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9540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上.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章第一审程序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

第二章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公诉案件

    第一百八十一条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提起公诉案件的条件的规定。

    【本条释义】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刑事诉讼法原第一百五十条作了一处修改:

删去了起诉书中需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规定。

    根据本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决定是否开庭审判,应当审查起诉书中是否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以作为是否开庭审理的依据。

这里“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是指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中必须载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提起公诉的具体罪名,这种犯罪事实必须是依据刑法规定应予刑事处罚的。

    需要指出的是,对本条的规定,应当与本法第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结合起来理解。

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时候,应当将全部案卷材料和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第一百八十二条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

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开庭前准备的规定。

    【本条释义】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刑事诉讼法原第一百五十一条主要作了两处修改:

一是在第一款的规定中增加了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辩护人的内容。

二是在第二款中完善了开庭前的准备程序。

增加规定审判人员在开庭以前召集控辩双方,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的程序。

    本条共分四款。

第一款是关于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以及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规定。

根据本款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首先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

根据本法第一百七十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但是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所以,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是决定公诉案件开庭审判后的首要工作,主要包括由哪些人组成合议庭和由谁担任审判长。

需要注意的是,合议庭的书记员不是合议庭的组成人员。

2.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原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虽然规定决定开庭审判的应通知辩护人,但并未规定要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辩护人,不利于充分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在本款增加了应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辩护人的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这里的“送达”是指以法定方式将起诉书副本送达给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而不是将起诉书副本在开庭十日以前交邮即可。

本款删去了原规定中有关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以及指定辩护的规定。

这样修改并不是不需要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以及指定辩护,只是将这部分内容统一规定在第一编第四章“辩护与代理”中,这里未作重复规定。

    第二款是关于开庭前听取有关程序问题的意见的规定。

根据本款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与原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比,这一程序设计允许法官于开庭前,在控辩双方同时参与下,对案件的程序性争议问题集中听取意见。

这样规定有利于确定庭审重点,便于法官把握庭审重点,有助于提高庭审效率,保证庭审质量。

本款规定的审判人员可以是合议庭组成人员。

听取意见的问题包括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这里规定的非法证据排除,只是听取意见,具体如何排除要根据本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六条、第五十八条等的规定依法进行。

    第三款是关于确定开庭日期后的送达活动以及对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送达的对象及期限要求。

根据送达对象的不同,具体包括如下几种情形:

1.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根据本款规定,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

对于公诉案件,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庭支持公诉,并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

因此,将开庭时间、地点在开庭三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便于人民检察院做好出庭支持公诉的准备工作。

2.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根据本款规定,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

上述人员是否准时出庭,直接关系到法庭审判能否正常进行。

二是,对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根据公开审判原则的要求,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先期公布有关事项,有利于与案件相关的人和其他公民及时了解案件审理情况,旁听案件的审理。

本款规定的内容在1996年修改时增加了送达的时间限制,即“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有利于确保与案件相关的人及时了解案情。

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应当以公告的形式,加盖人民法院公章,公告至少应当保留到开庭审判的时候。

    第四款是对上述开庭前准备工作的情况写入笔录的规定。

对于以上开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应当由书记员分别制成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分别签名,附卷保存。

    第一百八十三条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

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审理及其例外情况的规定。

    【本条释义】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刑事诉讼法原第一百五十二条作了作了两处修改:

一是删去原第二款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的有关规定;二是增加规定涉及商业秘密案件,依当事人申请可以不公开审理。

    本条共分两款。

第一款是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以及不公开审理的例外情况的规定。

有三层意思:

一是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应当公开进行的原则规定。

公开审判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本款中“公开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对社会公开,包含:

1.允许群众旁听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的审理。

2.允许记者报道。

记者可以在案件审理后将案件的审理情况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媒体进行报道。

至于对个别案件进行现场直播,必须依照规定经法庭许可且需在不得影响当事人权益和庭审程序的情况下进行。

二是关于有关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的规定。

“有关国家秘密”的案件是指该案件涉及国家秘密。

关于什么是国家秘密,应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认定。

“个人隐私案件”是指案件涉及个人不愿公开的隐秘,这些隐秘的公开将会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不好的后果,心理带来痛苦和压力。

如两性关系、生育能力、收养子女等。

三是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不公开审理。

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不公开审理”,是指案件的审理过程不公开,对于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任何公民包括与审理该案无关的法院工作人员和被告人的近亲属都不得旁听,也不允许记者报道,但宣判一律公开进行。

    第二款是关于人民法院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理由的规定。

根据本款规定,人民法院对于有关国家秘密的案件、个人隐私案件、涉及商业秘密依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在开庭后即应由审判长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这样规定一方面可以向当事人和公诉人、辩护人告知为何未适用公开审判原则,便于对不公开审理决定是否合法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能安定当事人的情绪,使之正常参加诉讼。

    第一百八十四条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庭支持公诉的规定。

    【本条释义】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刑事诉讼法原第一百五十三条作了修改,删去“但是依照本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的规定。

    根据本条的规定,对公诉案件,无论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人民检察院都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其中“支持公诉”是指人民法院开庭审判时,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和维护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提起的公诉。

检察人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前要认真阅卷,熟悉案情和与本案有关的法律规定,制作公诉词。

公诉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要通过宣读起诉书、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出示物证和法庭辩论,控诉犯罪,证实犯罪,分析犯罪的根源,揭露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提高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

人民检察院的公诉人在庭审过程中,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对被告人的指控应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引用法律恰当、准确。

    第一百八十五条开庭的时候,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开庭时审判长应当宣布事项和告知当事人权利的规定。

    【本条释义】

    根据本条规定,开庭的时候,审判长应当做以下工作:

    1.审判长宣布开庭后,首先应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查明被告人的姓名、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

还应问明被告人是否曾经受过法律处分.是否被采取强制措施以及从何时开始被采取强制措施,收到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副本的时间,核对被传唤到庭的被告人是否是本案被指控的人,如果案件中有附带民事诉讼的,还应当查明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是否到庭,并应当问明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收到民事诉状的时间。

应当查明被害人是否到庭,主要是为了保障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行使,保障其合法权益。

被害人因身体受到伤害、精神上受到损害或者有其他原因的,也可不出庭。

    2.审判长公布案件的来源、起诉的案由,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姓名,使被告人知道自己被指控为何罪。

对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当庭公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3.宣布参与本案审判的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名单。

    4.宣布上述人员名单后,审判长应告知当事人有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的权利。

审判长应分别询问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是否申请回避,申请何人回避以及申请回避的理由。

根据修改后本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审判长应到告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也享有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的权利。

如果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上述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会影响本案的公正审理而申请回避的,应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的规定办理。

    5.为了保护被告人的辩护权利,审判长应告知被告人在法庭审理时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和通过辩护人为其辩护的权利。

    第一百八十六条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

    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被告人发问。

    审判人员可以讯问被告人。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被告人、被害人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进行陈述以及讯问被告人程序的规定。

    【本条释义】

    本条共分三款。

第一款是关于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进行陈述及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的规定。

根据本款的规定.公诉人在审判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和被害人可以分别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

被告人如果承认公诉人的指控,则应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陈述;被告人如果不承认公诉人的指控,则应允许被告人提出自己无罪、罪轻的意见。

同时,被害人也可以针对起诉书中指控的犯罪陈述自己受害的过程以及有关的诉讼请求。

公诉人代表国家在法庭上起诉和证实被告人的罪行,为了更好地揭露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论证其犯罪行为应予追究,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讯问的主要内容应限定于其指控的犯罪。

讯问的主要目的是让审判人员当庭听取被告人的供述或者辩解,弄清案件事实。

    第二款是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向被告人发问的程序的规定。

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他可以并有权揭露、控诉犯罪;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有权要求赔偿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到的物质损失;辩护人要为被告人作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辩护;诉讼代理人向被告人发问是受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代行其诉讼权利,因此,本款规定,这些人可以向被告人发问。

但是,为了保证庭审有序顺利进行,这些发问应当经审判长许可,经许可方可发问。

    第三款是关于审判人员可以讯问被告人的规定。

由于审判人员掌握和指挥庭审的进行,所以对审理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以及被告人在陈述时有表述不清的地方,审判人员可以直接讯问被告人。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两点:

一是法庭讯问被告人,向被告人发问必须在审判长的主持之下进行。

审判长对于控辩双方讯问、发问被告人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讯问、发问的方式不当的,应当制止。

对于控辩双方认为对方讯问或者发问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讯问、发问的方式不当并提出异议的,审判长应当判明情况予以支持或者驳回。

二是对于共同犯罪案件,讯问被告人一般应当分别进行,合议庭认为必要时,可以传唤两位以上被告人同时到庭对质。

    第一百八十七条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适用前款规定。

    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

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证人、鉴定人出庭的规定。

    【本条释义】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本条规定。

    本条共分三款。

第一款是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的规定。

证人证言是本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证据种类之一。

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查明犯罪事实,证人作为知道案件情况的人,其证言对于查明事实真相具有重要意义。

但证人证言具有主观性,其证明力往往受到时间、来源、案发时的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甄别、质证。

本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出庭作证是在审判阶段对证人证言进行甄别的重要方式。

根据本款规定,证人证言在同时符合三个条件的情况下,证人应当以出庭的方式作证:

一是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包括公诉人、当事人等认为证人证言不符合实际情况,与其掌握的其他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之处等。

二是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即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才有必要出庭作证,这是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作出的规定。

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很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的原因,也有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如害怕打击报复,认为出庭作证会导致自身权益受损;出庭作证耽误时间,影响自己收入;案件与自己无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等。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措施,如加强证人保护、对出庭作证予以补偿等推动、鼓励证人出庭。

从国外司法实践看,也并非证人都要出庭。

而且,规定证人都要出庭也不现实,因此这里规定要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

证人证言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包括直接目击案件的发生,是案件主要甚至唯一的证人,对于印证其他可能定案的证据具有重要意义等。

既包括单独影响定罪、量刑,也包括既影响定罪,也影响量刑。

三是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

这里规定的是出庭作证的必要性。

证人是否应当出庭应由人民法院综合全案情况予以考虑,包括提异议的情况以及对定罪量刑的影响等。

对本款规定的未出庭作证证人的证言能否排除,这里未作规定,需要由法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结合其他证据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办理死刑案件时,对未出庭作证证人的书面证言,应当听取出庭检察人员、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意见,并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判断。

未出庭作证证人的书面证言出现矛盾,不能排除矛盾且无证据印证的,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需要注意的是,对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的证人,应根据本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依法处理。

    第二款是关于警察作为目击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

警察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直接发现犯罪行为和犯罪人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警察就成为了目击证人,特别是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警察往往是唯一的目击证人。

为证明和追究犯罪,有必要也有义务由该警察作证。

根据本款规定,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适用前款规定,即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该证人证言有异议;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时,警察证人也应当出庭作证。

本款规定的“执行职务”目击犯罪的情况既包括作为侦查人员执行职务时目击犯罪情况,也包括执行其他职务如巡逻时目击犯罪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警察是作为目击者提供证言的,与其他证人没有区别,对于符合出庭条件的,应当出庭作证。

这种情况下,人民警察作为目击证人出庭指证犯罪,既有利于将真正的罪犯绳之以法,也是作为人民警察的职责所在。

这一规定是这次修改刑事诉讼法,从及时、准确惩治犯罪,保证公正审判角度对审判程序的重要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规定的警察出庭作证仅限于目击犯罪的情况,不包括因为勘验、检查等而知晓案件的情形。

    第三款是关于鉴定人出庭的规定。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鉴定人出庭的条件和对不出庭的鉴定意见如何处理。

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其中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

鉴定意见是对诉讼活动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形成的意见,对于案件的定性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质证。

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保证鉴定意见真实性、证明力的重要形式。

根据本款规定,在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情况下,鉴定人应当出庭:

一是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

二是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

这里规定的条件和证人出庭作证有所不同,未列明“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主要是因为鉴定意见通常都对案件的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同时,鉴定意见具有专门性、科学性的特征,往往在证明力上会优于其他证据。

关于鉴定人不出庭的后果,根据本款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定,就是说,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出庭,鉴定人不出庭的,其鉴定意见将失去证据作用。

这样规定,是考虑到鉴定意见与其他证据不同,鉴定意见是专业人员根据科学方法和自己的专业知识作出的判断,不具有唯一性,鉴定人不出庭的,可以另外进行鉴定,提出鉴定意见。

因此,本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一百八十八条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强制证人到庭及对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如何处理的规定。

    【本条释义】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本条规定。

    本条共分两款。

第一款是关于强制到庭及其例外情形的规定。

根据本款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强制其到庭”是指人民法院派法警采用强制手段,将证人带至法庭。

根据本款规定,在两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强制到庭的措施:

一是证人有正当理由,如生病不能出庭,由于不可抗力无法到庭,等等。

这里的正当理由应由法官判断是否成立,法官认为不成立的,也可强制其到庭。

二是证人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

这些是由于其身份,不宜对其强制到庭,主要是考虑到强制配偶、父母、子女在法庭上对被告人进行指证,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维系和社会和谐的构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规定的是免予强制出庭,不是拒证权。

拒证权一般是指在特定情形下,负有作证义务的证人被司法机关要求提供证言时,因其特殊身份或者法律的规定而享有的拒绝作证的权利,通常贯穿侦查、起诉、审判等诉讼阶段。

根据本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本款规定并没有免除其作证的义务,只是规定在庭审阶段可以免予强制到庭。

本款规定的配偶是指与被告人有夫妻关系的人,不包括有事实上的同居关系的人,父母、子女包括依法确立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养子女。

    第二款是对拒不出庭和拒绝作证的证人的处罚的规定。

根据本款规定,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本款规定在执行中要注意三点:

1.这里的规定应结合本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执行,即首先需符合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的应当出庭的条件,即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通知其出庭该证人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

2.对证人的处罚有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予以训诫即可,只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予以拘留。

这两种情况都意味着对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不是一律都要予以处罚。

司法机关应当多做证人的工作,对依法应当予以保护和补偿的,提供必要的保护和补偿,从而打消其作证的疑虑,鼓励其作证。

处罚证人不是目的,只是为了确保其出庭作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