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0770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凯恩斯经济学

1、产生背景

1.1经济背景

1.1.130年代大萧条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

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

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

1.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

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

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1.2学术背景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

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

后来西方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2、凯恩斯定律

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厂商)。

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户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

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这样简单的经济关系成为二部门经济。

并且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这样,GDP、NDP、NI、PI就都相等。

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这在西方经济学中被称为凯恩斯定律。

3、理论框架

3.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3.1.1消费倾向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c=c(y)。

(1)边际消费倾向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RC)。

MRC=△c/Δy

若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均为极小时,上述公式可写成MPC=dc/dy

(2)平均消费倾向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公式为APC=c/y。

(3)消费倾向关系

消费曲线上任一点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

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

(4)线性消费函数

c=α+βy(0﹤β﹤1)

α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

β为边际消费倾向。

β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

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图中线C=a+bY为线性消费函数,a为自发消费部分,即α;b为边际消费倾向,即β。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消费函数为非线性,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变化而变化。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呈现递减趋势。

随着收入增加,APC也有递减规律,且APC﹥MPC。

线性状态,APC>MPC。

随着收入增加,APC趋向于MPC。

3.1.2凯恩斯储蓄函数

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分为一般储蓄函数和线性储蓄函数。

(1)一般储蓄函数

s为储蓄,y为收入。

s=s(y)满足ds/dy﹥0。

储蓄是收入减消费后的余额。

即s=y-c。

(2)线性储蓄函数

s=﹣α+﹙1-β﹚y(0<β<1)

(3)平均储蓄倾向

即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APS=s/y

(4)边际储蓄倾向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

MPS=△s/△y。

MPS是储蓄函数的一阶导数,即储蓄曲线上某一点切线的斜率。

储蓄函数为线性时,边际储蓄倾向为常数(1-β)。

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

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

3.1.3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为互补函数。

(2)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C<MPC。

(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

3.2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y=c+I与c=α+βy联立方程,则得到均衡收入y=(α+i)/(1-β)。

3.3乘数论

(1)投资乘数

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2)乘数K

总需求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K=1/﹙1-MPC﹚=1/MPS

3.4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在有政府起作用的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而从总收入角度看,包括消费、储蓄和税收,这里所说的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所得的净纳税额。

即c+i+g=c+s+t,化简得i+g=s+t,这是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条件。

在这里,税收有两种情况,一是定量税,二是比例税。

3.4.1两种税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1)定量税条件下

假设消费函数为c=α+βyd,yd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定量税为T,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则可得到均衡国民收入水平y=(α+i+g-βT)/(1-β)。

(2)比例税条件下

假设消费函数为c=α+βyd,yd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税率为t,税收绝对量=T=ty,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则均衡国民收入水平y=(α+i+g)/[1-β(1-t)]。

3.5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3.5.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以△g表示政府支出变动,△y表示收入变动,K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则Kg=△y/△g=1/(1-β)。

可见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投资乘数相等。

3.5.2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用Kt表示,则Kt=-β/(1-β)。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这里仅说定量税影响下的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为负值,这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

3.5.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用Ktr表示。

则Ktr=β/(1-β)。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3.5.4平衡预算乘数

用Kb表示,其值为1。

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3.6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均衡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还取决于净出口,净出口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即nx=m-x。

所以均衡国民收入y=c+i+g+nx。

进口函数为m=m0+γy,m0为自发性进口,即和收入没有关系或者说不取决于收入的进口部分,γ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即收入增加1单位时进口会增加多少。

经推导可得四部门均衡收入为y=(α+i’+g’-βt’+βTr’+x’-m0)/﹙1-β+γ﹚。

3.7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dy/dx=1/(1-β+γ)

显然,在四部门经济中,各类乘数变小了。

3.8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凯恩斯经济学一个重要特点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并非相互独立,货币对经济并非中性。

以下就来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IS-LM模型。

3.8.1投资

(1)投资的含义

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

包括购买厂房、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支出,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指厂房和设备的增加。

(2)投资类型

按投资主体分:

国内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

按投资形态分:

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按投资动机分:

生产性投资和投机性投资

(3)决定投资的因素

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预期利润,折旧都是决定投资的经济因素。

(4)投资函数

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

用公式表示为i=i(r)=e-dr。

其中e表示利率r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称为自主投资。

d为投资系数,-dr表示投资需求中与利率有关的部分。

满足di/dr<0。

投资与利率的这种函数关系可用投资需求曲线表示。

如图:

投资需求曲线

3.8.2IS曲线

(1)定义

IS曲线是指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这里,投资(i)作为外生变量参与均衡收入决定。

则均衡收入变为y=﹙α+e-dr﹚/﹙1-β﹚。

(2)IS曲线的经济含义

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

如果某一点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

如果一点处于IS曲线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3)IS曲线的斜率

表示总产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

反之,越敏感。

IS曲线为r=﹙α+e﹚/d-﹙1-β﹚y/d,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为﹙1-β﹚/d。

d是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如果d值较大,即投资对于利率的变化较为敏感,则IS曲线的斜率就较小,IS曲线越平缓。

β是边际消费倾向,β较大则储蓄曲线比较平缓,则IS曲线比较平缓。

西方学者认为影响IS曲线斜率大小的,主要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d。

原因是边际消费倾向比较稳定,税率t也不会轻易变动。

(4)IS曲线的移动

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

储蓄增加,IS曲线向左移动。

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使投资增加,因而使IS曲线向右移动。

政府增加税收,IS曲线向左移动。

3.8.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

(1)流动性偏好

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货币是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的资产,人们宁可牺牲利息收入而存储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2)交易动机

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3)预防(谨慎)动机

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交易性货币需求量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量的大小都取决于收入。

合起来表示为L1=L1(y)=ky。

(4)投机动机

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L2=L2(r)=-hr。

(5)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

证券价格随利率变化而变化,利率越高,证券价格越低,货币的投机需求越少。

利率极高时,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再上升,证券价格不再下降,因而将所有货币换成有价证券。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已经处在最高位置,不再上升只会下降,人们会抛出所有的有价证券而持有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

(6)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是人们对于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以及投机性需求的总和。

L=L1(y)+L2(r)。

当L趋向无穷时,r<r0,为萧条区域。

当L=ky-hr时,r0<r<r1,为中间区域。

当L=ky时,r≥r1,属古典区域。

L表示实际的货币需求,即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需求。

L=M/P。

M为名义货币量,P为价格指数。

(7)货币需求曲线的变动

货币交易、投机动机等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右移。

反之左移。

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和供给。

货币供给由国家政策控制,属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垂直。

凯恩斯认为,供求分析主要是分析货币的需求。

当国民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凡是。

当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增加。

3.8.4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1)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流通中的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

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定期存款,一般用M2表示。

更广泛的货币供给是指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一般用M3表示。

(2)均衡利率是指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的利率水平。

(3)货币供给增加到一定程度,利率维持不变水平不再下降,货币需求处于流动性陷阱。

此时,投机性货币需求无限扩张,增发的货币将被流动性陷阱全部吸纳,阻止了市场利率的下降。

3.8.5LM曲线

假定m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则货币市场均衡就是m=L=L1(y)+L2(r)=ky-hr。

维持货币市场均衡,L1与L2必须此消彼长。

国民收入增加,使得交易需求L1增加,这时利率必须提高,使L2减少。

反之则反是。

(1)LM曲线定义

当m给定时,m=ky-hr的公式可表示为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就被称为LM曲线。

因此有y=hr/k+m/k或r=ky/h-m/h。

(2)LM曲线特点

在LM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加时,利率提高。

总产出减少时,利率降低。

若一点在LM曲线右边,表示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应。

若一点在LM曲线左边,表示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

(3)LM曲线斜率

LM曲线为r=﹙k/h﹚y-m/h,其斜率为k/h。

h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

H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曲线就越平缓。

k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k值越大,LM曲线斜率就越大,曲线就越陡峭。

在利率降到很低时的流动陷阱里,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这一区域也被称为萧条区域,即凯恩斯区域。

如果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LM曲线为一条垂直线,这一区域也被称为古典区域。

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的是中间区域,斜率为正值。

(4)LM曲线的移动

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右移,会使LM曲线向左移动,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曲线右移,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

政府的货币供给增加,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

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若价格水平下降,那么LM右移。

3.8.6IS—LM分析

(1)IS—LM分析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在一起,分析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可由IS方程与LM方程联立求得。

即r=﹙α+e﹚/d-﹙1-β﹚y/d,r=﹙k/h﹚y-m/h联立。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图(b)中A为Ⅰ区域,表示在产品市场中i<s,有超额产品供给;在货币市场中,L<M,有超额货币供给。

图中D为Ⅱ区域,表示产品市场中i<s,有超额产品供给;在货币市场中,L>M,有超额货币需求。

图中C为Ⅲ区域,表示在产品市场中i>s,有超额产品需求;在货币市场中,L>M,有超额货币需求。

图中B为Ⅳ区域,表示在产品市场中,i>s,有超额产品需求;在货币市场中,L<M,有超额货币供给。

3.9资本边际效率

3.9.1定义

指的是预期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3.9.2特征

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而前者尤为重要。

当投资者在购入某项资本设备时,必须预期在该设备报废之前,能在逐年的收益中偿还他的投资并获得利润。

由于这些收益尚属未来的预期值,而投资却是现在支付的实际额,所以估算这笔收益时,最后用一个贴现率把它折成现值,并使该现值至少等于该项设备的供给价格(如按设备折旧率计算的价格),这样才便于进行比较。

把资本边际效率与现行金融市场的利率相对比、若边际效率高于利率,投资者自然乐于投资,甚至借钱投资;反之,投资就会减少,甚至停止。

这就是资本边际效率对投资的调节作用。

3.9.3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凯恩斯又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递减,它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因为,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存量增加,一方面资本资产的成本会增加(同样一台机器所费更多),另一方面,资产所产物品的供给增加,因而预期收益会减少。

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而递减,在短期内主要由于资本物成本上升,在长期内主要在于资本存量的大量积累(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3.10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IS和LM相交所决定的均衡收入不一定是充分就业收入,而且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需要依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

3.10.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10.2影响

如果LM曲线不变,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它和LM曲线所交形成的均衡利率和收入都高于原来的利率和收入;而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使利率和收入都下降。

相反,如果IS曲线不变,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它和IS所交形成的均衡利率低于原来利率,而收入则高于原来收入;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3.10.3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收入变动幅度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亦然。

(1)挤出效应

以LM曲线不变时为例。

假定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增肌同样一笔支出△g,会使IS0移动至IS1(如下图),右移的距离为Y0Y2,Y0Y2=△g×Kg,(Kg为支出乘数)。

但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2,只能增加到Y1,减少的数值为Y1Y2,即﹙d×△r﹚/﹙1-β﹚。

这是由于均衡利率上升了,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2)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则效果十分显著,因为政府实行这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出售公债券),并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

(3)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支出乘数的大小。

支出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K。

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

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d的大小,d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大。

3.10.4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给国民收入带来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

(1)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

有两条IS曲线,一条陡峭,一条平坦。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LM曲线会向右移动。

IS较陡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小;而IS较平缓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大。

当IS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2)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如果水平的IS曲线和垂直的LM曲线相交,则就出现了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与凯恩斯极端情况相反。

IS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达到无限大,利率稍有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产生完全挤出效应。

LM呈垂直状,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是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

当出现古典主义极端情况时,财政政策就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就十分有效。

3.10.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混合使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混合使用时会产生四种不同政策效应。

第一,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会使利率上升,而不确定产出的变化,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适用;第二,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会使产出减少,不确定利率的变化,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适用;第三,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会使利率下降,不确定产出的变化,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适用;第四,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或使产出增加,而不确定利率的变化,当经济严重萧条时适用。

4.后凯恩斯学说

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