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2232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docx

马原1到3章复习题1doc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1_3)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lit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C)

A休谟B爱因斯坦C马克思D康德

2、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C)

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徳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B康徳和黑格尔

C康德和费尔巴哈D谢林和费希特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B)

A威廉・配笫和亚当・斯密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

6、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A)

B英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法国的罗们特・欧文

C德国的罗们特•欧文、昂利・圣四门和英国的沙尔・傅立叶

7、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人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

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C劳动价值论

和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A)

A理论品质B理论方式C实践品质D实践方式

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D理论联系思想

1()、世界观是(D)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乂是方法论

又是方法论

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乂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1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标准是如何冋答(C)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14、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

C山神或客观楷神创造出來的D山物质和楷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A)

A批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木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真实性B客观性C物质性D客观实在性

1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

18、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木属性B唯一特性

2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B肓观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C外部现象D内部木质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般和个别的关系

2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川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A物质性B客观性

C现实性D可知性

25、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A)

26、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B)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tl常生活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

27、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木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冇(D)

A被动性13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的

0新事物的产生和IU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3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C)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B质量互变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A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3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5辩证矛盾的含义是(A)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乂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Z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Z间的依赖关系36、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37、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Z间的(D)

A相互离开、相互排斥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38、才盾的主要方而是指(C)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屮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9、下列观点屮反映规律的根木特点的是(A)

A天行冇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D人定胜天

4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C)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B实践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只要刻苦读书

D依靠灵感和机遇

C全部联系D外部联系

B感觉、知觉、表象

D形象性、直接性

B感觉、知觉、表象

D形象性、直接性

C直观联系D外部联系

B感觉、知觉、表象

D形象性、直接性

B感觉、知觉、表彖

D形象性、直接性

这是因为(C)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具冇更多的创造性

41、认识的主体是指(B)

A感性存在的人

C现实存在的个人

42、认识的客体是指(

A客观物质世界

C客观自然界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实践所指向的人

D)

B客观事物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彖

4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

A唯物主义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44、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C)

A只要参加实践

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4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D)

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

46、感性认识的基木形式是(B)

A概念、判断、推理

C抽象性、间接性

4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D)

A概念、判断、推理C抽象性、间接性

4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B)

A表面联系B本质联系

4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

A概念、判断、推理C抽象性、间接性

5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C)

A概念、判断、推理

C抽象性、间接性

5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少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52、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木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53、真理是(D)

A在现冇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

C客观规律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54、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这表明真理的(D)

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客观性

55、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C)

56、

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真实性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A)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

57、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D)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和同的真理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58、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C)

A多数人的意志B先进思想C社会实践D逻辑推理

59、人们在实践屮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木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C)

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

60、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耍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口标,是实践的(B)

61、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耍求我们在实践屮必须坚持和弘扬(D)A探索梢神和诚实梢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62、社会历史观的基木问题是(C)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63、两种根木对立的历史观是(D)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C前进论和倒退论

B粋益求梢的粹神和献身粹神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

64、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牛活的物质方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

中主耍的方面是(C)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65、牛产力是指(C)

A独立于人Z外的自然力量B人们解决相互Z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66、生产资料包括(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一切劳动产品

6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耍是(C)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68、牛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C)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

69、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7()、在生产关系屮,最基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生产、分配和交换

7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牛•产力所决定的(D)

A主产要索的总和B牛产资料的总和

C物质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的总和

7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A)

A基本经济制度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体制D基本政治体制

73、国家的实质是(D)

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B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D阶级统治的工具

7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D)

A前者作用于后者,后者也作川于前者

B前者决定示者,Jh"者也决定前者

C前者服务于后者,后者也服务于前者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

75、上层建筑的根木性质决定于(A)

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

76、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B)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领导人的决定性D领导人的选择性

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D)

A人与自然界的才盾、人与人的才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111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为上层建筑的矛盾

78、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

79、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B)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B有利丁•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C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D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

80、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屮的作用集中表现在(A)

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才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木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C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8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83、人的现实本质是(C)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

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