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0650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相矛盾读后感.docx

自相矛盾读后感

自相矛盾读后感

《自相矛盾》读后感

这天我读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

有一个做矛和盾的人,他想让别人都来买他的货,所以就开始宣传。

他说:

“各位来看呀,这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矛是最锋利的,你们找一个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也能刺穿。

”但是有人说:

“你把你的矛刺你的盾一下。

”这个人一听,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只好拿着自己的矛和盾在嘲笑声中溜走了。

由这个故事我联想到了自己做的事,说话喜欢夸大其词,做事不认真、不考虑后果,还特别喜欢炫耀自己,我真为我自己的这些表现感到惭愧。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

言语、行动前后互相对立,不能自圆其说,那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会时时刻刻用这个故事激励和磨练自己,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自相矛盾读后感600字

在汉语言广袤的星空中,就像天幕里的颗颗明星;在汉语言浩瀚的海洋里,成语就像奔向大海的涓涓细流。

根深蒂固的科学道理,卧薪尝胆的惊人意志每个成语都有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科学道理。

可是,像自相矛盾这样的成语也能用童话的形式来诠释,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语林漫步吧!

西瓜星球因为面临土豆星球的战争威胁,所以,需要及时补充军事用品。

一天,土豆星球的武器商牛皮先生来到西瓜星球推销他的武器,西瓜星球的古古总统亲自接见了他,因为总统想买到最先进的武器。

牛皮先生打开笔记本电脑,向大家介绍了一款盾牌006型坦克,并且说是最新款式,而且没有武器能摧毁它。

古古总统感兴趣地问:

为什么取名为盾牌?

牛皮先生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原因,总统又打断他的话,问:

还有更厉害的武器吗?

牛皮先生又介绍了一种小型矛式火箭炮,这种炮可以击毁任何一种防御措施。

古古总统就建议牛皮先生用他的矛式火箭炮攻打盾牌006型坦克,再用电脑演示给大家看,这样的问题,牛皮先生难以自圆其说,就灰溜溜地走了。

你想一想,击不毁的坦克,无坚不摧的火箭炮,如果比试一下,就会自相矛盾的。

读了自相矛盾的童话故事后,我再次知道了自相矛盾成语的

1意思:

矛,就是进攻敌人的刺击利器,盾,就是保护自己的器具。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懂得了自相矛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自相矛盾的:

相互抵触、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的:

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

自相矛盾的出处:

《难一》。

这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如果你想要夸大自己的某一件东西,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自相矛盾,被人说得面红耳赤。

像我们生在和同学交往的时候,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要不就会影响了自己的声誉。

我们小学生,不能说谎,有许多小孩上网吧玩游戏,总是欺骗大人,这样吃亏的就是我们自己。

2

自相矛盾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自相矛盾》。

课文大意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盾夸口说:

“我的盾很坚固,什么矛都戳不穿。

”又拿起自己的矛夸口说:

“我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矛都能戳穿。

”有个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个人张口结舌说不出来了。

读完了这篇课文,给我的启发是:

一个人的言行不能前后相抵触。

我感受到,这个楚国人很笨。

明明自己的矛和自己的盾没有那么厉害他还吹嘘。

但是那个发问他的人很聪明,能从中找出缺点。

所以说做人要踏踏实实",不要欺骗自己,也不要欺骗别人。

1/1

——来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自相矛盾》读后感

《自相矛盾》读后感2021、9、6最近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一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推销矛和盾的时候,一时说他卖的盾坚固无比戳不破,一时又说卖的矛非常锋利戳无不破。

由于说话绝对化,前后矛盾,被人一问:

用你的矛攻你的盾会怎么样?

结果不能自圆其说,陷入尴尬境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想事情或讲话不注意,也常常会自相矛盾,比如有时说妈妈对自己很好,放假时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有时又说妈妈很坏,开学以后什么事都管得很严格,中午不睡觉要管、放學回家晚一些要管,作业没完成要管,越想越愤愤不平。

又如回老家乡下我很喜欢那里的青山绿水和小朋友,但又很害怕那里的凶恶的山蚊和可怕的狗;从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到:

如冷静下来想到底对妈妈是爱还是恨?

能把妈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看成是一种爱,就不会说妈妈坏;只要对乡下有深厚感情的话,山蚊和狗就并不可怕了,农村人世代相传都能生活下去,回去住几天有什么可怕?

矛盾存在生活中、学习中,随处可见,到处都有,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p,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才不会被人笑话,才不会尴尬和出洋相。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清醒头脑,方向正确,步

1

——文网络,仅供参考

伐坚定向前进!

2

——文网络,仅供参考

《自相矛盾》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自相矛盾》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最近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一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推销矛和盾的时候,一时说他卖的盾坚固无比戳不破,一时又说卖的矛非常锋利戳无不破。

由于说话绝对化,前后矛盾,被人一问:

用你的矛攻你的盾会怎么样?

结果不能自圆其说,陷入尴尬境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想事情或讲话不注意,也常常会自相矛盾,比如有时说妈妈对自己很好,放假时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有时又说妈妈很坏,开学以后什么事都管得很严格,中午不睡觉要管、放W回家晚一些要管,作业没完成要管,越想越愤愤不平。

又如回老家乡下我很喜欢那里的青山绿水和小朋友,但又很害怕那里的凶恶的山蚊和可怕的狗;从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到:

如冷静下来想到底对妈妈是爱还是恨?

能把妈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看成是一种爱,就不会说妈妈坏;只要对乡下有深厚感情的话,山蚊和狗就并不可怕了,农村人世代相传都能生活下去,回去住几天有什么可怕?

矛盾存在生活中、学习中,随处可见,到处都有,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p,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才不会被人笑话,才不会尴尬和出洋相。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清醒头脑,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向前进!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

不如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我们能说出多少以“自”开头的成语。

每人说一个,注意不能重复奥!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

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

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

(板书:

寓言)

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

)板书:

故事、道理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

再去干什么啊?

师:

真好!

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

(板书:

学、明)

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

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师:

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

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

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

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

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

读得真好!

2、第二步就让我们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

知道戳的意思吗?

字典上怎么说啊?

(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

(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生读字词:

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大家看:

(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3)让我们继续读。

生读字词:

锐利、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

锐利的矛,坚固的盾。

(可以。

)生2:

矛很锐利,盾很坚固。

(也行。

)生3:

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

(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接着读。

读词:

拿、卖。

师:

你能用上这些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

(5)读读这两个词:

夸口、张口结舌。

师:

“张口结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显示:

哑口无言目瞪口呆)读一读。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

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

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注意:

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板书:

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

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

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

“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

“很”

d.挺有意思的!

为什么这么读?

生:

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

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

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

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

(播放FLASH动画)

(自夸、耍小聪明、不动脑筋、愚蠢可笑、爱说大话)

4、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划下来。

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

(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

还可以怎么问他?

你好厉害!

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

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

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

”的语句来说说吗?

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

戳不穿呢?

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

)(4)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

)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撞车,这叫什么啊?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

张口结舌

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

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

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

(是啊!

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

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

谁来说说!

(7)对啊!

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生读道理。

板书:

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哎,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

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谁能告诉大家,这段古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六、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教后反思:

一、关于成语积累的反思

成语的积累训练:

自()()(),这部分由于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效果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流程时,我是这样想的: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

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

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

”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

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

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部分,学生对于练说文中的人物活动表现得很好,参与面广,回答也较准确,联系课文思考成语的意思水到渠成,应该说教学活动设计得比较巧妙,学生的思维训练得到了发展。

只是在提示自相矛盾的意思时过程的设计还不够清晰,对于楚人说的二句话,应该进一步让学生推断,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以对矛盾论这一逻辑有一个相当清晰的认识,这里处理得不太精细,看来于细微处见真功夫这句话还要好好琢磨。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跟预计比较吻合,学生对古文很有兴趣,让学生读读,讲讲,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古文,同时也产生了学生古文的兴趣,由于前面的学习活动比较充分和深入,学生也消除了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拓展活动。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由于以往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时很难找出合适的例子,这次采用病句分析^p判断的方法,学生表现踊跃,分析^p得都很到位,并且掌握了修改病句的一般方法,在实践中巩固了认识,提高了思辨能力。

自相矛盾[zì_iāngmáodùn]

自相矛盾,典出《韩非子》,某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矛和盾都是最好的,当问及“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

‘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出处】《韩非子·难一》

【成语解释】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

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自相矛盾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成语示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

“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

2相关典故原文

楚人

(1)有鬻

(2)矛与盾者,誉(3)之

①曰:

“吾(4)盾之

②坚(5),物莫能陷(6)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

③利(7),于物无不(8)陷也。

”或(9)曰:

"以(10)子(14)之

④矛,陷子(14)之⑤盾,何如?

”其人弗(11)能应(12)也。

夫(13)不可陷之⑥盾与无不陷之⑦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

(1)楚人:

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

(2)鬻(yù):

出售。

(3)誉之:

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

我。

(5)坚:

坚硬。

(6)陷: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

锋利。

(8)无不:

没有。

(9)或:

有人。

(10)以:

用。

(11)弗:

不。

(12)应:

回答。

(13)夫:

句首发语词,那(14)子:

你的之

①:

代词,代指他的盾。

②:

虚词,起连接作用。

③:

虚词,起连接作用。

④:

的。

之⑤:

的。

之⑥:

的。

之⑦:

的。

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自相矛盾漫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p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揭示道理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新平县第五小学:

郑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头脑里已记下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3、其实刚才说的成语中有很多都是一个小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还有的来自神话传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看他们都属于哪一类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历史故事滥竽充数

神话传说画龙点睛

3、寓言往往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我们能从“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故事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4板书课题,自相矛盾齐读

板书矛区别茅与盾

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兵器,看图(矛:

长矛,长柄,有刃,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

盾牌,古人称“干”,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体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4、我们先来看段视频讲述的就是自相矛盾这则故事

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喜欢这个故事吗?

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其他同学试着联系刚才看的视频概括一下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读课文,正音。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哑口无言。

)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

3、故事的主人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夸大其词不讲实际说大话

哪个词展现了他的这个形象

“夸口”什么意思?

(说大话。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

板书:

锐利戳穿

坚固戳不穿

指名朗读,他读得怎样。

(不仅肯定而且夸张重读:

得很随你)

师:

谁不看书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加上动作拍拍胸脯昂起头)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

怎样说?

(故意这样问的明知故问)

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板书“张口结(jié)舌”是什么意思?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学表情)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

(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会产生有什么样的后果?

(板书: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再看看这段视频,请同学试着练一练,分角色朗读。

谁愿意来演一演

6、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

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很多成语是出自古代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作业:

小练笔:

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