代文

(一)的选文范围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本题却选了一篇散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选的也是散文。

也就是说,北京卷的两篇现代文阅读都是文学作品,没有实用类文章的阅读。

这种取材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3.文言文考查形式与取材的多样化。

考查形式除传统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补出省略的文字、信息筛选、断句、翻译、对原文文意的理解和分析、对写作特点的理解、对思想内容的评价等,也有古今异义、简答文意。

取材已不再局限于二十四史,三分之一以上的试卷开始以古代书序、单篇散文、先秦典籍等作为考查文本。

4.语言语用题考查形式在继续保持多样性的基础上,更富实用性,更加生活化,不少题目综合性增强,情境设置真实。

四川卷语音题考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形声字,选择了四川人说普通话容易读错的字音,对进一步推广普通话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5.作文命题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从命题意图上看,或激励考生探讨和感悟自然、社会、人生,认识生活;或引导考生重视读书,积极上进;或启发考生关心他人,与人和谐相处;或激发考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生活环境。

从内容上看,有的题目主题的可选择性、多向性进一步增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有的题目虽有限制,但考生把握起来并不困难,有话可说;但有的题目过难(如福建卷),或用语陌生(天津卷),造成考生理解题意困难,不易打开思路。

从题型上看,话题作文居多,标题作文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几套试卷尝试命制材料范围作文。

这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沿用话题作文的命题思路,但不给话题,强调在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内,自主确定立意、文体和标题。

6.注意与课内相关内容的勾连。

上海卷现代文阅读

(二),第6题要求写出课本涉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浙江卷的作文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试题材料中孔子、康德、歌德的话取材于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文《人是什么》。

福建卷作文“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取材于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课文《等待戈多》。

试卷体例和结构:

1.除上海、福建外,一般都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卷合成的形式,各卷中的板块安排也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近年高考试卷的板块安排基本一致,结构上的认同感较强。

2.设题数量在21~25道题之间。

3.选择题的分值大多在30分~40分之间,少的仅15分(上海),多的高达46分(浙江、天津),反映出语文界对选择题的功能、作用存在不同认识。

17套试卷中,绝大多数试题是科学规范的,考查方式也合理有效。

试卷提供的阅读材料和写作材料大多能体现考查能力的要求,能启发考生思考。

总体上看,试题的学科特点比较明显,能力考查覆盖合理,设题较重视能力因素、思想方法、价值取向,体现了较强的基础性、人文性和时代性,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导向是积极的。

以上特点和变化,反映了命题人员对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工作的积极探索。

尽管很多问题还有待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才能逐步明确、逐步解决,但命题人员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北京卷

北京卷今年有两个变化,一是难度大幅度降低,区分度较去年好。

二是一改几年来两个字的标题式作文题,代之以“北京的符号”这样一个偏正短语的题目。

题目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品位、有内涵,写作空间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通过加注、分段的方式,解释了一部分阅读难点,降低了阅读难度,较为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从内容上看,主要反映晏子谏劝齐景公体恤百姓,思想是积极的。

根据阅读材料,本试卷设计了五道客观题,分别考查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补出省略的文字、信息筛选以及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又选取《资治通鉴••••••••周纪五》中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断句。

试卷与前两年一样,未对文言文翻译进行考查。

总体上看,试题较为平实,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也能考查出考生的水平。

但有两点可以商榷。

一是第6题B项“徒”字的释义当为副词性的“徒步”,释为动词性的“步行”不确;C项“逮”字释为“追上”也可避免“赶上”含有的“遇到”的歧义。

二是第10题A项所拟题面与原文联系较为松散,不读原文也可判知此项是正确的;B项为当选项,所拟题面并非根本性的不确,只是过甚其辞而已。

诗歌鉴赏以陶渊明的《移居》(其二)作材料,要求考生进行鉴赏,选材较合适。

所设两小题,着重考查的都是对诗的理解,立意也可以。

第一小题D项中将“兹”理解成“这种生活”,其实这个“兹”理解为“这里”更为恰当,与上一句联起来,意思就是“这种与邻居交往之乐岂不是比什么都美吗?

不要匆匆地离开这里了”。

写作“北京的符号”是一道标题作文,很有“京味儿”,是今年全国高考作文中最具地域色彩的。

什么是“北京的符号”?

试题材料和提示语首先对城市的符号给予必要的解释,又列举了许多例子,有建筑、民俗、文化、商业、科技,兼顾了新和旧、物质与非物质。

有了这些引导,生活在北京的考生就会被激活思维,拓展联想,感到有话可说。

北京的符号包含以往和现时,涉及的范围广,开放性强。

更重要的是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己生存环境的文化特征、文化成就,这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这道试题可议论,可记叙,可描写,可说明,可抒情,可写多种文体,也可激励考生写出有文化含量有深度的作文,区分度较好,难度适中。

天津卷

题量大,字数多,大概是天津卷最大的特点了,全卷字数达到7560字,比2005年增加了近千字,沿续了2005年三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天津卷“语知”考4道题,语音题考了12个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容量过大。

第3题把古诗句选用与词语选用混编,第4题把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混编,有些偏难。

命题使用的语言材料有明显的天津地域色彩。

第六大题共3道小题,题目设计试图体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答题量与赋分值比较合理,立足鼓励学生有创见地答题。

第22题题干要求不明确。

若根据答案,“自强不息”“苟且偷安”“流水不腐”这三个成语,有的只适合于约旦河,有的只适合于盐海,但题干却可以理解为所写出的成语应“适于”约旦河、盐海的共性,因此颇为费解。

现代文阅读阅读

(一)有两段,共6题,18分,在今年全国17套语文试卷中赋分最高,显示出设计者对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足够重视。

从内容上看,第一段是教育社会学方面的文字,第二段是海洋生物学方面的文字,分别考查了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对文意的理解,对全文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所考查的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之内,设题也比较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

阅读

(二)文本《造心》是一篇既启人心智又富于美感力量的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灵动的文笔,动人的情采,诗化的语言,把“造心”的必要与重要、方法与途径、情感与态度等抽象事理讲得生动形象,考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第18题考查重要信息的归纳,题干明晰,答案简洁准确。

第19题题干指向不明确,与参考答案不匹配。

第20题考查两个重点句子的异同比较,设题角度好,有思维力度。

第21题B、C两个错项,错误典型,干扰有效。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后汉书•邓恂列传》,通过删节的方式,排除了一些较难理解的词句与内容,大致可以适合高中毕业生的阅读水平。

从内容上看,反映了邓恂在处事时的机智谋略以及顾全大局,情节具有可读性。

根据阅读材料,本试卷设计了四道客观题与一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常用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文言文翻译。

试题平实,无超纲现象,如文言虚词均在《考试大纲》所列范围之内,科学性上也未发现有什么不当之处。

可以商榷之处有两点。

一是第14题B项说到“国家利益”,似不准确,文中反映的斗争系刘氏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与战国时秦赵矛盾不同,称国家利益不妥。

二是第15题第

(2)小题的答案“户口殷实”,似以译为“百姓富足”为好,“殷实”通常说明经济财富;第14题C、D两项顺序当与原文所述一致;正文中的两个“颍”字错为“颖”未能校出。

诗歌鉴赏以唐张籍《凉洲词》(其一)作材料,要求考生进行赏析,选材较合适。

所设题目的立意也是可以的。

但是,第一小题问:

“‘无数铃声过沙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参考答案说: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这里,题干的表述方式似乎还可推敲一下,因为这句诗的巧妙在于它是通过听觉的“铃声”使人感到视觉的“驼队”,这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感”,而现在的设问却未能突出这一艺术特色。

又,第二小题的题干很明确,但参考答案似太过于空泛,可能会使阅卷人难以把握。

写作“愿景”是标题作文。

愿景就是所向往的前景,试题引导考生思考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抒发对人生对社会的愿望,描绘对人生对社会的愿景。

这个范围已经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愿景”适用范围也很广,可用于政治、企业的,也可用于个人。

“愿景”也适合多种文体,难度适中。

但是,“愿景”在大陆是个新词,有的考生还有陌生感,仅仅看到试题上的解释,对于这个词的词性、词义、适用范围,可能还把握不太准确,这会不会影响到写作水平的发挥呢?

上海卷

2006年上海高考语文卷从整体上看与去年保持一致。

在考查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考生的精神世界。

试卷切合上海地区考生实际,难易适度,风格平实,稳中求新。

现代文阅读阅读

(一)共5题,其中非选择题4题,选择题1题,赋分16分,是17套试卷中赋分较多的一套。

所选材料是论述城市色彩的一篇文章,选文的难度、长短适中。

设题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科学、规范,题目的立意、设问的角度及方式科学,参考答案准确。

阅读

(二)的文本思想内容厚重,语言精炼平实,冰心也为同学熟知,阅读理解没有障碍,阅读文本的选择比较理想。

第6题要求写出课本涉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课内外知识相钩连,导向好。

第12题题干表述欠准确,题干要求与参考答案不相匹配。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由两段语料组成,一段是记言兼发议论,另一段是记事兼发议论。

从字面上看,文段中较少难于理解的字词与内容,所记言论与事件也较为明晰,较为适合考生阅读。

从内容上看,一是说白居易未跻大位的缘由,一是记陈君喜爱半野园以及作者对半野园画的题记,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第一段材料后设计了两道客观题,考查了文言实词与古今异义现象,又设计了三道主观题,考查了文言文翻译以及简答文意题,考查内容大致符合考生的实际水平。

可以商榷之处有两点。

一是第18题A项中的“宾客”,是太子宾客的省称,属于古代职官名,以此考查学生,过难。

二是第20题要求从刘、李对话看出双方意图,由于刘的问话过短,意图不明,若将题干改为从全文看,要求稍合理些。

此题考生若答成刘向李推荐白的诗文,而李不满意不愿看,也无从扣分。

此外,第17题第2小题的“跻”释为“晋升”不如释为“登上”,第19题第2小题的“披”译为“读过”不如译为“翻阅”,后者均较前者准确。

第二段材料也设计了五道题,主要用选择、简答的方式考查了对文意、写作特点的理解以及对思想内容的评价,总体也较平稳而能突出要点。

第24题答案与原文文意稍有差距,原文讲到陈相国的两个方面,答案则全面肯定陈相国,只讲了一面。

第26题答案及评分标准规定,若不提及“得志”之“志”的历史局限性则扣分,略显生硬。

诗歌鉴赏以元张可久“【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为材料,选材适当。

所设的三道题,有考文学常识的,又有考赏析评价的,这也符合上海的实际情况。

第15题的四个选项中,B项对作品的赏析是很恰当的,C项是不恰当的,这些都没问题,但D项似乎不能说不恰当,我们从第16题的答案可知“倦”字为“后文的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D项“描摹了……舒适生活”为何就成为不恰当了呢?

这个干扰项似乎欠妥。

又,“【黄钟】人月圆”为北曲,其字句格律与词牌“人月圆”同,系双调,48字,上下片各两平韵,故当在“楚庙寒鸦”后空两格,分为上下两片为好。

写作“我想握住你的手”是一道标题作文,很活,很有感情色彩。

试题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内涵丰富,开放性大。

因为“你”是谁,是由考生自由选择的,“你”的角色自然多种多样,可以是亲人,可以是名家,可以是某种特定的人物,也可以是拟人化的某种文化形式、某种思想品德等。

由于题目用“我”第一人称,就有了比较强的引导考生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的成分。

“我”字加上“想”字,也特别富有感情色彩,特别容易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为什么要握住你的手,背后肯定是有一番感情要倾诉。

题目便于激发考生的感情,有利于写抒情文章,但是也可以写记叙文和议论文。

重庆卷

重庆卷的出题遵循了《考试大纲》,今年试题减少了选择题。

试题难度适中,多数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第六大题共4道小题。

试题总体上比较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比较明确,答题量与赋分值比较合理。

其中第22、23题的设计体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评分标准立足鼓励学生有创见地答题。

第23题有新意,让考生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用“幽默”“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往还比较少见。

现代文阅读阅读

(一)试题所选材料是一段文化学的文章,难易、长短适中。

所考查的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之内。

设题也较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注重对考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

各选项的结构、长度稍嫌参差,容易给考生以暗示。

阅读

(二)文本《说村落》是一篇文化随笔,文章对村落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但内容并不艰深,适于考生阅读。

似可商榷的是,第15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后似宜补充“作为精神存在的一面”更为全面准确。

第18题第二问“有什么好处”的参考答案“深化主题”四字有失笼统,与赋分也不相匹配。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元史•张养浩传》,通过节选的方式,选取了一些有趣的情节,排除了一些阅读难点,使整个材料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阅读水平。

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了张养浩品行端方、敢于直言的特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根据阅读材料,本试卷设计了四道客观题与一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言文翻译。

从试题的设置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文言实词的考查均以常见者为主,文言虚词也在《考试大纲》所列范围之内。

可商榷之处有两点。

一是有些试题难度过低,如文言实词的“拜”字、文言虚词的“则”字,释义与用以比较的句子无干扰度;第13题B项的错误也太简单直接。

二是有的试题答案尚不够确切,如第10题由于信息点“行义”、“直言”过于宽泛,虽所当选项无问题,但A项也可称不误;第12题第

(1)小题中“盗”字当译为小偷,指强盗不确;第11题C项说“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也于原文无据。

此外,第11题B项中提到的元宵节,原文中作“元夕”,虽然B项为不准确的一项,但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传统节日的异称,似乎过难。

诗歌鉴赏以张维屏《新雷》及龚自珍《己亥杂诗》两首清诗为材料,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鉴赏,所设题目的立意也是可以的。

但第

(1)小题中的第一问“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

”参考答案说:

“‘觉春生’、‘安排著’、‘只待’”,似可商榷。

本诗的一二两句紧紧相连,互相照应,所以“觉春生”完全可看作是造物“有情”的体现,“千红万紫”似也可算,但“只待”似乎就不能视为“有情”的体现,因它只是“千红万紫”的百花对“春雷”的一种期待。

又,第

(2)小题的参考答案也有可商之处,龚诗末句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落红不怕牺牲、不随波逐流、甘作泥滓、造福人类的无私精神,不仅仅是“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写作“车站一瞥”和“走与停”一小一大两个作文题。

小作文要求对车站进行场景描写,而大作文的话题“走与停”加上提示语,则带有明显的思辨色彩,二者在写作能力要求上基本互补,可以较全面检测考生的作文能力。

小作文“车站一瞥”贴近生活,学生会有一定的直观体验,只要能选取具体而有代表性的场景,写作难度不大。

但也有人反映,山区乡村考生见到的车站比城市学生少多了,感性的素材太少。

大作文“走与停”的提示语将具象概念引申到自然、社会、人生,可以拓展题目的内涵,拓宽写作空间。

辽宁卷

今年的辽宁卷结构合理,难易恰当;知识点覆盖全面,重点突出。

所选语料新颖,有较强的可读性。

科技文阅读、散文阅读的文本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运用试题的设计有新意,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辽宁卷“语知”考5道题。

第3题考语境中使用词语的能力,其中涉及的“割断”(应为“隔断”)、“淹没”(应为“湮没”)、“启用”(应为“起用”)三个考点似与第2题错别字的考查有些重复。

第六大题共3个小题。

试题基本规范,测试目标基本明确,题目设计基本体现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答题量与赋分值比较合理。

参考答案基本科学、规范、简洁。

现代文阅读阅读

(一)所选文段是一篇讲述花与生物进化的科普文章,约1000余字,篇幅稍长。

所考查的内容都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

设题基本科学,测试目标明确。

阅读

(二)文本《杨柳》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作者借赞美杨柳的品质来表现个人的志趣与追求,语言平易,文意浅近,道理通俗易懂,考生阅读理解起来不会困难。

似可商榷之处是,第19题题干的要求与参考答案不够匹配。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晋书·王裒传》,通过加注等形式,降低了一部分阅读难度,大致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从内容上看,故事性之外又有一些议论,具有可读性。

根据阅读材料,本试卷设计了四道客观题与两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常用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断句、文言文翻译。

从试题的构拟上看,总体难度并不很大,也没有超纲的现象,如常见文言实词、常用文言虚词的考查没有偏怪之处。

可以商榷之处有两点。

一是有的试题表述不太严密,如第10题A项“听”释为“听任”,但现代汉语“听任”不可单独充任谓语,原句中的“听”字则是谓语;第15题第

(1)小题中“致、遗”均赠送义,将“遗”译作礼物,不妥;第

(2)小题“荫”当译为“庇佑”、“庇荫”,两词现代仍可使用,与“庇护”义略有不同,当然,“庇护”也可给分;第(3)小题文句为泛论性质,并非王裒“自己能做到的”,而是“以一个人所能做到的去要求另一人所不能做到的”一类意思,指邴春与邴原的比较而言。

二是第10题D项中“思慕”已成词,再考语素义不妥,而且“慕”本身也是只有想念义而不表示依恋义。

诗歌鉴赏以宋苏轼的《东坡》一诗为材料,要求考生进行鉴赏,选材较合适。

所设的两小题分别以全诗的一句及“铿然”一词的妙用来让考生作答,立意也是可以的。

(1)小题的参考答案说,“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但从全诗看把第一句仅仅看成是“铺垫”,似乎不够准确。

这一句表面上看只是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清”意。

写作“肩膀”是一道标题作文,题目平实无华,贴近现实生活。

肩膀是大家都熟悉的,有自己的肩膀、亲人的肩膀、战友的肩膀,能够引导考生调动平时的体验和感情;肩膀也有比喻意义,这时肩膀是责任、依靠、基础,能够使学生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写出深度和高度。

题目简单实在,考生容易找到切入点,但在多样化上可能较弱。

山东卷

山东试卷和2005年相比,无疑有了较大的进步,显得成熟多了。

试题涉及的材料密切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体现了语文考试的实用性。

语用题新颖活泼,作文以雷抒雁的《星星》为材料,要求写读后的联想和感悟,为语文基础好的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山东卷“语知”有5道题目。

考点的选取颇为用心,比如字形题经过精心筛选,有较好的区分度。

第六大题共3个小题。

试题比较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比较明确,基本体现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第21、22题的情境、设问的角度及方式比较新颖、灵活。

题目表述比较清楚,题干及设问较简洁,答题量与赋分值比较合理。

第20题排序题,比较难。

第21题要求拟写2009年在山东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口号,情境具有地方特色。

现代文阅读阅读

(一)所选材料《干栏居》是一篇建筑学的文章,选文难度、长短适中。

所考查的内容都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设题比较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

第7题中当选项的结构长度与其他各项明显不同,可能会给考生一些暗示。

阅读

(二)选用朱增泉的《文赤壁》。

由于考生从中学课本中学习过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作品,了解苏东坡其人其事,因此对文本有一种亲切感,理解不会有困难。

设题侧重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考查。

第19题考查对作品人物的评价,课内外结合,自由灵活,开放性比较强。

似可商榷的是,第18题的答案F项:

“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缺乏原文依据。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史记·儒林列传》,通过节选与加注的形式,适当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从内容上看,通过几个故事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具有可读性。

根据阅读材料,本试卷设计了四道客观题与一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常用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言文翻译。

从试题上看,未发现超纲的现象。

几道题的设置也较匀称。

可以商榷之处有两点。

一是第12题B项用“无法评判辩论水平的高下”为错误点,显得与材料内容关系较松散;D项说“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于原文无据,只当说是他提倡这一态度。

二是第9题B项中的“践”字释为“登上(王位)”,括号中的“王位”似当改为“君位”,天子夏代称帝称后,商称帝称王,周称王,但可以统称君。

此外,第13题第

(1)小题中的“汤王”宜称为商汤或成汤。

(2)小题中的“明”字译为“讲明”,不如译为“分辨”。

诗歌鉴赏以清末民初王闿运的《晓上空泠峡》一诗为材料,要求考生进行鉴赏,选材较合适。

所设的题目,立意虽可以,但第

(2)小题似多少涵盖了第

(1)小题的内容。

又,第

(2)小题要求考生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理解,但参考答案似乎并没有突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是什么。

写作山东这道作文题,阅读的成分比较浓,考生先要解读《星星》,然后才会有联想和感悟。

“星星”是人们向往的,这个意象具有象征性和暗示性,也许有人联想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有人感悟到“距离产生美”,有人感到追星的失落,由这首诗引发的联想和感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这道作文题可写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

用一首现代诗作为作文试题材料还比较少见,所以有新鲜感。

诗也不难理解,作文题难度适中。

江苏卷

2006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遵循《考试大纲》,注重能力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今年的语文试题稳中有变,主要表现在主客观题比重有变化,增加了主观题,留给考生以较多的思考余地,提高了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分值分布也有所调整。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江苏卷“语知”考4道题。

字形题中的“彬彬有理(礼)”“声名雀起(鹊)”,词语选用题中的“声明”“申明”、“凶悍”“凶猛”分别配置在两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命题者很费心思。

第六大题共3个小题。

试题比较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比较明确。

题目设计基本体现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总体难度合适。

答题量与赋分比较合理。

第18题要求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