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196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剖析文档格式.docx

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

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荀子的思想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他把儒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论教师——最早提倡尊师

他认为教师具备的四个条件

1要有尊严和威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要能循序渐进,颂说不凌不乱;

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墨家的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他把教育看成爱人,利人的重要内容与表现。

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影响下的改变和形成。

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所以人人应该接受和学习教育。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人。

道家的教育思想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是与生俱来的,人所要做的不是增长知识,而是以自己智力所能理解的来保持其智力所不能理解的,即不强求知识,一切应顺应自然。

道家人法自然,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主张以自然天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

2逍遥的人格理想

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法家的教育思想——绝对的性恶论

人性利己说:

表现:

1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2人性有趋利避害的特点3人都想用自己的力量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

教育论著

《中庸》——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

论述的主要问题

1性与教,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人性要得到保存和发扬就要靠教育

2中庸:

最大限度的妥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

4提出了两条教育途径:

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一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它主要论述教育问题的实施,偏重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学制与学年

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把大学教育年限分为两段,五级,九年。

这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豫指预防,时是及时,孙是按顺序,不越级

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文教政策确立的影响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使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促成了教育政治伦理化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

太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

为博士设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成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成立。

郡国学是地方官学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文翁兴办。

鸿都门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

汉代察举制度主要科目:

孝廉(主要科目)、茂材、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尤异、兵法、阴阳差异、童子。

董仲舒的主要教育思想

独尊儒术政策的具体表现的是熹平石经

三大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兴学士以养士(兴教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选拔有贤德的人才,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为了改变人才短缺的局面)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意义:

对于巩固统一局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有一定进步意义。

论人性教育与作用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

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

人性之中有仁气,有利于发展封建社会的道德因素,是主导方面,而贪气是从属方面。

教育的作用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谢之性,中民之性的人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

道德教化为主,刑罚为辅。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必仁且智。

王充的教育实践——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论衡》

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主张问难

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

关于教育作用

他充分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了国家和社会应该保障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

他认为,人的善额关键在教育;

教育可以使人变善,使中人定型,也可使善人变恶,同时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

名言:

蓬生麻间,不扶自直;

白沙入缁,不练自黑。

培养目标:

五个等级,文吏,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

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其次是文人,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伦理人才。

论学习

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学习过程——见闻为与开心意

学习效果——效验

学习方法——问难与距师

西晋的教育制度的特征是国子学的设立。

国子学的创办,使传统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也使传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格局。

南朝宋的四馆

儒学馆,史学馆,玄学馆,文学馆

宋明帝设立总明观,置祭酒,分设儒,道,文,史四科。

总明观不是单纯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隋唐时期

隋文帝设置国子监,内设祭酒,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标志着我国历史上专门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开端;

礼部成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官署办学,管学是唐代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唐代的学制分为官学与私学两部分,管学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二者是递升关系不是统属关系。

中央设有六学和二馆,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地方官学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唐代的两种特殊教育机构,玄学和集贤书院。

私学发展的原因

1政府提倡2太平年代,人们渴求文化3科举考试,刺激私学的发展

4办学形式灵活,私学发展具有活力

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2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5学校类型多样化

6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7重视医学教育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产生。

科举考试的程序

考生来源:

生徒和乡贡。

基本程序:

乡试——省试——吏部试

考试科目:

常科和特科。

常科包括秀才,进士,明经,明字,明法,明算

特科包括一史,三礼,道举,武举。

科举的考试方法:

帖经(相当与填空题),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

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前提条件,科举制成为人们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刺激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合理性: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消极:

1国家只重视科举,而忽略了学校教育2科举制有极大地欺骗性,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颜之推——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

写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论士大夫教育

1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治国人才

3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实践仁义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他还提倡士大夫应该重视农业生产知识,不过仅限于认识上的重视,不是亲自去耕作。

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

家教的主要内容是言语教育,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

教育原则和方法为严慈相济。

同时注意:

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

韩愈的思想

性三品说是韩愈提出的

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

韩愈主张以儒道治天下,先通过教育向广大百姓灌输封建道德观念,再用刑罚加以控制,同时还要统治者以德治天下。

他建议统治者效法孟轲,以培养合格官吏。

教育的任务是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

他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

他也重视选拔人才,呼吁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

韩愈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师道思想。

中唐时期以儒家思想卫道士自居的思想家是韩愈。

宋神宗将科举改为三年一试,从宋代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明朝时期进入鼎盛时期,明代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宋代兴文教政策的表现:

1是重视科举,重用文人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3尊孔崇儒,辅之佛道4理学,书院,私学兴盛。

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运用苏湖教法

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创立三舍法

崇宁兴学——蔡京发起,作用最大

三舍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将上舍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提高太学的地位。

三舍法是对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也有影响。

苏湖教法

由胡瑗创立,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而且开了主修和副修的先河。

六等黜陟法

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

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监生历事

是明朝国子监的一种教学实习制度。

书院

书院始于唐朝,有两种,一种是中央藏书机构,一种是个人读书治学之所。

书院作为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私学最高级的表现形式,实行山长负责制。

书院的宗旨是以发扬学术为重,以探明圣贤之学为真旨。

宋初出现六大书院:

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崇阳,茅山。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

主要内容

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东林书院(明朝,影响广,众望高)——密切关注社会政治

诂经精舍、学海堂——(阮元所创,清朝)

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重视藏书,也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书院有私办,公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

书院的讲学活动是书院的主要内容,也是作为教育机关的主要标志。

书院的教学方向、方法和程序,多见于书院所制定的学规或教约,即《白鹿洞书院揭示》

书院逐渐出现官学化的倾向。

蒙学教材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史籀篇》。

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响最大。

以识字为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伦理道德教材:

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吕本中的童蒙训,李毓秀的弟子规。

综合知识类:

龙文鞭影,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史学提要,幼学琼林

诗歌类:

千家诗,训蒙诗,小学诗礼

朱熹的教育思想

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

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小学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他亲自制定《童蒙须知》,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读书要做到:

心到,口到,眼到。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格物致知而无所不尽其道。

十五岁入大学。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王守仁的思想

论儿童教育

他认为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来取代督,责,罚的传统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应发挥各门课程多方面的作用

在教学程序上,主张动静搭配,体脑交叉

随人分限所及原则:

对不同的人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一个人,意指循序渐进。

升舍制度是宋代创立的

在苏湖教法分斋教学中,仍然注重传统经学学习的是经义斋。

黄宗羲提出了近代民主色彩的教育思想——公其事非于学校

提出取士八法

颜元的思想——漳南书院

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1培养实德实才的经济臣

2培养百职,实才

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

实学

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三物,六府

三事:

正德,利用,厚生

三物:

六德,六行,六艺

六府:

金,木,水,火,土,谷

他把漳南书院分为六斋,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涵的最明确,有力的说明。

习行是颜元提出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

教会学校

1839年,中国第一所西式学校马礼逊学堂在澳门正式成立,开创了教会在华办学的先声。

这是一所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校。

洋务学堂

造就各项洋务事业所需要的人才;

教学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组织上,制定分年课程计划,采用班级授课制。

京师同文馆

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

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这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

学院的宗旨是习学洋技,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

它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为近代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

留欧学生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重要骨干。

中体西用思想

是洋务派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是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张之洞——《劝学篇》

1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位置。

2还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设想,倡导留学教育,制定学制,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师资。

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首先,它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

其次,可以较为充分的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

再次,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

最后,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延缓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

清朝时,成为当时支配学术界、教育界的一种潮流是考据学。

兴办学堂(维新派)——最早是万木草堂

办学宗旨:

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

教育纲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京师大学堂既是实行教育的机构,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意义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既说明建立自己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京师大学堂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定,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制订提供了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京师大学堂所开创的统辖各省学堂的规章制度适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作用。

京师大学堂所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他把教育事业当作进行政治改良,救亡图存,振兴中国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善恶,所以必须兴办教育,开办新的学堂。

他提出改革的措施:

1废八股,改革策论2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3为了更快更有效的学习西学,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

《大同书》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

完整的教育体系

人本院(胎儿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育婴院和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人生的关键期),大学院(以开智为主)。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开民智、伸民权——教育的作用在于开民智,继而伸民权,把开民智和伸民权联系在一起,为兴民权而开民智,认为权生于智。

开民智是国富民强的第一要义。

2培养新民

3论学制——梁启超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

梁启超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和提倡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制定学制的人。

4论师范教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设立师范学校的人,也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以专文的形式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人。

他鲜明的提出:

欲改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要义。

他希望通过广设师范学校,统一课程设置,培养一批在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上都符合维新要求的新教师,推动维新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

5论女子教育

1898年,梁启超积极参与中国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的筹办,以实际行动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

女子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国势的强弱,中国要由弱变强就要发展女子教育,破除女子缠足的陋习给女子自由。

6论儿童教育

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幼学》

他十分赞赏西方儿童教育,主张为孩子办新式学校,学习要循序渐进。

教育内容要该丰富多彩,要合乎儿童年龄特征,改进教学方法。

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育,学习西方新教育的进步性。

严复的教育思想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真正的西学,要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科学,他明确肯定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壬寅学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的系统的学校制度,《钦定学堂章程》,由张百熙拟定。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1905年,清朝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行政机关,以后将国子监并入学部。

1906年,学部正式规定了明确的教育宗旨,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用结合,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王国维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

庚款兴学与留学教育

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在维新运动时期颁布的,科举考试是在清末新政时期终结的。

《京师大学堂》规定的大学的办学宗是中体西用。

近代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是梁启超。

1912年,颁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1913年,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称“壬子癸丑学制”,也称“1912——1913年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作为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

壬子癸丑学制的优越性

缩短了学制年限,有利于增加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

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在课程的改革上,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完全人格”或“养成健全之人格”。

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它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

1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2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

3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

教育独立思想——他实行大学区制

经费独立,行政独立,思想独立,内容独立,以传教为主的人,不能参与教育事业

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

平民教育思潮

1923年前后,资产阶级平民运动达到高潮,这一运动的中心人物是晏阳初,陶行知。

1923年,他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由晏阳初任总干事,向全国推行平民教育。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的基本内涵:

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的求学精神,以消除体脑的差异。

职业教育思潮

其基本内涵:

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

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的一批人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实验和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杜威是第一个将教育与实用主义哲学联系起来的人物,他的教育理论往往被称为“实用主义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信条有“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勤工俭学思潮

发端于1912年,目的是大兴苦学之风,采取“以工兼学”的办学方法,以华工为主要对象。

1916年,蔡元培等人在巴黎组织了“华法教育会”。

科学教育思潮

1914年,任鸿隽与赵元任等在美国成立中国科学社,倡导科学教育,主张将科学内容与方法渗入各项社会事业。

“物质之上知识”的传授,应用科学方法于教育研究和对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

科学教育思潮的主要流派

1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倡导以科学内容尤其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渗透、充实教育。

2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以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建设未来教育。

3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者,将科学的方法理解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科学教育运动的主要表现:

科学的教育化,教育的科学化。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

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的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

2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

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最早传入中国的教学法是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的主要表现:

1重视实验心理学研究2普遍设立实验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的附中3开展教学方法的实验

4实验课程趋于完备

收回教育权运动

1925年前后,收回教育权运动达到高潮。

1925年11月,颁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这是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最大的实际性成果。

影响:

狠狠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