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50494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ppt

中考基础知识复习系列,语音,中考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2、能正确辨识常用的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方法指导,1、形声字变异,如:

炽、涸、莠、枢、提,2、近似字辨别,如:

蹒、券、绽、绰、淀,3、多音字区别,如:

强、称、和、发、累,4、前后鼻音辨析,5、声调符号标注,文字,中考要求:

1、掌握必学课文中的常用字,能正确使用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2、书写规范、工整,避免写错别字3、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会用部首和音序两种检字法。

词语,1、掌握必学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常用词语和作注的疑难词语2、理解关键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3、根据语境,能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语言,中考要求:

句子,中考要求:

1、懂得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等几种常用句型的表达作用,并能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

2、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等常用复句,正确使用常用的关联词语。

3、能辨识和修改常见的比较明显的语病。

常用关联词语,表并列:

又又既又不是而是,表递进:

不但而且不仅也,表选择:

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转折:

虽然但是(可是)尽管却(也),表因果:

既然就,表条件:

只要就只有才不论(不管)都,表假设:

如果(假使)就即使(哪怕)也,1、用词不当2、成分残缺3、结构混乱4、搭配不当5、重复累赘6、不合逻辑7、产生歧义8、复句常见的语病,常见病句类型,成分残缺:

1、缺少主语:

原因:

由于乱用介词而导致,在这篇文章里,热情地歌颂了新风尚。

例句: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2、缺少谓语:

原因:

状语较长,省略了谓语中心语,例句:

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在句子末尾加上“而努力”),3、缺少宾语:

原因:

定语被误认为宾语。

例句:

我们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

他出生在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养成爱劳动。

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例句:

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

中学时代的那些同学的愉快的笑容和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注意:

并列短语中常常有搭配不当的现象),2、动宾搭配不当:

例句:

1、清明节前后,我校派800多人次,参加郊区的植树活动。

2、一部分同学端正了学习目的。

(“人次”改为“人”),(“目的”改为“态度”),3、主宾搭配不当:

例句:

1、职工提出的问题,得到了领导的支持。

(“支持”改为“答复”),2、只靠卡压,而不做思想工作,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态度”改为“人”),4、修饰语与中心词的搭配不当:

例句:

1、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2、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个问题。

3、他的感情表现得很丰满。

(“人群”改为“人”),(“深思”改为“思考”),(“丰满”改为“丰富”),语序不当:

1、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例句:

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应改为:

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

),注意:

a.表示领属性或时间、处所的b.表示数量的短语c.动词或动词短语d.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e.名词或名词短语f.带“的”的定语位于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2、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例句:

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同他热情交谈。

(应改为:

许多老师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的同他交谈。

),注意:

状语的排列次序为:

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b.表时间或处所c.表语气(副词)或对象(介词短语)d.表情态或程序的。

3、分句次序不当:

例句: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应改为: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4、词序不当:

例句:

王先生亲切地走到我跟前,向我说:

“要当心!

”,(“亲切地”移到“说”字前面),不合逻辑,1、前后矛盾:

例句:

同学们基本上都参加了这次数学竞赛。

(“基本”和“都”任意去掉一个),2、多次否定引起混乱:

例句:

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

(算清否定的次数),注意:

前半句有肯定、否定连用,后半句也一定要有肯定、否定的连用。

例句:

能否有健康的身体,关键在于平时多锻炼。

后半句改为“关键在于平时有没有多锻炼。

”,重复累赘:

例1:

通过宣传教育,有的青年已经改邪归正,走上了正途。

例2:

最近,有伪造的假人民币流入市场,严重扰乱国家的货币流通。

歧义句:

例句:

记者到学校里采访到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解题策略:

1、凭语感:

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糊的,就有可能有语病。

2、审读法:

通过审慎地阅读,去发现句子中的毛病。

3、简缩法:

将结构复杂的句子按提取主干的方法简化后进行检查。

(理枝叶、查主干、合逻辑),正确使用成语的标准,1、词语表义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2、词语之间搭配要恰当;3、词语组合的顺序要正确;4、要符合文体、语体及感情色彩;5、要符合语法规范及用语习惯,成语误用例说,望文生义,用反词义,褒贬颠倒,配错对象,不明典故,过轻过重,范围不当,颠倒关系,搭配不当,标点符号,中考要求,1、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理解引号、破折号、省略号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标点符号专题知识知识归纳,一、顿号、逗号、分号的使用,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

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3、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4、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5、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6、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

7、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二、问号的使用,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个部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

9、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处也用分号。

8、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2、选择问句中无论有多少个选择项,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

3、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是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那么有多少问,就要用多少个问号。

4、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

三、冒号的使用,1、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2、用在提示的词(如说、想、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体内容。

注意这些表提示性的词的后面,也可以直接使用逗号引出下文。

3、用在总括性的句子前,表示总结上文。

(前面常常是几种并列的情况)4、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

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号、破折号或不用。

5、表领起的插入语后面不能用冒号。

7、冒号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词同时使用。

四、引号的作用,1、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引号前用冒号。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4、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

5、一般的专有名词上不用引号,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要加上引号。

五、破折号的使用,1、破折号表示解释时,不能和表示解释的词同时使用。

2、破折号和冒号的区分:

(1)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如果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部分注释,则应用破折号。

(2)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的则不行。

(3)冒号的提示作用必须发挥到句末,而破折号则可以只管到句中的一部分。

3、破折号和括号的区分:

双破折号的作用与句内括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是在句中插入解释或补充;但句内括号中的内容在诵读时不读出来,而两个破折号之间的部分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须要读出。

六、括号的使用,1、句内括号:

注释句中的某些词语,紧贴在被注释或说明的词或句子后面。

如所注词语后面有标点,要标在括号的后面;括号内的语句之间可加标点,但末尾不用标点(问号、感叹号除外),直接用括号收住。

2、句外括号:

注释整个句子,在句末标点后面;它的内部可用标点,句末标点可用可不用,要用时要标在括号内。

七、书名号的使用,1、表示书名、篇名(文章、规章制度等)、报刊、歌曲、电影剧作等。

2、电视节目、报刊栏目、主题等不能滥用书名号。

3、注意书名号的统管范围。

4、书名号内还有书名时,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5、书名和篇名连用,或词牌曲牌名与题目连用时,中间用间隔号,外面用书名号。

八、省略号的使用,1、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连用。

2、一般情况下,句末的省略号连同标点符号一同省略。

九、标点符号的位置,1)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这七种点号在书写时紧挨着文字,放在文字的右边偏下,并占一个字格。

2)引号、括号、书名号都用在文字前后,并占一个字格。

这三种标号的前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末尾,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

3)省略号和破折号书写时都放在字格中部,占两个字格。

它们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拆散使用,即不能出现前行末尾占一格,后行开头占一格的情况。

4)间隔号和连接号均放在被间隔或连接的字词中间,书写时占一个字格。

连接号在连接汉语拼音时占半个字的位置,而在铁路、公路等交通部门标志运行起迄点时,占两个字格。

5)着重号放在文字的下边,不单独占格。

修辞,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引用)在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

2、根据表达需要,能恰当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

如:

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

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

如:

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

如: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总结,1、概括中心或要点:

对象特点,段落,句子,词语,组织表达,2、作用:

方法本身的作用对象及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