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1083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7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docx

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二地球的运动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查方式

1.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2)昼夜交替现象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4)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5)国际日期变更线

b

b

b

c

b

常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主要通过区域图中不同经纬度的两地比较日落(日出)时间;地方时与区时、日期范围是潜在考点

2.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

(3)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

b

c

c

c

b

常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主要通过区域图中不同经纬度的两地比较昼夜长短的差异或计算某一地点(给出经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以及某一时刻影子的朝向;昼夜长短及比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潜在考点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1)方向

①自西向东(如图A)。

②北极上空俯视:

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③南极上空俯视:

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2)速度

①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

②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分布规律

除两极为零外,其余各地均为15°/h。

③影响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a.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反之越大。

b.海拔高低: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反之越小。

(3)周期

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360°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

360°59′

昼夜更替周期

2.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光线是平行光线。

(2)昼夜交替的原因:

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

1个太阳日(24小时)。

(3)昼(半球)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圈)。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如对气流运动的影响,北半球的气旋,水平气流为逆时针辐合,南半球的气旋,水平气流为顺时针辐合。

4.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区时——每一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4)计算:

画数轴,东加西减。

5.国际日期变更线

见下图。

 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1.特殊地方时的确定

(1)光照图上地方时的判断

①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②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③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④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

⑤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是0时(或24时)。

(2)其他地方时的判断

①地方时12时

②地方时0时(或24时)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图示法

在计算时间时,关键是分清已知和所求的是地方时还是区时,然后绘图计算。

如已知甲地(30°W)地方时为5时,求乙地(75°E)的地方时。

方法步骤如下:

3.有关行程时间的计算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

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注意:

正负选取原则,B在A东侧时取+,B在A西侧时取-(东加西减)。

右图中①为晨线和昏线的交点,P1、P2、P3、P4中有一条是正确的晨线或昏线。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P1、P2、P3、P4正确的是(  )

A.P1         B.P2

C.P3D.P4

2.若图中的晨昏线为昏线,则此刻北京时间为(  )

A.14:

40  B.14:

00  C.2:

00  D.2:

40

解析:

第1题,晨线与昏线的交点位于0时或12时所在经线上;与晨、昏线交点相差90°的经线与赤道的交点即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应为6时或18时;结合图示,根据晨线和昏线的交点寻找与其相差90°的经线与赤道的交点,由此判断P3正确。

选C。

第2题,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结合地方时计算方法可求得北京时间。

选A。

答案:

1.C 2.A

如图为近六届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位置及举办时间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题。

3.2018年冬奥会于北京时间2月9日19时开幕。

此时与平昌日期相同的其他城市有(  )

A.2个B.3个C.4个D.5个

解析:

选D。

当北京时间为2月9日19时时,西十一区的区时为2月9日0时,即除东西十二区外,其他时区同处于2月9日,所以图中6个城市都处在同一天。

4.9月23日,当一架航班飞到10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落。

这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接近19时B.19时多

C.不到17时D.17时多

解析:

选B。

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海上日落应该是当地时间18时,而在飞机上看日落时间要稍晚些,即此时105°E地方时要比18时晚,故北京时间为19时多。

5.向日葵又被人们称为“太阳花”,在花盘盛开前,花盘白天随着太阳从东向西转,其指向落后太阳12°。

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大约凌晨3点时,又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

据材料回答下题。

当河套平原某农场(108°E)向日葵花盘指向正南时,北京时间约为________。

解析:

由材料可知,向日葵指向落后太阳约12°,当花盘指向正南(地方时12时)向西偏12°,由太阳每小时运动15°,可计算出当地地方时12:

48向日葵指向正南方向,而当地位于108°E,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比当地地方时早48分钟,再计算北京时间为13:

36。

答案:

13:

36

 日期的计算

由于地球自转,一般情况下,地球上都有两个日期,我们在进行时间的换算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日期的变更,因此我们应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两条日期变更线

两条日期变更线 

两侧日期差异

特性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180°经线)

东侧(西十二区)晚一天

西侧(东十二区)早一天

人为规定的日期变更线

零时所在的经线 

东侧早一天,西侧晚一天

随时变化的自然日期界线 

联系

①全球早一天的范围是从零时所在的经线向东到国际日期变更线;②全球同一天的条件是两条日期分界线重合,即180°经线与零时经线重合

明确日期的变更特点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零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则要减一天。

如下图所示:

(1)经线展开图示

(2)极地投影图示

如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成6~8题。

6.此时,b点的区时是(  )

A.7月6日3时    B.7月7日6时

C.7月6日6时D.7月7日3时

7.此时,北京时间是(  )

A.7月7日14时B.7月8日14时

C.7月7日17时D.7月8日17时

8.有关a、b、c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b点大于c点

D.三点线速度相同,角速度a点大于b点

解析:

第6题,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分别为180°和0时经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过180°,日期减一天,反之,加一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反之,减一天。

据此和题意,判断(如图):

0时经线为90°W,b点位于非阴影区,为7月7日,每条经线之间相隔45°,b点经度为45°W,故b点区时为7月7日3时(东加西减,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

故选D。

第7题,由上题可得,0时经线为90°W,北京时间(120°E)为7月7日14时。

故选A。

第8题,全球(除极点外)自转角速度为15°/h,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点递减,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为0。

a、b、c三点的角速度相等,纬度由低到高为a、b、c,故a、b、c线三点的速度为a>b>c。

故选C。

答案:

6.D 7.A 8.C

9.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

A.1/2B.1/3

C.1/6D.1/9

解析:

选D。

首先计算该日该时白昼的经度范围:

地方时6:

00所在经线向东到地方时18:

00所在经线,即120°E向东到60°W,其中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120°E向东到160°E,跨经度40°,占全球的比例:

40°/360°=1/9。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1)方向:

自西向东。

(2)速度:

平均角速度约1°/日。

(3)周期: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

(1)轨道:

近似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2)黄赤交角:

约23.5°。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温馨提示]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变化。

同时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会消失。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读图,回答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解析:

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则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与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图2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

第1题,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夏至(6月22日)之前且靠近6月22日处,故应为丁。

第2题,图中显示,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而非关于近日点对称,所以日地距离不同;而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相关,故公转速度也不同,所以A、C错;冬至日为昼长的极值点,而甲、乙分居冬至日两侧,所以同一个地点在这两个日期昼长相同,昼长变化趋势相反,日出方位相同,故B错、D对。

答案:

1.D 2.D

读右图,图中A平面为黄道面,B平面为赤道面,据此回答3~4题。

3.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

A.春分B.夏至

C.秋分D.冬至

4.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则(  )

A.黄赤交角变为25.5°

B.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4.5°

C.太阳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

D.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2个纬度

解析:

第3题,图中①为黄赤交角,则P点位于北回归线。

当太阳直射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夏至。

第4题,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即黄赤交角比现在减小2°,变为21.5°,则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1.5°,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

答案:

3.B 4.C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更替和五带

1.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1)时间分布规律

节气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地区

春分、秋分

赤道

夏至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

冬至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2)空间分布规律:

从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

(1)四季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结果(低纬度不明显)。

夏季——一年内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2)五带分布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1.巧判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特点

(1)分布看“远近”——远小近大

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2)变化看“移动”——来增去减

太阳直射点向某地移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移去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3)位置看“数值”——90°的出现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90°-纬度差

其中,H为所求点的正午太阳高度;90°为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之间的差值。

2.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规律

(1)日影朝向、长短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①太阳在天空的方向与日影朝向相反。

如太阳在西北天空,则日影朝向东南。

②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

一天中正午时日影最短。

(2)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

①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日影朝北;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日影朝南。

②正午日影长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增。

③太阳直射点处,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3)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①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此时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②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此时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③北半球冬半年,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此时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④从冬至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逐渐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南;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物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影越长,且物影方向背向太阳。

如图中各点旗杆杆影长度(实线)及杆影所在方向(图中日期是6月22日前后,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是直射点)。

(4)计算楼距。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计算影长。

以我国为例,如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H。

(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

(如图)

(2018·高考天津卷)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高度约415米。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

A.5:

00-7:

00       B.8:

00-10:

00

C.12:

00-14:

00D.15:

00-17:

00

2.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  )

A.1月15日到2月15日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D.10月1日到10月30日

解析:

第1题,由图1可知,“天塔”受太阳照射后在偏北方向形成了明显的塔影,对照图2中的指向标分析塔影与通向“天塔”的道路的关系可确定图1中塔影指向西北方向,逆推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北京时间最可能是8:

00-10:

00。

第2题,结合图2中比例尺可以估算8:

00-10:

00塔影大致为200米,当地正午时塔影一定小于200米,结合“天塔”415米高度,tanH=415/200=2.075,可估算出正午太阳高度H超过60°,太阳直射点距离北回归线比较近,拍摄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5月15日到6月15日。

答案:

1.B 2.C

3.根据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非洲东南部莫桑比克海峡两岸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m)。

A城(26°S)与B城(18°S)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在一年中不断变化,该差值最小为________,最大为________。

(均不考虑负值)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规律的应用。

A城与B城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在一年中不断变化,二者均位于低纬地区,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城与B城之间时,二者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该差值达到最小,为0°,当太阳位于B地以北时,二者差值最大,最大为二者的纬度差,即8°。

答案:

0° 8°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赤道上昼夜始终等长(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随纬度增大而增大)。

(2)春、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各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离二分日越近变化幅度越小)。

(3)北半球夏半年: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

夏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

3.日出、日落时刻及日出、日落的方位

日出、日落的方位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不同,以北半球为例比较说明如下:

春分日

夏半年

秋分日

冬半年

时刻

(地方时)

6时

早于6时

夏至日最早

6时

晚于6时

冬至日最晚

方位

正东方

东北方

正东方

东南方

时刻

(地方时)

18时

晚于18时

夏至日最晚

18时

早于18时

冬至日最早

方位

正西方

西北方

正西方

西南方

[温馨提示]

(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4)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二至日),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右图是位于30°N附近的N城全年中Z值变化曲线图(设昼长为X小时,夜长为Y小时,X-Y=Z)。

读图回答1~2题。

1.太阳直射赤道的日期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D.②④⑤

2.②至③期间,南昌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昼渐短B.昼长夜短,昼渐长

C.昼短夜长,昼渐短D.昼短夜长,昼渐长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Z为昼长与夜长之差,太阳直射赤道时,昼夜等长,Z值为0。

读图可知,①③⑤日期Z值为0,故B项正确。

第2题,②至③期间,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向南移动至赤道,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昼渐短。

答案:

1.B 2.A

河南省贾湖遗址(33.5°N)的考古研究发现,古人将骨笛和叉形器组合起来,做成观测正午日影的原始“圭表”,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正午叉形器的日影末端位置)。

读图,完成3~4题。

3.古人利用骨笛和叉形器观测时,应将(  )

A.两根木桩按东西对位,叉形器置于骨笛东端

B.两根木桩按东西对位,叉形器置于骨笛西端

C.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骨笛南端

D.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骨笛北端

4.当古人进行农作物春播时,骨笛上的正午日影末端位于(  )

A.①、②之间,正在向②处移动时

B.①、②之间,正在向①处移动时

C.②、③之间,正在向③处移动时

D.②、③之间,正在向②处移动时

解析:

第3题,我国河南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其正南方,日影朝正北,因此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骨笛南端。

第4题,读图可知,①处日影最长,应代表冬至日;③处日影最短,应代表夏至日;②位于二者之间,为二分日。

一般我们把3、4、5月份视为春季,因此贾湖先人进行农作物春播的时间应选在春分与夏至之间,即②、③之间,正在向③处移动时。

答案:

3.C 4.C

 昼夜长短的计算

有关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日出时间、日落时间计算昼长、夜长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

夜长=2×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

(2)根据昼(夜)弧跨越的经度数计算昼(夜)长:

昼(夜)长=昼(夜)弧跨越的经度数÷15°/时。

(3)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

昼长=夜长=12小时。

(4)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昼长=夜长=12小时。

(5)同纬度的各地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6)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即北半球各地的昼(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昼)长相等。

(7)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为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同一纬线上,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

其中,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24-夜长/2。

如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日出景观图片,据此完成5~6题。

5.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1月1日B.4月1日

C.7月1日D.10月1日

6.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

A.10小时B.11小时

C.13小时D.14小时

解析:

第5题,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别德马在64°W,由此可知,它的日出时间为当地7时,此时别德马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北半球,再结合选项最有可能是C。

第6题,由上题可知,别德马的昼长为10小时,因为同一日期,南北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之和等于24小时,所以此时北京昼长大约是14小时。

答案:

5.C 6.D

右图为某日地球局部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

读图,完成7~8题。

7.该日,甲地日落时间较乙地约(  )

A.晚1小时B.早2小时

C.早3小时D.早5小时

8.该日前后,甲、乙两地(  )

A.日出日落方位相似

B.随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

C.昼长变化趋势一致

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趋势一致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甲正处于日落时刻,乙距离日落时刻还有45°,即相差3个小时,所以该日甲地日落时间较乙地约早3小时。

第8题,该日前后,甲、乙两地日出日落方位相似,都是从东北日出,从西北日落,A项正确;纬度不同,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相同,B项错误;甲位于赤道,没有昼长变化,C项错误;此日甲、乙位于太阳直射点两侧,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趋势不一致,D项错误。

答案:

7.C 8.A

9.阅读右图,完成下题。

图中某日甲、乙两地同时看到日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