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2266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docx

环规资料总结终结版

环境规划与管理

(大家先暂时看一下,有些没找到或不确定的去问了老师再说)

第一部分管理

1、环境问题的概念、产生的原因(1章)

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按照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而次生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2、环境管理的概念、特点和类型(2章)

所谓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管理的特点——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决策的非程序化特点。

环境管理的类型:

1)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

(1)流域环境管理;

(2)区域环境管理;(3)行业环境管理;(4)部门环境管理。

2)从环境管理的属性来划分:

(1)资源环境管理;

(2)质量环境管理;(3)技术环境管理。

3)从环保都门的工作领域来划分:

(1)计划环境管理;

(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3)环境监督管理。

3、环境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为什么协调职能是主要职能?

(2章)

环境管理可分为四个基本职能:

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和监督职能。

另外,为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环境管理还具有指导与服务两个辅助职能

4、什么叫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发展有何区别?

为什么进行可持续发展?

(6章)

比较有权威的、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是来自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游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主张,主要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1)传统的发展是以物为本的,是“物本经济”,即将发展置于对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是一种“人本经济”,即发展是建立在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开发基础上的。

同时人也是发展的受益者,发展的目的最终是造福于人。

(2)传统的发展以物质文明和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发展的标志来衡量社会福利水平;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包括生态文明。

(3)传统发展观对于财富的认识是片面的,把生态环境资源这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排斥于现代经济运行于社会生产价值运动之外。

可持续发展突破了传统资源与财富观念,将国民财富拓展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组织管理。

(4)与传统发展观所对应的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开放型经济运转模式,是一种“牧童经济”。

与可持续发展相对应的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模式,是一种循环经济。

为什么进行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1)要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

(2)要解决中国日益短缺的资源问题;

(3)要遏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5、为什么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

1.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2.制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3.创设一个适宜、健全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4.远近结合,统筹兼顾,既要看到今天,又要保护后代人的利益。

6、环境标准的概念、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环境标准是政府为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人群健康、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保护中的各项工作所做的技术规定。

 

7、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4章)

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它是一个变量,环境容量M由两部分组成,即基本环境容量K和变动环境容量R。

前者可以通过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后求得;后者是指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而言。

M=K+R)

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环境容量是反映生态平衡规律,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规律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

(这个还不确定)

8、环境区划的概念、基本原理、方法和指标。

(4章)

概念:

环境区划是根据环境结构特征和区域分异规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划定的环境功能区域单元。

环境区划的基本原理:

地理区域的分异规律

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不同,人类利用环境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模式也就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

生态环境的稳定度

生态环境经常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当这些变化过快,以致超过系统的适应能力的时候,则人类的生活环境就会随着发生污染或破坏。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人类环境的社会因素,如人口的构成和分布、社会生产的结构与布局,以及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模式等特点,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主要取决于人类智力和创造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现有的行政区域划分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考虑到历史和习惯的因素以及行政管理上的方便,有利于环境规划和环保措施的贯彻与落实,应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确实需要时才作局部调整

环境区划的方法和指标:

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合理进行环境区划的基础。

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指标体系和规范的方法。

我国的环境区划目前在全国和各省这两个层次进行。

①全国的环境区划

●根据气象条件,将国土划分为地带和区两级。

主要与我国的气候划分、植被划分和林业划分基本相同,与生物生存和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环境区划中的地带是以反映气候特征的大陆度等值线作为区划指标,由平均温差与纬度范围进行划分的。

●区主要以大陆度和干燥度等值线为区划指标,来说明不同地区气温的高低和湿度的大小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并结合地理和地形条件加以区划。

②省级的环境区划

●首先在普查省内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区在划分为亚区和小区;然后绘制成区划图并详细描述其划分的范围、特点和主要的环境保护问题。

●亚区级的划分仍以自然环境特点为准,具体指标有海拔(地貌),年降水量(气象),年径流深度(水文)和土壤风化与地面水的pH值(环境地球化学)等四项。

●小区级的划分指标则以社会特点为主,包括资源分布、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工农业产值、国民收入、生态条件以及环境污染与破坏现状,并尽可能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等。

9、环境管理的系统原则(4章)

①整分和原则:

进行现代环境管理活动时,必须从系统原理出发,把管理过程当成一个系统,并把这个系统放在动态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去考察分析,也可称之为整体性原则。

②相对封闭和相对独立原则:

又称之为管理的相对闭环原则,是由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性质和特点导出的管理原则。

③弹性原则:

基于系统的动态性及与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复杂多变性而提出的管理原则

④反馈原则:

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及时、高效、准确地完成组织计划任务和目标,必须及时了解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及系统自身活动的进展和变化,一旦发现系统状态及输出结果与原定计划方案和目标有较大偏差,就马上采取纠偏行动来控制系统的活动,使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输出结果与原定目标尽可能保持一致,确保环境目标的实现

10、?

整分合原理及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章)

●环境管理从一个系统整体出发,分析系统的性质、功能和结构,确定系统的整体目标,对组织运行及整体目标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和整体优化;(整)

●围绕系统的整体目标,对子系统管理活动进行目标分解、任务分工和职责安排,形成管理工作分工体系和纵横交错的管理组织机构;(分)

●根据系统的整体规划和整体目标的特点和要求,对系统中各环节的分散的活动进行系统协调和综合,加强各部门各环节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依靠‘公众参与’的力量完成系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

(和)

11、?

相对封闭和相对独立的原则及应用(4章)

相对封闭和相对独立原则:

又称之为管理的相对闭环原则,是由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性质和特点导出的管理原则

●是指在现代环境管理时,必须把管理对象当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密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但是内部又有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投入产出功能的系统来管理。

●在保证系统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对系统内部的活动采取相对封闭性的管理。

●强调管理过程中管理活动各个管理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机制。

●实行封闭式管理,必须建立封闭式的管理回路,同时建立实行封闭管理的各种保证条件和机制。

●根据管理的相对封闭原则所建立的环境管理系统一般由六个子系统构成。

其中环境管理的决策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和其它各个子系统都有密切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充分的了解环境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加强我国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改变行业和地方条块分散、狭窄的管理体制,改变工业部门只管生产指标,而把产生的环境问题留给环境管理部门去解决的被动管理状态。

●通过进一步健全环保法制,实行条块结合,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同时,应赋予环境管理相对独立的,能够协调各部门的权力来处理非可持续而带来的环境问题。

12、环境保护的资金渠道

八项环保资金渠道

——工业基本建设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和三同时制度,以严格控制新污染的发生;

——经过对老企业污染欠账的测算,规定更新改造资金至少拿出7%用于防治污染;

——排污收费制度;

——规定综合利用产品利润5年不上交;

——老污染源治理可申请优惠贷款;

——污染治理项目免交建筑税;

——城市建设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城市污染源集中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国家到地方各级适当增加了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的经费。

此外,还加强了国际合作,利用国外资金,包括贷款和各种赠款。

13、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八大制度之新五项)概念、发展、主要内容、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发展、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没找到)

概念: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种具体落实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主要内容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

–从社会制度看,我国经济运行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依靠行政手段,强化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具有很大的责任和权限;同时我国人口多,人们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这些都是运用行政权威遏制污染蔓延成为现实可行的手段。

–从经济实力看,我国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来治理污染,我国的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管理不善造成的,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强化管理,而强化管理必须依靠行政力量,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则是一项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

●以现行法律为依据

–《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法》第14条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

●以责任为核心

–过去我国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方面没有明确的责任,呈现一种责任界定模糊状态,在治理污染、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相互推诿。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诱发了内在动因,启动了责任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资源培植方面环境保护责任不明的弊端。

●以行政制约为机制

–责任者主要是政府的行政首长,因而行政制约有很强的力量;

–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分解环境责任,逐级负责,这使各个层次的领导都有了责任和压力。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存在问题没找到)

概念: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城市环境保护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措施。

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依据,在城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科学的、定量化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体系,把城市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组织起来,开展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统一为目标的环境、城市和经济建设,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化。

产生和发展: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决定》明确指出城市政府应当进行环境的综合整治。

●自1984年起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从而产生了我国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1985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决定》。

但是对于如何整治、如何考核并未明确规定。

●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确定为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1997年原国家环保局发出《关于调整“九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的通知》。

国家考核城市增至47个,考核体系采用新体系。

主要内容:

考核对象

●国家级考核:

由国家直接对部分重点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考核。

目前国家直接考核的城市共有47个,包括中央直辖市、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部分风景旅游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省、自治区考核:

省、自治区考核本辖区内县级以上城市,具体名单由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自行确定。

考核指标

●指标组成

●主要由四大类构成,即环境质量、污染控制能力、环境基础设施水平、环境管理水平,共计26项考核指标。

●其中国家考核城市对26项指标全部考核;省自治区考核城市仅有8项指标必考,余项由省级决定取舍。

●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

●权重的设计遵循两条原则:

●一是从指标内容对城市环境质量影响的大小考虑。

比如大气污染量大、面广、危害严重,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应当作为考核重点;

●二是从指标内容在综合整治中的难易程度和对改善环境的作用考虑。

比如污染控制时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实施的难度比较大。

●同时应当参考远期和近期环境规划目标的不同要求。

考核程序及结果

●考核程序

●定量考核每年进行一次。

每年年终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填写《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报表》,经省(自治区)环保局总审查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总局复查。

结果核实后,按得分排出全国名次公布结果。

●各省、自治区政府组织对所辖城市进行考核,并在当地公布结果。

●考核结果名次排列方法

按综合指标、环境质量指标、污染控制指标和城市建设指标得分情况排列。

作用:

–可以使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逐步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有利于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

–明确了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职责,可以给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和各级领导带来动力和压力。

通过考核评比,能大致衡量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状况和水平,找出差距和问题,促进这项工作的深入发展。

–可以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三、排污许可证制度(存在问题没找到)

概念:

排污许可证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对排污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方式等所作的具体规定,是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产生和发展:

●认识到我国在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决心将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环境制度推向全国,从1987年开始了历时3年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

●1988年国家环保局召开“水污染排放许可证试点城市会议”。

此次会议明确了实施许可证制度的四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

●1989年作为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发源地的上海首先完成了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

●1991年所有试点城市较好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通过检查和验收,为期3年的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全部结束。

工作步骤(主要内容?

):

(一)排污申报登记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环境行政管理的一项特别制度。

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须按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规定,直辖市、设区的市级环境监察部门和县级环境监察部门负责辖区内排污者的排污申报登记管理工作。

●排污申报登记的对象是辖区内的一切排污者和个体工商户(简称排污者)。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如实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强度等排污有关的正常排污变化等情况。

●排污者按规定每年12月15日前向当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下一年的排污情况,如实填写《全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

●新、扩、改建和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的排污申报登记,应在建设项目试生产前3个月内办理申报手续。

●在建制镇以上范围内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的单位必须在开工前15日内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填写《建筑施工场所排污申报登记表》。

●排污申报登记程序

(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分配

●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是发放和管理排放许可证最核心的工作。

●各地可以根据环境容量的大小来确定当地污染物削减量。

●削减确定后,应根据经济发展、财政实力、治理技术等因素,按年度确定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

污染指标的削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分配方法,而应当坚持集中控制,突出重点和投资最省的原则。

(三)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当地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目标,污染物排放状况及经济技术的可行性等,核批排放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

●对不超出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颁发许可证;超出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颁发临时排污许可证,并限期治理,削减排污量。

●排污许可证的审批主要是对排污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污口位置、排放时间等加以限制。

●每个污染源的排污量必须与分配的总量控制指标相一致,整个区域所批准的排污总量必须与总量控制指标相协调。

(四)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各单位应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禁止无证排放。

●重点排污单位应配有监测人员和设备,对本单位排放的污染物按国家统一方法进行监测,定期将数据报告环保部门。

●排污单位所有的排污口都须具备采样和监测条件,违反排污许可证管理规定的,要依法予以处罚。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作用:

●有利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基于排污总量控制技术,使污染源直接与环境质量挂钩,按照环境目标要求,确定污染排放负荷,使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总量不超过环境所允许的纳污量。

因此,保证了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节省污染治理投资

●总量控制所追求的是区域总体上的治理费用最省,既不要求每个排污单位都治理,也不要求各单位进行同等级的治理,而是区别对待。

●在削减污染物方面,主要针对那些降低水体使用功能的种类,不对所有种类的污染物进行削减,从而减少污染治理费用。

●能有效地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新项目必须削减原排放污染物总量,以维持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总量不变,对有多余容量的地区,可控制排污增加速度。

四、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概念: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机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出决定,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产生与发展:

●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

●到1979年基本上形成了限期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将其作为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加以明确规定。

主要内容:

(一)限制治理的对象和范围

●限制治理的对象

●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划定的特别保护区域;目的在于确保特别区域的环境质量。

比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

●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并非超标就限期治理,而是造成了“严重污染”才限期治理。

“严重污染”四个条件:

是否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和危害;是否严重扰民;经济效益是否远小于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是否有条件治理而不治理。

●限期治理的范围

●最早限期治理的是点污染源,近年来发展到对行业的限期治理和区域环境的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的范围或类型

污染限期治理类型

治理对象

实例

区域限期治理

对污染严重的区域或流域

淮河流域限期达标排放;

太湖流域限期达标排放。

行业限期治理

对行业性污染

造纸行业、化工行业限期治理

点源限期治理

对污染排放源

(二)限期治理的决定权

–限期治理的决定权在有关的人民政府。

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

–淮河流域重点排污单位的限期治理,除了按一般的权限决定外,限期治理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单,要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同省人民政府拟定,经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公布。

(三)限期治理的目标和期限

●一般是浓度目标,即通过限期治理是污染源排放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

●对于实行总量控制的地区,除浓度目标外,还有总量目标,要求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不超过其总量指标。

●对限期治理的期限无具体规定。

只能由决定限期治理的机关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治理难度、治理能力等因素来合理确定。

期限既不可过长,又要考虑可行性,但最长期限不得超过3年。

限期治理制度的作用:

●抓住了污染重点,因而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一般对污染重点源限定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治理,而这些污染中点源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和种类在全国排放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1988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70~80%来自3000多家污染大户。

把这些污染大户作为重点实行限期治理,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源。

●可以推动有关行业治理污染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不仅针对点源,而且包括行业和区域环境的限期治理。

从而可以把行业管理和区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选择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分期分批地进行限期治理。

●在给企业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一定时间和自由度,使企业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治理措施。

五、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发展、主要内容及存在问题没找到)

概念: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指在特定区域、特定污染状况条件下,对某些同类污染运用政策的、管理的、工程技术等手段,采用综合的、适度规模的控制措施,以达到污染控制效果最好,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最佳的环境管理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的作用:

●使我国由单一分散控制环境污染为主,发展到集中与分散控制相结合,并以集中控制作为发展方向;

●是我国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为目的的重大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技术政策的战略转移;

●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废物资源化工作。

14、系统分析概念、要素、方法(系统分析题、决策分析题,定性模型,不要求计算)(4章)

概念——即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辅助决策的方法。

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比较各种替代方案的费用、效益、功能和可靠性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出必须的信息和资料,以获得最优方案。

要素——①目的(明确系统期望达到的目的)②可行性方案(可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③模型(描述研究对象及其过程的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可分实物模型、图形模型、数学模型)④费用(用于方案实施的支出)⑤效果(达到目的所取得的成果)⑥评价标准(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