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5080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己装订手工书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docx

自己装订手工书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

自己装订手工书,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

|/2014-11-17/卡路里/20344℃ 

猜你喜欢:

线装是书籍装订的一种技术。

它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出现于明代中叶,通称“线装书”。

实际上在装订时,纸叶折好后须先用纸捻订书身,上下裁切整齐后再打眼装封面。

线装书一般只打四孔,称为“四眼装”。

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多打一眼,就成为六眼装了。

讲究的线装,除封面用绫绢外,还用绫绢包起上下两角,以资保护。

线装书装订完成后,多在封面上另贴书笺,显得雅致不凡,格调很高。

自己装订书步骤

自己装订书步骤

自己装订书步骤

自己装订书步骤

自己装订书步骤

自己装订书步骤

自己装订书步骤

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

古代线装书装订方式

一、线装书的形式线装书有简装和精装两种形式。

简装书采用纸封面、订法简单,不包角,不勒口,不裱面,不用函套或用简单的函套。

精装书采用布面或用绫子、绸等织物被在纸上作封面,订法也较复杂,订口的上下切角用织物包上(称为包角),有勒口、复口(封面的三个勒口边或前口边被衬页粘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度。

最后用函套或书夹把书册包扎或起来。

线装书的订联形式有很多种,即:

a四目骑线式;

b太和式;

c坚角四目式;

d龟甲式;

e唐本式;

f麻叶式;

g四目式。

唐本式和四目式订联方法基本相同,坚角四目式是在四目式的基础上对书角加固的一种改革形式,以上三种都是常用的订联形式。

二、线装书加工工艺

线装书加工工艺分为线装书加工和书函加工两部分。

线装书加工工艺流程如下:

理料——折页——配页——检查理齐——压平——齐栏打眼穿纸钉——粘封面——配本册、切书——包角——复口——打眼穿线订书——粘签条——印书根字。

理料。

即将印刷页一张一张地揭开、挑选、分类,再逐张按栏脚和图框将其撞理整齐,这种操作叫“捐书”。

页张理齐后,用单面切纸机把书页裁切成所需的大小。

折页。

线装书折页是以中缝前日为标准,将单面印的书页的白面向里,图文朝外对折,折缝就是前口,一般书页折缝处印有“鱼尾”标记,作为中缝折叠标记,称为“黑日子折”,把版框作为中缝折页的标准线的,称为“白口子折”。

折页后书帖栏线整齐,鱼尾栏宽度一致,折缝压实无卷帖。

配页。

线装书的配页操作与平装书的配页基本相同,线装书页薄,纸质软,除用一般平订的拣配方法外,还常用撒配。

撒配时,按页码顺序将同一页码的书帖排列成梯形后,将其叠放在一起,然后从一头抽出书帖,就是一本配好的书册。

配好后的书册版面排列整齐,无错帖、无卷帖,撞理整齐。

齐栏。

将理齐后的书页散开成扇形状,并逐张将书页前口折缝上的鱼尾栏整齐的操作称为齐栏。

齐栏前应先将书帖前四折边刮平服整齐,防止齐栏时书页拱翘。

齐栏后的书册,栏线垂直、不乱栏、顺序正确。

打眼穿纸针。

配页齐栏后的书册,经理齐检查无误后,进行打眼穿纸钉,以保证书页不移动,并栏线整齐。

纸针眼打两个,上下位置在书册长各1/3处,距书脊6~9mm。

打眼垂直、无扎裂、扎豁书册,针眼直径以能入针穿线为准。

纸打用料与所订书册纸质相同,并用竖纹。

纸针要挺括、牢固、直径与针眼相符合。

切书。

将粘好封面、封底、配好页的整套书册沿口子闯齐、放到三面切书机的切书台上,对准上下规矩线切书。

切好的书册应刀口光滑、平整美观,压书的力量应适当,以免裁切后本册表面出现压痕。

包角。

为保护书角,使其不散。

不折、坚固耐用,在穿线前将书背上下两角用缤或绢包住称为包角。

包角的位置在书册最上和最下第一针眼处,并与线痕、切口呈垂直状。

包角用料为细软织品,用适当粘剂,折角整齐,包角平整牢固、自然干燥。

复口。

将封面三边(或前口一边)的勒口与衬页粘接,将勒口盖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固性,保持外观的整齐。

穿线订书。

线针眼一般为四个,上下位置根据订缝形式定,与书脊距离为13~18mm。

用线为60或42支纱6股蜡光白线或相同规格的丝、麻线穿过眼孔,将书页订牢。

穿线用双线,依不同的穿线方法,入线要正确,拉线紧度适当。

书册穿线后平整牢固,双股线并列排齐,无扭线、交叉、重叠、分离线,线结不外露贴签条。

在封面上贴书名签,签条的位置对书籍的造型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粘在封面的左上角,离天头和前口各约8~12mm。

印书根。

线装书通常是平放在书架上,为了便于查找,还要在地脚的右边印上书名和卷次。

线装书订线方法图示一、四眼订线法1.1穿线方式

图1、穿线方式

(一)

图2、订线方式

(二)

1.2穿线方向

图4、穿线方向(3-2)

图5、穿线方向(3-3)

二、六针眼订法和八针眼订法

图6、六针眼订法和八针眼订法

图书缀订的方式与步骤作者:

杨时荣(台湾)

摘要:

在图书修复装订的过程中,配合选用正确的缀订方式,是足以影响图书往后延长保存年限的重要因素。

本文内容便是以图书各种缀订方式作为论述范畴,并以文字、图片相辅说明,使复杂的图书缀订走线更能简明呈现而让人了然易懂,对图书典藏者及爱书人在处理图书装订及维謢工作上而言,是有正面效益的。

关键词:

图书维护;图书装订;图书保存;图书修复;图书缀订;科普特装订

一、前言

图书文献以绳线缀订防止散落,其法起源甚早,在中国可追溯至远古时代文字尚未发明前,人类以实物来表达思想之时期,云南地区便有景颇族人,会将情人所熟悉之各种树叶,以花线捆扎包成一束防止散落,送给对方以表达爱慕之意,并作为定情信物。

继实物表达时期后,人类又发现可利用代表实物之图画来传达思想,日久之后,图画乃逐渐蜕变简化,而成固定形式之图案符号,是人类最原始之象形文字。

有了文字就必须要有书写材料,在殷商时,人们是以龟甲兽骨作为书写材料。

「甲骨文」又名「契文」,是殷代一种档案文书,在龟尾右下方,常可发现刻有「册六」、「纶六」、「丝六」等字样,此字样乃龟版编号,其作用在排列有序,龟甲中央有孔,以韦编贯穿其间,可防龟甲散乱,此与后代册叶以线缀订亦有同功之妙。

至春秋战国时代,竹木简盛行,当时人着书立言,多以此为书写材料,每当一篇写毕,便用丝、麻、皮质料之绳,将「简」缀编成一长幅,图书基本形制因而产生。

到隋唐时,因纸张发明,进而影响中国图书装帧形式之演变,此时卷轴、叶子兴起,取代竹木简,惟仍难脱绳线缀编之窠臼,陈祚龙《敦煌学要钥》中,便以近代由敦煌石室中,所发掘之唐代诸多实物,考证当时图书装帧形式云:

「如为卷子则于其上加一丝绵细带(成五彩细带),以便捆合;如为册子则多以线订合(以线由叶子中间缀订各叶成册)」。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也记载:

「作书册粘叶为上,久脱烂苟不逸去,寻其次第足可抄录。

屡得逸书,以此获全。

若缝缋,岁久断绝,即难次序。

初得董氏《繁露》数册,错乱颠倒。

伏读岁余,寻绎缀次,方稍完复,乃缝缋之弊也。

」。

按「缝缋」之意,所指是以针线连续缀订书背。

在敦煌遗书中,所呈现之缝线方式,一般有三种,一为书叶较厚,对折后折缝沾粘集在一起作书背,后因沾粘处脱落,再用麻线缝住,此种缝法随意性很大,没有规律,有仅缝一点,也有缝上下两端,还有整个书背用线缀订,在中国大陆、英国、法国国家图书馆所搜藏之敦煌遗书中都有发现,此可说是线装书籍的雏形;二为书叶较薄,对折后折缝集在一起作书口,加上封面纸,与书口相对一侧,打三眼订线,其特征除三眼外与明清之线装书没有多大区别,可说已完全具备线装书的特征;三为书叶较厚,几张集在一起,对折成一帖,数帖集中在一起,以折缝处作书背,用麻线反复穿联缀订,若依《墨庄漫录》所记载「岁久断绝,即难次序」而言,以上装帧形式应就是「缝缋装」。

缝缋装在中国古代唐朝时期,虽然只是短暂的流行,但是随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中国书籍缝缋方式,很可能便是藉由此传到日本、中亚和欧洲,而彼此影响书籍的装订方式,例如:

日本的「和式缀订」,及西方书籍的「锁线缀订」,都还能找到早期中国缝缋装和埃及科普特装订的部份影子。

宋代时,由于卷轴装的舒展不便,而缝缋装订又与当时书籍印刷方式无法配合,缝缋装订乃逐渐失传,粘叶方式之蝴蝶装因而盛行。

直到明代,以线缀订方式复又盛行,但与订背方式的缝缋装并不相同,自明万历之后,迄至清末三四百年间「线装本」,完全取代中国图书装帧形式。

科普特装订﹙CopticBinding﹚是欧洲早期的一种图书装订方式,其在公元第二或第三世纪时,系由住在埃及早期的基督徒科普特人,利用地毯的技术及缝针,所创造出的一种缀订技术,早期应用于纸草纸文献的装订;接着羊皮纸的广泛利用,取代了纸草纸后,科普特装订仍然接续被使用,直到今天纸张主导了印刷的年代,这个装订方式仍在世界各地被人们所使用(注1)。

至于改良后的西洋订背式锁线装订﹙虽类似但不同于科普特装订型式,可能受缝缋装影响之缀订型式﹚,于明代时,便已进入中国,当时利马窦、金尼阁等从欧洲带来用皮面装订的西洋印本,纸白如蚕,两面印刷,有的还烫金带铜钩,盖有教皇纹章,士大夫如顾起元、李日华等见之后,诧为惊奇,但是对中国书的装订,并没有产生丝毫影响(注2)。

至清末鸦片战争前后,西洋石印、铅印输入中国,书籍报刊风起云涌,在社会上引起剧烈变化,西洋式的锁线装订才渐被采用(注3)。

以下便就中西式书籍,在缀订走线之种类与方式上,进行研究说明。

二、唐代缝缋装的基本走线方式

缝缋装是在每帖书叶折缝处连缀,为阶梯式缝法。

若以四帖四眼为例,首先由第一帖折缝内部第一眼穿出,再穿入第二帖第一眼中,再由第二帖第二眼中穿出,再穿入第三帖第二眼中,再由第三帖第三眼中穿出,再穿入第四帖第三眼中,有如上阶梯;然后再由第四帖第四眼穿出,再穿入第三帖第四眼中,再由第三帖第三眼穿出,再穿入第二帖第三眼中,再由第二帖第二眼穿出,再穿入第一帖第二眼中,有如下阶梯,如此反复上下阶梯式缝法,直到两条线头相遇打结。

详见图示。

图一:

缝缋装缀订方式﹙一﹚

图二:

缝缋装结线方式﹙一﹚

图三:

缝缋装实物﹙一﹚

图三:

缝缋装实物﹙一﹚

图四:

缝缋装实物﹙二﹚

图五:

缝缋装实物﹙三﹚

三、中式线装的基本走线方式

中国线装形式,是经长时间发展改进而流行,可谓是古本图书装订中最进步、实用及美观,依其缀订方式,又可分为以下数种:

1、宋本式缀订法

又称「四针眼法」、「四目缀订法」,是一种较简单且普遍的装订形式。

其四眼位置之确定,是先以书本尺寸来考虑「天地角」之距离,待天地两角针眼位置确定后,再将中段部分,以两针眼分三等份。

一般天地角之长宽比为1:

2,惟有时也须视书本幅面宽广稍加调整。

图六:

宋本式缀订法

图七:

缀线穿入法

(一)

图八:

缀线穿入法

(二)

图九:

宋本式缀订走线方式

(一)

图十:

宋本式缀订走线方式

(二)

图十一:

宋本式缀订走线方式(三)

图十二:

宋本式缀订完成后图样

2、唐本式缀订法此种装订方式,大都是用在幅面狭长之图书,其缀订方法基本上是与「宋本式」相同,差别只是在第二、三眼距离较为接近,其封面题签也需配合狭长形幅面,相应为细长形。

图十三:

唐本式缀订法

3、竖角四目式因在天、地角内,各多打一眼加强缀订,故称「坚角四目式」,也有依照针眼数,称「六针眼法」或「八针眼法」。

鞑清糠稀时期,对珍贵图书文献之装帧,均采用此种坚角法,故也称「糠稀式」。

此种缀订方式,大都用于幅面宽广之图书,不但可强化坚牢书角,且也有美化装饰之用,幅面宽广图书,若使用「宋本式」缀订,则会显得单薄。

图十四:

坚角四目式缀订法(缀订走线方式见宋本式缀订方式)

4、麻叶式因缀订完成之图书,其缀线分布形状如叶脉状而得名,也称「九针眼法」、「十一针眼法」,每个麻叶由三个针眼组成,此缀订方法,是建立在「糠稀式」缀订基础上,再进行装帧美化,同时题签也可贴近封面中央位置,更加强其装帧之美观,此法较适用幅面宽广之图书。

图十五:

麻叶式缀订法

图十六:

麻叶式缀订走线方式

5、龟甲式此方法是由「宋本式」演变而来,因缀订走线形式,似龟甲纹样而得名,因有十二个针眼,又称「十二针眼法」。

图十七:

龟甲式缀订法(十二针眼法)

图十八:

龟甲式缀订走线方式

6、线装本的合订式套书、丛书为免散失,而以合订方式缀订,惟在使用与典藏上较为不便,此法是以宋本式缀订法为基础,进而发展出以两条缀线同时缀订的一种奇特缝法。

图十九:

线装本的合订式

图二十:

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

(一)

图二十一:

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

(二)

图二十二:

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三)

图二十三:

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四)

图二十四:

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五)

图二十五:

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六)

图二十六:

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七)

图二十七:

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八):

余此类推以下各册缀订方式

图二十八:

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九)

四、日式线装的基本走线方式此种缀订方式,因在日本使用较广,故以「和式」称之。

1、普通大和式

图二十九:

普通大和式系在书脑缀订处打四眼,两眼一组,分两组,每组穿缀线或缀带后打平结,题名签可贴封面中央,为大和缀(やまととじ)的一种。

图三十:

穿缀带夹板

图三十一:

圆锥钉

图三十二:

平目钉

图三十三:

普通大合式的走线方式

2、四目大和式是由「普通大和式」美化而来,又称「四目骑线订」,也是大和缀(やまととじ)的一种,共有八眼,每四眼为一组,共计上下两组,每组穿缀线或缀带后打平结。

也有称与「普通大和式」之缀订方式与打眼数相同,两者主要差别,是在缀订完成后,缀线或缀带打侧环结并将环处剪开,成四条结尾,此为错误说法。

图三十四:

错误的四目大和式

图三十五:

正确的四目大和式

图三十六:

平结法(是一种绳结形态对称的基本结法)

图三十七:

侧环结(平结的一种,将一端绳子绕成一个环,又叫侧环结,也可当作。

图三十八:

四目大和式的走线方式

(一)

图三十九:

四目大和式的走线方式

(二)

图四十:

四目大和式的走线方式(三)

图四十一:

四目大和式完成穿线之封底

3、和式缀订

也称「缀叶装(てつちょうそう)」,其缀订方式有唐代缝缋装的影子,在每帖书叶折缝处打四眼,每两眼为一组,以一条缀线两头各穿一根缝针缀订,一折帖有四眼,总计有两条缀线四根缝针同时进行缀订的一种缝法。

四根针带线首先由第一帖折缝内部四个眼同时穿出,再各自穿入第二帖各眼中,各组针线交叉再由第二帖穿出,再穿入第三帖各眼中,各组针线再交叉由第三帖眼中穿出,再穿入第四帖眼中,如此循环至最后一帖,然后再将两条缀线结于最后帖之折缝处,见图示。

(两条缀线四根缝针同时进行缀订的一种缝法,两条缀线结于最后帖之折缝处)图四十二:

和式缀订折帖的缝法

图四十三:

和式缀订的结线方法

五、西式打穿缀订的基本走线方式

大都为期刊合订改装时采用,为暂时性装订,贵重图书是不宜采用此方法,惟因其装订方式简单,故台湾日据时期修装西式图书大都采用此法,一直延用至今(注4),而造成图书严重二次伤害。

如今面临图书文献数字流通趋势的需要,该类装订方式的图书,在数字化过程中,也常受制于装订方式的不当,而在翻拍或扫描作业的过程中,常需拆装后才能完成数字化作业,因此在拆装的过程中,使得图书再一次的受到伤害,所以此种打穿缀订方式,是不应被鼓励用在期刊合订或图书修装上。

1、打穿式基本缀订方式

一般有简易三眼及五眼缀订两种,该方法是由书背脊内0.3公分左右处打孔,以麻或棉线为缀线,最前五页及最终五页,不打眼孔但须以糊黏贴,打眼孔之最前帖需用生棉纸补强,以备承受绑缀线之压力,穿线后之线头须留10公分左右在切断。

图四十四:

打穿式三眼缀订方式

图四十五:

打穿式五眼缀订方式

(一)

图四十六:

打穿式五眼缀订方式

(二)

2、打穿式缀订图示

图四十七:

依前图方式缀订

图四十八:

将缀订完成后之背脊毛边裁去

图四十九:

然后再以尺量出背脊长宽尺寸

图五十:

再依前图所量尺寸,等长及略宽4cm之尺寸,裁量背脊纸

图五十一:

将书背脊涂刷白胶

图五十二:

再将涂上白胶之背脊纸黏贴上背

图五十三:

背脊纸黏贴上背情形

图五十四:

背脊纸黏贴上背后,垫纸抹平情形

图五十五:

背脊纸黏贴抹平后压干定型情形

图五十六:

定型完成情形

六、西式订背缀订的基本走线方式

是在书身背部以订钉或细线缀订。

一般较常用之缀订方式,分为有缀绳(带)和无缀绳(带)之缀订方式,西洋古书大都是有缀绳装订,至于现代西洋书,有机器装订、半或全装订,此部份图书除机器装订采取无缀绳装订外,其余大部分是有缀绳方式缀订,然而最远古的科普特装订﹙Copticbinding﹚则是属于的无缀绳装订。

缀订书身,每帖(书组)位置与订眼数量,须先按图书尺寸以铅笔定出,若以有缀绳之缀订而言,普通图书是以五条缀绳为宜,故铅笔定出位置亦有五点,作为缀线缀订之处。

缀线质量以未经漂白之材质为优,其粗细应依图书需求选用,图书寿命持久否除和缀订用料有关外,其缀订方式亦须注意,例如缀线缀订若松,书身装订则无法坚固,缀订太紧则影响书页展开,圆背时缀线也易断线。

图五十七:

有缀绳的缀订方式

1、有缀绳缀订走线方式

图五十八:

二帖式有缀绳走线法

图五十九:

一帖式有缀绳穿线法

图六十:

缀布缀订法(以缀布为缀订之方式适用于超薄图书)

2、无缀绳缀订走线方式

图六十一:

无缀绳缀订折帖订孔间距分配方式

图六十二:

无缀绳缀订阶梯式走线方式

图六十三:

无缀绳缀订平行式走线方式

3、无缀绳科普特缀订走线方式(注5)

图六十四:

首先由书组内第一孔穿出缀线,然后再缠绕封面木板

图六十五:

将缠绕封面木板后之缀线,再穿回第一孔内

图六十六:

再由第二孔穿出,再缠绕封面木板后,再穿回第二孔内

图六十七:

如前面步骤后,缀线由最后一孔穿出

图六十八:

然后再将缀线穿入第二帖书组订孔内,在由下一订孔穿出后,缠绕第一帖书组之缀线后,再穿回第二帖书组之原订孔内.

图六十九:

各帖书组缀订方式同前图步骤,至最后一帖书组缀订时,需与第二封面木板一起缀订,首先缀线须先由封面木板外部穿入,由封面内面穿出

图七十:

将封面内面穿出之缀线,缠绕在倒数第二帖之书组缀线后,再穿回最后一帖书组订孔内,再由下一订孔穿出后,由封面外部穿入,再由封面内面穿出,再将穿出之缀线,缠绕在倒数第二帖之书组缀线后,再穿回最后一帖书组订孔内,于此类推将书籍走线缀订完成后,在书组内部将缀线打结,全书便算完成.

图七十一:

科普特装订

七、西式锯目缀订的基本走线方式适用于低廉装订,其处理方式,是以小锯子斜锯书背,锯出数道小沟(锯目),再加胶入沟,以细麻绳套进拉紧,并于书背处刷上白胶。

现今锯目式缀订,也都以机器处理,其方式先于书身背脊锯出无数小沟,然后再以胶灌入缀订,此法装订之图书,一般称之为「胶装书」,因书页易脱落,永久保存之文献是不宜采用此方法。

图七十二:

锯目式缀订

八、结论缝缋装在中国唐朝时期,虽然只是短暂流行,但是随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中国书籍的缝缋方式,很可能便是藉由此文化交流方式传到日本、中亚和欧洲,而影响了外国书籍的装订方式,例如:

日本的「和式缀订」,及西方书籍的「锁线缀订」,都还能找到早期中国缝缋装的部份影子,但有人却持不同看法,认为西方的锁线缀订是源自于埃及科普特装订,然中国缝缋装与埃及科普特装订两种方式,何者较先产生何者为现代西方书籍锁线缀订的前生身此皆尚待考证。

图书缀订目的在防止书页散失、便于典藏保存、阅读及买卖。

慎选适当的缀订方式,则可有利文化保存及减少无谓的资源浪费。

例如:

不具保存价值的书籍,可采用较便宜的胶装、平订方式;阅读使用率较高的书籍,则可采用订背穿线方式,并加强背脊纱布密度,此可降低书籍因翻阅频繁而造成的损坏率;若需长久典藏的书籍,则建议采取订背穿线的缀订方式外,所使用的缀订材料也必须是符合中性或弱碱性的,以摆脱书籍酸化劣损的噩梦,而达到长久保存之目的。

莫菲定律:

「会出错的迟早会出错」,若是在图书装订的过程中,选用错误的缀订方式及材料,则它一生便注定了无法长久保存的命运,迟早会因病变而缩短保存年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