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9510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课题

18.慈母情深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1.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她给了我们生命,呵护我们成长,她就是我们的母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平凡的母亲,去感受这位慈母似海的深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着重指出多音字“龟”的正确读音。

2.请学生用出示的新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梳理场景,感受母爱。

1.提问:

边读课文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母亲塞钱给“我”—母亲又立刻投入工作。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最触动你的场景、细节是哪个?

(学生自由交流)

四、精读课文,品味母爱。

母亲对“我”的深情: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瘦弱的母亲

 

教学过程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辛劳的母亲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贫穷的母亲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

‘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

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通情达理的母亲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通过分析描写母亲外貌、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平凡与伟大及深深的爱子之情。

五、感受成长,升华情感。

感受“我”对母亲的心疼、感激与热爱之情:

(1)“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2)“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3)“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4)“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教师:

尽管生活非常艰苦,尽管工作非常劳累,但母亲仍然毫不犹豫地拿出了来之不易的钱给“我”买书。

看着母亲争分夺秒地工作,看着母亲含辛茹苦地挣钱,看着那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作者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母爱。

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

引导学生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18.慈母情深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书的故事。

二、细品句子,感受母爱。

1.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位辛劳的母亲,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这位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下面我们着重品读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2.出示句子: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指名读。

问:

这段话中反复出现“我的母亲”,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三次写“我的母亲”,有惊讶,有心酸,有慨叹,有怜惜,有崇敬,有内疚……有着“我”太多太多复杂的情感。

所有的感情最终化为对母亲深深的爱。

(2)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句子。

(3)分析这三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缓慢的节奏感;情绪的复杂感;鲜明的形象感。

小结:

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表明母亲对“我”的到来感到惊讶;末尾的省略号则表现出“我”为母亲这样的辛勤工作而感动,

 

教学过程

为自己要钱而内疚。

3.出示句子: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学生齐读。

谈体会。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母亲的艰辛?

(从“龟裂”一词可以看出母亲的艰辛。

(3)这句话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通过辛辛苦苦的劳动得来的。

出示补充:

4.出示句子: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

‘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爱读书的认可和支持。

小结:

这是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

5.出示句子: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重点品味四个“立刻”,体会母亲的忙碌。

小结:

这段话连用四个“立刻”,表明母亲工作时的动作快、节奏快,写出了母亲不辞劳苦、争分夺秒工作的状态,刻画出一位辛劳工作的母亲的形象。

6.出示句子: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问:

“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

引导学生感悟“我”当时为母亲辛劳工作的情景而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的心理。

(2)教师: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母亲不辞劳苦地忙碌着。

当“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掏钱给“我”。

这一切的一切,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

这时“我”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

“我”攥着的哪里是钱,分明是母亲的(心血、汗水、生命),是母亲(深沉的爱)。

(板书:

深沉的爱)

三、随堂练笔。

1.小练笔:

提示学生试着运用课文中学到的通过场景、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2.学生自主交流。

四、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描写“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经过,表现了母亲的辛劳、通情达理和对子女深沉的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无比的热爱。

同学们,母爱还有很多很多的表达方式,随着你们的成长,我相信你们会对母爱有更深更多的体验。

五、拓展延伸。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也许是物质上的给予,也许是眼眸中的牵挂,也许是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

而本课中的一元五角钱凝聚了浓浓慈母情,这慈母情深,感动了梁晓声,也感动了你我,让我们再次深情诵读——慈母情深(引读课题)。

2.这篇课文给人很强的画面感和镜头感,小组合作找出想拍的场景,演一演课本剧。

3.集体朗读冰心的诗歌《纸船》,感受她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4.推荐歌颂母爱的名篇:

梁晓声的《母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19.父爱之舟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1.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名画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吴冠中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

  2.你发现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小船、水道、房子……)

  请你给这组画取个合适的名字。

(江南水乡)

  3.介绍作者吴冠中。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191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等。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父爱之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2.指导书写:

考、疼、席、暑四个生字。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渔船报考教训心疼席子庙会彩排糖果抽象

  启迪毕业寄宿师范路费轮换领略意境磨灭

  4.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教学过程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三、初读课文,理清场景

  1.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

试着给它们起个小标题。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卖茧子;住客栈;送“我”考学;看庙会;背“我”上学;铺床被;在船里食宿;缝补棉被。

  3.这一个个画面,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活动,这就是——场景。

总结概括场景的方法。

  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整段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

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整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

  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写属于首尾呼应;本文是按照倒叙的方法叙述的。

  3.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小组内讨论,概括段意。

  4.学生汇报交流。

  第一部分

(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5.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这些场景能进入梦乡,说明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更容易表现父爱的真挚和深沉,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也更容易组织情节。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19.父爱之舟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研读“我”梦中的种种场景,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

2.通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重点词句,研读“我”梦中的种种场景,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

2.通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境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二、聚焦场景,体会父爱

  小组合作学习:

选择两三处印象深刻的场景,把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并做简单批注。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是两年一度的庙会、小渔船上、背“我”上学、送“我”入学的场景。

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点交流以下三个场景,其余场景的体会依据学情简要处理。

  

(一)置身庙会中的场景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学生结合文中语句谈理解。

  2.教师相机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儿卖女。

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

 

教学过程

3.学生结合资料谈理解。

  教师相机采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小冠中,爸爸带你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是什么感受?

  预设:

学生可能谈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去庙会,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和激动的,以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朗读中感受父爱。

  小冠中们,你们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读出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地方。

随机提问:

通过朗读想表达什么?

听朗读听出了什么?

  

(二)凑钱上学的场景

  1.学生自读,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

  预设:

学生比较容易结合“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替我铺好床”等句子体会父爱。

在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家里粜稻、卖猪……”以及“平时节省到极点”等词句来感受。

  2.相机出示家庭背景材料。

  吴冠中是家中长子。

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越来越困难。

母亲常年患病,要不断服汤药。

父亲不仅要上班,还要种田、养桑贴补家用。

  3.结合资料,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

  预设:

学生可以感受到读鹅山高小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对于小冠中这样的家庭太难了,但父亲却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凑钱花到“我”身上,父亲的爱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4.交流理解“新滋味”,解决学生认知难点。

  为什么“我”感到“十分心酸”?

“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5.这是“我”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也是“我”逐渐成熟的标志,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三)低头缝补的场景

  1.聚焦“永难磨灭的背影”谈感受。

  课件出示: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1)看着父亲的背景,小冠中会想到什么?

相机出示前文情境图。

  预设:

父亲太辛苦了!

您快休息一会儿吧!

我一定好好学习!

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图案包含您多少爱啊!

  

(2)为什么船舱里的背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呢?

  预设:

学生可以结合原文、朱自清的《背影》等谈理解,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

  2.讨论能否画出“载着父爱的小船”。

  课件出示:

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小组讨论:

你们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来吗?

为什么?

  预设:

答案是开放的,讲出理由即可。

比如:

能画出,文章中出现了多处描写小舟的场景;不能,小舟载着多少父爱呢,是画不出来的……

  

(2)再次出示吴冠中的绘画作品,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预设:

一弯小船承载了吴冠中先生太多的童年记忆。

可以说,他三、揭示写法,迁移运用

  1.结合小冠中梦中的这些场景,思考父亲为“我”做的这些事算不算大?

为什么?

  2.既然父亲为“我”做的这些都是小事,为什么却让“我”永生难忘呢?

  课件再次复现两份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家庭状况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谈体会。

  3.揭示文章的写法,迁移运用。

  

(1)小结写法:

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这种写法叫作“以小见大”。

  

(2)小贴士:

一是所选素材小事件、小片段、小镜头和生活细节等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二是要找准小中的大,挖掘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3)小练笔:

请同学们试着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写母亲的一个片断。

  (学生完成练笔后,全班交流。

对父亲的依恋便是从这一条小小的船牵萦开去的。

 四、拓展材料,升华情感

  1.理解课题“父爱之舟”。

  作者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呢?

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2.拓展阅读诗歌《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全篇文章1500余字,却不见一处对父亲的语言描写。

冰心老人说父亲的爱如果说出来,那就不叫父爱了。

但是想听听父亲内心的声音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誊、励”等7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有着不同评价的原因。

3.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有着不同评价的原因。

2.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慈母情深》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慈爱的母亲,《父爱之舟》让我们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今天,我们将学习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作品。

文中的“我”在小时候写了一首诗,却得到父母不同的评价,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板书课题)

2.同学们,仔细观察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1)有双引号。

(对,这是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评价。

“精彩极了”是母亲说的,“糟糕透了”是父亲说的。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对反义词。

(不错,用互为相反意思的词语作题目,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要求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指名让学生回答。

(主要讲了巴迪童年时写了第一首诗,父母对他的诗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认为“精彩极了”,父亲却认为“糟糕透了”。

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巴迪获得

 

教学过程

了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指导,成长为一名作家,也逐渐感悟到父母对自己同样深沉的爱。

三、再读课文,深入思考。

1.巴迪写了第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的评价有何不同?

2.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3.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四、汇报交流,互动探究。

1.对巴迪写的第一首诗,父亲和母亲的态度有何不同?

找出相关句子。

指名读,读出感情,注意读出父亲和母亲对“我”的评价的不同语气。

(1)女生汇报母亲的表现。

①“巴迪,真是你写的吗?

多美的诗啊!

精彩极了!

”(语言)

②“她搂住了我”,“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动作)

③“眼睛亮亮的”,“兴奋”。

(神态)

教师:

是不是八九岁的小孩写的诗真的就那么精彩,那么好?

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是。

母亲看到“我”在八九岁时就会写诗了,她特别开心,心里异常高兴。

从中可以感受到母亲的评价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她很爱“我”,是在鼓励“我”。

教师:

听了母亲的赞美,“我”是什么表现?

(“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

教师:

在这种既腼腆又得意的心理状态下,“我”又有什么样的期待?

(从“迫不及待”“自豪感”“满怀信心”等词语可以看出“我”希望得到父亲的赞扬。

教师:

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我”比较重视父亲的评价,期待父亲的评价?

(“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

”)

教师:

“我”迫不及待的心情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我实在等不及了。

”从以上几句话中可以看出“我”迫不及待的心情。

教师:

“我”为什么那么重视父亲的评价呢?

(“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电影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

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

(2)男生汇报父亲的表现:

教师:

父亲对“我”的这首诗是什么反应?

在文中找出来。

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①“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

”(神态)

②“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动作)

③“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

”(语言)

④“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语言)

⑤“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动作)

(从以上描写中,可以看出父亲很认真地读了“我”写的诗,他认为这首诗写得不好,甚至是“糟糕透了”。

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要求是严格的,态度是严厉的。

教师:

在等待父亲读诗和聆听父亲严厉的批评时,“我”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①“我紧张极了。

”(心理)

②“我把头埋得低低的。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动作、心理)

③“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动作)

④“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动作)

教师:

“我”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教师:

父亲难道真的是不疼爱“我”吗?

(不是,父亲的评价比较理性客观。

为了能让“我”继续努力,父亲对“我”做出了毫不客气的评价,表现了父爱的深沉。

2.巴迪快到十二岁的时候又是如何看待父母不同的评价的呢?

说明了什么?

3.长大后的巴迪成了一名已经出版了很多作品的作家,他又是如何理解父母“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的评价的呢?

重点语句分析: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1)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2)“两股风”指什么?

(指父母的两种爱,即母亲慈祥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

(3)作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的肯定和鼓励,使他满怀信心地前进;父亲的严格要求,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他对父母的爱的平衡,对这两种爱的接纳。

五、课堂小结。

童年时的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认为他的诗“精彩极了”,父亲却认为“糟糕透了”,当时的他对此感到很不理解。

长大以后,他才明白,这是父母对他的不同方式的爱。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口语交际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1.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很多感人的故事。

父母的爱,是早晨拂面的阳光,是午夜如水的月光,他们的爱时刻感动着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分享吧。

二、讲述事例,感悟父母深情。

1.古今中外,有无数文人墨客纵笔挥毫赞美过父母之爱。

而父母之爱也被认为是人世间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

那么,在生活中,你的父母又是怎样爱你的呢?

你能把父母爱你的一些生活片段讲述出来,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吗?

2.教师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

3.指名讲述。

引导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体会父母之爱。

4.学生评议。

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要求出发,评议同学的发言,做出中肯的评价。

5.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作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6.教师小结:

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了,父母之爱是那样深沉而感人。

为了儿女,父母不知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真是可

 

教学过程

怜天下父母心啊!

三、阅读事例,说说自己的见解。

1.是呀,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请大家阅读下面三则事例,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阅读。

教师课件出示三则事例(教科书第87页的内容),学生自由阅读。

3.小组交流。

学生先在学习小组内自由评说事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

4.全班交流。

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发表见解。

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对三则事例谈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比较集中地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交际,互相补充,发表见解,甚至可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