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050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一、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

㈠政治:

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补充资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

2.分封制:

目的;受封对象;受封诸侯的义务;作用和评价

3.宗法制:

核心;作用

补充:

统治集团的演变

先秦:

血缘关系维系的贵族集团

秦以后:

听命于行政命令的官僚集团(道德、出身、学识)

㈡经济:

早期农业生产发展,实行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度;青铜文明辉煌灿烂

注意:

井田也是分封的。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作物;耕作方法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技术;作物

2.手工业

官营为主

说明:

此为独立手工业

补充资料:

马克思:

“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①冶铸业:

青铜铸造繁荣;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4.经济制度: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种)

㈢文化:

古代文明的起源

1.历法:

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

商朝汉字(甲骨文)已形成完整体系

3.绘画: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二、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期——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㈠政治

1.总体状况: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宗法制、分封制瓦解。

战国时期,战争以兼并为主,愈加残酷。

各国为富国强兵进行改革。

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注释:

争霸:

对他国的控制权

兼并:

灭掉他国

2.各国变法:

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3.商鞅变法:

措施(经政文俗):

意义;选1PL1-3

4.秦王赢政统一六国:

条件;过程

㈡经济:

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1.农业

①农具和技术:

铁农具和牛耕;垄作法

②水利工程:

都江堰

③小农经济的形成:

基础:

生产力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基本生产单位:

小农个体家庭(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

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特点:

自给自足,典型的小农自然经济

优点:

农民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利于精耕细作;坚韧性:

有土地和小农具即可

缺点:

规模小,脆弱

2.商业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经济制度和政策

①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私有取代土地国有

相关史实: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商鞅变法

②“重农抑商”政策

㈢文化:

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1.思想:

“百家争鸣”

①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士”的活跃和私人讲学的兴起

②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思考:

中国历史上哪有几次思想解放?

结合所学,概括其共同的社会条件。

③重要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评价)

儒家:

孔子:

仁;礼;以德治民;中庸;忠、信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君子”等)

(编订“六经”)

孟子:

性善论;仁政;民本思想

荀子:

性恶论;礼乐教化;仁义王道

道家:

老子:

以“道”为万物本原;“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辩证法因素(运动、转化)

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可获得精神自由

说明:

儒、道、墨三家都有限制专制君主为所欲为的思想内涵。

法家:

韩非子:

法(严刑峻法纠正性恶)、术(驾驭臣民的权术)、势(君主的权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科技

①指南设备:

司南

②天文: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哈雷彗星记录;《石氏星表》

3.文学:

《诗经》和楚辞(两大艺术流派)

4.艺术

①绘画: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绘画艺术成熟

②戏曲:

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优伶

提问:

举出实例说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内容。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一、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注意:

明确概念

复习:

统治集团的演变

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㈡秦的暴政:

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严刑峻法

补充:

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㈢秦始皇的功过

1.功:

结束分裂割据,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

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四郡,奠定中国基本疆域。

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以巩固国家统一。

2.过:

施行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㈣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1.王国问题的形成和解决: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2.内外朝制度1P14

3.察举制

二、经济:

恢复与繁荣

㈠农业

①农具和技术:

耦犁;代田法;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为主

②水利工程:

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

㈡手工业

1.冶铸业: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2.制瓷业: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丝织业: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㈢商业:

陆、海丝绸之路开通;长安城有九“市”

㈣经济政策:

盐铁专卖和抑制商业

复习:

之前有无政府控制商业的措施?

三、文化

㈠思想

1.汉初的“无为而治”背景、目的、治国原则、应用必3P8

2.儒学成为正统: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统治。

他还提出“春秋大一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㈡文学:

赋的兴盛必3P43

㈢科技

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2.数学:

《九章算术》;珠算

拓展:

应用数学,促进了社会应用之后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了;西方数学中理论,被当成一种思维方式。

3.天文历法:

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月食和太阳黑子记录,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

拓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除历法方面的成就外,发展起了阴阳五行、谶纬等。

哈雷彗星最终成果是英国人(1656.11.8—1742.1.14)

4.农学:

《氾胜之书》

5.医学: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2010年考题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

承前启后。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拓展:

阶段特征的内在联系

㈠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必1P14

㈡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㈢北魏孝文帝改革选1P32-43

1.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制度草率;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

2.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均田制和租调制;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色,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

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统一条件)

对均田制的说明:

条件:

战乱大量国有土地、流民

尚未形成封建小农经济

实施:

保留地主土地,官员品级占田

赋税:

租调力役

意义:

一度延缓了土地兼并必1P16

二、经济

㈠农业

1.耕作技术:

耕耙耱

2.水利灌溉:

翻车用于灌溉

㈡手工业

1.冶铸业: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㈢经济政策和制度:

均田制和租调制

三、文化

㈠思想:

宗教广泛传播(社会背景、冲击儒学)

拓展:

李泽厚《美的历程》摘录

㈡农学: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必3P39

㈢文学:

《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㈣艺术

1.书法:

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

书法大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2.绘画:

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留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佳作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

一、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㈠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必1P14-15

㈡藩镇割据必P12

拓展:

节度使→安史之乱→唐受重创

均田制瓦解→府兵制瓦解→募兵制→藩镇割据

㈢“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政绩选4P8-12

思考:

你怎样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选4P9【学思之窗】

复习: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二、经济

㈠农业

1.耕作方式和技术: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2.水利灌溉:

创制筒车大运河

㈡手工业

1.制瓷业: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大量输出欧非

2.丝织业:

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3.民间手工业恢复

㈢商业

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

三、文化

㈠思想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遇到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㈡科技

1.印刷术:

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2.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㈢文学

1.唐诗的繁盛

①原因:

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诗歌繁荣

②著名诗人:

王勃、陈子昂、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李白(诗仙)、杜甫(诗史、诗圣)白居易等

2.其它文学形式:

传奇

㈣艺术

1.书法:

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颜真卿的行书也有很高造诣

2.绘画:

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吸取外来美术风格,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送子天王图》等作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第五单元宋元时期

一、政治

㈠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太祖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拓展:

唐宋文、武出行图

㈡君主专制的强化

1.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拓展:

宋初官制

2.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权力渐大。

㈢王安石变法

提示:

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

补充资料:

引自《嵩山文集》

1.背景:

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①政治危机:

土地兼并,农民不断反抗(阶矛)

②财政危机:

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③边防危机:

辽、西夏的威胁(民矛)

④庆历新政

2.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①理财措施:

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

复习:

关于改革

②军事措施: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③教育措施:

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整顿太学:

按儒家经典重编教科书;考试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受官;惟才用人

3.评价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用人不当,且触动特权阶层的利益,招致强烈反对,未能完全成功

二、经济

1.经济重心的转移

宋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农业

①耕作制度:

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②水利灌溉:

高转筒车

3.手工业

①制瓷业:

宋朝时出现五大名窑

②丝织业: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③民间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继续艰难发展;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增多,改变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4.商业

①北宋出现“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②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③外贸:

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

三、文化

㈠思想

1.理学

①背景: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致力于复兴儒学;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②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③思想观点:

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本体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认识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明道德之善

④影响:

成为南宋后的官方哲学;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学”

2.心学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复习:

必3P第三课

㈡科技

1.印刷术

①宋代雕版印刷出现彩色套印技术

②11世纪中叶,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2.火药:

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3.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4.天文历法: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5.农学:

元朝王祯著《农书》

㈢文学

1.宋词的繁荣

①原因:

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词家:

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2.小说:

供说话人用的话本

3.戏曲:

宋代散曲在民间兴起;元朝散曲与元杂剧合称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成就最高

㈣艺术

1.书法:

元朝赵孟頫擅长行书

2.绘画: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风俗画流行,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自元朝开始,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

一、政治

㈠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宰相制度的废除

2.内阁的出现

3.军机处的设立

㈡清前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康熙政绩)

1.平定三藩之乱

2.消灭台湾郑氏政权,设台湾府

3.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于多伦与蒙古首领会盟

4.尊重喇嘛教,在蒙藏地区特封四大活佛

5.打败沙俄,于1689年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二、经济

㈠农业:

出现风力水车

㈡手工业

1.制瓷业: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都是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瓷都

2.丝织业:

明清官府设在苏杭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3.民营手工业: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丝织业中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4.资本主义萌芽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地区;行业;现象

②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状态:

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不足以分解传统生产方式;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原因:

专制制度的阻碍;自然经济力量强大

表现:

市场狭小

㈢商业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长途贩运发达,货币作用增大,“商帮”出现

㈣经济制度和政策

1.重农抑商

2.专卖制度

3.“海禁”与“闭关锁国”

三、文化

㈠思想

1.心学的发展

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陷入危机。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以整治人心

2.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①背景:

市民工商业者力量的发展;君主专制加强,禁锢思想,吏治腐败;理学盛行,推崇孔子

②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㈡科技

1.农学:

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2.医学: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㈢文学:

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1.背景

①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窒息了文学创造的生机,诗文等传统形式的创作沉寂萧条

②城市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印刷术更加发达,有利于小说的传播

2.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内涵深刻;技艺纯熟

3.代表作:

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

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

㈣艺术

1.书法:

明朝文征明擅长行书

2.绘画:

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是写意画的精品

3.戏曲

①京剧的形成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又有汉剧艺人进京,在“徽汉合流”基础上形成京剧。

同光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②地方戏:

清朝时名目繁多,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