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965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吉林省安图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吉林省安图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公元前5世纪中期,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十人委员会”拥有最高立法权,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肯定了“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

由此可见,罗马法律的制定

A.推动共和政体的确立

B.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

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体现了各阶级的利益

2.苏格拉底因批评传统信仰中不协调的东西而获罪,在法庭上他耻于向陪审团乞怜,甚至拒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而是居高临下,据理力争,这就使得陪审团难以采取变通做法。

最终陪审团以过半票的结果宣布其死刑。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司法程序遵循了民主原则

B.辩才不能影响陪审团的决定

C.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D.公民缺乏演讲技巧的能力

3.新政期间罗斯福谈到美国三权分立政体:

“现在其中的两匹马在协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因为最高法院、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我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平衡。

”从1937年到1941年,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大法官的笔奠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宪法基础,这表明

A.罗斯福总统动摇了美国司法独立

B.总统和法官之间存在权力冲突

C.新政推动总统行政权的逐步扩大

D.三权分立政体阻碍新政的施行

4.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

这表明法国

A.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

B.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

C.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D.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

5.在某历史时期,湖南涌现出许多进步报刊,如《抗战日报》《观察日报》《大众日报》等。

另外,《新华日报》《解放》《群众》《毛泽东自传》《抗日的八路军》等书报期刊在湖南均有大量销售。

这表明

A.国民党在湖南的力量削弱

B.报刊业缓和了国共两党关系

C.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D.政治局势推动了报刊业发展

6.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

这主要说明了“周礼”

A.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B.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

C.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

D.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7.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礼器风格兼有北方戎族色彩,晋国公室也多次与戎狄通婚,赵国的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

这些史实

A.反映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B.说明少数民族文化日益成熟

C.表明分封宗法制度走向崩溃

D.印证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发展

8.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

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

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稳定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9.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记》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10.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监察宰相而且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御史和宰相的关系变化反映了

A.御史和宰相互相牵制、互为仇敌

B.宰相已经失去了行政权

C.专制主义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的权力相等

11.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B.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12.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13.1970年10月下旬,尼克松在欢迎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

据此判断,美国

A.积极传递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B.彻底改变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C.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

D.开始推进与中国新型区域合作

14.2017年11月,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的封面耐人寻味—象征五星红旗的红黄底色上用中英文写着“中国赢了”,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使用中英两种文字展示其封面内容。

这说明

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B.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

C.“一超多强”格局被打破

D.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

15.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

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

法国的举动

A.冲击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B.加快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C.表明法国和关国盟友关系破裂

D.推动多极化格局本形成

16.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

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

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18.从《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中,可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B.民族资本发展得益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扶持

C.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D.民族资本发展速度快于官僚资本

19.19世纪中期,中国产茶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福建武夷山开荒栽茶“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杭州於潜“仰食于茶者十之七”,湖南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这表明

A.国内需求扩大使茶叶生产增加

B.通商口岸附近的农业逐渐破产

C.出口数量增加扭转了贸易逆差

D.开埠通商加速农业生产商品化

20.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B.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C.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

21.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

”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

A.强调信念一致

B.强化公仆意识

C.充实人民语言

D.彰显平等精神

22.下图所反映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

C.发展中国家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

D.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23.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明确提出“美国利益第一”“美国至上”等主张;英国“脱欧”;西欧一些政党与政界人士反思,甚至抵制经济全球化,这些现象表明

A.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反作用明显

B.恐怖主义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C.全球化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D.发达的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

24.美国传统文学主要反映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乐观精神,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着美国人发奋图强、乐观向上,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的精神,二战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使美国文学产生了消极、悲观和厌世的主题,“美国梦”走向幻灭,美国二战后文学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二战使美国人蒙受巨大灾难

B.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面临空前困难

C.战争前后美国人生活出现巨大落差

D.美国人原有的信仰和观念被打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总趋势。

材料一正如美国宪政评论家所说:

“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立的四种主要决策实体(众议院、参议院、总统、最高法院)中,民众只有权选一种。

其他三种的选举至少要两度远离民众控制。

根据1787年的宪法,民众只选举众议院议员,而且众议院议员任期短,只两年。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州立法机关则有权推举任期6年的合众国参议员。

州立法机关推举出其认为合适的选举团成员,再由选举团成员推选出总统。

……最后,由总统任命终身的联邦法官,从而尽量使那些决策者们远离民众控制。

——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早在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曾经有人提出过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的前面作为第二章,以示重视公民权利的意见。

但当时因为有许多人不同意而未成现实。

时间过了28年,我国经历了摧残人权的“十年浩劫”之后,因而在现行宪法的起草过程中,当又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时,终于顺利地被接纳了。

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考虑:

公民权利自由的内容同宪法《总纲》第2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每个人的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监督权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使,那么,所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将无从谈起。

既然公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所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作第二章,紧接宪法《总纲》,这无论在实质上或者在逻辑上都是恰当的。

——许崇德《我国宪法是人民权利保障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权力的分配与运行机制所遵循的原则及其体现出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宪法是怎样体现人民主权原则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民主制度的共同之处及本质区别。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

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

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时间大挪移”的概况。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阐述“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

农民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整赋税政策。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

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

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

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

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

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

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从1965——1967年夏,和平运动逐渐形成。

1965年以前,对于遥远的亚洲国家发生的战争,只有一些知识分子与和平团体关注。

随着战争的升级,文化界自由派也开始反对约翰逊了。

纽约书评有名望的编辑们发起了一次反对约翰逊战争升级政策的请愿活动。

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要数学生的反战了。

在伯克利的加州大学,爆发了有名的“言论自由运动”。

在“言论自由运动”高潮的时候,学生甚至占据了学校的行政大楼,引起了全国性的罢课。

当约翰逊对北越开始一系列轰炸时,很多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发起罢课运动,深入讨论越战。

除宣讲会外,学生还开展了抵制征兵活动。

学生认为。

如果战争本身是错误的,那么支持这场战争的政策和行为也是错误的。

——朱美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平反战运动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战运动兴起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主要方式。

29.材料李提摩太,英国人,1870年底到达中国,先后在山东、山西、河北传教,并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李提摩太在中国生活45年之久,对中国社会有深入了解。

李提摩太传教方式类似于利玛窦,以中国士民乐于接受的方式传布新教,19世纪70年代,山西、山东正值丁戊灾荒,李提摩太多方筹措银两,积极参与赈灾活动,提出欲救其灵魂必先救其肉体的主张。

1893年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书中所宣传的“变通观”、“进化论”学说,引起维新人士的兴趣。

李提摩太乐于学习儒学、佛教、中国传统文学,将《西游记》《大乘起信论》等东方著作翻译成英文,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李提摩太还是山西大学的奠基人。

1901年他提出用庚子赔款在山西创办大学——山西大学堂,李提摩太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完全贯彻英国教育模式,为山西培养出郑永锡、李蒙淑等技术人员,南桂馨、陈德坤等革命先烈,马俊、崔廷献等政治家。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李提摩太的活动加以评价。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十二铜表法》由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肯定了“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

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平民斗争的结果,其制定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和共和政体的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D项错在“各阶级”,故错误。

【点睛】

紧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材料在说《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没有说明实质,故B项粗错误。

2.A

【解析】

【详解】

材料展现了雅典司法审判的流程,最终是陪审团投票确定苏格拉底有罪,从中可看出民主原则贯穿了雅典的司法过程,故选A项;“拒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说明“博得同情”的方式是可以影响陪审团的意向的,故排除B项;法庭辩论、陪审团投票的方式说明司法程序没有问题,故排除C项;雅典人是最讲究演讲技巧的,故排除D项。

3.C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与法院的斗争即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衡。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三权分立与制衡,美国司法并非独立,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总统和法官之间存在权力冲突,排除B;由材料“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大法官的笔奠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宪法基础”,可见新政推动总统行政权的逐步扩大,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政体阻碍新政的施行,排除D。

4.D

【解析】

【详解】

材料“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表明法国用法律为共和政体的稳固提供屏障,同时这也说明法国当时保皇派势力仍然比较强大,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责任内阁制,故A项排除;总统共和制是美国的政体,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的曲折性,故C项排除。

5.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湖南涌现出的报刊多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这说明政治局势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知这些报刊都是共产党主办的,材料并未涉及国民党的力量削弱;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国共关系的缓和;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知此时抗日战争所处的阶段。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D

【解析】

【详解】

“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

这充分说明“周礼”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故D项正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主旨,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还没有皇权,故B项错误;“周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社会稳定,C项错在“维护了”。

【点睛】

把握材料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本题主旨信息是:

“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

7.D

【解析】

【详解】

材料只是说明北方几个诸侯国的文化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说明燕、晋、赵三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但无法证明少数民族文化的成熟,故D项正确,B项排除;材料并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排除A项和C项。

8.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这表明在秦汉时期,爵级仍以出身为基础,表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A项正确;官僚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设立,B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不是表明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

9.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到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

10.C

【解析】

【详解】

北宋由御史很少弹劾宰相到御史和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说明北宋相权进一步削弱,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故C项正确;A项错在“互为仇敌”;北宋宰相依然掌握行政权,故B项错误;监察官员与宰相的权力不可能相等,故D项错误。

【点睛】

准确概括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本题材料可简化为:

北宋由御史很少弹劾宰相到御史经常弹劾宰相。

11.A

【解析】

【详解】

表格表明1858年相比1843年进口棉花和棉纺织品税率都在下降。

结合所学,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条款,可见材料反映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选A;材料只涉及进口棉花和棉纺织品税率,未涉及中国本土商品的情况,无法体现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排除B;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只是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是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

12.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属于历史叙述;材料“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属于历史解释,因此正确答案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历史观点、历史结论,故ABD项排除。

13.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美国从来没有彻底改变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故排除B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在1972年,故排除C项;中美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排除D项。

根据“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可知美国积极传递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故选A。

14.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崛起受到美国的强烈关注,突出了当今时代下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中美对峙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正朝着“一超多强”的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并未被打破;D选项错误,“彻底破灭”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A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法国试图摆脱美国的影响,提高自己的世界政治地位,这是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因此A项正确,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加速欧洲一体化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

C项的“破裂”不符合事实,排除。

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D错误。

16.B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太平洋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贸易,并没有体现菲律宾所受的影响,排除A;由材料“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专业的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选B;C中“完成了”不符合所学,排除C;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

17.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明清江南地区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的兴起,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不同地区的生产存在地方特色。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分工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市镇的规模,排除B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城乡经济联系,排除C项。

18.D

【解析】

【详解】

“迅速膨胀”不符合民族工业发展速度高于官僚资本不符,排除A;根据表格中的时间“1920年到1936年”可以知道,当时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是处于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故B错误;题干表格只是反映民族工业和官僚资本,不能说明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而且民族工业占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以知道,1920年到1936年民族工业产值和比重均高于官僚资本,故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官僚资本,故D正确。

19.D

【解析】

【详解】

题干提到的是福建、杭州和湖南等地茶叶种植面积大大增加,使得我国产茶区扩大,这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因为我国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埠通商,外商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增加所导致的,故选D;A不符合史实,因为国内自然经济为主导,对茶叶的需求量短期内不可能大量增加,故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通商口岸的农业逐渐破产,故B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题干没有提到贸易逆差问题,故C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

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