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9389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docx

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

2020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答题。

材料一

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其形成以来便持续遭受着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各种扰动。

这些扰动不仅包括能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还包括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疾病传播、交通或通讯系统瘫痪等重大人为灾难。

这些扰动因素不仅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无法完全避免,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将“韧性”的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有关韧性城市(又译作“弹性城市”)的学术研究便应运而生。

通常认为,韧性城市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做好应对、吸收、化解重大突发性风险的准备;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时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有效维持城市系统基本运转;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韧性城市理念主张以“预防﹣减缓﹣适应”的态度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强调接受挑战,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突发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比如,为提升城市应对雨洪的“水弹性”,我国部分城市自2014年开始进入“海绵城市”试点,即对城市排水和集水系统升级改造,铺设渗水路面,增加市区水景和绿地的面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在下雨时能够渗水、蓄水、净水,同时又可实现蓄积雨洪的再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仅仅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还应当从更高层面的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各种突发风险的思路。

(取材于孙浩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建设韧性城市除了强化城市系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自我调适能力,还应注重从突发灾害中汲取经验,增强学习能力,研制新的应对策略,提升变消极因素为积极机遇的转化能力。

2012年10月,飓风“桑迪”袭击了美国,灾后重建工作组为受灾地区的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69项建议,其中包括升级改造电网、重新规划燃料供应链、加强无线网络建设、提高防洪建筑标准等诸多方面。

韧性城市建设,在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013年,洛克菲洛基金会启动了“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

不过,由于每座城市在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等方面差异显著,这就决定了很难为韧性城市的建设建立统一的发展模板。

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从工程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等维度制定不同的韧性发展策略。

在日本,地震频发的神户市将逃生避险功能纳入街道和公园的工程建设,将水、电供应系统从大型中央化改为小型社区化,用以分散风险从而强化社区的工程韧性;还通过引入年轻人群、举行防灾演习等方式,提升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增强社会韧性。

而位处中国西部干燥多风地区的银川市,则通过湖泊湿地保护、小微公园打造、城市绿化廊道建设,以及在城市周围大面积种植耐旱沙生植物用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极大提升了城市自身的生态韧性。

(取材于梁宏飞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联合国减灾署于2012年发布了“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维护、更新并向公众公开与提升抗灾能力相关的数据。

比如某公园举办大型游园活动,主办单位可向城市数据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整合公交地铁到站刷卡人数、公园电子门票刷卡人数、公园周边汽车停靠数量等大数据并进行云计算,然后在各大社交平台实时发布活动中心区域及周边区域人流动态轨迹和游客数量变化,为个人安全出行以及主办单位预判风险、保障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建立城市信息交互机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可以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过载、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经济结构局部失衡等风险提供数据支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美国卡尔索普建模软件公司开发的一款“城市足迹”数据分析软件为例,输入“预测洪水风险”并确定研究区域,数据平台会迅速显示该区域的土地使用现状、人口数量、就业和住房面积等信息。

然后单击运行风险和韧性分析的图标,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该区域处于洪水风险的地块面积、住宅单元、易受灾人群及其就业岗位等数据。

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构建规划模型、模拟相关场景并进行风险评估,能够为优化韧性城市规划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2016年联合国公布的《新城市议程》提出,城市发展的愿景是“可以在韧性和永续的城市和人类社区定居、生产,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并促进繁荣”。

伴随着科技进步,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增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高韧性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可以让城市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有活力。

(取材于周利敏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城市突发扰动因素的一项是

A.供电系统严重受损

B.持续暴雨市区内涝

C.网络故障通讯中断

D.建桥修路车辆绕行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韧性城市”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由于重大突发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因而有必要开展韧性城市研究。

B.有关韧性城市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

C.建设韧性城市的目的是消除各种突发灾害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

D.提升城市吸水性和蓄积水再利用能力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韧性城市建设应从以往

突发灾害中汲取经验。

B.灾后韧性城市建设应当以增强经济韧性为中心。

C.地震频发城市应注重提升工程韧性和社会韧性。

D.干旱多风沙的城市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生态韧性。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型活动主办单位应整合大数据实时发布人流轨迹和人流量,保障活动安全进行。

B.建立城市信息交互机制,可为城市应对多种风险提供数据支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C.通过大数据分析软件模拟相关场景并进行风险评估,可以优化韧性城市规划方案。

D.韧性城市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也符合联合国发布的城市发展愿景。

(5)围绕“韧性城市建设”,以上三则材料中的例子从不同角度出发,各有什么侧重?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之。

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

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

呼驿长嗔之曰:

“饭何为两种者?

”驿长恐,对曰:

“邂逅浙米不得,死罪。

”尚书曰:

“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

”遂换取粗饭食之。

师德检校营田,往梁州,先有乡人姓娄者为屯官,犯赃,都督许钦明欲决杀。

众乡人谒尚书,欲救之。

尚书曰:

“犯国法,师德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

”明日宴会,都督与尚书俱坐,尚书曰:

“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

”都督遽令脱枷至。

尚书切责之曰:

“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

”将一碟堆饼与之曰:

“噇却①,作个饱死鬼去!

”都督乃舍之。

后为纳言②,平章事,又检校屯田,行有日矣,以执事早出,娄先足疾,待马未来,于光政门外横木上坐。

须臾,有一县令,不知其纳言也,因诉身名,与之并坐。

令有一子远觇之,走告曰:

“此纳言也。

”令大惊,起曰:

“死罪。

”纳言曰:

“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

李昭德为内史,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

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

“叵耐杀人,田舍汉!

”娄闻之,乃笑曰:

“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

狄梁公③与娄师德同为相。

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

“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

”对曰:

“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则天久之曰:

“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

”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狄公。

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

出于外曰:

“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取材于《朝野佥载》《唐语林》等)

【注】①噇chuáng却:

吃完退下。

②纳言:

古官名,即侍中,门下省长官,掌管出纳王命。

③狄梁公:

狄仁杰,唐代武则天时政治家,死后追封梁国公。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邂逅浙米不得邂逅:

仓猝,突然

B.众乡人谒尚书谒:

拜见

C.因诉身名身:

自己的

D.朕比不知卿比:

一直,从来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接境诸县令随之尚书切责之曰

B

都督乃舍之乃发怒曰

C.非碌碌因人成事因命左右取筐箧

D.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以执事早出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客无卒主人

客人仓促而来,不能责备主人仓猝无备

B.都督遽令脱枷至

都督赶忙命令给犯人解去刑具押进来

C.叵耐杀人,田舍汉!

不可忍,急死人,乡巴佬!

D.卿知所自乎?

你知道自己的原因吗?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犯国法,师德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

②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师德出使并州,和当地官员一起吃饭。

B.乡人之子犯罪,娄师德也当面严加训斥。

C.娄师德因体胖而行走缓慢,被同僚讥讽。

D.狄仁杰

争相位而对娄师德长久地排挤。

7.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评价娄师德说:

“纳言直而温,宽而栗(严),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

”请结合文意,选择一点,做具体说明。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7》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8》

8.请根据这两则的内容概括孔子关于“孝”的主要观点。

9.请联系实际谈谈孔子孝道的现代价值。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喜观①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杜甫

其一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其二

待尔嗔乌鹊②,抛书示鶺鸰③。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注释:

【1】观:

杜观,杜甫的弟弟。

【2】乌鹊:

古人认为鹊噪预示远人将归。

【3】鹡鸰:

多活动于水边的一种飞鸟。

《诗经·常棣》中有言: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4】星星:

形容稀疏白发。

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首联写“巫峡”“终南”,交代兄弟分离,又与尾联“泊船”“归秦”相呼应。

B.第二首首联以“待”字起笔,时间被拉长

,诗人的情绪转与乌鹊、鹡鸰,叙写生动。

C.诗人讲究用字,表意精准,如“竟”表现答问细述全面,“嫌”反衬出等待时的心情。

D.两诗多用衬托之笔,如“儿童问”“嗔乌鹊”“示鹡鸰”,衬写出诗人收书后的心情。

11.诗人善于想象,虚化入笔,开拓诗境。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颔联写诗人病中收到书信,知弟尚活,见信如面,想象两人朝夕相对

B.第一首尾联承上句,诗人知弟冒险而来,想到泊船后要慢慢商议“归秦”事。

C.第二首颈联先写诗人登江阁翘望,再写想到弟弟乘船一定数算着到达的距离。

D.第二首尾联写诗人在等待中预想兄弟会面后,叙谈十年颠沛流离的各种经历。

12.这两首诗的题目说的是“喜观即到”,但两诗中所写

心情并不单是“喜”。

请谈谈这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情,并比较其侧重点。

1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屈原在《国殇》中用“______,______”热烈礼赞阵亡将士,说他们英灵不泯,即使死了也是鬼中豪杰。

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两句,表现出了诗人由梦境转人现实后的失落之感。

③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来警示唐朝统治者,要从秦

灭亡中汲取教训,不要让后世像秦之后人哀叹秦的灭亡那样因唐的灭亡而哀叹。

④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而其“有远略”的表现是:

“____,_____”。

14.根据你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回答问题。

王维在《使至塞上》脍炙人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里香菱说: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是否同意香菱的话,为什么?

请结合《香菱学诗》的有关内容加以解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

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

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

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

“秭”,《广韵》中称“千亿”。

“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

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

屈原本质上先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

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

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要赶回去过秭归的端午节,参加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会,向屈原故里、中国文脉源头致意。

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

我不敢确认,迁址重建的秭归新城,屈原和无数归人是否找得到。

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归去。

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

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

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

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

“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

诗是秭归的骨与血。

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

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着,我们都在流浪。

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

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

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

转身一望,唯见云山苍茫。

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

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

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

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

以为他只是为自己被黜而痛苦,透露的只是论者自身的狭隘与浅薄。

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

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

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

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

“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

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

纸扎的引魂幡以它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陡峭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飏。

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

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

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

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

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

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

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为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

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

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

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

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

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

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骚坛诗会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

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

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看见过、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

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处心积虑:

形容用尽心思地探寻

B.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颠沛流离: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

C.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淋漓:

饱含深情的

D.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粗砺:

未经打磨的质朴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后文做了铺垫。

B.第③段结尾说,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与“归”,颇富哲理。

C.第④段“近乡情更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D.第⑧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本真的思索,耐人寻味。

17.本文题目“寻声楚吟缓缓归”意蕴丰富。

“楚吟”包含哪些含义?

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18.作者参加祭奠屈原的“三闾骚坛诗会”,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

举行仪式的特殊时间地点、具有象征意义的会场布置细节、震撼人心的仪式流程,给作者带来强烈的触动和深刻的思考。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通过郑重的仪式来寄托情感、昭示意义、宣扬理念、洗礼心灵的例子。

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仪式的体会。

要求:

写出具体的仪式场景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19.语言基础运用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

“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代表有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

②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

③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

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

④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A.②③①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④①D.③④①②

(2)文中划线的句子句式杂糅,请修改为正确句子。

要求,保留原有信息。

不超过50个字。

20.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

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不超过150字。

21.“平凡的世界苦难多,追梦何惧山水长”,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矿,请你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描述此时的情形。

不超过150字。

22.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

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

不超过150字。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70年的意义不是岁月的流逝,而是蜕变和发展。

中国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历史巨变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请你展开想象,以“我看祖国七十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有细节,有描写。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4.作文

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是指“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

真诚而又深沉的文化认同,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催人奋进……

请以“文化认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