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616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docx

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

2015年06月12日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2015•江苏)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

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2.(2015•海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

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3.(2015•沈阳一模)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C.

一块农田中的全部老鼠

D.

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4.(2015•普兰店市模拟)如图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其中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  )

 

A.

a

B.

b

C.

c

D.

a和b

 

5.(2015•徐州)如图为四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哪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  )

 

A.

B.

C.

D.

 

6.(2015•徐州)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往往是有规律的

 

B.

草原中的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C.

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物种的数量往往是不变的

 

D.

群落演替都要从初生演替开始

 

7.(2015•江苏)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B.

草原的放牧演替

 

C.

农田弃耕后的演替

D.

砍伐森林的演替

 

8.(2015•天津模拟)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

保持捕捞强度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C.

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

 

D.

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走型

 

9.(2015•河西区一模)下列有关概念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若甲中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则c最容易灭绝

 

B.

若乙中a、b分别代表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则c可以代表免疫调节

 

C.

若丙中a、b分别代表原核生物与生产者,则c可以代表蓝藻

 

D.

若丁中a、b分别代表核酸与酶,则c可以代表质粒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0.(2014秋•武平县校级月考)如图1是研究人员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草原一野兔种群数量λ值的变化曲线.图2为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表明,该种野兔在5﹣10年间因为环境阻力导致λ值在下降,该种野兔在5﹣10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是      ,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      

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性.

(2)图2中鹰和蛇的关系为      .鹰处于第      营养级,假设鹰从每种食物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则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g,至少需要消耗植食性动物      g.

 

11.(2014秋•容城县校级月考)科研人员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

♂)进行研究,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      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      法.

(2)据图分析,该岛屿社鼠性比在      季较高,此时种群数量相对较      .社鼠种群的性比可通过影响      调节种群数量.

 

 

三.解答题(共1小题)

12.(2015•淄博一模)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种群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      和      .

(2)动物种群密度主要受到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及      的影响.

(3)若甲、乙、丙都是植物种群,则最适应当前环境的种群是      ;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与我国本世纪中叶后,人口状况趋势相似的种群是      ;若甲、乙、丙是同一地域具有捕食关系三个动物种群,甲为初级消费者,则乙、丙的关系可能有      .

(4)持续数年调查田鼠,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

(5)人为因素导致了某些大型肉食动物(如虎)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虎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      .

 

 

2015年06月12日博佳教育的高中生物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2015•江苏)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

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根据柱形图分析,藻类的种类的大小依次是:

夏>秋>冬>春;数量的大小依次是:

秋>夏>春>冬.

解答:

解:

A、据图分析,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说明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

B、据图分析,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无法判断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是否增加,B错误;

C、夏季是藻类的种类最多,而藻类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说明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C正确;

D、图中无法判断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进入浮游动物比例,D错误.

故选:

AC.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分析能力,意在考查学生根据柱形图得出结论的能力,难度不大.

 

2.(2015•海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

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考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1、群落:

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3、群落水平结构: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4、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解答:

解: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A正确;

B、森林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

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C正确;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呼吸作用利用,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进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种间关系的理解.

 

3.(2015•沈阳一模)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C.

一块农田中的全部老鼠

D.

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考点:

种群的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因此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种群应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答题.

解答:

解: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B错误;

C、一块农田中的全部老鼠不一定为一个物种,不一定能构成一个种群,C错误;

D、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为一个物种,属于一个种群,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解题关键是理解种群概念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4.(2015•普兰店市模拟)如图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其中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  )

 

A.

a

B.

b

C.

c

D.

a和b

考点:

种群的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年龄结构是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结构的个体数量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意义:

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解答:

解:

据图分析,甲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乙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性;丙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年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年龄结构.

 

5.(2015•徐州)如图为四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哪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  )

 

A.

B.

C.

D.

考点:

种群的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种群年龄组成:

(1)增长型:

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

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答:

解:

A、A曲线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越来越少,说明幼年的个体数远大于老年的个体数,属于增长型,A错误;

B、B曲线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越来越少,说明幼年的个体数远大于老年的个体数,属于增长型,B错误;

C、C曲线中,各年龄段的个体差不多,属于稳定型,C错误;

D、丁曲线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说明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会逐渐减少,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2015•徐州)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往往是有规律的

 

B.

草原中的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C.

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物种的数量往往是不变的

 

D.

群落演替都要从初生演替开始

考点: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群落演替的特点:

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

解:

A、群落演替往往是有规律的,群落演替的趋势,也就是趋向稳定阶段.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说明就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有些物种可能灭绝,是由于灭绝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适应性更强的生物代替,也是一种进化,A正确;

B、草原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错误;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中的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少量的变化,各物种的数量也会出现波动,C错误;

D、群落演替可以从初生演替开始,也可以从次生演替开始,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综合运用所学群落演替的知识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的原因,解决群落演替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7.(2015•江苏)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B.

草原的放牧演替

 

C.

农田弃耕后的演替

D.

砍伐森林的演替

考点:

群落的演替.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1、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

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

解:

1、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2、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草原的放牧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8.(2015•天津模拟)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

保持捕捞强度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C.

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

 

D.

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走型

考点:

种群的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据图示可知,保持捕捞强度33%使得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较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解答:

解:

A、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A正确;

B、保持捕捞强度33%使得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较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B正确;

C、据图分析,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甚至消失.C正确;

D、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种群数量减少,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衰退型,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和年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和分析推理能力.

 

9.(2015•河西区一模)下列有关概念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若甲中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则c最容易灭绝

 

B.

若乙中a、b分别代表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则c可以代表免疫调节

 

C.

若丙中a、b分别代表原核生物与生产者,则c可以代表蓝藻

 

D.

若丁中a、b分别代表核酸与酶,则c可以代表质粒

考点:

种群的特征;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酶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1、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放线菌,其中蓝藻又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等,细菌又包括乳酸菌、大肠杆菌等.

2、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但不包括免疫调节.

3、质粒是DNA,属于核酸,但不是酶,酶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酶为RNA.

解答:

解:

A、b的生存空间完全在a中,c的生存空间只有一部分在b中,因此,当环境改变时,b最容易灭绝,A错误;

B、若乙中a、b分别代表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则c不能代表免疫调节,因免疫调节不属于激素调节,B错误;

C、丙中a、b分别代表原核生物与生产者,则c不能代表蓝藻,因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C错误;

D、丁中a、b分别代表核酸与酶,则c可以代表质粒,因质粒是DNA,属于核酸,但不是酶,少数的RNA属于酶,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形态和结构的异同、体液调节和核酸的分类等,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生物的种类;识记体液调节的内容;识记酶的概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0.(2014秋•武平县校级月考)如图1是研究人员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草原一野兔种群数量λ值的变化曲线.图2为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表明,该种野兔在5﹣10年间因为环境阻力导致λ值在下降,该种野兔在5﹣10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是 增加 ,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 次生演替 

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恢复力稳定性 性.

(2)图2中鹰和蛇的关系为 竞争和捕食 .鹰处于第 三和第四 营养级,假设鹰从每种食物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则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g,至少需要消耗植食性动物 875 g.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据图1分析,0﹣5年,入值基本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曲线;5﹣10年,入值减少但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入值先减少后增加,但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20年后,入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

据图2分析,食物网中含有3条食物链,植物属于生产者,其他属于消费者.

解答:

解:

(1)第5~10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主要原因是随着种群数量增加,环境阻力增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2)分析图2,鹰和蛇既是捕食的关系又是竞争的关系,其中竞争的关系表现在二者都以鼠为食.在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于第三营养级,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于第四营养级,故鹰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依据题中“至少”这一信息,确定按最大的传递效率(20%)来计算.依据题中“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这一信息进一步求算至少消耗的植物量为15÷3÷20%÷20%+15÷3÷20%÷20%+15÷3÷20%÷20%÷20%=875(克).

故答案为:

(1)增加次生演替

(2)恢复力稳定性

(3)竞争和捕食三和第四875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1.(2014秋•容城县校级月考)科研人员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

♂)进行研究,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 个体迁入和迁出 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 标志重捕 法.

(2)据图分析,该岛屿社鼠性比在 秋 季较高,此时种群数量相对较 低(少) .社鼠种群的性比可通过影响 出生率 调节种群数量.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是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进行统计的结果.秋冬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该季节社鼠种群数量相对较少;春季社鼠种群中雌性仍多于雄性,但性比有所下降,而社鼠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时,社鼠种群中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此时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夏季社鼠种群中雄性多于雌性,此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解答:

解:

(1)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个体迁入和迁出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2)据图分析,该岛屿社鼠性比在秋季较高,此时种群数量相对较低.社鼠种群的性比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调节种群数量.

故答案为:

(1)个体迁入和迁出标志重捕

(2)秋低(少)出生率

点评:

本题结合柱形图和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特征之间的关系,明确性比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三.解答题(共1小题)

12.(2015•淄博一模)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种群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 样方法 和 标志重捕法 .

(2)动物种群密度主要受到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及 迁入率、迁出率 的影响.

(3)若甲、乙、丙都是植物种群,则最适应当前环境的种群是 甲 ;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与我国本世纪中叶后,人口状况趋势相似的种群是 丙 ;若甲、乙、丙是同一地域具有捕食关系三个动物种群,甲为初级消费者,则乙、丙的关系可能有 竞争、捕食 .

(4)持续数年调查田鼠,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食物的多少 .

(5)人为因素导致了某些大型肉食动物(如虎)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虎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 栖息地丧失 .

考点:

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

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

解: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志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动物种群密度主要受到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3)若甲、乙、丙都是植物种群,由于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故属于增长型,则最适应当前环境的种群是甲;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