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1450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6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docx

0713第五单元教师用

07-13年高考真题汇编: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

1.(2010高考安徽文综17题)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

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点拨】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2.(2011年江苏高考11题)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和变革,根据所学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有四次:

(1)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953年至1956年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分析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直接排除BD两项,本题应选A项指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三个时期的变革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变动。

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答案】A【点拨】解析1:

本题考查八字方针。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

BC表述与史实不符,D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

解析2:

本题考查八字方针。

解答本题时应紧扣题干关键信息时间“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

A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为正确答案。

B项规定只涉及经营权的调整,1962年未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B项不符合史实。

C项1962年及以后“左”的错误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C项不符合史实。

D项该政策是为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而实行,并未波及城市,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解析3: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1962年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以人民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大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针对此种情况,中央发文进行调整,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始被调动起来,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A正确。

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3题)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答案】C【点拨】抓住关键词“198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得十四大。

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个体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C符合题意,故选C。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是在1984年展开,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8题)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D【考查点】近现代的服饰变化

6.(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答案】C【点拨】该题设计不错。

首先看好题肢中的图片。

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

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

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1953—1958年,我国通过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呈下降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B;1959—1964年,在这一时期,1959—1961年由于“左”倾泛滥,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下降态,但1960年当时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国民经济重新出现回暖的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C;1970—1975年,文革期间,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但通过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整顿,国民经济呈现复苏和迅速回升的状况,故这一时期应为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农村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就呈现出了逐步发展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基本呈现上升的态势,故这一时期应为D。

7.(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答案】D

8.(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9题)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D.市场经济时代

【答案】D【考查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9.(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20题)邓小平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答案】D【点拨】本题要注意概括材料,把握材料中心句子。

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

因此排除A,C。

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10.(2013年天津9题)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答案】D【考查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11.(2012年江苏历史,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C

12.(2009年福建文综18题)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

【答案】A【点拨】此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

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13.(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4题)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A【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

此题角度很新,在世界大背景下看中国。

随着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整个世界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朝代的主题。

B项表述不符事实,可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C项可排除;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还未建立,故表述错误。

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分析理解能力。

此题通过新材料,从新角度、新视野,把中国置于世界整体中,从世界大背景下看中国。

题目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入手,考生再认、再现课本知识,回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内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A。

14.(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9题)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图6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答案】A【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共改革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体制创新;B项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项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5.(2013年江苏高考12题)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答案】C【考查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16.(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9题)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

【答案】D【点拨】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

分析:

理解“单位GDP能耗”即可解答。

1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3题)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答案】D【点拨】“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说明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也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此题考查的是对建国后初期经济政策的理解。

根据图示反映的是1954年,经分析A和C项是在1958年,故应排除;B项是在1956年,故应排除;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18.(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表2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答案】B

19.(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6题)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

其目的是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答案】D【点拨】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20.(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5题)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答案】C【点拨】此题考察第6分册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

题干的材料在课文小字中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体现为一五计划。

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化三改造”。

分析: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态是:

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那么为改变“这种状态”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制定和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的“一五计划”。

2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2)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A

22.(2013年山东高考14题)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答案】D【考查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23.(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20题)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A

24.(2011年北京文综19题)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全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     1949         B.1952   1956C.1966     1976         D.1978   1982

【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制变化的掌握情况和学生阅读表格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

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应是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始经济恢复,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到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从而出现了表格“开始年”的情况;又通过三大改造,到1956为止,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出现了表格中“结束年”的情况。

从图表信息可以看出,从开始年到结束年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迅速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故选B。

25.(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8题)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

这反映出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A【点拨】B、C、D三项都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情况,应排除。

26.(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2题)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答案】A【点拨】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解题,生产资料增长210%,消费资料生产增长83%,生产资料增速高于消费资料增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大,改变了建国初期,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形势,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27.(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7题)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答案】B【点拨】本题以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考查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其中A、C、D三项措施只能使城市的规模扩大,而不能事城市数量增长,因此,只有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使许多乡镇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成为一些中小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根据定义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城镇发展最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28.(2009全国Ⅱ卷15题)表1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答案】D【点拨】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29.(2012年上海历史,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

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

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三大改造B.中苏关系C.文化大革命D.“三面红旗”

【答案】D

30.(2012年上海历史,29)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答案】B

 

3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7题)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答案】A【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十年探索中经济建设。

1960年冬,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通过调整,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到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根据所学,1960----196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从开始纠正大跃进错误到经济逐渐恢复发展的一个时期,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工业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本题中1960年工业总产值达1650亿元是由大跃进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据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的变化,选A项。

32.(2009年上海高考23题)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点拨】图片明显看出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以及“1956年”字样,反映的是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答案只能选D。

33.(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9题)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答案】A【点拨】注意选项中的用词,“根本”、“调整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恢复经济中,到1952年,我国经济状况才取得根本好转,故B不正确;同样,到1952年才合理调整了工商业,C也不正确;而人民收入迅速增加,也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我国刚刚建国,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为了实现、物价和经济的稳定为主,人民收入水平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故D错误。

正确答案为A。

34.(2012年海南卷历史,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