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1674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详细答案.docx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1.给诗歌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矫(_____)健

(2)堤(_____)岸(3)páng(_____)然(4)铿qiāng(_____)

2.朗读诗的第一小节,应采用的语调是(___)

A.深沉B.激昂C.欢快D.缓慢

3.请你结合对“斧斤的声音”这一意象的理解,完成对诗人王家新先生的电话采访。

你:

王家新先生,您好。

我是某校九年级学生某某,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家新:

你的理解很正确。

正如我在《艾青诗选》序言中说:

艾青的诗,是和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苦难、希望和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的。

4.下面是晓曦为《艾青诗选》写的一段推荐语,请你帮助修改。

艾青,以诗为画笔,合着时代的节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而又真实的历史画卷。

20世纪30年代初下雪的一个早上,他在狱中以忏悔、感激的笔调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写出了养育他长大的“大堰河”悲苦、善良的一生,抒发了对贫苦农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我爱这土地》中,诗人以鸟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像这样的杰作还有《光的赞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向太阳》等等。

同学们,打开《艾青诗选》吧,。

(1)画线句子表述有误,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荐语中,有一处文学常识错误,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补写最后一句话,增强推荐语的感染力。

____________

【答案】

(1)jiǎodī庞锵

(2)C(3)在艾青《初夏》这首诗里,有“斧斤的声音”这一意象,我的理解是五月里,人们开始进行辛勤的劳动,而这“斧斤的声音”就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您觉得我的理解正确吗?

(4)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下雪的早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是艾青的作品。

诗中诗意的笔调、独特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一定能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解析】

【详解】

2.阅读《望岳》,回答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

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_____。

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

自然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_________(精神)。

2.《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

“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3.“山”这一文化符号因其高峻、雄浑,在古诗中往往被诗人赋予昂扬向上的神奇力量。

很多诗人借“山”抒发自己的理想追求,但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下列诗句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的一项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B.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纳兰性德《浣溪沙》)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答案】

1.①泰山之高(雄伟、巍峨)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答案示例:

作者近望泰山,慨叹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将神奇与秀美都赠予泰山;仰望泰山,巍峨高峻的泰山将山南北割成白天黑夜。

这雄伟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内心激荡,自然随泰山的雄伟而生发登高的遐想,抒发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景色的雄奇引发了作者的雄心。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与理解。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3.A.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

B.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D.“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故选A。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早年漫游途中所作,被喻为咏泰山的绝唱,“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B.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C.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作的艺术风格。

D.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诗人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洋溢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2.本诗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请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

【答案】

1.B

2.示例:

“钟”是聚焦的意思,“割”是分的意思,“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割”写出了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解析】

1.B.有误。

诗歌的第一、二句式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第三、四句式近望,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第五、六句是细望,写诗人为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而着迷,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是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

“钟”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修辞角度:

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炼字角度:

“重”“寒”二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也暗示将士们内心的沉重。

描写角度:

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2.表达了诗人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

1.赏析诗句。

可通过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或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奔腾。

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诗歌通过歌颂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士,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别历下二首(之一)

晁补之

来见红蕖溢渚①香,归途未变柳梢黄。

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②。

注释:

(1)渚:

水中的小陆地

(2)汶阳:

汶河之北。

古时有济南到开封经汶河水路。

1.本诗前两句写了芙蓉香和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自选角度赏析本诗第三、四句的妙处。

【答案】

1.柳梢黄来时的愉悦和去时的伤感(表现作者对济南的不舍和怀念)

2.运用拟人,赋予趵突泉以人的情感,通过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前二句运用“红蕖(芙蓉)香”和“柳梢黄”两个意象,叙写了来济南时的欣喜和离开时的感伤,采用借景抒情(谐音双关)的方法,表达了诗人依恋不舍的心情。

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语句“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用‘殷勤’赋予趵突泉水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叙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表现出诗人离别时济南时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6.赏析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忽然飘来一阵蔷薇花香,香气沁人心脾。

2.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池水”“微风”“蔷薇”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

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7.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中留客

唐代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春晖:

春光。

②轻阴:

阴云。

③便拟归:

就打算回去。

云:

④指雾气、烟雾。

A.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B.“山光物态弄春晖”是正面描写山景的句子,这里的“弄”是卖弄。

C.从“莫为轻阴便拟归”中,启迪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善心悦目、其乐无穷。

D.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中的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这个“弄”不是“卖弄”的意思。

故答案为B。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

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

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阴虫:

秋季鸣虫,指蟋蟀。

毗(pí)陵:

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1.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两句诗的画面。

(不少于50字)

2.全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示例:

四野茫茫,夜色深深,令人黯然神伤。

我坐在船头,送君归去,心中颇多不舍。

此刻,两岸草丛中的蟋蟀那如泣如诉的悲鸣声,声声入耳,真令人肝肠欲断。

(不少于50字)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抒发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秋夜”“阴虫”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已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

1.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

(2)诗句中加点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蒙冲斗舰乃以千数B.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

(1)你,你的

(2)C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

A:

就。

B:

于是,就。

C:

你的。

D:

是。

故选C。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

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

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C项中“少有佳句”错,“谩有”是“空有”的意思;“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她徬徨忧虑的神态。

“闻”和“问”把上下片衔接了起来。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即事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由近及远描写绿草如茵,天气晴好,山花烂漫,温暖和煦,表现出旖旎山色。

B.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且运用数词,使画面清晰可辨,构织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

C.颈联运用对偶,以“鸡鸣”、“犬吠”写乡村荒野之幽静,侧面写出村民的悠闲恬适,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D.从诗题“即事”看,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表现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

2.试谈谈诗歌结尾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

1.D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源”(或世外桃源)这一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武陵源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优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D“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表现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

”错误,即事,题目的意思就是说叙述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武陵源:

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

运用典故,写自己的感受:

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这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

其中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

同时,也可体会到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

王安石另有《桃源行》一首,直接表达了他对陶洲明笔下的桃花源的赞美。

13.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答案】

1.离别的愁绪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奉献精神等

2.浩浩荡荡的离愁就像江水滚滚而来,“我”满怀着这样的惆怅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了无边的愁思,尽管如此但“我”毅然地举起了马鞭向东一指,义无反顾地走向天涯(故乡)。

3.只看带有“花”字的一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体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意思,“浩荡离愁百日斜”中的“离愁”既指诗人离开京城时的伤感,也指眼见朝廷衰落腐败的伤心之意。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作者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描述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写作背景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

示例: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3.根据自己的诗歌积累,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

注意书写正确。

如:

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近代·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