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2896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docx

经济考试宏观部分

概论部分

**为什么学习经济学知识?

有些人的智商相对较高,也有较好的情商,但为什么他们经常感觉到钱不够花呢?

原因在于这些人的财商很低。

财商(FQ):

衡量一个人的理财能力和创造财富的智慧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当今社会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客观的经济规律,而这是无法回避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应该能够读懂一般的财经新闻和报道,能够对政府税收、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以及失业、股市热点有自己的判断。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有必要了解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为你的判断提供工具。

(经济理性)

**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

定义三要素:

欲望、稀缺性、选择

**稀缺性

资源稀缺(有限)Scarcity。

稀缺性是个绝对、也是个相对的概念。

绝对是指在任何社会和时代资源都存在稀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1)什么是资源?

资源是用来生产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劳务)的手段或者物品。

除了时间与信息两种重要的资源外,经济学讨论的资源基本上有三种:

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

(2)资源与生产要素

当资源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它又被称为生产要素。

生产五要素

人力---劳动L

财力---资本K

物力---土地N:

一切自然资源

智力---企业家才能E

技术---技术T

3)资源为什么是稀缺的?

一定时期,物品本身是有限的

一定时期,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

存在资源稀缺,又存在资源浪费!

**选择

稀缺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包括以下一些问题:

即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生产哪些物品或劳务(what)?

(2)生产多少某种物品或劳务(howmany)?

(3)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劳务(how)?

(4)何时生产这些物品或劳务(when)?

(5)为谁生产这些物品或劳务(forwhom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

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理论上说,机会成本是某项资源改作它用的各种可能中最优的选择;但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只能是其它使用中能够满意的选择。

机会成本虽然不构成一般意义上的成本,不构成实际支出,也不入帐,但它是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所必须考虑的现实的因素。

忽视了机会成本,往往有可能使投资决策发生失误。

**基本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1)经济主体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

(2)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最优化。

(二)产权明确

产权:

由法律和伦理所确定的个人或厂商对财产的权力。

经济学认为,在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中,一切市场行为都必须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

(三)完全信息

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充分的和相同的信息,并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成本。

信息是完全对称的。

(四)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

厂商(firm)是指运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与劳务的私人经济单位。

宏观部分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国民经济的总量及其变化规律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

国民生产总值,国生产总值,消费量,投资量,储蓄率,货币存量,政府预算,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

假设:

资源有效配置

目标:

资源充分利用

**正确理解“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

宏观调控的对象是宏观经济变量,如国生产总值、消费、投资、储蓄、货币供应量、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等

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它通过调节宏观经济变量间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

政府行政部门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直接干预,即使中央政府实施(如信息产业部对电信业的管制)也不是宏观调控,更遑论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以“宏观调控”的名义直接对市场主体进行各种限制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往往导致效率损失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通货膨胀、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经济增长等各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政府试图解决各种经济难题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宏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总供给(aggregatesupply)和总需求(aggregatedemand)。

总供给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总需指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的总支出。

**宏观经济的主要诊断指标

经济增长

就业/失业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

**产品市场

一)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是指他的名言:

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supplycreateitsowndemand)。

(二)利率、储蓄与投资

在古典经济学看来,居民户存款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利息,因而储蓄S是利率R的增函数,利率越高,这部分储蓄越多。

     S=S(R),S′>0

 而投资I是利率R的减函数。

利率越高,投资越少。

     I=I(R),I′<0   

利率、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如图所示。

利率的灵活变动可以使资本市场上的资本供求达到均衡。

**国家干预的挤出效应

政府的财政支出存在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即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导致私人消费与投资的相应减少,而总需求仍然保持不变。

**货币市场

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是货币数量的变化仅仅影响总价格水平,而不影响总产出水平。

1.费雪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IrvingFisher)提出的。

费雪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MV=PY

M:

货币流通量;V:

货币流通速度;P:

总价格水平;Y:

总产出水平或国民生产总值。

按照费雪的解释,货币流通量的变动是因,总价格水平的变动是果。

2.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是20世纪初以马歇尔(AlfredMarshall)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的。

剑桥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M=kPY

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因,总价格水平的变动是果。

**劳动市场的均衡

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Y代表总产出水平,N代表就业量,K代表资本存量。

在短期,资本存量是既定不变的,总产出只是劳动投入的函数。

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可以导出劳动的边际产出函数。

由于厂商根据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工资

报酬的原则来决定劳动需求,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出曲

线就是劳动需求曲线,可以表示为:

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

劳动市场均衡:

一、凯恩斯“革命”

(一)否定萨伊定律

萨伊认为供给创造需求,两者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

凯恩斯认为,供给与需求并不必然相等,如果收入不全用于支出,供给就不会与需求相等。

二)否定古典的利率、投资与储蓄理论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储蓄总能通过银行的作用,使其自身转化为投资。

货币市场通过利率机制使投资和储蓄达到均衡。

凯恩斯认为,储蓄与投资来源于不同的经济主体,储蓄的动机与投资的动机不同,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影响投资的主要是货币需求的变化。

因此仅凭利率调整难以达到投资和储蓄的均衡。

三)否定古典宏观经济就业理论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机制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就业是常态,而凯恩斯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充分就业不是常态。

(四)否定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而凯恩斯积极主政府干预经济。

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将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需求称为有效需求,指出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均衡国民收入就会低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失业就会出现。

凯恩斯运用以下三个所谓的基本心理定律来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引起需求消费不足。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

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第三,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与利率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但是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货币需求的变动将不再受利率影响。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与流动性偏好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投资需求不足与消费需求不足引起总需求不足,从而使经济中长期存在失业现象。

 

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工资刚性等制度约束,古典主义强调的市场机制在短期和长期可能都无法发挥作用,经济无法自动恢复均衡。

他主政府应该采取相机处置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充分就业均衡。

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就应该实行预算赤字政策来增加总需求。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一、现代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相信市场机制本身具有促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均衡的力量,主政府实行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同时中央银行应该执行货币供给的一贯规则,保持货币存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代表人物:

弗里德曼

二、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的主导思想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投资。

主政府减税、放松行业管制等

代表人物:

拉弗

三、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人们会知道政策的最终结果,并且对政策做出理性反应,使得政策失效。

最好的政策就是不实行政策(无为而治)。

这与古典主义的观点类似。

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性,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主货币供给应该保持稳定的增长率,税率也应该保持稳定性,同时财政政策应该具有公开性并能取信于民。

代表人物:

萨金特、卢卡斯

一、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

最终产品(finalgoods)是指现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goods)是指虽然也是现期生产的但是进入了其他产品或劳务的产品和劳务。

特点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产品,而且包括无形产品—劳务,例如修理服务

(2)按照市场价格计算,而不包括自产自用的产品。

例如,农民生产的粮食如果供自己消费则不计算在GNP中。

(3)仅计算本年度产品价格总和,而不包括以前产出。

例如,在某一年转手的以前建成的房屋的交易中房屋的价值不应计算在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但在这一交易中所提供的劳务,即佣金,是该年的劳务,应计算在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

(4)是最终产品的价格总和,而不包括中间产品。

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中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额。

把国民生产总值减去资本消耗(折旧)就得到了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资本折旧

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指各种生产要素在现期的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总额。

也是一个衡量产出的概念

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净利息、社会保障支出,再加上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的利息收入、个人股利收入、企业的转移支付,就得到了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

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

国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本国领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以领土为统计标准。

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属于本国还是外国,只要是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就都计入国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国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

为了能够对不同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有效的比较,我们选择某一年的价格水平作为标准,各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按照这一价格水平来计算。

这个特定的年份就是所谓的基年(baseyear),这一年的价格水平就是所谓的不变价格(constantprice)。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叫做实际国民生产总值(realGNP),而用当年价格(currentprice)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叫做名义国民生产总值(nominalGNP)。

可以根据某一年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价格指数,即国民生产总值隐含折算数(implicitpricedeflatorforGNP)。

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民生产总值隐含折算数=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用国民生产总值隐含折算数计算通货膨胀率的方法是:

t年的通货膨胀率=(t年的GNP隐含折算数-(t-1)年的GNP隐含折算数)÷(t-1年的GNP隐含折算数)×100%

应该用人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

——在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或者在比较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时,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大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很可能比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小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要多。

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用来概括种类繁多的产品价格,在理论分析中是抽象的概念。

价格水平是由价格指数来反映的。

常用的价格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NP(GDP)缩减指数。

金融市场上的利率主要有基础利率、贴现率等。

考察利率时要区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现实中的市场利率,实际利率则是指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是指已经失业但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

 

一、支出法

(1)私人消费支出总额是指由家庭和非营利机构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

(2)私人国投资支出总额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是指非居民购买的新生产的建筑和耐用生产设备的市场价值总额加上居民购买的新建造的住房的市场价值。

存货投资是指厂商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动。

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为净投资。

重置投资是指弥补当期资本设备的生产消耗和意外损坏的投资支出。

(3)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

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因为转移支付仅仅把收入转移,没有交换的产生。

(4)净出口是指商品和劳务的出口价值减去商品和劳务的进口价值的差额。

表示本国最终产品和服务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了它们的市场价值。

是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消费的净支出。

二、收入法

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国民收入),再经过一些项目的调整即可获得GNP

三、生产法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中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因此可以对各个生产阶段创造的价值或者按照生产部门划分分别进行加总来核算国民生产总值。

这就是所谓的生产法或者增值法。

现行国民收入核算不反映总产出

第一,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是根据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的,因此有许多生产活动没有反映到国民生产总值之中。

第二,地下经济也没有得到反映。

国民收入核算没有很好地反映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国民生产总值不能很好地衡量精神收入。

第二,国民生产总值只能比较最终数值大小,而无法说明生产的是什么商品和什么劳务。

第三,国民收入核算不能反映出生产技术的进步。

国民收入核算没有很好地反映福利状况——人均的实际消费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福利状况的比较好的指标。

“经济福利尺度”(measureofeconomicwelfare,简称MEW)与“净经济福利”(NEW)。

从含义上讲,经济福利尺度和净经济福利是一致的,都是试图通过这一指标对国生产总值指标进行校正。

对国生产总值指标的调整:

第一,加入闲暇的价值。

第二,加入家庭主妇劳动的价值。

第三,减去为消除污染所付出的代价。

第四,减去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现代城市生活造成的其他损失。

第五,减去国防、军备等支出。

一、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⒈两部门、两市场模型

 

⒉两部门、三市场模型

国民收入被分成消费和储蓄两部分。

 

两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从总需求看:

总产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C)+投资(I)

=C+I

从总供给看:

总产出=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消费(C)+储蓄(S)

=C+S

如果总供给=总需求,则C+I=C+S,即I=S

二、三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部门经济是指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政府是一个非营利的社会管理部门。

 

三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从总需求看:

总产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

=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

=C+I+G

从总供给看:

总产出=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

=消费(C)+储蓄(S)+税收(T)

=C+S+T

如果总供给=总需求,则C+I+G=C+S+T,

即:

I+G=S+T

三、四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部门经济是指在三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

 

从总需求看:

总产出=国需求+国外需求

=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出口(X)

=C+I+G+X

从总供给看:

总产出=国供给(产出分配给各要素)+国外供给

=消费(C)+储蓄(S)+税收(T)+进口(M)

=C+S+T+M

如果总供给=总需求,则C+I+G+X=C+S+T+M,

即:

I+G+X=S+T+M

总需求: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由需求或支出计算出来的国民收入。

两部门总需求AD=C+I

总供给:

由收入方面计算出来的国民收入。

这是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是他们创造价值的衡量。

两部门总供给AS=C+S

消费函数(consumptionfunction)是指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决定消费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假定只考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则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a+bY

自主消费与引致消费

全部消费可以分为两部分:

不取决于收入的自主消费(截距a);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引致消费(bY)。

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消费倾向指消费增量△C和可支配收入增量△Y之比,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平均消费倾向(APC)

  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占收入的比重:

APC=C/Y

二、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savingfunction)是指居民的储蓄和决定储蓄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宏观经济学中,储蓄被定义为可支配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

S=Y-C

因此,储蓄函数可以写为

S=Y-(a+bY)=-a+(1-b)Y

其中,S代表实际储蓄,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

-a是自发储蓄(autonomoussaving)。

1-b是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简称MPS),即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相应的储蓄增加量。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主义认为,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不变的,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也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重越来越小。

这意味着消费函数曲线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右上方上升但其斜率越来越小的曲线。

投资函数(investmentfunction)是指厂商的投资支出和决定投资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只考虑产品市场时,不涉及货币市场和利率因素,假定厂商投资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自行决定,则投资函数可以写为:

I=I0

均衡国民收入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是指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第二,它是一个稳定的国民收入水平。

在其他条件没有变化时,不随时间而变化。

两部门均衡中C+I=C+S,即I=S,投资等于储蓄,这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成立的,因此这里I为实际投资。

实际投资包含计划投资和非计划投资。

计划投资也称做意愿投资,非计划投资也称做非意愿投资。

即:

I=I0+Δinv

其中,I代表实际投资,I0代表意愿投资,Δinv代表非意愿投资。

意愿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意愿存货投资,非意愿投资是指非意愿存货投资,即存货的意外变动。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总需求指的是实际总需求。

AD=C+I=C+(I0+Δinv)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过程中的总需求指的是意愿总需求,而不是实际总需求。

AD=C+I0

两部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C+S,即I=S,根据S=-a+(1-b)Y,均衡条件可写为:

-a+(1-b)Y=I0

Y0为均衡的国民收入,Y1时,计划投资小于储蓄,厂商的非意愿存货投资为正值,厂商就会减少产出水平;Y2时,计划投资大于储蓄,厂商的非意愿存货投资为负值,厂商就会增加产出水平。

非意愿存货投资为零是国民收入达到均平的条件。

意愿储蓄的增加导致均衡国民收入的减少,并最终导致实际储蓄的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节俭悖论。

计划投资变动也影响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投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增加,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则减少国民收入。

三、数学模型

均衡国民收入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计划投资I0。

第二,自发消费a。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b。

 

宏观经济学非常关心计划投资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并把1单位计划投资的变动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的最终变动量叫做投资乘数。

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

投资品销售商得到收入10后,假定按0.8的边际消费倾向支出其中的8去购买消费品,于是这8的购买支出会成为第二个销售商的收入增量,他又将支出8×0.8=6.4。

这笔支出又会成为第三个人的收入,第三个人又会支出6.4×0.8=5.12用于消费。

这5.12又会成为第四个人的收入,……。

以此类推,将所有人在增加10的投资后增加的收入加在一起,便是一笔10的投资增量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Y:

△Y=10+8+6.4+5.12+……=50。

乘数的“双刃剑”作用

  乘数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即当投资增加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要大于最初投资的增加;当投资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投资的减少。

政府支出包括两项:

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

二者的区别在于,政府购买支出使政府获得产品和劳务,是市场交易行为。

而转移支付并不使政府获得产品和劳务,不是市场交易行为,是政府的馈赠行为。

在宏观经济学中,假定政府购买指出G是一个外生变量,即由政府行政或立法部门决定,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响。

因此,政府购买指出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线。

二、三部门产品市场均衡:

固定税制

可支配收入是人们的税后收入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

Yd=Y-T+TR

Yd为可支配收入,T代表固定的税收额,TR为政府转移支付。

因此消费函数为:

C=a+bYd=a+b(Y-T+TR)

三部门宏观经济模型:

 

均衡国民收入受到七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

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减少。

投资乘数:

 

第二,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购买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减少。

政府支出乘数:

 

第三,政府的固定税收。

政府税收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反之增加。

固定税收乘数:

 

第四,政府的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减少。

转移支付乘数:

 

转移支付与固定税收的乘数效应绝对值相同,但完全相反。

如果同时增加两者,均衡国民收入将保持不变。

第五,自发消费。

自发消费增加,国民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